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2)
三、服务的类型及连续性的内涵:
1.居家服务:如家事服务、餐食服务、个人照料、友谊访探、安全查询居家安全辅
助或无障碍设施;
2.开放社区服务:如再就业服务、文康活动中心、长青学苑、敬老协谈专线、交通
旅游、志愿服务;
3.支持性社区服务:如日托服务、老人公寓;
4.机构服务:如仁爱之家、养老院;
[7]事实上,近年来从事居家照顾服务较为殊胜的宗教团体可以天帝教辖下的红心字会
为例。秉持著「回归社会维持老人生活的独立自立及生命尊严”及“维持家庭稳定”的
理
页244
3.连带而来较为外缘性的思考便是:建基在长期以来不断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基础
上,佛教团体当更需以开放的胸襟,主动、积极地和外界对话,据以将以往的努力成果
摊在阳光底下接受社会的公评与检验。就此而言,佛教团体责无旁贷的工作便是有关长
期、惯时性济贫资料的解禁与开放。[9]诚然,长达三、四十年的社会救济工作,容或
有些许的成绩,而被誉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另一奇迹,但是,借重于专业性的学术训练与
个案管理的技巧,将更有助于佛教社区化工作的有效推展以及开拓出台湾社会本土性的
济贫模式。
总之,扣紧人间佛教的终极关怀,那么,无论是人生佛教抑或人间佛教已经不再
-----------------------
念,红心字会透过购买服务(purchase of service)的方式与台北市社会局签约,提
供台北市中低收入户的老人有关家务助理、陪同就医、居家看护、生活事及其它支持性
服务等等的个案服务。
[8]基本上,有关老人的养护照顾服务可以包括日托、安养与居家照顾三种不同层次,
仅以专业性较低的居家焄顾例,佛教团体在这方面的专业养成显然久缺不足。事实上,
一位合格的居家服务员职前训练的课程内容就包括有沟通技巧、老人生理需求、与老人
相处之道、营养与特殊饮食、助用膳及给药、生命征象测量、认识病征兆、病人的清洁
与舒适、常见慢性病之照顾重点、心肺复苏术、创伤处理与止血、被动运动及皮肤照护
、家庭意外的处理、工作调适以及服务伦理。(红心会讯第三十期)
[9]当今在社会救济方面规模大最大的佛教团体,莫慈济功德会非属.然而,不论是“慈
济经验”抑或“慈善托辣斯”之相互极遄的称谓中,佛教团体的济贫工作,当有必要与
社会科学对话。下表为台湾地区政府公部门与慈济功德会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照情形。
单位:新台币元
低收入户济助金额 济助人数
年度?nbsp; 政府公部门 慈济功德会 相对支出 台湾地区 慈济 慈济相对的
生活扶助金额 长期济助金额 金额比 贫穷人数 济助人数 济助人口比
(A) (B) (A:B) (C) (D) (C:D)
75 390,857,000 95,308,184 1:0.24 110,964 5,827 100000:5251
76 416,171,000 111,288,602 1:0.26 107,363 7,083 100000:6597
77 443,739,000 260,978,868 1:0.59 107,566 8,189 100000:7613
78 462,483,000 274,362,540 1:0.59 100,308 8,525 100000:8499
79 489,260,000 359,060,964 1:0.73 107,312 9,324 100000:8689
80 513,900,000 550,701,380 1:1.07 111,735 10,289 100000:9208
81 578,974,000 572,860,000 1:0.99 114,755 10,703 100000:9327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顺民,1997
页245
纯然是抽象层次的理论思维,同时,它也是一项付诸于社会实践的现实问题,对此,就
佛教与社会福利之间的议题论述,那么,我们可能还需要更为周延的统整,特别是在当
代佛教团体展现其充沛的社会动员能量与福利资源的同时,“佛的社区化”就彷如西餐
的刀叉一般,透过刀叉交错、灵活的使用,以便更能有效地把这些福利服务项目送到需
要者的手中,以使佛教与社会福利做最好的契合。
(三)“人间佛教”的远景:
表八:台闽地区老人福利服务
年代:民国八十五年度
项目别 台闽地区老人福利服务
老人在宅服务人次 165,296
日间托老老人人次 197,086
老人志愿服务人次 2,495
长青学苑参加人次 60,320
老人文康中心所数 213
社区长寿俱乐部数 3,345
保护老人专线人次 5,994
老人健康检查人次 90,364
敬老年餐人次 118,128
善老人住宅户数 793
老 公立家数 14
人 服务人次 5,473
扶
养
机 私立家数 31
构 服务人次 2,770
老 公立家数 1
人 服务人次 290
疗
养
机 私立家数 15
构 服务人次 586
65岁以上老人总数 1,691,608
老人福利预算元 1,816,759,000
资料来源:内政部社会司,1997。
当家庭(像是老人独居的与日渐增以及家庭组成型态的变迁,致使家庭本身对老人
的照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有关老人的法定福利仍是力有未逮)以及市场
(银发产业市场的开发尚未达到规模经济),这三者皆面临到结构性的发展限制时
,,这使得老人福利社区化成为重要的代替方案。连带地,在进一步扣紧佛教、寺庙
页246
本身之“数量多”(系指数量庞大的精舍、讲堂)、“潜能大”(每座精舍、讲堂背后
实则涵蕴更多的社会资源)、“变异小”(精舍、讲堂里的法师与志工的同质性高)以
及“扎根深”(寺庙几乎是与当地的社区同步成长)的发展特性时[10],佛教社区化作
