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
--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
释觉培*
目次
壹、前言
贰、静观廿一世纪的变化与隐忧
一、利益至上,道德冲突
二、多元价值,困惑加剧
三、有限资源,无尽开发
四、竞争对立,人我疏离
参、学习型组织的新契机
一、广学善法,终身学习
二、尊重包容,同体共生
三、理论实践,行解合一
四、除弊更新,与时俱进
肆、人间佛教读书会的缘起与发展
一、创办缘起
(一)“文化、教育、组织”三足鼎立
(二)多元化弘法方针
二、发展步序
(一)理念宣导期
(二)方法培训期
(三)交流成长期
伍、人间佛教读书会对全民教育的影响
一、读书会教育原理
(一)以人间佛教特质为依据
(二)以四摄法为带领人精神
(三)以闻思修证为讨论的引擎
(四)严土熟生成就教学情境
二、全民教育之影响
(一)化解人我疏离关系
(二)拉近贫富城乡差异
(三)建立团体共同愿景
(四)创造新时代的生机
陆、结语
壹、前言
所谓“法不孤起,仗缘方生”,随著台湾经济成长,政治民主、教育普及、社会多元化,以及佛教在整个台湾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家师 星云上人毅然提出“寺院本土化,佛法生活化,僧信平等化,生活书香化”1的呼吁,再次强调“寺院学校化”的理念,期望寺院不仅提供信众安身立命的地方,佛教徒在信仰的层次,更需要深入经藏,真正了解佛陀的本怀,使佛法应用在生活中,让佛教走出经忏的桎梏,以文化教育传达佛教所应发挥的功能。
而当代最令人忧心的问题正是失序的社会伦理,自我异化情况日益严重,人类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世界中,也同时失落了精神文明。忧郁症、自杀等内在无法突破的心理疾病,或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渐由沉沦趋于堕落。也因此,产官学界也开始纷纷地展开“终身学习”的呼吁,鼓励透过学习以拉近先天与后天的知能差异,并缩小城乡知识的距离。
家师 星云上人认为:正当社会结构的转变,大家庭型态的解体,资讯快速变化,人心惶惶不安的时代,寺院不能只是信仰的殿堂,更要是心灵补给的加油站。尤其现代人若要迎向人生多元性的挑战,唯有仰赖“学习”。是此,“人间佛教读书会”于二○○二年一月一日正式在在佛光山宗务委员会2派下成立,将四十余年来所从事的文化事业,透过国际佛光会3全球各分会的组织运作,并结合全世界两百余个道场,以及一千多位在各地弘法的出家众,群起为“生活书香化”的落实而开跑。短短两年多读书会的成立,在文化、教育、组织三足鼎立的前呼后应下,瞬时成立了两千余个读书会团体。也因此,本篇论文以静观廿一世纪的变化与隐忧为探讨的背景,针对社会伦理失序、道德价值观混淆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与疏离,再回到“人间佛教”的理念,提出读书会对“全民教育”之影响。
人生是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现象,佛法则是佛陀毕生修行所证悟的真理。佛教以开发般若智慧、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人间佛教”以教育为前导,寺院则以发挥学校为功能,读书会的目的乃结合佛学与人生的关系,从倾听与对话中展开佛教同体大悲的精神,藉由“闻思修证”四层次有效思考讨论的理论,找到解决现代人的困惑与烦恼。使佛法融于现时代的生活,为人生带来安祥自在,为社会带来尊重包容,为世界带来和平无争。
关键词:人间佛教、读书会、全民阅读、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生活书香化
“人间佛教读书会”网址:http://sql.fgs.org.tw/bookclub/
贰、静观廿一世纪的变化与隐忧
廿一世纪正当世界走向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在面临一场巨大的转变,这其中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乃至性格不断变迁的过程。面对急剧的社会变化,不仅人类心灵状况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其它如思想、观念、生活和习俗,也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外,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再加上市场经济一向以利益为其基本动力,经济活动为了追求实效,市场竞争以经济效益为评判标准。因此,它也明显的以“功利”为导向,不仅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新观念,并成为普遍遵循的价值追求。
一、利益至上,道德冲突
全球化的开放虽然使个人利益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和创新观念以及独立人格观念等给社会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活力,各项政策也都在于通过利益激励机制使得对个人的利益和价值予以肯定,但是,当道德功利性过分凸显时,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一些人除了过分注重道德的功利性和个人行为的功利色彩,甚至把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出现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倾向。
站在关怀生命的立足点,我们不得不省思的是:即便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经济利益,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却难以直接保证人们重视那些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的精神文化、理想信念,难以保证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即便全球化,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实利、实惠,却难以保证人们的道德情操同时并进。4一旦社会产生利益至上、伦理失序的现象,势必也需付出庞大的成本代价。
二、多元价值,困惑加剧
