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
李林长,还有我的朋友王润华先生,下面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我想名字不一一点了,非常感谢您的到来。刚才在外面看到了很长很长的队伍。那么我知道四楼还有一些人是通过屏幕来听我这个演讲的,那是非常抱歉了。我们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所以刚才来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我和马兰一直在讲,我们何德何能受到如此大的欢迎。觉得好象非常惶恐,不知道今天下午我的演讲能否符合大家这样的一种热情。
搭建深入文化内涵的桥梁
今天的题目和昨天是连贯的,大家都知道,我一直在思考中华文化,大家看我的书就知道,我不断的走遍世界的各个地方,其实想得个对照,对照的坐标也是中华文化。但是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我思考归思考,但我怎么样用一种非常动听的,非常方便的方式,让今天对历史不太熟悉的年轻朋友能够快速的了解中华文化?这一点呢,成为现在很多文化人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难题。我到过很多地方,他们也编了中华文化的教材,拿出来给我看。一看这个教材,连我都不喜欢中华文化了。因为那些教材实在太艰深,从头开始翻开来一看就觉得很难很难,而且要看下去的话觉得非常麻烦。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教材。我想,有没有可能更换一种语汇系统,更换一种讲说方式,能够让很多人 --“很多人”这个范围有的是年纪轻,他们没受过历史的熏陶,有的由于工作忙,他们没有时间来看那么多古籍,有的人由于他是个国际人,他没有理由陷入到一种文化的典籍里边。种种原因,就是文化,中华文化不能端着一个大架子来,只有你进来。其实我在写那些书的时候已经开始想做这件事了,就是我用一种浅显的、直感的表述方式能够让大家慢慢的进入到中华文化的一个总体魅力当中去 --?但光这样还不够,这次在新加坡,前些时候在香港,我却做了这个实验,就是我们寻找一种简便的方式,利用一种方便的法门、方便方式,能够进入中华文化非常深奥的厅堂当中,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这件事能够做得好的话,我相信能够让中华文化该为大家知道的魅力才能发挥出来。这个问题真的很紧迫,我记得几年前林任君先生邀请我和世界上好几位中华文化界的人到这里来谈中华文化的时候,我当时已经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远远不如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当时提出需要搭建一些桥梁,但这个桥梁有没有可能由我们自己来搭建,我们不能光是期盼,那么桥梁可以是很伟大的桥梁,也可以像这样我和大家一起做的实验,有没有可能通过今天的沟通,把这种小小的桥梁先搭建起来。其实是非常紧迫,非常感谢大家一起来参与这样的对话、这样的交流,然后参与这样一种桥梁的搭建,让中华文化的内涵深入到今天很多很精通的文化人或者非文化人的心中。那么我找了两条比较现代也比较简单的路,一条是从空间意义上谈谈中华文化。昨天我从中华文化的体量上,从中华文化地理空间上的大山、沙漠、大海和巨大的河流,这些东西组合成了中华文化一个巨大的架构,人们的思想怎么受这样的架构的制约,又怎么样来突破这样的空间局限,然后,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调。
今天我来讲时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因为大家都知道,按照现代物理学或者其他学科,哲学的学科都知道,其实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时间和空间两度来决定的。由时间和空间这两度就知道它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方式了。昨天讲了空间,我们再来讲讲时间。一讲中华文化的时间呢,大家猛一听,就觉得头疼了,就觉得太长太长的历史,太多太多的事件,太繁杂的,需要我们关注的对象了。我们有没有可能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比如我提出不超过十个的时间点来说明中华文化值得我们关注的时间概念。
公元前廿一世纪:文字创立时期
我想第一个要提出的时间呢,很好记,就是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是时间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我们把公元等于作一个对折缝,折一下,好,这第一个须要我们搬出的时间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是一个中华文化开始用文字,用文字来记录历史的时期。正好以公元为界,正好也是公元二十一世纪。按照现在我们说起来是四千一百年前,这样说法是不是比较合适,四千一两百年前。在这个之前中华文化己经有漫长的历史了,但这个文化,我们叫做前文明,或者叫原始文明。我们现在所说的比如河姆渡文化,我家乡浙江的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七千年,那是太早太早了,这叫原始文明,不属于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那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他们思考的范围。我们现在开始进入的是有文字记载的年月。我们可以开始比较相信的年代。那个时候我们说也就是说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了夏朝,夏商周春秋战国,进入到夏,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了。因为我们现在找到的甲骨文,商朝,主要是完整的记录了商朝也涉及到夏朝,但是甲骨文是可以考证出一个完整的商朝。商朝是离现在三千多年,三千六七百年。那么就是夏紧接着来的。我们文明史的开端有甲骨文了。有甲骨文可以来说明当时的人怎么过日子,怎么样用文明的方式来和天地对话。这个时候在世界上,希腊开始在克里特岛里边出现了楔形文字。那个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的文化,它已经有了他们的原始文字。印度,古印度河的流域也有了他们的象形文字。所以就在那差不多的时候,或迟或早的拥有了文字。就这些文字当中到现在说来比较早的,最早最早的,我昨天提到了是两河流域,就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那个文字是最早最早的。现在人认为全世界现在重要的很多很多文字都来自于两河流域的那个文字。它比我所举的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还早一点,都来自于那个文字。我们可以找到希腊的古文字和它有关,埃及的古文字和它有关。我们甚至找到梵文和它有关。因为希腊的文字和它有关,所以现在的英语、法语、德语都和它有关。所以有的人类学家就是说,因为曾经以西方本位主义说,这是早期唯一发生过的文化故事。这是两河流域唯一发生过的文化故事。因为一切源头都是在它,那我们要说在非常高耸的喜马拉雅山的东边,还有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那个故事几乎没有关系。那就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发生的以甲骨文为标志,在甲骨文前面的夏朝开始了那个故事。如果说那个故事都是有源头的话,那么自己另找的源头。就是说我们记住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世界各个文明的古老的地方,都拥有了自己的文字,有前有后。最前的到现在为止知道是两河流域,就是现在战云密布的伊拉克。那个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的那个地方。而我们呢,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踏步的进入文明时代。这是一个时间。这个比较好记。比较好记的原因就是我们正好现在是公元后的二十一世纪,对折一下。这个时间段落,就是时间概念上的中华文化大概可以记住了。