为一种行动纲领,更具有前瞻性与开拓意义。至于,佛教社区化的实践将可达到以下几
项的优点:
图四:老人需求的福利服务输送
政 府
︱
︱
︱
宗教 ︱ 政府
团体 ︱ 服务
︱
︱
自愿
团体 -------老 人------- 市场
︱
︱
︱
家属 ︱ 营利
朋友 ︱ 事业
︱
︱
家 庭
1.将可以提供较为快捷的老人福利服务:这是由于于政府公部门对于老人法定福利
的供给有限,并且福利服务的输送也要经过一定的流程,再加上福利机构的所在地必未
是接近社区,这使得这些‘常住’性质的寺庙、精舍本身具备了机动、灵活与即时的优
点,如此一来,自然可以迅速地照顾社区内的老人,藉而提高对老人福利服务输
-----------------------
[10]从组织运作的实务观点来看,在众多基组织的型态里,有的是由于选举机器的介
人,这使得若干传统型的社组彼此间难以团和谐,像是农会或合作社组织;有的则是受
制于本身的地区领域,而无法有效地整合其它的社区团体组织,像是社区理事会或社区
发展协会;至于,包括妇女团体、志愿务团体在内的基层组织,则往往因为地理与社会
等等条件使然,而无法形成一个自主的生命共同体。对此,以寺庙作为运作单位推展各
项社区化的老人福利服务,自然是具有竞争上的优势。
页247
送的有效性(efficiency)。
2.服务较具人性化、且易于被接受:相较于法定福利所可能带来的烙印效果
(stigmatization effect),这使得强调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ity )的佛教福
利服务本身就是较具人性化。同时,也因为寺庙、精舍具有‘在地’的草根特性,比较
了解社区内老人个人的背景、生活习性以及社区本身的特性,如此一来,在亲近熟悉与
归属互赖的生活共同圈底下,相关的福利服务自然较易为老人们所接受(more
acceptance)。
3.巧于运用社区里的闲置人力:就各种变迁指标的综合考察,像是寺庙本身的信徒
人口结构,绝大部份是以女性居多;而已婚妇女的劳动参与率又不高;以及女性对于社
区活动的参与仍有很大的空间与项目扩充(内政部统计处,1993;行政院主计处,1992
、1991),这使得社区里的讲堂、精舍可以扮演传动的枢纽角色,藉著结合社区里的妇
女志工与妇女本身的特性,以提供社区老人各种家务服务工作(houseworks)。
4.节省服务成本且能创造较高的成本效益:相较于经由市场所购得的老人福利服务
以及法定制度化的福利服务输送,这使得宗教自愿部门所提供的福利服务往往较为廉
宜,并且在非科层化与非营利利得导向底下,寺庙、精舍所提供的老人福利服务往往可
以产生较高的效益。
5.能结合更多的社区福利资源:这是因为寺庙本身往往是社区居民的生活与意识中
心,这自然使得寺庙可以建构起相当丰沛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此一来,一方面,寺庙本
身可以协助引介和统整政府、企业机构以及其它公益社会团体相关的福利资源,藉以对
社区老人提供连续且完整的照顾与服务;另一方面,佛教社区化的预期性后果除了可以
具体地转化佛教原有消极性的社会印象,同时它也落实精舍、讲堂扮演社区居民支持性
、咨询性、工具性以及整合性的综合功能。[11]
-----------------------
[11]底下,我们从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性考察当中,整理出战后西方宗教老人福利服务
的发展趋向。
服务类别 具体项目 福利机构名称
健康医疗求服务 免费健康检查、免费医疗 教会医院所全省医疗网
设疗养机构或中心
巡回医疗
保健或复服务
经济生活需求服务 贫困老人家庭补助 天主教福利会
老人生活或经济补助 基督教福利会
提供就业或职业介绍
页248
6.可以提供一个全人关怀的老人福利服务:寺庙本身除了保有安顿身心的宗教慰藉
功能以外,当可具体地解决社区老人日常生活的现实需求,换言之,这将使得这项佛教
社区化的工作,可以对社区老人提供一个全人关怀的福利服务,而这将有助于老人福利
社区化(老人福利园区)的建构。终极来看,这也可能是建构起‘关怀社区’(care
community)的另一种范例。
7.思索新兴社会伦理建构的另类可能:亦即,当传统社会中的‘血缘’(‘亲缘
’)、‘业缘’与‘地缘’关系的联结枢纽逐渐瓦解时,这种以‘宗缘’──服膺于相
同的宗教(法师)信仰、理念而来的集结行动,藉此可以将由“身”──“家”──
‘社团’(“社区”)──“国”的社会连带完整地串联起来,而使个人、家庭、社群
与国家更有责任与更为主动。
-----------------------
教育休闲需求服务 提供活动中心 鼓励社会参与 松年大学
老人俱乐部 松督教女青年会青藤俱乐部
老人大学
文蓻活动
里邻服务
居住安养需求服务 设自费安养设施 圣十字架疗养院
安养服务 八里安老院
日托服务 孝爱仁爱之家
在宅服务与照顾 圣方济安老院
餐食服务 老吾老院
居家安全辅助或无障设施 弘道仁老人疗养所
居家护理 福安老人疗养所
老人公寓 弘道仁爱之家
花莲老人护佐中心
耕莘托老照护中心
红心字会
心理社会适应需求服 老人资询或访谈中心 老朋友专线 老人问安专线
务 关怀访问情绪藯藉
节庆礼物
资料来源:王顺民,1997
按:有关西宗教团体老人福利服务发展向的历史性转折,我们还是必须从特定的历史脉
络中加以仔细地研读,事实上,从台湾社会变迁50年来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到举凡从
早期的“替代性”福利服务(诸如设养机构、贫困老人的经济补助的设置)、“补充
性”的福利服务(提供贫困老人的经济补助)到“服务性”的福利服务(办理日托服务
、在宅服务与照顾、居家照顾、老人长青学苑、老人问安专线),显示出西方宗教团体
在不同时期的老人福利服型态 ,均有其相与对应的构性意涵。
页249
图五:老人福利服务的分工关系
社团
组织 家庭
↘ ↗
↖ ↙
寺庙、精舍
↗ ↘
↙ ↖
政府 企业
五.结论