“多元化”也是现时代的特质之一。随著科技的快速发展,资讯与大众传媒和交通工具已把世界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全球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不断加强。尊重各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互相取长补短,成为当前的主流呼声。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是世界格局多样化以及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反映,而这也是造成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结果。5
道德多元化的倾向使得这一代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适应或选择显得较以往更加困难和复杂,尤其现代人需要把社会道德规范并入自身的人格时,充满了彷徨、痛苦和选择时的困惑。
根据统计:忧郁症已成为全球化的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四亿五千万人遭受精神健康问题的困扰,每四个健康的有问题的人之中,就有一个是跟精神疾病有关。国际劳工组织将忧郁症列为心血管疾病之后,造成员工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在美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受到忧郁症的折磨,是员工请假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感冒。6尤其台湾正从积极成长进到稳定高原期,社会必需找到活力十足的生态平衡,一种维持稳定而动态的平衡。因为不同的文化生命阶段,社会价值及时代精神正处于重新建立的时期。
也因此,道德环境复杂性的增加,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多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汇合,使道德观念具有表面化、多变性;而不同的道德体系之间所存在著观念、内容、评价标准等差别甚至冲突时,困惑和冲突必然造成不可避免的时代景况。是此,现代人需要注入多元价值观,增加人文活动空间,投入不同领域的学习,并追求经济成功以外的更多成就。7
三、有限资源,无尽开发
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巴西里约所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中,联合国正式发布一份名为“全球科学呼吁世人的一封信”,内容共来自七十一个国家,一千六百多位资深科学家连同署名,且历年来诺贝尔奖得主半数以上通过,内容开头即说到:
人类与自然正处于迎面相撞的危机,人类的活动,已为环境和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严重危及人类社会与动植物界的未来,更可能使现在的世界恶化,不再适合生存……,人类必须立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否则难逃苦难。8
当地球资源在生产至上,不断被人类的需求所无尽地开采的同时,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对全人类生存空间的伤害。站在佛教的缘起思想,人们与一切的生命正生活在一个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这个庞大的系统,人类及物种每日正在创造著许多倚赖的模式;由于任何一个现象,皆由许多复杂的条件因素所组合,也因此,持续的工业开发生产,带来有限资源的不断递减;这当中也反过来深深影响著人类在思考与行为上的模式与改变。现代化的文明,如果科技能力与智慧的差距无法缩短,贫富悬殊与城乡差异不能拉近,那么生产所提供给人类未来的期待就渐渐失去了意义。
四、竞争对立,人我疏离
“竞争”是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良性竞争可以迈向快速成长,但是过度因竞争而产生的对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物质、制度、价值等层面变化的不一致性,也难免失去了国与国之间、生命与大自然之间,或社会与族群之间的和谐。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轨迹,不难发现现代化的过程都同时伴随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在资讯越加快速,知识量不断激增,其动荡程度往往更大,导至整个社会容易形成道德失序、混乱、真空等局面。
在竞争快速的脚步中,家庭因双薪工作的需要,使亲人朋友之间渐而失去了对话与倾听的互动,因为忙录,“各扫门前雪”的心态也日益增加,再加上长期受到声光媒体的影响,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已转为被电脑科技游戏所取代,疏离与冷漠造成越来越多人的心理疾病,忧郁症也几乎正在袭卷著人类而形成了这一代的文明病。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长洪兰博士认为:现在的台湾处在人与人活在一种互不信任的状况。“社会信任感降低,社会成本就会提高。人与人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吐的对象,什么事都自己处理,就是一种压力的泉源。”9现代科技文明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繁荣与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它也同样带来了人我疏离、对立的消极影响。
参、学习型组织10的新契机
一、广学善法,终身学习
曾经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并担任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总裁高希均教授,曾在《读一流书,做一流人》书中指出: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知识,不学习不只是落伍,根本就变成了现代文盲”。11
