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试说北京现存转轮藏的宗教文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说北京现存转轮藏的宗教文化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李妍
  转轮藏,是一种源于宗教法器的建筑形式,是汉、藏两族建筑的结合体。其建筑本身既具有古典建筑的美感,又包含了设计建造者对佛教教理、教义的领悟,是宗教文化物化的表现形式。
  首先,让我们从转轮藏的原型谈起。
  一、藏密法器与“转藏”制度
  转轮藏建筑的原型是藏密宗教的法器——摩尼桶。公元7世纪,佛教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西藏。传入西藏后,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被称为“藏传佛教”,或称为“喇嘛教”。
  西藏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的范畴,包括显宗和密宗。由于藏传佛教多是密宗,故称为“藏密”。但是,藏密不只讲密教,也很注重显教①。因此,“藏密”这一概念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藏传佛教的众多派别。
  我们经常能在佛教场景中看到“法轮”。“法轮”象征意义深远,它起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古印度神话传说中曾提到转轮王有法宝,可以降服四方,只要出兵征战,敌国望风而降,转轮王可兵不血刃而一统天下。佛教故事中沿用了这个典故②。“法轮常转”是显示佛法力量的一种途径,是轮回中悟道的标志,而摩尼桶就是用这种表达方式宣扬佛法的。
  在藏密寺庙的屋檐下常会有一排排木制或铜铸的圆桶,这些木桶大多为红色,高一、二米,上面刻写或内装着六字真言,外有木框、上下有轴,藏语称其为“古拉”,一般人称之为“摩尼桶”。较小的佛教殿宇廊下会有三、五个这样的摩尼桶,较大的殿宇回廊四周会有上百个这样的转桶环绕。朝礼的信众们依次从转桶旁经过,用手轻推一下,使转桶转动一圈,表示将摩尼桶上的经咒念了一遍。除了这类大型经桶,还有可以拿在手中的摩尼转。它是用银、铜金属打造的,转桶上面不光刻有六字真言,还浮饰着精美的图案,转桶下配有手柄。桶上还坠有小锁链,用以加速它的转动。信徒念咒时,可以手持此轮,边念边转。从使用的方法来说,摩尼桶就取了“法轮常转”的这一层意思。
  将摩尼桶这种宗教法器与汉地传统的建筑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外观看似花塔,塔内上下有轴,可以转动的转轮藏。
  转轮藏巧妙地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它虽是一个藏经架,但却被设计成一个下檐八角形,上檐圆形的亭子。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看上去很像一个缩小了的建筑模型。这种建筑形制早在南朝时的梁代就已经出现,宋代的建筑师李诫在他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对转轮藏有详细记述。
  而佛教的“转藏”制度始创于南朝梁代的傅大士(497~569),他姓傅名翕,字立风,又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所谓的“转藏”,就是转读大藏经之意,与“看藏”不同。“看藏”指每天读经时,自首至尾一字不漏,而“转藏”只读经文中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已。
  转轮藏属于经藏的一种。经藏就是藏经楼,是收藏佛教典籍的书库,又称经楼、经堂、经阁等。藏经楼一般陈列为一排排的书架,但是经目繁多,不是一般人可以遍读的。傅大士创建了一个大型的旋转书架,内置经书,旋转便可快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经书。而且,转轮藏还能方便那些不识字的民众,以及那些没有时间去研读深奥佛法的信众。《神僧传》卷四中有这样的记载:“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於此。”这就是转轮藏最初的模型。傅大士所创的转轮藏法门对佛教界的影响很大,至今许多寺院尚存有转轮藏的设施。
  二、北京现存的转轮藏
  北京现存的三处完好的转轮藏。一处建于明代,是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另外两处建于清代,一处位于雍和宫内,一座处于颐和园内。
  1.市井深处的转轮藏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受汉传佛教影响的明代寺庙,整个寺庙的主题是“法轮常转,帝道遐常。佛日增辉,皇图永固。”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和大悲堂。“藏殿”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在这样一间貌似普通的殿堂中竟藏有一件绝世的艺术珍品——明代的转轮藏,它与智化寺特有的京音乐以及藻井艺术并视为绝世珍宝。
  一般来说,转轮藏有两个用途,一是收藏经书,二是做法事时,可以边转动法轮边诵经,取其“法轮常转”的寓意。可以转动的转轮藏,一般内部装有机关,转轮藏里装有的“内容”越多,在转动转轮藏时,信徒所能传递的宗教信息就越多。也有一种不能转动的转轮藏,信徒可以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围绕它步行,一样可以起到对佛法礼拜的作用。位于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就属于后者。