公元前五世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
好,接下来我讲第二个时间。第二个时间。这个非常重要了。我非常希望今天听的人,百倍注意这个时间。因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大师都用遗憾和赞叹来看着这各段落--?公元前五世纪。这是一个什么时期呢,每次说到它的时候,哲学家们都是感情澎湃,也就是说,人类最杰出的思想家差不多同时出现在那个时候。这太奇怪了。现在想起来都难以想象。难以想象,就是当时,我昨天讲到西腊哲学家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的时候。大哲学家们,开天辟地的大哲学家在思考的时候,恒河边上印度的哲学家们,思想家们也同时在思考。黄河岸边中国的思想大师也同时在思考。他们居然在差不多的时间。人类后来再也没有遇到过比那个时代更伟大的思想创立期。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命名,有的称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在那时把轴转过来了。这需要有一些年份来说明会让大家非常惊讶。比如我们的孔子和他同时期的有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非常大的哲学家。和他同时期活在世界上的有古希腊的悲剧大师,其实也是悲剧哲学家的埃斯库索弗克斯这些人。居然和孔子同时代。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释迦牟尼,佛教的释迦牟尼比孔子大十五岁。就是在那个时期,在我们看起来完全是同时的人。柏拉图死后三十年,庄子诞生,亚历士多德比庄子大十五岁。这些年份大底能够说明那个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了,就是一个为人类各个文明概念奠定了精神基础的时代。前前后后我不能够说一定是公元前五世纪,包括六世纪,包括四世纪,就是在这个两三百年里边,人类完成了那种始源性质的经典的基本建设就完成了。后面的那些思想家们千方百计根据的就是用他们的思维来进行阐述,来进行辩论,来进行自我建立。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大师出生在差不多的时候呢?不知道。到现在为止确实找不到这个原因。但是事实是他们同时出生了,而且再也没有出现过另一个这样的时代。
这个我需要花一点时间稍稍的给大家讲一讲就是,我们的基本经典的创立时期,他们究竟创立了什么样的思维。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讲一讲,我本来想,我刚才就想要不要这么讲一讲,是不是扯开了光讲时间,但是需要讲一讲,用最简单的方式讲一讲,也就是我们的经典创立者在黄河岸边,在公元前五世纪开始以后这么一段时间,他们到底创立了哪一些经典?他们的那些思想为什么我们今天听起来还非常的了不起。为什么在公元前五世纪他们就想到了这一切。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讲一讲,然后就知道我们中华文化奠基是奠在什么水平上。我看到居士林的中华文化的课程里边专门有一个孔孟之道的一个教育课。我想这个可见,现在大家还在不断的想重温中华文化当中的一些什么样的内容。那么我设想一下就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国当时早期的思想家他奠定的是一些什么。我努力地照着今天的理解方式来说,我们先讲儒家。最简单的方式,先讲儒家。儒家会讲到三个人:孔子,孟子,荀子。孔子讲的是些什么呢?这观点我们今天一听就明白,就是他最重要的其实是个“礼”字,克己复礼的礼,礼貌的礼。那么早就发现混乱的社会里边最缺少的是什么,是礼!我最早到新加坡来的时候,感到新加坡和中国大陆一比最优秀的地方,当时感觉也是礼。这个礼的力量是无穷无尽。因为它就牵涉到人和人之间的礼貌,相信对方需要受到尊重,相信对方须要受到关爱,对丈夫应该用如何对待丈夫的方式对待他,我对父亲,我须要用应该对待父亲的方式来对待我的父亲,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对待官也是如此,都是这样。这一下子社会有秩序了。乱世与不是乱世的一个界限就叫礼。这是孔子提出的,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儿子的应该象个儿子,做爸爸的应该象个爸爸。一切都应该这样的礼就产生了。对外的交往上也是。那么孔子更厉害的一点是社会就这么来结构。但是礼的根据是-“爱”、“仁”,仁义道德的仁,但人在爱人,用爱心才能作为礼的根源。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
孔子了不起有那个三段论。三段论就是:他认为国家要治理,每个人首先要体现家庭里边的礼:我如何对待爸爸,我如何对待妈妈,我就会知道如何对待社会上其他老人,我也会知道我如何对待官员。当然他希望也用这种方法对待国君。这个就是把国家家庭化。然后把家庭里的礼呢又心灵化,就是我的出发点是爱,是仁。这是孔子的学说。应该说是了不得吧,是有点了不起。孟子呢,比孔子晚一点。他发现孔子的学说里边似乎有一点缺漏,前面就讲得不错,就对仁的问题上,为什么每个人心里必定会出来爱的。孟子在这个地方就提出一个根据。他的根据就是: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他举个例子是:井边一个小孩子马上要掉下去了,绝大多数人都会把他一把抓住拉上来,理由呢,没有理由。这是本能,如果有理由不是本能。任何你们认为不好的人他也会把他拉上来。是礼,是本能,是人性所在。所以他就,孟子提出人性善来补充,强有力的补充了孔子的仁的学说。这点了不起。他就举了很多很多例子来说明他所见到的人,都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这个是孟子所提出来的。他说他去拉那个井边的小孩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要受到他的父母亲的表扬。没人想到我为了这件事情我要受到社会的尊重,甚至也不会想到小孩子掉下去样子太难看,我只是怕看到难看才去拉他,这个已经有点私心了。你是自己怕看到难看的东西。所以在这种的情况下,他说有“恻隐之心”。