大部份的人都仅将学校里的正规教育视为学习的阶段,或者仅著重于学程中知识的传授而停止了终身延续的学习。事实上,在面对浩瀚的生命课题,要成就完人的教育,就应该视人生不同的阶段为无止尽的学程,无论是团队或人我之间,都应该彼此互为学习成长的助缘。
当代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学习组织管理大师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全球各地演讲时,不断呼吁在这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唯有透过谦卑的“学习”,凝聚共识,共建愿景,发挥团体力量的观念,方能具备全球化所带来挑战的条件。这位传递著「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与“第五项修练”12(The Fifth Discipline)的彼得?圣吉,为当代社会所发生的窘境提出了深刻的反省。这其中尤其以“第五项修炼”最为受到当代的瞩目。“修炼”意指“不断深思反省练习以修正自己行为之意”,认为不仅针对家庭、学校、企业、或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都应该相互反省求真,无论是追求自我超越13、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14,在团队间建立起共同的愿景15,并学习有根据的说真话,尊重并深度倾听不同意见,使大众参与团队学习16,激发群策群力的智慧总合,并掌握整个系统思考17的原理,了解深入因果互动与变化的关系,藉以有效率的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
简而言之,要因应时代的危机,唯有仰赖“终身学习”(Life long learning),而佛教观点下的终身学习必需懂得如何去除种种执著下的盲点,不仅重在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态度,更要不断检视反省,并力求改进以达到圆满人生的修证目标。在佛教里,磐达特是鸠摩罗什小乘佛教的老师,但是后来他又拜鸠摩罗什为大乘佛教的老师;大乘小乘互为师,成为佛教的美谈。孔子以项橐为师,因为孔子不耻下问,拜童子项橐为师,故而成其为孔子也!18也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未来在全球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将是那些最成功地提升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国家与企业”。佛教以“广学一切法”作为菩萨的资粮,从凡夫到菩萨行证的历劫缘修乃直至佛果,其内容不仅含括面对生老病死人生四大阶段所应持有的态度,还提出了解脱(自由)最完整的教育课题。尤其宗教以关怀众生为立足点,前提不仅要了解时代的脉动,为人生教育提出理论,更要注重实务与力行,坚持理念但不可有知识的傲慢;除了需要提升这一代的福祉,又要关心下一代的未来。所以,“广学善法,终身学习”尤其成为每一位关心众生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尊重包容,同体共生
星云大师在演讲中曾说到:
“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此外,我们更应用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将娑婆建为净土将是指日可待之事。”19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不但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精神,更立足于现世人生,关怀一切有情生老病死,乃至器世界成住坏空,甚至排除了宿命论与有神论的说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第一个超越“神权主义”、“君权主义”、“人权主义”而倡导众生平等的“生权主义”者20。正也因此,佛教不仅站在“生命共同体”扣紧生命的关怀与超越苦厄的生死问题,更依此展开极其丰沛的人文内涵。
有鉴于当代社会因竞争、冷漠而产生的疏离与对立,家师 星云上人在1993年国际佛光会第二次世界大会中,特别提出了“同体共生”21的呼吁,认为当代人类最需要的不仅是有良好的科技,更需要懂得如何国与国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乃至人与一切生命物种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尊共容22的能力。一旦建立了“同体共生”的观念,立足全人类与地球间和谐相处之道时,方能消弭种族或国家本位主义的思考模式。
站在佛教缘起思想的观点,“全球化”的经验本来应该使人类觉醒“相互依存”的关系,只可惜人类却因为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开发,其结果必将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人类最后得面对的是更大的生存危机。如果因全球化的竞争造成严重的对立与伤害,必然使人类与大自然两败俱伤,因为每个因素都是改变现象的重要因子;“蝴蝶效应”也正好也说明了这种潜在、无形却足以影响著全球系统的变化例子。也因此,致力于解决当代国际或种族的分裂危机,应该使“尊重包容”成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或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导因,而“同体共生”也正好提供了转危机为转机的重要方针。
三、理论实践,行解合一
教育的普及并未使生活品质与道德所有提升,甚至,高学历相形使高智慧型犯罪率增加,人文素养的接续出现断层,再加上速食文明的取代,教育几乎成了职业训练的场所,而非人格养成的殿堂。这其中包括了家庭、学校、媒体、社会等所呈显的错误示范,再再令人感到隐忧。
人类自有工业化的概念以来,便将“一致性”与“生产力”纳入了教育的方针,造成给学习者很大的创伤;人类不是机器,需要追求独立自主、发挥潜能与多样化的自然界定律,绝不是以公式性的训练就足以制造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定义也绝非只是建立在“知识”而已。知识若要成为力量,除非得不断的思考、体验与践行;如何在形塑知识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能真实地认识其世界,并与这个世界产生关联。
