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隐逸文化的根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柴爱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很多人烧香求佛,但大多没有看到佛的智慧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宝玉雪地里拜别贾政一段:贾政在船上,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来?”宝玉未及答言,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 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并作歌曰:“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鸿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2007年农历大年初六,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做了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同样的选择,撇下万贯家产,在长春的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
  对于陈晓旭出家的原因猜测纷纭,真假难辨,最后她在自己的声明中称:“出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更积极的人生选择。”有媒体提供了一种说法,陈晓旭自20年前在电视剧《红楼梦》中饰演“林妹妹”以来,她的人生始终没有摆脱“林妹妹”的影子。中国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的浸润,和文学艺术作品中虚无境界的熏陶,造就了陈晓旭的选择。
  面貌各异的隐士
  中国自古多有隐逸之士,古有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今有李叔同(弘一法师)、明海、顾城,他们成为中国古、近代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群像各有不同。
  有“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愤世之隐,对当时的政治和官场的黑暗有切肤之痛。庄子心悸于现实社会的残酷,愤慨于统治者的虚伪与卑劣,一生敝屣权势,鄙夷当政,多次拒绝统治者的约请。
  有“大梦谁先觉,神仙我自知”的蛰伏之隐。诸葛亮年轻时为逃避战乱在荆州城外隐居十年,躬耕南亩,待刘备三顾茅庐,则殚精竭虑、南征北战,直至死于军中。像诸葛亮这样的等待机会的隐士历史上大有人在,商周时候的姜太公,西汉的张良等,都是这样怀抱利器,隐居山林,遇明主则当仁不让。
  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仕途失意之隐。东晋陶渊明,“不堪吏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采菊种豆。
  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怡情之隐, 宋代林逋,栖身于西湖一隅,隐居不仕,20年足不及城市,终身未娶,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有“一生几许伤心事,不想空门何处消”的亦官亦隐。21岁即中进士的王维,本以为可以建功立业,却饱受挫折,少年壮志磨蚀殆尽,最后却脱下官服换上僧袍,做起万事不关心的在朝僧侣。
  也有鱼目混珠为猎取高官厚禄钓饵之隐。唐朝走“终南捷径”之风盛行,隐居为了引起注意,尽快出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炒作,隐得轰轰烈烈。就像歌星告别歌坛,告别会搞得惊天动地,结果告别的泪水还没有风干,他又出山了。
  躲进佛的屋檐下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从西周初年建立一直绵延到晚清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是隐逸的社会政治土壤。从文化渊源上说,支撑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归隐的理想,孔子虽一生周游列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理论上他也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小国寡民”,庄子自己就身先士卒做了避世全身隐士;佛家则是最纯粹的弃绝红尘之隐。
  随着文化的发展,隐逸渐成一种自我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其中也包含古代士人普遍追求的清高的人格理想、淡泊宁静的生存方式和典雅的文化品位。在这种追求中,中国古代的文人为此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使之成为对后代人充满感召力的审美理想。
  现代工商业社会交通和通讯的发达,加上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原因,使传统的隐士近乎绝迹,“隐”起来越来越难了。而隐逸的理想并没有就此断绝。
  自唐宋禅风大畅以来,亦官亦隐、亦僧亦俗,一度成为一种时尚。无论在朝在野、为官为民,人们都可以一方面着眼现实,属意名利,一方面心向山林,志归禅道,二者兼顾。“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等理论不仅使佛渐渐向现实世界靠拢,更为归隐修行大开方便之门。宗教也在不断调节,改变形式和理念,适应现代社会。
  丰子恺曾经总结,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李叔同是沿着这个楼梯一层层走上去的。但是宗教的门槛并没有那么高,尤其佛教,度一切众生,因此,还有很多人更愿意到佛的屋檐下避雨。
  大多人只看到佛的仪式
  1990年,我国当代著名朦胧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隐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明海、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天才”宁铂、歌手李娜,直到“林妹妹”……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人们隐逸的愿望并没有在现代社会中湮没。面对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失去了农业经济的自己自足,当隐居山林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今人更多地选择了宗教。
  大概不少人或多或少也会有出家的冲动,只是生在五行之中,难逃三界之外,七情六欲、功名利禄很难放下。因此,到寺院小住,体会一下五戒、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做短暂的参禅访道渐成时尚。
  古代隐士的理想之所终南山,现在除了寺庙中的出家人,还有少数居住在简陋茅蓬的隐修者,还有一批住在山上的人,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知识分子,总之是对宗教感兴趣的人,他们呼朋引伴相约到山上住几天,或可称宗教几日游。
  “我在红尘里行路,有着自己的负累和任务。很多时候,律宗尼师们带给我的一切成了我灵魂的一个烙印。虽然这身躯被万物、被缘法暂时役使着,但烙印不会消失,它将永在。它告诉我,吾师们勇猛精进,直上孤峰顶,在那风卷云舒的天之尽头,有莲花灯座千万朵,朵朵曼妙,洒下世间。”
  近期一本流行书叫做《莲花次第开放》,此书作者程然发现有上千个博客摘抄这本书的内容。身为居士的程然多次去终南山,她说看到很多人烧香求佛,但大多没有看到佛的智慧,只看到了佛的仪式,因此才会有对陈晓旭的谣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