  藏殿内的这具转轮藏高4米多,主体部分为木制八角形的经柜。在经柜的每一面上都有45个长方形抽屉,一共360个,与一年的天数基本一样。当信徒围绕转轮藏一圈后,就表示已将一年所要读的经文诵读完毕,表达了信众希望早日成佛的愿望。每个藏经抽匣的表面都浮雕着一尊佛像,佛座为双层莲花座,莲瓣肥硕,带有鲜明的明式佛造像风格③。并且,360个藏经柜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排列的,更适合汉传佛教信徒的习惯。
  这具转轮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细节上极尽奢华。《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建智化寺穷极土木。”作为权倾一朝的太监,王振的家庙从内部装饰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尽显其追求富丽堂皇的本色。整座寺庙就是一部精雕细琢的艺术巨著。因为智化寺毕竟是一代权监王振的家庙,从建筑规模上不能逾制。通过繁缛的修饰来传递宗教信息是这位权贵炫耀自身地位最好的途径。
  围转轮藏一圈,我们能看到:在转轮藏底部的须弥座上枋上刻有“吉祥八宝”,并且在转轮藏上反复运用这八种吉祥图案来修饰,在经柜的转角柱上又阴刻填金八宝吉祥纹样。
  相传这八种吉祥之物代表佛陀身上的八个部位。宝罐代表佛陀的颈,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宝罐又为教法、教理的象征。献上宝罐时,即代表祈愿众生获得这圆满无上的教义。宝盖,代表佛顶,在汉地名为白伞,置于佛陀顶上,能遮蔽风日。伞在古代印度原为贵族、皇室所用,象征尊贵威势,在此代表行者的威势,能除一切魔障,清净吉祥。献上伞盖是祈愿众生离苦得乐。双鱼代表佛陀的双目。佛陀以眼慈视众生,故又为智慧的象征。供养吉祥的双鱼,能祈愿消除众生的无明,得到了悟一切的智慧。莲花代表佛陀的舌头。象征佛以广长舌说一切法,使众生都能悟入开示佛之知见。献上莲花,祈愿具有启悟众生的能力。法螺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佛陀的法音广大悠扬,如螺一般清净美好,使一切有情入于解脱。盘肠代表佛陀的心,代表佛陀心法无尽,也可看成为两个“卍”字交搭而成,是佛陀心脉的象征。宝伞代表佛陀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教的胜利。代表除一切烦恼魔障,得大胜利,究竟解脱。法轮代表佛陀的手掌,以示法轮常转、佛法无边。
  在转轮藏的顶部有雕刻精美的莲瓣数层,上坐一尊圆雕毗卢遮那佛,面东而坐,高高在上,十分神秘,甚至不易察觉。在佛教中本有五方佛,毗卢遮那佛是位于中央的一尊,其他四尊是东方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为毗卢遮那佛护法的是大鹏金翅鸟、龙、龙女,这三者取自佛经中的天龙八部。在大乘佛经中说,当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龙是“天龙八部”之一。佛经上说在无数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的龙王,他和8岁时的幼女到释迦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他的女儿就是后成佛的龙女。而护法的大鹏金翅鸟就是天龙八部中的迦楼罗,汉文译为金翅鸟,两翅膀张开有336万里。
  围转轮藏一圈,还可看见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柱上雕象、狮、四不象、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样的一处转轮藏,其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佛教教科书。
  2.皇家寺院中的转轮藏
  清中期,统治者非常重视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体现出统治者极力推崇藏传佛教以促进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治国思想,雍和宫永康阁中的转轮藏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转轮藏亭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建筑代表作。其中,雍和宫里的转轮藏是北京现存转轮藏中等级最高的。
  雍和宫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监官房的旧址上为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修建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胤禛登基后,于雍正三年(1725)钦定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中,后把灵柩停放在雍和宫,为此,雍和宫内的主要建筑由绿琉璃瓦改成黄色琉璃瓦,提高了建筑等级。此后,这里又成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