人间佛教的精神著重在佛陀教育的内涵,所谓佛教(Buddha's teachings)意指佛陀的教示、教法与教导,佛陀所证悟的“诸法实相”称为佛法,从佛陀圆满果位的层次而言,此乃佛陀觉悟的证量;再者,从众生修证的次第,也就是从有情因地起修的层次而言,佛陀为教化众生以成就佛道所宣说的教育法门也称为佛教。如果运用现代名词,其所指的就是“教学原理”,其内容涵盖胜义谛世俗谛,并兼顾理论与实践。然而,就“知识”到“证悟真理”,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实相之证悟,虽以知识的探讨及思惟作其阶梯,然而功德圆满的佛道必需在具体的实践中完成。23
换言之,佛教应广义包含修持佛法的具体实践功夫与佛法义理的智性探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4更实质地说:人间佛教是一种教育,其所教的内容,主要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在学程的进展中,从学佛过程的“学人”,到修学完成的“无学”,而佛陀被称“导师”,可见佛陀与信众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神教主人与仆人的关系。25而佛指的是“觉者”,佛陀所教育的重点,特别著重在“觉”的课题上,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佛是人格教育的究竟完成,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种觉化的完人教育,不仅从知识的传授,更是实践体证的觉悟历程,别于其他一般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实有一段相当的距离。
也因此,佛教若离开了“实践”,便无法掌握佛教的精神;以知导行,又以行致知,其教育方式完全依知而行以明确方向而前进升华,再依行致知以验证所知无误,越行越知,这种既不偏于理亦不偏于事的教育,可说是理事兼备,事理圆融的生命教育。
在知识解放的年代,人类物质文明的快速与专业化的发展,已经使大部份的人在不知所以然而为之的生活状态中,面对庞大的知识量与来不及深思体验的学习进程,生活与知识最后往往成了抽象的概念而已。科技文明并没有教导人类应该如何发展共同学习与互相了解的工具,如前所言,人类并不了解自己正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份,当知识无法变成文明的象征,佛教所提出的诸多理论实践以及行解合一的观念,正好提供给现代人作为因应知识困境的学习管道。
四、除弊更新,与时俱进
廿一世纪到底是向上提升的文明还是向下沉沦的败坏?当人类正以各种方法掠夺地球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能源枯竭,再加上价值观的偏颇,经济市场垄断、贫富悬殊、甚至种族分歧、恐怖组织造成生命威胁……失序失衡的景况应该使当代人类做更深度的反省;这其中,除了需要大刀阔斧的除弊更新策略,不再墨守成规、僵固不化,更要随时掌握世局,提出与时俱进足以确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
“与时俱进”关怀于每一时代的众生,是佛陀所示佛教弘传的基本原则,更是家师 星云上人一生弘扬佛法所坚持的理念。所谓“与时俱进”,不但了解当代问题,更要懂得洞察时代的需要,将佛陀慈悲的教化,以现代人熟悉且乐于接受的方式,揭橥于大众。而这样的理念,正是人间佛教一贯的原则,星云大师认为:佛教不但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现代人的弊病,还要提出解决人生问题为其主旨26。与时俱进的佛教重视“此时、此地、此人”,度生重于度死,法乐重于欲乐,生活重于生死,山林寺院走向学校寺院,经殿楼阁走进书店机构,使佛教资讯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
佛教历史上最具改革代表人物的太虚大师27(一八八九年-一九四七年),正也是在面对明清以来山林佛教的积弊,重新提倡了“人生佛教”的思想,其所改革的内涵,全然以重视人生、改善人生为出发点,提出了“佛学的人生观,合乎现代思潮”28,以校正传统佛教只重视死后、来生,而忽略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的流弊。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传统佛教的根本问题,并不仅限于思想层面,而是整个思想、制度、经济交织而成的问题。佛教需要表现的应从“现实人生化、证据科学化、组织群众化”著手,也因此,太虚大师提出了学理革命(人生佛教的理念)、组织革命(僧伽制度的建立)、财产革命(寺产合理化)之主张。藉此期望重振当时佛教积弱不振的景况。这位游学法海又能融汇贯通各家学派的太虚大师,不仅引进了西学之长,更奠定了以出世心积极入世。其一生最具影响力者,正是在于其“与时俱进”的条件与魄力。
佛教现代化,无宁说是用现代的方式将佛法“化现代”29,使社会进步、迎新、向上之意。当社会国家不断随时代行进而谋求发展,佛教更要以观机逗教,契理契机为原则,适应当代科技、文化,而改进弘传的方法。佛光山数十年来不断将佛教弘法现代化,从寺院传统讲经说法到卫星电台全球同步开放,使佛法自觉教育从“寺院即学校”、“家庭即道场”到“客厅即教室”皆能处处普及。
综观以上对时代危机的观察与反省,“利益至上,道德冲突”需要除弊更新;“多元价值,困惑加剧”也需要除弊更新;“有限资源,无尽开发”、“竞争对立,人我疏离”在在需要结合各种专才的投入与智力一起“除弊更新”。而“与时俱进”,则需要一群著实立足于人类共同福址为追求目标,并愿意为其理想而坚持到底的人一起共同努力。
肆、人间佛教读书会的缘起与发展
一、创办缘起
(一)“文化、教育、组织”三足鼎立
“文化”代表精神理念的产物,可从书籍的著作绵延流传;“教育”代表了人才的培养,藉由不断的教育弘传著文化的使命;若将文化与教育作整体的结合,正好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的组织,这个组织有其理念的依据,更有其弘法人才的传承。西元一九五七年,自从星云大师担任了“觉世月刊”总编辑以来,至一九五九年“佛教文化服务处”相继展开了整理、翻译佛教经论,以及出版、流通,一直到“普门杂志”、“佛光出版社”30、“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31、“香海文化出版社”32、“人间福报”33一一的成立,以及分布在美国、澳洲、巴西、阿根廷、德国、法国、亚洲等“国际翻译中心”34所从事的数十种外语翻译佛学著作,四十余年来为佛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产。