那么荀子呢反过来说孟子的说法有问题,人不会都那么好,人性必有恶的东西。他认为人性是恶,恶在那里呢?他说人都有自己的物质欲望和生理欲望,而这个欲望不加控制的话,它本身里边有恶的东西。但是无论是孟子无论是荀子,得出结论都是一样的,就是在善的情况下,本性是善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进入到礼。荀子说因为本性有恶的成分,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进入到礼。这都是儒家的学说,大家大体上就知道这么一个思路。今天我们评起来,如果我们今天讨论人类社会,大体上也是这个思路啊 --?要礼节、要秩序、要规范。
这个时候旁边产生了一 个墨家 -- 墨子。我很喜欢冯友兰先生那个说法,他说如果儒家是一种衣衫褴褛、滔滔不绝,很善良的教书先生的话,墨家就是穿了短裤勇敢在步行的那种不怕艰苦的传教士。他是社会底层的人。他觉得儒家说的不同,礼不同。因为你们的礼里边有一点上下的区别太严重。我对待我爸爸要好一点,这是对的。你要叫我象对待爸爸一样去对待国君,什么理由?他为什么就好?他凭什么值得我尊敬?所以他提出了“兼爱”,谁都平等,你们儒家学说有等差,不可以,这是墨子的理论。和儒家不一样,他下面有很多信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 有了他的团队,非常艰难。这是墨家。就是站在低层的社会,低层的等级上来表现出他们的一种奋斗精神。我们现在世界上还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势力。现在看起来很好,但是中国历史上好多农民起义的那种哲学都和墨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关系。
然后就冒出来道家,道家认为你们都太苦了。儒家也苦,墨家也苦。他提出一个惊人的话语就是:“太讲秩序,恰恰是动乱的根源”。这是道家老子的看法。你们太规范了,你们以为为什么你们讲孝,因为社会上已经没有孝,所以你们讲孝。为什么讲仁义,因为大道不行,才讲仁义。有智慧出来,那一定有虚伪的东西出来了。所以他希望广大的人民不要太聪明,也不要太有欲望。老子完全按照国际的哲学规范的标准。他可以进入到世界哲学家的行列。老子,他就谈这些问题。就是一切都是转换的,一切都是无定的,一切都是不定的,一切都是转化的。那庄子呢。他的思路当然和老子是一脉相承。但是他更具备了诗化的一种形态。我想想王润华教授当然您是都会同意,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大概,在先进资讯里头,个人的兴趣会特别喜欢庄子。因为他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愉快,那么的放松,他全部都不去规范,外在的麻烦规范。我看新加坡河边上那个旅游叫“逍遥游”。《逍遥游》就是《老子》的一个篇名。就是他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按照现代哲学家的划分,他大概对人生有三个层次的跨越。第一个层次就是“避世”,或者说是超世,就是超越人世,不要和人世的价值标准搞在一起。在超世以后产生一个大问题:他们吃什么呢?完全超越啊?所以呢,他们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顺世”。顺着世界的东西来,顺着世界的东西来,就是要我干这个活也可以,让我干那个活也可以,都无所谓。但这个又会下堕到完全是同流合污顺世了,甚至完全同流合污。就象顺世的最典范的一个例子,你想我们现代文学史上的阿Q就是很顺世的啦。他说抓进来,啊,人大概恐怕总会经常被人抓进来放出去的嘛。要杀头的时候,他在监狱里边在想:“哦,人大概免不了终要被杀的”。他就睡着了。这叫“顺世哲学”。一切东西接受。所以有人说庄子哲学弄不好的时候,有可能陷入到这个。所以最后,我们认为庄子哲学真正的是最后叫“游世”--?就是游戏、逍遥游的方式来漫游人世。他固守着某一些道义标准,但他对人间的标准不会极度的认真,他有自己高在九天之上的标准。这对于历史上所有的文人都有一种活力。
这个时候杀出了一个法家。法家说前面这三种全是空洞的。你们前面这全空洞的。我们人说着玩玩而已,三种都不行。他的理由非常的明确,就是说世界的不公平不是道德问题,不是靠道德调整能够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是资源不够,分配不均。但他进入一些残酷的层面,他否定世界上有明确的道德教化意义的存在。他认为一个父亲如果道德很高尚,儿子会不会对他很孝顺,不!他说。反过来,如果这个父亲非常有钱有势,孝顺他的儿子会多一点。很多事情背后其实是利的问题。所以法家认为对人要的就是管理。管有三条路。第一是法 --?法规,法律。第二是术 --?权术。从中国来的就知道权术是什么,权术 --术。我昨天讲到,我们如果看有关清朝的那些电视剧,就知道权术是什么术,权术 --?术。光有法还不行,法的背后还有隐晦的那个层次 --术。第三就是 --?势,势力的势。
这个势呢是无影无踪的。打战要讲究势。势来的时候什么战都能打胜。他说人也是这样。社会治理也必须如此。所以他讲究就是法、术、势。这是法家。
好!我大概把先秦的这几个段落说得很多了,这思路,就是这四家的思路大体就讲清楚了。我们是不是会很惊讶的发现。其实古典的思维和现在的思维,出发点和解决方式没什么大的变化,也就是这些我们现在做的东西都被他们想到了。只是表述方法不太一样,表述词汇不太一样,或者表述得不精密。他们都想到了。那么我们如果看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我们也会非常惊讶的发现。他们讲到的太多太多。就在差不多的时候释迦牟尼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他也想得非常非常完整了。所以,也就是区区四千年的时间吧。人类存在是一百多万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四千年是个小零头。我告诉大家公元前五世纪,实际上是希望大家更明白一点。这个时间和我们之间比较起来很短暂。思维方式和现在差别不是非常多。大体一样。所以比如在按照我们佛家信徒来说,到现在为止来诵读释迦牟尼的经文的时候,我们不觉得,不感觉到它非常遥远。那么我们来看先秦诸子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也一样,觉得现在的思维者,现代的社会学家,现在的政治家面对的也还是这些问题。你要作个选择,有其他选择吗?有,但是大体上也是在这个范畴之内,他们都想到了。所以人们把他们说成是那个时代叫“元典创立时代”。就是精神基础的创立时期。元典创立史时期在公元前五世纪和后面晚一点几个世纪,大体完成。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时间。第一个时间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现在讲第二个时间是公元前五世纪。这是时间观念上的第二个时间。
公元前后: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