  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为笼络蒙藏上层人士,将雍和宫赐给西藏喇嘛,并将雍和宫改建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成为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是由王府改建为寺庙,所以在建筑格局上仍然保留王府的形制,既有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又有寺庙庄严肃穆的气氛。其建筑以法轮殿和万福阁最为辉煌,是一座融汉、满、蒙、藏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喇嘛教寺院。
  万福阁是雍和宫内最高大、规模最宏伟的殿阁。在万福阁东西两侧架有飞虹天桥,西通延绥阁,东通永康阁,形成并肩三开式建筑组。永康阁中的转轮藏与智化寺内的转轮藏一样,是室内转轮藏,它有两层楼高,很像颐和园的转轮藏亭,是一座描金彩绣的花塔。
  花塔的每面都有一尊坐佛,佛身镏金,法相庄严。在花塔的梁枋上都见镏金的和玺彩画,这种彩画是最高级别的彩画,一般只在皇宫中才能看到,可见其等级尊贵。花塔前供奉着“吉祥八宝”法器及莲花枝。
  由于采用了平面增高的施工法式,为在万福阁两旁的永康阁、延缓阁内设置木制“转轮藏”和“开莲观佛”的地下机关装置创造了良好的地形和装设条件。在礼佛时,可以启动转轮藏下的机关,转动花塔,每面花塔佛像前的门会一开一合,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气氛。
  崇佛是统治少数民族的需要,用喇嘛教联系、控制少数民族领袖,是清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更被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自觉地运用着。雍正皇帝生前曾多次在雍和宫内举办法事,在统治阶级上层掀起了一股崇佛之风。
  在规整的阁楼建筑下,这处深藏于王府之中的转轮藏以镏金、彩画等多种形式来体现着非凡的皇家气派。
  3.皇家园林中的转轮藏
  颐和园的转轮藏建筑群位于佛香阁的东侧,由正殿、配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组成,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清漪园建筑,主要用于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及念经祈祷。
  当我们考查颐和园这处转轮藏的特点时,首先要考虑到它是一组建于帝王之家祈福纳祥的建筑物。转轮藏,以及和它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五方阁,都是为实现封建统治者宗教统治思想服务的。
  转轮藏的正殿是一座两层的藏经楼,楼阁面阔三间,歇山式三重檐,楼顶为三个勾连搭攒尖顶,上面站立着形态完美的福、禄、寿三星的琉璃塑像。正楼两翼用弧形游廊连接东西两座配亭,亭内分上下两层,每层正中安设彩油木制转塔,木亭底下设有机关。当帝后礼佛时,便可以启动转轮藏亭下的机关,以使转轮藏能够像摩尼桶一样旋转。转轮藏亭每转动一周,即表示帝后已经将内贮的经文念诵一遍,向内藏的佛像参拜了一遍。既不失宗教仪式的神秘、威严,又融于山水之趣。
  这处转轮藏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出统治者揉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乾隆皇帝受其父雍正的影响,雍正皇帝很注重让佛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同时也很注重儒道两家的作用。雍正认为:儒释道三者是共通的,都是教育百姓如何做人,如何从善。并且,雍正皇帝认为“性命物二途,仙佛无二道。”为此,他经常帮助调和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矛盾④。
  乾隆皇帝十分推崇“弘扬佛法,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并运用到造园艺术上。“佛”与“孝”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而“孝”是儒教学说中的支柱理论。清朝是以少数民族来统治汉族,必然在任何场合都会把儒家思想置于神圣不可动摇的位置上。乾隆皇帝在设计整个“万寿昆明佳山水”时,打着为母庆寿的幌子,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天下人做出表帅。他在万寿山的建筑中展示着儒家“知恩必报”的处世哲学,也是“以孝治天下”的一次实际应用。
  另外,佛讲轮回,教育人们要在今世多修行。对于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抄写经文和诵念经文都是修行的好方法。从孝的方面说,乾隆皇帝设置的这处转轮藏可以更快地为其母积功德,以报养育之恩。
  颐和园的转轮藏吸收了“看藏”和“转藏”两种形式,主体建筑藏经阁就是我们前边所提到的“经藏”。无论是在汉传佛教的寺庙中,还是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藏经阁都很常见。佛教的教义玄妙深奥,典籍浩如烟海,“藏经”是学习佛法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僧人们把经文一卷一卷地放置起来,也被看成是对佛法的一种崇敬。