除此外,自一九六五年创办佛教丛林学院35至今,佛光山培养上千位佛教青年加入弘法的行列,如今散布在全球各地,或投入文化编辑工作,或担任教育弘法,或从事慈善救济工作,一千两百余位出家人以及百万在家信徒,藉其所设立的道场作为弘扬的据点,并结合佛教文化教育,同步为“人间佛教”的理念而努力。
八十年代,随著台湾经济成长,政治民主、教育普及、社会多元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之提升,佛教在集改革、创意、教育于一身的星云大师,毅然跨出寺院、走向城市,并深入社会,面对群众,甚至超越国界,弘化至全球五大洲。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来自欧、亚、美、非、澳等佛教人士,大家齐聚美国洛衫机,并正式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36。会中除了确定国际佛光会的名称、宗旨、任务、组织章程等主要架构,以及未来筹组工作的重心、步骤,同时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教育、文化、慈善、修行37作为其发展方向。
佛光山与佛光会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但将佛教“僧俗四众平等38”的精神作一明确之落实,更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其发展,除了体现佛教国际化的目标,二○○○年于世界各地同步宣导“生活书香化”的理念。二○○二年一月一日将读书会纳入佛光山宗务堂派下的事业单位,正式成立“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39,结合佛教文化、弘法僧才以及佛光会组织的运作,同步在各地成立读书会,并积极带动全民阅读的风气。
(二)多元化弘法方针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这是佛光山开山 星云大师开山时立下的弘愿。历经五十年来的披荆斩棘,佛光山打破了国界、地域、种族的观念,以同体共生的宇宙观,培养了近千余位的出家弟子,在全球五大洲建立了两百余个弘扬佛陀教育的道场,以及百万余名信众的护持,其内涵以“建立现代教团,发展国际佛教”,并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僧众与信众共有,行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以作为弘法之方向。
也因此,佛光山所展现的佛法教育,是一种与生活结合的教育,以不离开现实生活的教育,唯此足以更贴近大众生活层面的需要。也因此,星云大师以五十年弘法的岁月,致力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推动,首创青年歌咏队,带领著青年从歌词中领悟佛法,或从星期学校40、儿童班41、光华文理补习班42、青年学生会43、民众补习班44等,一路首创多元化的弘法方式后,又纷纷在全球各地展开“都市佛学院”45、“社教班”、“信徒讲习会”、“佛教冬(夏)令营”、“妇女法座会”、“佛学讲座”、“金刚护法讲习会”、“教师研习营”、“生命教育研习营”、“佛教论文学术发表会”、“世界宗教学术交流”、“海外游学营”、“松鹤学苑”、“儿童冬(夏)令营”、“善童学园”、“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人间音缘─佛教歌曲发表会”、“佛教梵呗音乐会”……等无数种类型的弘法内容,其主要目的无非希望在时代不断演进的脉动下,与时俱进地提供不同年龄层的需要,让佛教徒从多元学习的向度,培养对佛教的认识与乐趣,并透过不同管道以深入佛法,使大众随其根器之不同,皆能在其生活中亲尝佛法的殊胜妙味。
家师认为:虽然数十年来信众多以听讲作为学习的管道,但是,能够以自主性取代被动性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人人皆可参与并对佛法提出深度汇谈的平等式学习,而不是上下关系所产生依赖性的教育模式。也因此,使人人具体落实“深入经藏”的理想,成了“人间佛教读书会”首要发展的工作,透过计划性的培训课程,从乡村到都市,从寺院到学校社区,也从国内到海外各地,期望将“生活书香化”视为“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同时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在面对人生不同课题的需要时,皆得以找到断惑证真的依据与力量。
二、发展步序
在佛光山与佛光会全球基本的组织架构下,人间佛教读书会正以三阶段式的步序,落实“生活书香化”为其目标:
(一)理念宣导期
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成立,乃经过数十年文化教育的观念播种,当佛光山正式提出“生活书香化”的理念时,信众莫不群起呼应护持,并随著各别分院道场的法师,以及国际佛光会全球各分会的督导、会长不断宣导,使信众会员们了解到成立读书会之必要。读书会总部在全省各地亦同时举办宣导课程,使民众了解读书会的时代意涵以及对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二)方法培训期
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成立以来,透过一连串对各佛光会干部与佛光山各道场住持的读书会带领人培训课程46后,也同步将其理念方法带入非汉语系国家,其中包括:日本、澳洲、美国、加拿大、巴西47(葡萄牙语)、阿根廷48(西班牙语)……等。其中尚有韩国一乘寺住持深山法师带领著三十位韩国信徒代表,在二○○三年一月份前来佛光山接受读书会培训讲习,并决定将读书会带回韩国。
同年十二月底在三峡金光明寺所举办的“寺院管理讲习会”中安排读书会培训课程后,台湾共五十余所佛教寺院亦加入人间佛教读书会的组织,期望使佛教徒也能广受读书会的影响而自我提升。根据总部统计,至二○○四年三月份为止,已超过七千人接受读书会带领人培训课程。而读书会的成立,除了在全球两百余个寺院道场落实外,也同时延伸至家庭、社区、邻里、学校、监狱、社团、企业、广播、卫星电台49、平面媒体50……等,其所成立的读书会包括:经典读书会、艺文读书会、社区读书会、铁窗外春天(监狱)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企业读书会、云水读书会、空中读书会51等共有两千余个。为了使不同年龄层获取其不同的需要,所开发出丰富多元的读书会类型52也已形成十余种之多。
(三)交流成长期
