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
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
人生佛教思想萌芽于太虚大师当年提出的教理革命。在20年代宗教由于种种原因已落入迷信的范畴并且教界的腐败现象使佛教曾有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太虚大师主张革除佛教积弊。首先是针对对中国传统佛教重死人、鬼神的流弊,太虚认为过去佛教专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今后则应用佛法基本原理研究合人生真相、引导世界向上发达进步,人间佛教的思想源头就在于此。人间佛教是符合佛教契理契机的原则。并且它是大乘佛法的一种发展形式。人间佛教是符合现今世界的表现形式。
人生佛教的源渊
太虚大师认为佛学之二大原则 ::一是契真理,二是契机。太虚大师说:"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
从历史来看,整个佛教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契理契机的过程。佛陀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是契机。,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陀自称:"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O"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后人称之为佛教。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在各部派之间的分争。其中主要的焦点是教理在实施过和程中的一些差别。佛教的第一次结集是为了比丘是否持金银戒而发生的。这里就隐含着契机的问题。因在不同的区域为方便起见戒律可有所开遮。再如在原始佛教时期,只有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后为破斥有见,抉择各派教义。龙树以般若义造大智度论、中论等,自后学人又以不得其中真义而起纷争,至八九百年无著菩萨又以瑜伽论。佛法传入中国后,随着时代前进,分别出现了天台。唯识、禅诸宗。西藏则有宗喀巴整理的菩提道次第论。对于这些发展过程,太虚大师认为"此皆一方根据佛法真理,一方适应时代机宜,经综合整理而能昌行一方域者也。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quot;。
人间佛教之必要性
中国佛法虽然是被称为大乘佛法。但大乘佛法并没有真正为社会服务,没有完全溶入社会生活中。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有用来指导人生的儒教,与祭天、祀鬼、求白日飞升的道教,后大乘佛教虽在中国发扬,但在社会生活中儒家思想已根深缔固。就是在佛教中已留下深深的烙印。如禅宗、天台、贤首等夹杂着儒家的玄学思想,。而适应一般民众的习俗的方式,则是净土、密宗中度亡灵及趋福避祸的部分。
所以中国的大乘佛法并没有以正统的佛教正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解脱生死。反受中国宗法社会、家族制度之影响,而将原来六和僧众之僧团,亦化成变态之家族制
人间佛教和当今世界
现今社会是群体组织,要想在这团体生存和被重视,只有满足大众利益。才能得到人们的公认。所以佛法必须适合当今世界。过去社会的人似乎更重视"生存",当今世界的人生的首要一点是"发展"故太虚提出: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第二,当今世界群体之间联系越来越强,个人的活动是和团体不可分。若大的地球还有地球村之说。强调远离群体的个体解脱,已不再受尊重。人们需要是利益大众的行为。要在服务大众中得到解脱,只有大乘佛法的大悲和大智,和慈悲喜舍的四摄精神。"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二义"。
第三,当今世界是以科学为导向,其主要特点是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佛教中的「天」、「鬼」思想本不是佛法的主流,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产物。对这些科学暂不能验证的部分可存而不论。世间的每个众生都愿人生美满幸福。并使之趋于完美。这个理念是全人类所认可的。据此,佛教可现实人生出发,在现实生活中洗涤一切痛苦及产生痛苦的因。这是使佛人生化。科学化。大众人化,这样一来佛教中的鬼神迷信自然就失了其生存的土壤。并在此进一步完成圆满正觉。
人间佛教社会功能
人间佛教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加强了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维持社会平衡发展最重要基础是它的伦理思想是否合理。中华民族是历来有重伦理传统的。在历史上占统治是中国儒家思想。儒家的伦理是一种上下伦理,完全服从的关系。而佛教的伦理是建筑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佛坦白地告诉我们:"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O 。佛与众生在佛性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只是佛是具解脱智慧而众生是被无明覆盖,但众生都具成佛的可能性。只是由于业力缘故而视现不同的角色,按大乘佛法来来讲都是未来佛。中国的大乘佛法精神是强调入世修行,以出世心修入世行,而众生正是行者入世修行的对象。众生都是大乘修行的助缘。世间正是大乘行者的修行道场。佛陀说过:"比丘当知:二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O。此南瞻部洲正是诸佛成就的道场。众生的三毒烦恼成就了行者在菩萨行。而众生却因三毒而长沦苦海,因此行者不仅不能对帮助他们修行的众生起三毒之心,反而应该报答众生的大恩。所以从佛教的观点对父母行孝。师长报恩,不是一种上下伦理,而是一种立于横向平等报恩伦理的思想。同时大乘佛法认为在利他的过程中能使自己得到解脱,
佛教的这种报众生之恩观念在社会活动还成为社会福利的指导思想,。大乘佛法的菩萨精神在社会活动对一切众生伸出慈爱之手,解苦恼者之忧,施贫困者所需。人间佛教在社会的这种形式将使它为大多数人敬仰。并且能使多数人来实践它。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佛教的方法,如打座、远离等方法已不适合大多数人。人间佛教的这种形式和传统佛教形式相比似乎更适合于当今世界。
佛陀教人持戒修善,修善是为了息灭烦恼,并且使人类的生活合理化。这种合理化的生活是无有痛苦和不幸。这便是社会公认的道德;互相欺诈、淫乱、争夺、杀害,皆是不道德的行为。还给别人带来不幸。人间佛教切实的指导我们改进生活态度,使我们互相推诚、仁爱、谦让、扶助,这就是人间佛教的初步。学佛,并不一定远离社会群体,如能在社会生活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就是学佛。人间的佛教的内涵也即在此。我们应依佛陀的教法,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发心也由独善其身渐渐向上发展为关心一切众生,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