时间概念上的第三个时间叫公元前后,就是公元。就是我们进入公元的那个前后,这个时间很重要。这第三个时期,我们一跳就几百年啊。这个公元前很重要。为什么这个时候重要呢?这个时候,在中国出现了秦汉帝国。所以大国的构架出现了。秦朝汉朝,秦汉帝国。和秦汉帝国同时的时候,西方罗马帝国。印度是孔雀王朝。就是几个大帝国产生的时期。这个又是给人感觉到一种非常奇妙的同步。我前面已经讲了两个同步了。一个就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家各个文明差不多创立文字。第二个就是公元前五世纪,各个文明的区域都建立了自己的经典基础。那么公元前后,各个大文明都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帝国。我昨天曾经提到当时汉朝有个班超,班超等于是一个镇西的大臣。班超手下的有一个我们现在可以成了外交人才的人物。他叫甘英,我从他的记载里边估计他到了波斯湾,甚至于到了红海。所以我在《千年一叹》里边,无论在波斯湾,无论在红海,我写在日记里边,大家可能看到,都提到了甘英。因为当时有人告诉他:你渡过海以后,你可以看到和你们的秦汉帝国差不多大的国家,一个非常伟大的帝国,其实是指罗马帝国,这一点是没有错误。唯一我们现在发现到的是他是仅仅到了波斯湾,还是到了红海,还是再过去都没有了。那么,这个帝国的产生,和以前我所说的几个同步呢有点不一样。经典已经创立,中国的经典已经创立。文字早就拥有,经典创立以后。到帝国一旦产生,我从这个地方就开始要引用我们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哲学家的说法。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就是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先生喜欢把中国的历史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划分。现在看起来有点粗糙。但我特别喜欢这个粗糙。他认为中国历史有三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三段。什么叫中国之中国。就是秦汉时期,中国突然对自己有了自觉:我是中国。有这个感觉啦。大家知道每个人有一个叫做自身的自觉。我们每个人,“我是我”这个感觉可能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有了感觉,是小孩的时候没有太强的感觉。就是人的自觉的产生。一个文化一个国家,他也有一个自觉的产生。我是谁,这个自觉,平心而论。先秦的诸子,他的思想再聪明,他也没有获得一个人种和一个国家的自觉。因为他想的是一个很广泛的思维。是人都要这么思考问题。他们以为是这样。一个人种,一个族群,一个认定,应该是在帝国创立时期,就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进入中国之中国,就是我知道这个文明和我们的国土和我们的统治权限是合成一体的。我是谁,作为国家的我,我是谁?这个时候开始产生一个庞大的意识。这个是秦汉时期。梁启超先生说:什么时候成为亚洲的中国呢?那就是魏晋以后正面的佛教传入,负面的五胡乱中华,就是都是从中亚细亚来的那个马队,游牧民族频频的要骚扰中国的土地。中国也不断的要和他们一会儿打仗,一会儿和亲,都是亚洲的事件。那么佛教的传入也是亚洲的事情。而且佛教进来以后就完全纳入中国主流文明的思维。那时候就成为亚洲的中国了,到明代后期,意大利出发的耶苏会的传教士,从这儿开始,从马六甲进入澳门,中国南方。那时候开始进入世界的中国,就是完全突破亚洲了,因为来自于意大利,来自于法国,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文明。这个成为世界中国以后,后来的成为是带有很多强有力的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包括很多很多事件,这个世纪直到现在。所以我比较喜欢梁启超先生这种粗粗糙糙的划分,就是他干脆利落,把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中国历史分三段。
好,那么我们如果顺着他的思路呢,也就是说我需要大家的记住的第三个时间:公元前后进入“中国的中国”的这种自我意识时期。中国的中国,这个自我意识时期开始了。这个时候,它怎么能够建立一个和罗马王朝可以媲美的大王朝呢?第一,王权模式的固定。由皇帝代代相传,传给自己儿子,儿子再传给儿子的儿子,就传下去。这个不准有任何的麻烦。但是它如果实在衰败的时候,那么揭竿而起改朝换代也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就是这个王朝的模式大抵已经定了。思想模式也定了。儒家作为主流思维。还有统一一切文化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还统一户籍制度,那时候都统一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一个文化自觉的时期,或者政治自觉的时期。这个时候让我们惊叹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原创力,一切把它统一起来,发挥了巨大的力量来开创。所以我有的时候经常讲,譬如现在说振兴中华文化。我觉得这个振兴呢,去寻找那一个朝代?我比较喜欢的就是希望能够从秦汉时期的那种气魄来谈论。因为那个大气,那个勇猛,那个充满创造精神的,那才是我们值得羡慕的中华文化的气韵,而不是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清朝的那个文明,那些故事都非常好看,编剧也编得很出色,这是另外一件事情。但是我们要恢复的文明肯定不是这样的文明,因为这样的文明已经是衰败期的文明。因为到衰败期,那么权术和人际关系挪移到主角地位,而民族的创造精神是没有的,雄健的气魄是没有的,都被支解掉了。所以要的是秦汉时候那种文明。这个文明呢就是要招魂啊,要“雄魂何时再来”?
公元二世纪念:“亚洲的中国”期
第四个希望大家能够注意的是两百年后,公元两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进入亚洲的中国的时期。中国获得自觉的时间不是很长,就是一两百年,两三百年而已,很快就进入到亚洲的中国。那个时候,叫魏晋隋唐,这个时期大概估计有六百年,这个时候有几件事情值得注意,一个是我们知道这个大国的周边麻烦甚多 --?五胡乱中华嘛。在另外一个空间领域里边有一些比我们强悍得多的人。这些人不能按照我们的道理去讲述的,就是农耕文明的思维和游牧文明不一样。农耕文明的非常讲究它的实践理性。春天种下去,秋天收藏来。种什么收什么。逻辑那么清楚。游牧文明没这个逻辑,骑在马背上,那里有东西,我骑到那里去。所以当时汉朝的人想了好半天,和游牧文明唯一能讲话的只有两种,一个是打,一个是和亲,把我们的漂亮的女孩子嫁给他们,这个是可以的,没有其他第三种方法。魏晋隋唐时期,除了麻烦的和亲之外呢,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在精神上的大事情就是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传入到底是最初是什么时间,现在学者们其实还有争议,因为有很多很多的史料,前后到底一定是那一天,现在还定不了。但是大规模的被中国接受,大规模的作中国化的努力,而且成为中国的精神支援。最早的时候大家一听就知道:它的某一种形态和道家比较靠近。所以当时动用的最早翻译佛教的一些词汇,动用了道家的好多词汇。后来它慢慢自立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文本,但是这个精神文本呢其实已经中国化了。然后又中国化到一定程度,后来到唐代时候又出现象玄奘这样的人。他需要用更确切的实地采访和实地的取经以后进一步来印证。那这一切呢,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这是一个混乱而又美丽的时期。为什么呢?和秦汉大帝国相比它有点乱了,有点失控,但它实在是很美丽。那不同的精神支援来到了,战乱产生了很多很多的机遇,汉朝定下的儒家定义依准的礼教开始破碎。但以帝国自居以后,思想已经自觉,人格的自觉还没有,那个时候开始有一些文化人自觉。我们就知道譬如魏晋名士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哎呀想起他们总是非常激动。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家都看过叫《遥远的绝响》。绝响,再也不可能再来的绝响-魏晋风度。