为了使读书会拥有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读书会总部每年固定举办一次“人间佛教全民阅读博览会”53,主要使读书会之间加强观摩成长的机会,藉由全球各地读书会的阅读成果作品,评鉴年度“模范优良读书会”,并安排“动态阅读”54认识佛教弘法的内容与方针、以及“佛教文化走廊”以展示上千种各类型读书会阅读教材……等。二○○三年八月卅一日读书会总部继与与“台湾PHP素直友会”55结盟56后,又受邀与“天下文化读书俱乐部”57结盟,为共同携手创造全民阅读风气为其宗旨。
此外,马来西亚也以惊人的成长,在同年七月份成立一百七十余个读书会,并举办八百余位来大马各地读书会带领人培训课程,同年十二月,首次创下大马历史性集最多人读书的博览会活动58,该国教育部副部长韩春锦拿督亲自莅临,并担任大马人间佛教读书会召集人,希望藉此唤醒全国阅读的学习风气。
一个卓越的团体,不仅需要强而有力的观念基础,更要能够因将其高深的观念进行诠释、协调、转化为可被人接受,实际可行的计划,再将之引进组织。同样的,人间佛教读书会需要一群结合人间佛教思想,又能普及于大众的需要;要能开发成员们对读书的乐趣,更要兼顾时代性与自觉性为其内容;虽然琳琅满目的庞大知识量与时代性的脉动随时变化,但其主轴始终不离开佛陀教法为其内涵。总而言之,人间佛教读书会不但源于传统之佛教,更要与现代社会结构相契合,其包容性与实用性,必需契时契机地提供现代人在面对不同阶段的人生课题,作一最佳学习成长的管道。
伍、人间佛教读书会对全民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时代使社会的变迁也产生了一些特性,例如:资讯的来源太多,无论书籍、杂志、报纸、广播节目、有线电台、网际网路,使现代人面对排山倒海的资讯冲击,陷入“买书速度跟不上出书速度”、“看书速度赶不上买书速度”、甚至“看懂速度跟不上看完速度”的困境与无奈;在学习赶不上变化速度的压力下,成人要为自己不稳定的前程担忧,更要为下一代不确定的未来焦虑。
也因此,“团队学习”成了当代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团队”离不开人我关系的互动,无论家庭、社区或企业团体,建立真实的人际归属也成了当代重要的学习课题;尤其大部份的人因忙碌而感到“时间”不够用,面对变化多元与快速的社会现象,唯有透过全民阅读、终身学习中所产生的共同语言,使家庭或社区降低人我之间的代沟与疏离,使城市到乡村透过集体学习的融合效应,拉近贫富的差异。
一、读书会教育原理
虽然一般人读书有其清高的情操,但是也有部份读书的动机却蕴涵浓厚的功利色彩,致使读书、考试、就业成了痛苦的三级跳,也致使读书沦于工具化与世俗化。高希均教授曾经提出“新读书主义”:
不是消极地从“苦”读书中得到“新”乐趣,而是全面改变对读书的心态,不再为考试而读书,不再为应付就业而读书。减少读书的强迫性,就增加了读书的宽广性。59
也因此,“读书会”之所以被大众所能接受,其主要原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基本精神必需拥有充份的“自主性”、“自发性”、“平等性”、“对话性”与“开放性”。大家不再为考试、就业而读书,而是去除权力宰制的学习模式,纯粹自觉到“学习的重要”而读书。
(一)以人间佛教特质为依据
称为“读”书会而不是“念”(朗诵)或“看”(浏览),乃因为“读”必需多用“心”去接触、了解与消化,其基本过程是经由与书及读者的对话,产生双向及多向的交流,进而有所收获,具有“探讨、吸收”的意味。而“书”则指的是“有主题、范围、结构、系统的客观材料”,至于“会”则意味著「有目的的交流、讨论,并有所领会”。因此,读书会可以说是“一群人针对一客观材料加以解读、讨论、分享的学习型组织”。其中“一群人”指“两人以上”,只要产生对话的动力,而“学习性”组织,则强调读书会著重在“智性启发”的“学习”;也因此“客观材料的解读”与“观点讨论、经验分享”成为读书会运作的两大命脉;只顾前者,容易流于闲谈、联谊,只顾后者,则容易变成演讲或上课式的单向传达,两者兼俱方足以发挥读书会实质的效果。60
由于读书会是一种“共同学习”的团体,注重成员的参与,选材非带领人个别的责任而是依大众的决定;因此,不同对象有其背景、程度、时间、兴趣及需求的差异,虽言如此,“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旨趣仍不离佛陀的教育为其读书的内容与方向,目的在使学习著重在对整个世间的教育与度化。61也因此,选材内容无论从升斗小民所关心的切身问题,或从生活乐趣、财富丰足、慈悲道德、眷属和敬,一直到大乘普济、佛国净土等理想,以一步步的导引,以不离现实生活的需求,以更贴近大众的生活层面为其阅读的选择依据。
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事实上,佛陀出生在人间,成就圆满智慧在人间,如果弃离现实世间而旁寻正觉之道,犹如追求龟毛兔角一般,必然了不可得。这是六祖惠能大师所提倡“人间佛教”的开端。也因此,禅宗这种“即世间”与“人间化”的思惟,提供了“人间佛教”一坚强而稳固的基本特性。
事实上,从佛陀教育的目标--离苦得乐,我们知道人间佛教的特质除了具备“喜乐性”;从佛陀示现于人间,自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看出其“人间性”;就经典义理所提倡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论而言,强调以实用为导向的“生活性”;再从大乘佛教菩萨利他的愿力与实践,看出人间佛教的“利他性”;从佛陀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其真理使千年来众生获得得度因缘,看出其“时代性”;更依平等思想,开展出过去、现在、未来、此世界、他世界、乃至无量十方法界同登法界的理想,更看出其“普济性”的特质62。整个“人间佛教读书会”不仅要开发成员们对读书的乐趣,著重思想交流,更要依自觉觉他为学习的指标,并以不离“人生”为其课题,将解决人生苦乐的佛陀智慧,作为阅读讨论的依止,其根本理念,不仅依止于传统的佛教义理,更与现代社会结合,发挥人间佛教的包容性与实用性,以作为其整体义理的架构,建立在具有喜乐性、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等“佛法生活化”的特质上。
(二)以四摄法为带领人精神
要带领众生必需具有能力摄受众生,一个优质的读书会带领人,必需广纳十方意见,不仅要倾听,还要不预设立场,不将自己的想法视为唯一的答案,不以主观思惟批判“异见”者;以这种开放的胸襟力行“布施”结缘,甚至敏锐观察参与者的感受,使令其参与读书会的过程放心、自然、内心无有畏惧侃侃而谈,成为读书会带领人的首要条件。