本论文试著要回答两个问题,首先是对当代台湾社会而言,人间佛教是否还仅是停
留在抽象概念上的论述?再者,在面对当前台湾社会的现实发展情况底下,人间佛教未
来的可行之道为何?
研究结果指出:本质上,人间佛教虽然作为当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但是,这项
包涵著以人为本、强调入世即出世、重视菩萨的实践以及立足于佛陀的根本教法,其本
身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模糊,至少,有关人间佛教的社会性实践,教界依然还是
没有取得一致性的共识──即便,现实社会里已经存在著各种不同的对应方式,像是佛
光山的星云法师强调的是以‘弘法利生’来作为佛教人间化的实践内涵;至于法鼓山的
圣严法师与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则是分别以‘禅修教育’和‘济贫教富’来作为兴教
济世的手段。
至于,从社区与社区资源运用的角度来看,由于宗教团体是社区里最容易接近的资
源,而宗教活动也是社区中最为普遍的活动(内政部统计处,1994;詹火生,1994),
因此,有关人间佛教未来的可行之道,我们的看法是强调将宗教团体视为一种中介结
构,以形成社会整合的有机连带关系(organic solidarity)。不过,从实务的观点来
看,佛教团体作为一种中介结构的可能性,还是在于如何让寺庙、精舍动起来,以使佛
教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就此而言,“佛教社区化”自然是扮演著关键性的角
色。连带地,佛教社区化所以可能与可行,也必须有其对应的配套工程,这其中包括
有进行寺庙、精舍无障碍环境的全面性改造;以及佛教僧团教育制度的若干改革。最
终,以往纯属辅助性质的佛教社会救济活动,也累积了不少的成果,对此,有关佛教团
体济贫资料的开放与济贫模式的检讨,当是“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的重要开启,同
时,它也是佛教与社会福利彼此相互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页250
【七.参考文献】
中华民国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1993 社会工作辞典。台北: 中华民国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
1997 社会福利社区化研讨会。台北: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
中华民国现代社会福利协会
1995 如何规划社区照顾服务。台北: 中华民国现代社会福利协会。
内政部
1995 全国社区发展会议特刊。台北:内政部。
内政部统计处
1993 中华民国八十一年台湾地区宗教团体调查报告。台北:内政部统计处。
1994 八十二年台湾地区社区建设与瘥动调查报告。台北:内政部统计处。
1995 中华民国宗教团体普查报告。台北: 内政部统计处。
台北市社会局
1996 完全反贫穷手册──台北市社会救助服务手册。台北市社会局。
行政院主计处
1991 八十年台湾地区人力运用调查报告。台北: 行政院主计处。
1992 台湾地区国民对家庭生社会环境意向调查。台北: 行政院主计处。
圆光佛学院
1988 《第一届全国佛学院院务研习会专刊》。中坜:圆光佛学院。
1990 《第二届全国佛学院院务研习会专刊》。中坜:圆光佛学院。
王顺民
1994 “宗教福利服务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济’
为例”,发表于《佛教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研讨会。台北:中华慧炬佛学会。重刊于
思与言第三十二卷第三期:33-76。
1995 “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315-343。
1996 “宗教福利服务的另类思考──一种批判性历史社会学的论述方式”,
发表于《一九九六年批判的新生代论文研讨会》。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997 台湾地区宗教福利服务之锐变──兼论若干个案的历史考察。中正大学社会福利
研究所博士论文。
甘柄光
1995 “社区照顾概念与推行原则”,社区发展季刊第六十九期:132-141。
页251
江灿腾
1992 “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为纪念太虚大师百岁诞辰而作”,收入于江灿
腾《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页169-188。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吕阿满
1991 “佛教经济的乌托邦──寺院经济与慈善事业”,佛教文化第二十三期:
5-14。社区发展季刊社论
1995 “从社区发展的观点看社区、社区意识与社区文化”,社区发展季刊第六十
九期:页1-页4。
林松龄
1993 “老人社会支持来源与老人社会需求:兼论四个社会支持模式”,收入于王
国羽主编《社会安全问题之探讨》,页265-290。嘉义: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
施教裕
1997 “福利社区化的理念与实务之探讨”,社区发展季刊第七十七期:页41-页49
。
高淑玲主编
1996 跨世纪的悲欣岁月:走过台湾佛教五十年写真。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
司。
黄介良、吴明儒