我曾经给我的研究生讲过就是,总在中国历史上 --?风流两个字,最高的风流落实在两点上。一般说来叫“魏晋人物晚唐诗”。就是魏晋时候的人物,大风流。晚唐时候的诗,大风流。凄哀的风流,这是大风流。我所以叫作混乱的美丽,指的就是这一种。中国居然出现了这样的文人啊,自己每天喝酒,自己一边走,后面跟着一个人拿着一把铁铲说我什么时候醉到死在路上,你把我埋掉。他一点而也不考虑自己的丧葬之地在何处,完全破除了礼教,一种巨大的自由,但是也很悲凉。大家如果有空翻翻我的那个《遥远的绝响》里边,阮籍和嵇康坐着牛车到哪里去,不知道。走,走到路走不通了,嚎啕大哭。为什么哭,不知道。就生命当中感到了某种象征意义,哭一通以后,回头再走,走到那儿又嚎啕大哭。这魏晋时代的一种心理方式吧。阮籍和嵇康都是这样,隔壁的一个女孩儿死了。只知道她是极漂亮的女孩还没结婚死了,他就去哭。他没见过这个人,他和这家也没关系,他就去哭那种美丽的生命怎么那么短暂。哭得非常非常的具有哲学意味。那个这个是魏晋时期曾经有过的一批中国所谓的名士,混乱又美丽。谁也不想生活在这么一个混乱的时代,但是谁都向往那个时期的刚刚建立起来的人文结构,这是诗化的。你想那个嵇康,写了那么多的书,又能够弹历史上早就绝了的版的《广陵散》,但他平常最大的爱好是打铁,因为他欣赏自己的形体和肌肉。他喜欢这种体力劳动,谁也不知道这是个大学者,这是个大音乐家,这种感觉是非常好。而且在混乱当中呢,中国文化的格局大,大到那里呢?本来在黄河流域,在北方打打杀杀。因为北方打得太多,水土都流失。有时当然不是打的原因,是人们不注意生态保护的原因,黄河不断泛滥。那战争又那么多。所以大家纷纷的南迁。所以这个里边又更一步增加了混乱中的美丽,或者美丽中的混乱。有那么多在街上逃难,浩浩荡荡的南迁。有一些人甚至于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世世代代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流浪,那就是我们的客家人。现在四千五百万人,是非常优秀的族群。因为在流浪过程当中,他们得到了安居的所得不到的资讯和人格的一种健全。
公元九世纪念:辉煌时期
第五个需要大家记住的时间,我想应该是公元九世纪。当大唐建立以后,它越来越走向辉煌,这是另外一种辉煌,这是另外一种辉煌,是沉淀了前面的许许多多美丽以后的辉煌,而且是秦汉帝国的威势重新复苏以后的辉煌。我们经常朗朗上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在那个前后。
那个时候的中华文明充满了伟大的诗情。诗人那么多那么多。这好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很少有过的。任何文化的判断,任何对景象的概括,都有诗化的意识。因为给予我的教育全部是诗化的,所以我对物象的判断就是诗化的,就是有比兴的成份,小孩开始都是这样。诗的普及程度无与伦比。尽管当时没有什么传媒。但是我们刚才讲过就有几个诗人,写诗的就是,就到哪儿去,到了喝酒的时候,几个唱歌的女孩子来了,专门唱歌的歌妓来了。大家就悄悄的使个眼神,看她们唱谁的诗多。只能是唱我,因为我们写得太有名了。我们这样一写洛阳纸贵,大家都传开了嘛。那一定成为题目在谈这个啊。有几个人,这个我们可以在很多历史记载里边看到这样的记录啦。先唱他的,他很得意,然后到他的。然后一个人就先“白日依山尽”的那一位,他就说,我不在乎其他唱,我在意最美丽的人唱谁的。那最美丽的果然一开口是唱他的,我还是你们的大哥。这个故事很愉快。但是说明在唐朝的时候实在是诗歌流播的范围幅广已经完全流落到世俗了。现在经常会讨论就是,世俗文明和高雅文明的区别,我想这些诗人和这些歌妓的关系大体上能说明在唐代的时候是这个是不分的。外国人学唐诗,居然成了最主要的唐诗作者,真了不得。当时这个气魄,唐代的气魄是比较大,这是汉唐的气魄。当时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外国人。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靠科举没有国籍,不分你的阶级成分。这是肯定的。谁都可以来考。所以有好多波斯人的后代,有好多朝鲜人,有好多日本人考中科举做大官。但是在九世纪的时候,唐代有一次转型。这个转型呢,很难说好或者不好。它客观上是由门阀政治开始走向地主自耕农的这种经济了,其实是更自由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是更好了。货币大量流通,城市更具非政治意义的市民的意义,这样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化上出现了这种情景:由于大家已经不是门阀底下的人物,是自耕农做为主体,又由于这些的出现,所以坚固的唐代,尚武的唐代,就是崇尚那个雄姿勃勃的武士精神的那种唐代,开始走向活泼,开始走向享乐,开始走向腐化。而这个腐化不完全从贬意上来讲,所以才出现了我所说的晚唐诗是最风流的,开始有这个转向。那么气象呢?雄健的气象慢慢地收敛了,当市民阶层大量出现,门阀政制缩小以后,它雄健的气象就慢慢地不见了。这个我相信都可以想象的。每个时代都这样,国家领导特别强的时候和这个国家真正的走向活跃的时候,大气象似乎不见了,但是它却变成全民追求享受。渐渐气象有点内敛,就是敛到自己自身上去了,而不是体现为一个朝廷的力量、门阀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了。就这样就进入了晚唐,就这样进入了宋代。
另外一个期盼的年代到来--?十三世纪。在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几乎是灭亡了。那当然它是由外族入侵了,这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阿拉伯人入侵了。十三世纪的中国也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蒙古的铁骑笼罩中原 --?元代 --?十三世纪。我们见到了一些我们非常陌生的伟大。
有的虽然没见到,我们知道他们的后代如何评论成吉斯汗。我前面反复的讲到因为中华文明由于那么多山的阻隔,是很少想到我们中国古代的皇帝就是那怕是汉唐盛世的时候,他们也没想到要什么时候去打打希腊和打打埃及,从来没那么想过的。我上次讲到他们虽然没有国际地理知识,但他们当时互相彼此打来打去的国家也没有世界地理知识。他们只觉得远方有财富,他们就骑上了马背。当时都没这么想。独守着这么一个辽阔封闭的土地,但是成吉斯汗使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方式,他居然一下子就打到了现在的匈牙利。我在匈牙利那儿就看到成吉斯汗的好多遗迹。这完全是一种异态文明。这个让以儒家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后来佛家、道家也成为非常重要的支援的时候,这样中国人民感到非常的陌生的一种,哪怕是他的后代忽必烈,后来统治中国。他们统治中国以后呢,当然后来是接受了中国的文明,后来他们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应该说当时有好多让当时的民族英雄想象当中我们会遭到的灾难,这些灾难确实有了。但是我们今天如果从大文化的观念来看,特别是从亚洲的中国这个观念来看,这件事情不完全是坏事。从唐朝的转折到宋朝的时候,中国的文化的底细慢慢的黯淡,越来越精致,但是越来越黯淡。突然中断一下,那些铁骑带来了不讲道理的各种生命力。而且它和你融成一体以后,一种特殊的眼界出现了,特殊的视野出现了。譬如我讲到一个和我与马兰直截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戏曲的产生。元朝的统治者说废除你们的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有一批知识分子没事可干了,不能靠科举。