其次,支持参与者的“爱语”不可少。语言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媒介,更是具有启迪教化的功能。不论讨论的议题同意与否,带领人避免用强势的语言,甚至用欣赏的角度加以对待,用不同角度看待彼此与过程中的“发生”,作专注的聆听,并在其表达后予以反应,使成员感到被重视,将有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发展。爱语的回应不仅藉透过社会语言,微笑点头示意或专注聆听的神情,都可使成员因为带领人不卑不亢的风范而提升表达者的意愿与信心。
读书会是个有机体,它充满生命力,会发展也会萎缩,有凝聚也会有失和,如同任何一个团体或组织,能够成立、运作,也必需具备有利的因素。而其中“利行”便是读书会带领人的成功要素之一。利行乃殷勤劝导有情,以利益其行持并对其立身处事有所帮助。当读书讨论过程中,成员出现负面的观念或思考的困惑时,带领人以“利行”从旁提醒、引导,协助成员走出生命的困局,或回导于经典的客观材料,以作为其生命的导航,可说是所有读书会带领人的重要功能。
此外,设身处地为对方著想,并针对他们需要应机施教,“同事”成为摄化众生、建立良好群我关系的最佳的妙方,也是读书会领众的重要基础。读书会的学习来自成员彼此的贡献,为共同目标而彼此激发、支持,一起经历解惑、厘清、质疑、验证等互动过程,渐而产生新的认知与收获,因此,带领人在与大众一同行事中建立成员的信任,并在融入与参与中成为大众的表率。事实上,佛陀的十二分教、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全都是为了要同事摄受众生,以期同登法界,证悟菩提。
(三)以闻思修证为讨论的引擎63
一般读书会带领人往往会遇到一个瓶颈,就是不知如何有效的提出讨论与思考,不知如何引发成员的发言;也因此,团体成员们会出现冷场,或少数人话不断而忽略了其他成员的参与感。许多读书会召集人虽然在成立时大费周章地热心准备教材、慎重考虑读书的环境、呼朋引友的找人加入读书阵容,可是,一段时间后因为流于形式化的阅读,最后导致成员们一一的流失,而原本热忱服务的召集人也因此受到挫折而打退堂鼓,一旦对推广读书会的理想破灭,鲜少再提起成立读书会的乐趣,实在可惜。
读书带领讨论在坊间方法众多,其中以“闻思修证讨论法”为人间佛教读书会最受欢迎的理念与方法。“闻、思、修、证”是学佛者从初发心到获得清净智慧的四个阶段。佛法中的“闻”,指的就是多闻熏习、勤学佛法;“思”,就是对所闻的佛法,再加以深入思惟,彼此会通;“修”,就是将所闻所思的内涵,实际在生活中作不断的修正,从静中养成动中磨炼里了解佛法的真义;“证”,就是身口意业经过不断修正后,最后所体证到的般若实相。无论学佛再久,听“闻”佛法再多,若不能深“思”、不断的“修”正,终究无法体“证”佛法的真义。这样的理念,其实正是佛陀在许多开示弟子的经典中,所看到学佛者正确的理念与精神。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了使大众能够在阅读经典中契理契机,更希望透过成员彼此的对话,谈出每个人一生里最踏实的修行体验,总部特别研拟一套以“闻思修证”作为方便理解的四层次读书带领讨论法,透过有次第的讨论、深度的省思后,使佛学不再拘泥于名相解释、谈玄说妙,而是能够将佛法与自己的生命相契,并使自已真正受益于佛教的教理。
(1)“闻”:讨论直观客观性问题
“般若”来自每一个生活细节的洞察中,打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的直观性客观问题,将最原始的基本材料作初步的消化,才能进入核心的讨论。读书会的带领中,有些人往往不敢开口,或不知从何谈起,也常因为还来不及对文章作正确的消化与咀嚼,更谈不上其个人的心得学习。但一般常见的带领方式:“读后的心得是什么?”诸如此类令人一下子无法抓到方向的问话,只有增加成员的心理压力,渐渐产生害怕与远离。
也因此,第一层次的“闻”乃是将文章内容所提供的重点转化成疑问句;文章怎么说,带领人藉疑问句而提问,使参与者很快地进入文章内容的要义,并且毫不畏惧地反应回答,如此一来,成员不但养成“开口”的习惯,也能让尚未掌握文章内容的成员很快进入状况。尤其一旦是自已回答的话,印象便会特别的深刻。
(2)“思”:讨论思考感受性问题
所有的文章如果要进入核心,先要让成员与文章内容起共鸣。一篇没有产生任何感觉、感动的文章,势必无法深入讨论,更无法产生与他人分享经验的动机。所以在第二层次“思”的讨论中,带领人必须将问题引导至个人感受的层面。例如:“哪一段文字对你的印象最深?”“你觉得作者所提到的某某人物是怎样的性格?”“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说?”“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有怎样的处理或反应?”“作者这么说,你认为呢?”
这些没有所谓答对或答错的问题,主要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力,并且对客观材料作进一步的感受与联想。尤其将人物由平面的名字转为立体的高矮、胖瘦、性格……增加成员对整篇文章的觉受力。再从人物的角色对调,使成员自身加入文章所叙述的过程,可加深不同立场所观照的反应。一般人对读书往往只是“读过”而已,但是读过不一定“读懂”,要读懂作者的意思,或读懂客观材料的深意,必须透过有效的思惟。没有任何觉受与思惟,读再多的书也无法进入自已的生命。
一本书或一部经典,我们是否看到其时代的景况,或发生过程的生动画面呢?无论是佛陀对弟子的开示,或是师徒对话的应机,透过层层的联想与思惟,可以让读者更清晰的掌握其背后所要阐述的教化精神。一篇文章有了思惟与联想,可以生动活泼,也可以产生内在的感动。
没有感受,不会产生共鸣;没有思惟,不会有深度的对话。读书会带领讨论第二层次的目的正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感受与思惟。
(3)“修”:讨论经验价值性问题
所有的佛法,都必须回到自己的生命经验来作印证;同样的,所有文章的主旨都必须扣紧著自己走过的生命经验,作一深度的对话。佛陀说得再多,也只是佛陀的体证,如何成为自己的,就得诚实彻底的自我省觉。很多人在佛教名相的解释中,堆积了更多的名相,当问题问到“你生活中体验过这样的道理吗?”而无法作答时,就知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明白。
佛法只有“说”是不够的,佛法是要被参与者所验证,而且是不断地修,不断地体验而证得的。如同“知道”佛法如醍醐妙味是不够的,“知”的彻底就是实际的亲尝才算数。没有亲尝人生酸甜苦辣,无法知道人情冷暖的道理;没有反省自已走过的路,说过的话,不能明白身口意的业力原理。文章一旦讨论到自己的生命与体验,就会把整个读书会的精神带到核心。读书再多,没有比回到自己价值体系与人生观来得切实了。这个层次的问题往往是“作者这么说,能不能谈谈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你如何因应当时的情形?”“学佛前后的你对同样的事件有什么改变吗?”