1993 “人口老化与财务规划:多层次老人经济架构”,收入于王国羽主编《社会
安全问题之探讨》,页101-128。嘉义: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
黄维宪
1990 变迁中台省寺庙的社会福利服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詹火生
1994 社区中宗教资源运用之研究。中华民国社区发展研究训练中心。
杨曾文
1990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收入于傅伟勋编《从传统到现代社会》,页
211-232。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郑振煌
1995 “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外延”,普门第一九五期:51-71。
卢蕙馨
1995 “佛教慈济功德会‘非寺庙中心’的现代佛教特性”,发表于《寺庙与民间
文化》研讨会。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赖贤宗
1994 “人间佛教的宗教社会学与现代性问题:以太虚、印顺的诠释差异为线索
”,思与言第三十二卷第一期:233-267。
页252
谢高桥等
1994 迈向二十一世纪社会福利之规划与整合––老人福利需求初步评估报告。内
政部委托研究。
谢美娥
1993 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释星云
1982 怎样做个佛光山人。高雄县:佛光出版社。
释圣严
1991 “印顺长老的护教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华佛学学报。
龚鹏程
1997 “共创人间净土──佛教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及其开展性”。手稿。
Carroll, Thomas G.
1992 Intermediary NGOs: The Supporting Link in Grassroots
Development. West Hartford,CT: Kumarina Press Inc.
Mayo, Marjorie
1994 Communities and Caring. U.S.:St. Martin's Press Inc.
页253
The Vision and the Image of the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Buddhism and Social Welfare
Wang Shung-m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youth & child welfa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Summary
Basically,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become the majorthought in modern
era, but from the sociologicalinvestigation, there are some creative
obscuritiesbetween Buddhism and social welfare, that is, the concepts of the
humanistic Buddhism can't be inducedinto people's daily life. Therefore
based on theforward-looking imagination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e think
the community-based Buddhist services as the mechanism about the transfor-
m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cidentally, there also are some tasks
duringthe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based Buddhist sevices, for example the
environmental redesign of the temple and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he
social welfare workers.Besides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tasks, Buddhist
groups must have access to dialogue in the open-minded attlitude each other.
All in all,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when we try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Key Words:humanistic Buddhism、elderly welfare、community-based Buddhist
services、the delivery of welfare services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