他们怎么办呢?没有力气,又不能干活,唯一的方法是到流浪戏班里边写剧本。这个戏班还不是正常的戏班,而是一种非常片断的演出。他只写剧本,于是这些人里边,有一个人叫关汉卿,有个人叫王实甫,有个人叫纪君祥,有个人叫马致远,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真正了不起的剧作家,中国终于有了成熟的戏剧。那个成熟是蒙古人的铁骑带来的正面效果。雅俗关系发生了一种重大的改变,戏曲当然开始肯定是俗的,但是就象王国维先生后来讲的:“那元剧之文章太美了,充满生命力”。元剧啊,就是元代的杂剧文章,充满生命力,那完全是可以和唐诗宋词相媲美了。当然十三世纪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谁也不知道,但是对世界很重要,就是来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时中国人确实不太知道,但是他太重要,重要到后来到十五世纪的时候,哥伦布啊麦哲伦啊达迦玛,他们去发现新大陆,去做环球航行的时候,他们的船长室里边一定有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他们要找的是马可波罗描述的那个地方,那个元代的中华。这是亚洲的中国,但是又是世界的中国的前奏。因为世界从这个旅行者那儿知道了中国在那里,中国是什么。十三世纪是在中国文化当中的比较陌生但是比较特殊的世纪,就是元代的蒙古人的铁骑冲破了中国人的安静,那个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萎靡的安静,被它冲破了。冲破了以后,带来了以残酷的代价的某一种生命力。眼界开阔了。而且新的艺术创立了。以戏曲为代表,民间的力量进入了我们的文化层面。还有一个西方旅行者,重要的西方旅行者来到。他向欧洲报导了中国是怎么回事。为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国作了前期准备。
明代,我们不能太多的责怪。我给她一个散文化的说法是:“远处发生的事情她不知道。”远处发生的一切不仅是唐宋的文明所无法读解的,也是蒙古人的铁骑无法读解的。那么,明代,西方发生了什么呢?至少三件大事:发生了文艺复兴,发生了宗教改革,发生了叫做新大陆的发现。就这些对西方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明代完全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明代,在政治结构上有一个不好的事情。就是,这个我还没有写文章,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政治结构上啊,因为朱元彰是草根阶层,就是社会最低的阶层上来的。他和以前的政治有非常大的区别。以前也有一些民间起来的,但是和朱元彰的这个方式不太一样,他带来了一大群草根阶层的人,而他用这个底层的逻辑方式来办事。譬如把功臣几乎全部杀光这样的方式,就开创了一种流氓政治的先河。这个呢,流氓政治可能讲重了,但是鲁迅先生说:在他看来明代的皇帝是一群无赖儿郎。这个时候,中华文明其实还是比较强大,明朝还是很强大,大明帝国应该是很强大。我昨天讲到郑和下西洋。那花的钱太多太多。明朝花得起。意思是花了钱很多。那个时候西方其实不太强大啦。但是他们进入了的文明的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是有走向近代化的可能。而中国的强大,在当时中华文明的强大,是对前代的一种总结,而对于以后呢,已经缺少关注了。以后到底怎么样缺少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区别。这是在时间概念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
我在葡萄牙的时候啊。走来走去的时候,心里总是产生一种不平。因为葡萄牙这个国家呢,又小,现在经济也很落后。现在欧洲的那个欧盟里边最穷的那几个国家,除了东欧的一些国家特殊情况之外,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这四个国家里边,我认为比较快的会上去的,按照我的观察,没有太多根据,好象是爱尔兰上去会快一点。他们好象非常努力。最没有希望的我觉得好象是葡萄牙。这是我看了以后的结果,觉得葡萄牙好象没有什么希望。这个呢葡萄牙朋友不在,我就讲一下不要紧。希望不是很大。就有一点…当时我就觉得奇怪那么小的一个国家,以前也没有怎么富裕过。让我纳闷的是:中华文明丢弃香港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可是澳门可是明朝的事情啊。这是在大明帝国的时候,澳门已经给葡萄牙了。但是有一点肯定是这样啦:就是中国大明帝国的皇帝没有人知道葡萄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多大?完全不知道。所以还不断给他谈判。这个时候造成了两种不同文明的一种不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不了解情况下,必然要闹出好多可笑的事情来。这个时候就在明朝已经有隐隐约约的信息了。
明朝开始:世界的中国
也就是由明朝开始,进入了梁启超先生的第三时期,叫世界的中国开始了。利玛窦的来到。讲到利玛窦传教士,我这次专门到葡萄牙去看了利玛窦毕业的那个一个学校。他们已经不知道利玛窦了。这个我觉得很难过。他们不太清楚。光说你们要在这儿,不管你们拍谁,我们说拍你们那个校友,他们说,不管拍谁,先付三百美金。当时我们非常的凄凉,觉得哎呀这都完全的不知道。那利玛窦对中国非常重要,他带来了那么多的西方文明,而且他用那么温和的方式带来。他学会了中国的语言,学会了中国的文字,学会了中国的许许多多的仪式,自己也穿了中国的服装。这样一切都能够让中国人很温和的来了解利玛窦。然后这个时候中国,快速的进入了世界的中国的时期。所以,最后呢我没法举年代了,我只能说是惊惶失措的三百年。明代的后期以后,中国进入惊惶失措的三百年。中华文明进入到惊惶失措的三百年。
这个是动荡不已的三百年。能够让大家记住的除了历史教科书里写在外面的那些年代之外,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记住那么几个年代。1633年徐光启先生死亡在上海的徐家汇。他死的时候,皇帝有一天不上朝表示哀悼,这就很大的一件事情了。但是,他已经是天主教徒,他亲自和传教士翻译了几何原理。他已经懂得了天文学,懂得了西方的历法。皇帝一日不办公表示哀悼,但是他的丧葬礼用的是严格的西方天主教的仪式进行。他的碑文上有中国皇帝赐他的号,同时,他的碑文是拉丁文写的。徐光启,这个人重要在就是:曾经有可能那么温和的组合。本来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在他的父亲的墓碑边上他自己搭了一个小屋,住了很长时间,后来他死了以后呢,他的家里人就把他葬在那个地方了。那个地方有三条河经过。风水很好。葬在那个地方了。葬在那个地方以后。后来当鸦片战争以后,那个地方徐家已经有十家人家,还有四家都信天主教。在这一点上,鸦片战争以后来的传教士们决定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以这个家庭做为基础,来开辟他们新的宗教事业,在那儿建教堂。因为是姓徐的人家,所以(就放这个)叫徐家汇。上海的徐家汇啊。