  转轮藏亭是对藏经阁的变形,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外形美观,又十分方便那些不精通佛教典籍的人,以及没有时间去“看藏”的信众,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积攒功德。皇室成员前来礼佛时,只要启动转轮藏亭下的机关,转轮藏亭里的木塔便如两个巨大的摩尼桶一样旋转。可以说,转轮藏建筑群的设置迎合了皇室成员诵念经文的需要,又寓情于景,远远看去只见亭台楼阁,其间又有佛像金光闪耀。
  乾隆皇帝崇佛,并且很早就开始接触佛法,被雍正皇帝收为弟子。雍正皇帝自号“破尘居士”,又称“圆明居士”,意为身不出家,却在家修行。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收下的几名皇室弟子中的一员,自认悟性很高⑤。所以,他在设计万寿山上的建筑物时,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一份孝心,更是要高调宣扬自己所信奉的佛教理念。当然,这就是他与少数民族宗教人士沟通感情的基础。
  颐和园的转轮藏主殿上立有琉璃的福禄寿三星的塑像,这是颐和园独特的福寿文化的体现。我们知道,福禄寿三星是中国民间崇拜的神仙人物,分别代表了幸福、官禄和长寿,是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帝王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有所谓“三星在户,福寿绵长”的说法。
  不过,在皇家御苑中放置福禄寿三星还有更深的用意。福星本为木星,又称“岁星”,星相术中称“岁星所照,能降福于民。”有人分析说昆明湖象征寿海,而像一个寿桃的万寿山则意喻福山,正是取了福山寿海之意,有几分道教文化中人间仙境的意味,又暗含福荫于民的统治意识⑥。
  《韩非子》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了人生的终极追求,就算是生于帝王之家,一生追求的也不过是这几样东西。从这几点因素来看,转轮藏正殿三个勾连搭攒尖顶上站立的福、禄、寿三星的琉璃塑像蕴含了丰富的含义。它们是民间文化中的俗神,是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是传递吉祥的使者。这样的三尊塑像只可能在园林山水中出现,因为室内的转轮藏上没有与天相接的背景,无法映衬这样的三位仙人,而在雍和宫这样的王府内又是等级森严,神秘莫测,也不适合使用这样的造像。所以,这样的既贴近民间,又居高临下的三尊神像是颐和园福寿文化特点的一个体现。
  三、小 结
  转轮藏从建筑形式上实现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融合:它可以与古典建筑中常见的亭台楼阁相组合,比如颐和园内的转轮藏;或与汉传佛教中的庙宇楼台相组合,比如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
  北京现存的这三处转轮藏保存完好,它们各自散发出不同朝代、不同建筑规制下的佛教文化魅力。
  从修建时间上说,建于明代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历史最为悠久,它位于一座汉传佛教的寺庙中,与民俗生活相连,由民间香火直接供养。曾是一代权监家庙的它,不需要像皇家寺庙那样制造出过多的神秘气氛。跟皇家庙宇相比,它是开放的,它需要民众的参与来实现香火的旺盛与人气的聚集。一座不能转动的转轮藏虽然少了几分开合之间的神秘感,却大大方便了佛教信徒们的礼拜,尤其是不识字信徒的朝拜。虽然不能转动,但是这座转轮藏建筑却满载了宗教信息,它运用多种建筑手法直接向信众普及佛教知识。
  清代的两处转轮藏建筑是民族宗教政策的产物。但是,从建筑等级上说,位于雍和宫内的转轮藏因为其主人而非同一般。雍正皇帝在未登基前就与喇嘛交往甚密,这处转轮藏主要是用于法事活动,所以,雍和宫内的转轮藏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的风格。并且,它又处于王府深宅之中,显得十分森严、神秘。虽然雍和宫与智化寺一样,都是平地建寺,但是采用了平面增高的施工法式,使得在高大的阁楼下可以安装机关装置,做成可以转动的转轮藏。
  乾隆皇帝为庆母寿时修建的转轮藏亭,虽然从建筑的外表上看不如智化寺的转轮藏华贵精美,但是它在更深层次上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又隐于锦绣山水之间,庄严又不失秀美。它在一组建筑中既保留了传统的藏经习惯,又吸取了藏传佛教中的摩尼桶的形制。这处建于苍松翠柏中的亭式建筑,满足了“福山寿海”的自然环境,虽有皇家风范,却不像雍和宫内的转轮藏那样森严、神秘。
  ①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前言”,2000年2月第1版。
  ② 刘若晏:《颐和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77页,1996年10月第1版。
  ③ 智化寺管理处:《古刹智化寺》,北京燕山出版社,132~139页,2005年11月北京第1版。
  ④ 司马哲:《细说清朝十二帝》,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⑤ 向斯:《皇帝的佛缘》,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58页。
  ⑥ 殷伟、殷斐然:《中国民间俗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作者为颐和园研究室工作人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