一座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的起点和这个1633年的徐光启的去世直接有关。所以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时期和现在直接的沟通呢?我在有文化革命有一篇上海人的文章当中讲到,就是上海文明的当时开发的时候的那个亮点,就是中国走向近代化以后都点,不是以面带动,是以点带动。上海一定是一个点。上海这个里边也有一个点,那叫徐家汇。而这个点现在依然在发挥作用。这是个很直接的沟通,就是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时候的一个点,就是徐家汇。那么直到今天为止,上海的现在这样的面目,正是和那一年有关系了,就有关系了。但是这种友好的沟通,就是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呢,毕竟还停留在部长和副总理这一个层次上。最高的皇帝没有这个意识,最高的皇帝没有这个,没有这个意识也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中华文明实在太大。大家都注意:这个时候满清王朝已经完全的接受了汉族文明。譬如,当时的一个乾隆皇帝,他,死亡的时间,希望大家记一记是十八世纪最后一年,十八世纪关闭的时候,也是康雍乾盛世关闭的时候。这很巧,从此以后中国完全进入了按照世界纪元的方式了。就是它这关闭的时间。1799年 --?也就是十八世纪最后一年,他死了。他死以前,做什么呢?一件件事情非常值得考虑。一个就是,他编成了一套《四库全书》,那是汉文化的最高的典范。整个朝廷朝野,而且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都在参与这份工作。它的总编辑就是我们现在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叫纪晓岚。这《四库全书》中最有学问的人,那个朝代最有学问的人。把那个汉文化从孔子孟子建立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全部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四库全书》。由皇帝自己主持,而且在大江南北造了几座藏书楼,放那个书。工程巨大!但是这个工程是总结过去啊。对今后不知道。就在他们编《四库全书》,这乾隆皇帝死前二十年吧。二十年到近十年这段时间在编的时候,欧洲出现的是伏尔泰和卢梭。情况完全是另外一个,是向前看的文明了。这个就是才是总结性的文明出现的不一样。他死前没几年,七年吧,1794年的时候,英国的使团马嘎尔尼来访,商量中国能不能给他做贸易。乾隆皇帝当然不同意。哈哈一笑,见他都很难。他船上装了很多西方新的仪器。新发明的科学仪器。太监们登记一下就打入冷宫了。就这些差不多的仪器,当时到了日本的一些城市,朝野轰动。望远镜呀什么,到处都瞻仰了,但是中国就进入到内库了。乾隆皇帝没有接受,大家都知道嘛,那时这个使团队里边的有个小孩子,当时还只有很小很小,乾隆皇帝还给他玩玩呢。这个小孩后来是鸦片战争的指挥官,这个历史好象非常有趣的一种重迭。因为乾隆皇帝在十八世纪最后一年去世以后,十九世纪的中期就是鸦片战争了。所以这就是近三百年来的惊惶失措,到完全是惊惶失措了。就是从我刚才讲,徐光启的去世,曾经有过温和的结合的可能。但是乾隆皇帝不行,所以他在最后一年的时候,死的时候,就是开启了中国实实在在的两个文明不一样的悲剧。十九世纪开始,两个文明的对峙就越来越严重了,一直到鸦片战争。
我昨天讲到鸦片战争让大家痛心疾首,更痛心疾首的还不是鸦片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觉得那个很遥远的东西我们不了解。他们做得到,我们但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本比我们早学了几步,就可以打老师了。就觉得真的让人难过,非常难过。这个难过造成的结果是:让朝廷都一直认为我们不能这样了。所以在1905年,这也是个小年代啦。1905年,清朝政府决定停止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慈禧太后下令。上奏者的一个叫张之洞,一个叫袁世凯,这两个人上奏折,这个奏折看来还是挺感动,说:我们中国缺的就是人材。日本快,日本快就是他们在人材的培养上比我们稍稍快了一点。所以人材的缺乏就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文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太刻板,太刻板。科举制度曾经是辆了不起的车。它曾经能够让中国所有的不分阶层的男人通过文化考试可以管理那么庞大的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个理念是非常了不得。科举制度是一种伟大的创举啦。但到那个时候不行了,它的思维方式不行了,它成了个破轮了。那个袁世凯就觉得给慈禧太后写奏折就认为:我们一定要把科举制度的经费转成派留学生出国的经费。那么,慈禧太后说好。这个事情实行了一千三百,我们来用十年的时间来结束它。三年一次考试,前三年用三分之一,用三分之一的钱送留学生,科举制度是开到三分之一。然后第二次,再三分之二,三分之二砍掉,这个用十年时间来结束是不是好一点。袁世凯和张之洞再上一个奏本,说中日甲午战争都经过了,世界现在分秒必争。中国的人材等不了十年了。好,慈禧太后决定1905年停止。派留学生,这很重要的年份。我们有的时候处于一种可能对清王朝当时丧权辱国的仇恨,我们可能忘记了这些重要的步伐,其实这些步伐当时都做了,还是难能可贵。
这个是动荡不已的三百年。能够让大家记住的除了历史教科书里写在外面的那些年代之外,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记住那么几个年代。1633年徐光启先生死亡在上海的徐家汇。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一个温和的亮点。
第二,让大家知道十八世纪最后一年,乾隆皇帝死亡,中国的朝代概念和国际的公元概念完全合一,从此开启了中国悲剧性的十九世纪。第三个就是十九世纪的悲剧,最大的悲剧是中日甲午战争。第四,在二十世纪开端的时候,有过一个关门式的大动作,那就是1905年结束了科举制度。我讲的这些全是文化上的事件,而不是大的政治事件。那怕是中日甲午战争,我强调也是对中国文化人感到最伤心的事件。这样的话呢,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的就是:中国在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时候,有过美好的开端,又有过悲剧的冲撞,但是后来毕竟迈出了很大的步伐。
延续不断的盛世
现在呢,我要说几句,我们不从具体的政治角度考虑,不从具体的经济角度考虑,从宏观的意识角度,按照我以为的时间概念来考虑呢,我想我们现在又面临着一个很可能延续时间不断的盛世。可能有一些人觉得我是不是过于乐观了,我这个乐观已经延续了二十年。我第一次到新加坡讲课的时候,新加坡的一些老朋友会发现我对中华文明充满了巨大乐观。这个原因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我看了这个历史的全过程以后,我对于盛世的这个要求就不能定得太高了。什么道理呢?就是始终就处于兵荒马乱时期,哪怕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让我们心往神怡的譬如公元前五世纪,创立了所有的典籍那个时期,那个时候孔子坐在牛车上颠颠簸簸,有的地方陈蔡绝粮,有的地方饭又没地方吃。那秦汉盛世,我们知道它的阴暗面是很多很多。唐朝我前面讲了是后来社会转型,在前面盛大的时候,朝廷力量很强大,后来转成世俗以后,文化比较黯淡,战乱其实也是频频了。有过一段平安时间,但是多数情况就不是很好。那么元代,那时马蹄遍中原。明代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那么清代更不要说了。所以对盛世的要求我们不要过于想象,就是能够让老百姓安安静静的照料自己的生活,延续多少年,这就不容易了。
文化首先关注的是生态文化,它才有好多文本文化和艺术文化出现。特别是经济生活多少年没有其他的干扰。如果这个能够延续下去的话,生态文化就有可能慢慢的转成文本文化、艺术文化。二十年前,我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因为在文化革命刚结束的时候,我的一位师长先生,他的太太是我的老师。他当时头上还戴着政治的帽子,还没有平反的时候,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秋雨,我完全可以告诉你,现在我们正在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好的时期。我当时看到这个的时候,我觉得很惊讶,因为问题那么多,怎么是本世纪最好的时期?我当时就觉得他是不是太过……。但是这是一个当时还戴着帽子,政治帽子,还没有平反的老人这么讲,就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我努力地用这样的标准去看。哦,我们现代遇到的时期,如果说本世纪最好,那么就超过鲁迅的时期,超过梁启超先生在的时期,都超过了。那这个时期我们应该多做很多事情。
大家就说在世界文化的冲浪当中,中华文化能不能保住它的根呢?我从前面的几次大转型就可以知道,每次大的社会转型,都是原有文化的一次巨大变化,也就是中华文化受一次重大的考验。但是,当波斯文明、希腊文明、两河文明 --巴比伦文明全部灭亡的时候,它经历过那么多场生死的考验,它还活下来了!那么它也没有理由灭亡于这一次考验,因为这次考验并不是以铁蹄胁迫做为外观形象的,不是以种族灭绝做为外观形象的。它有可能接受新考验,这个考验呢,却是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智慧,认同世界更高的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形态,它自己就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那么我在居士林这样的地方,很愉快地讲讲中华文化,其实就算佛教以后,它本身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也让佛教发生变化。那么多的中国人信仰了这种宗教。我小的时候,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就这个土地是无可选择的。他们在兵荒马乱当中保持着善良和高贵,在当时,那显然是佛教熏陶的结果,因为当时儒学在那里已经是不行了。本来佛教是异域文化,遇到冲撞以后,反而维持了中华文化世俗的一种高度的话,那么现在遇到了西方文化的冲撞,它为什么就不行了呢?不行的部分就是不行了。
我认为中华文化优秀的部分这是:在良性冲撞的过程当中,不是种族灭绝的过程当中,它能维持下来的部分就是优秀部分,这是最简单的标准。如果垮了的,那就是该垮的地方。有一个青年学者讲过传统传统就是传得下来,统得下去的东西,叫传统。有它的力量的地方,就是为老百姓所认真的接受了。但是也需要一些努力,象我们这些人努力的来传播文化,来阐述文化,能够把它优秀的部分传下去。
最后结束的时候,我讲述我自己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因为当我出生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中华文化不管哪一种文化都已经在战火当中,在废墟当中,没什么留存。在我眼前能接触到的只有一种文化。我在《文化苦旅》中反复写到的就是佛教文化。然后,后来我进行了正常的教育。1949年以后,我是在我们山村第一所小学受正常的教育,很正常。后来又遇到了文化锻炼时期,文化灾难时期,这大家都知道了。恐怕这段时期以后,我们来给自己补课的时候,同时也在给中华文化补课,譬如我写了很多书,其实,写书的过程是我在阅读世界各国经典的过程,边写边读。后来这些书成了教材,等于就帮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补课。补课完了以后,我发现一种惶恐,就是,我的这些资料都来自于前人的书本,现在情况如何?我又怀疑,于是我从一个书斋学者变成了一个旅行者,就出去访问。我一定要用我自己脚的和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文化现场和文化遗迹,才能来矫正,我来补充那种文化教材里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先生讲了一句话:最可信的书,可信度也只有五成到六成。这个如果到了以后一看,因为一切都在变化。写的人非常认真,但是一切都变化了。所以我就开始了我的文化苦旅,开始了我的山居笔记。然后走完了中国文化以后觉得在中国是了解不了中华文化的,不能够深刻了解,零碎的出访也不行,所以和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我又开始对世界重大的一切文明进行了实地采访。当时,应该说是比较危险。九一一事件之前一年,塔里班还非常的猖獗。我们要穿越的地方,充满了战乱。从埃及开始必须由装甲车保护才能去看他们的那些遗迹。在耶路撒冷那个情境,我们都可以知道。然后到了伊拉克,那时很难进去的地方,但是我为了参拜巴比伦文明,我不能不去。为了两河文明,人类最早最早的文明,就发生在那儿,我不能不去。尽管我心里很难过,就是古老文明最辉煌的地方现在最糟糕。倒过来了,一切都倒过来了。很难过很难过,但我必须去。然后到了印度河和恒河文明,这是佛教的诞生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但是我们谁都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我们去的时候在进行一场核竞争,一个月进行核试验十一次。而且印度政府有个人讲就是:我们如果遇到敌人就“毫不犹豫”的使用核武器,使用核武器可以“毫不犹豫”。这在当时觉得非常惊恐。在走完了这一段以后,那真是叫感慨万千了。在这个走的过程当中,我是认认真真的朝拜了希腊文明和希腊学者,也朝拜了各种文明。其中有个非常重点的,因为今天在居士林我要讲,我确实在非常困难的环境里边朝拜了我小时候接触最多的佛教文明的发源地 --?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在尼泊尔,然后印度的每一个点,几乎都走遍,那个时候的心态是无与伦比,觉得公元前五世纪曾经有过那么智慧和那么平和的思维,为什么人类如此的健忘?这是什么回事?就对人类的命运作出了非常完整的思考。
在精神层面上,我们进化的速度并不大!所以朝拜对于我来说,既是愉快的又是悲凉的一个过程。回来以后当然觉得中华文化不容易,所以有了我昨天和今天的这番讲述。我觉得中华文化能够延续下来真 --?是不容易,其他文化都灭亡得非常彻底。但是,中华文化有另外一种力量中华文化对外来精神的接纳,有它的特殊的肚量。中华文化从来不走极端主义。不会象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这样。中华文明有它雍容华贵的包容,这种包容方式,将是中华文明今后的格局。这个格局可能会反驳很多人的梦想,就是是不是再过多少年中华文明又复兴,中华文明就统治世界,不是这个意思。它的复兴意味着就是和其他文明更好的交融,它把它优秀的东西和其他的交融在一起。我们已经有过和佛教最好的交融的模式。以后还会有更好的交融。而不是说我们是战胜了其他文明,这不对的,这里边带有点邪恶,带有点霸权,这是不可以的。
各位来宾,我想我们的对话时间已经到了。谢谢大家。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