不断的给成员回思反省自已走过的经验,将是学习成长最好的契机。尤其当彼此分享著生命经验时,会拉近成员们的了解,一旦成员的感情建立在彼此的了解互助时,这些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同参道友”。
有些人因为成长背景的缘故,产生负面悲观的认知,在第三层次的讨论时,带领人正好可以从对话中藉由较乐观、正面、积极的发言者,引导负面、消极、悲观的人重新找回希望。也因此,有人认为读书会,可以协助只活在象牙塔里的人,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人生、更多不同的观念、更多积极面向的思考。对于深入佛法的领域者,我们更要回到实际的生活经验来作修正,到底如何修?如何转染成净?转愚为智?转闇为明?都可以透过第三层次的讨论,作更深入细腻的回应与厘清。
(4)“证”:领悟实证性问题
当文章讨论到最后,一些人己经找到了新的人生观念,或者解决烦恼更好的方法。这时候带领人问到:“你在这篇文章的讨论中,最后悟到什么?”这是对于讨论的过程作一收场的结论。一旦开放了的讨论,必须要在文章的核心价值作深度的对话,一旦对话有了核心,就能掌握到自已学习中最后的精髓。“请用一句话来告诉我们您今天学习到了什么?”或者因为一连串的反思,而找到新的人生观念或生活态度:“从今天的讨论后,对于未来,您要如何重新规画自己的生活?”
也因此,带领人在第四个层次的带领中最为重要,要将今日讨论的重心作一整理、归纳与回应。当每个人谈出他对整篇文章以及讨论后所产生的启发与学习,其实就如“倒吃甘蔗”的心情一样,越吃越甜。这个层次讨论的目的,是给每个人有了自觉的方向与具体实践的方法,对于佛法的体悟,到这里才算是推上了一步;至于未来如何再修再证?到这里才有了一点方向与眉目。
虽然带领读书会有其次第模式,然而在真正思考讨论过程里,其层次有时从二至三,偶尔又会从三而返二,主要不是以“直线性”进行思考讨论法,而是以“螺旋式”的过程,依团体成员的思想流而自然发展,带领人随时掌握并汇集共同思想方向而进行。使讨论建立在“接受”与“了解”的“肯定”基础上,进行“有交集、有激荡、有激发”的有意义表达。当然,许多人将层次学会了,却忘记了整个读书会最重要的价值是在其带领的精神,一个带领人若能具备倾听、接纳、尊重、包容等态度,同时以生命的感受去敏锐观察参与者的感受,必然使成员敢开口、能开口,而且言之有悟。
“讨论”对读书会的重要性,就如同“呼吸”对人维持生命一样重要;少了“讨论”的读书会就缺了“会”的意义,容易变成听课或听心得的型态,仅止于单向表达或吸收,失去了双向或多元的互动与激荡。因此“闻思修证讨论法”使读书会带领人将内容由浅显到深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概念,使成员发现思考、有效思考,并归纳、厘清、整理知见的广度,与沉淀、反思、探悟的“深度”。
(四)严土熟生成就教学情境
在论及教育品质或学习成效时,环境往往是影响著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因此,学习情境也是人间佛教读书会运作中很重要的条件。佛教里所谓“严土熟生”意指庄严佛土以成熟众生慧命;例如阿弥陀佛以极乐世界:
“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为使众生具备成就佛道的场景,阿弥陀佛可以说运用了整个空间与时间的大环境,使法音自然宣流,让彼国众生在殊胜的教育情境中,自然产生学习的效果。
也因此,人间佛教读书会大部份的成员喜欢以“寺院道场”为读书会聚集讨论的场所,主要因为寺院内庄严与清净的环境,使成员充份得到安静、稳定,并且较容易产生敏锐的思考力。此外,成员亦可以走向大自然,在心情放松并得到充份的喜悦时,其讨论与互动也随之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许多读书会,先静坐调身调息,或以多元性主题介绍佛教音乐、艺术、资讯等卅分钟的暖身,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形下,拉近学习者与学习空间的距离。
一个成功的读书会,阅读场域是一个“家”的感觉,能够产生“安定”的归属感,虽然偶而可换场地以带动不同的学习情境,但是仍然以“安静”为考量因素,以不受干扰及不易干扰他人为原则。
综合以上四点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教育原理”,我们所希望的学习不仅仅真正的深入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核心,在迈向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时代,佛教徒更要提升不止于佛学知识的充实,还要具备生活经验的淬炼,心灵解放与生命关系的开展;透过读书会的讨论与对话,将过去知识、信仰、价值、以及功能运作的体系,重新创造对生命深度的认知;使学习不再是客观的知识与技术的获得,不再是标准式、一致性的集体行为,而是将知识、学科、行动、生活联贯成一体,使知识的检讨落实在生活的基础,让生命在彼此的不断学习中更臻圆满成熟。
二、全民教育之影响
(一)化解人我疏离关系
如前所言,人间佛教读书会所重视的教育原理,乃透过思考讨论的“对话”本质,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并鼓励不同想法的出现,不因资历深浅、地位高低、或性别差异,在讨论的学习场域,使每一种意见、观点,无论主流、非主流、成熟、不成熟,都有其存在的位置。这种建构在平等的对话与互动,以进行式“了解”每个人的思惟,不仅建立了“见合同解”的人我关系,也往往从生命经验的分享中,化解了参与者过去曾经有过的疏离。
尤其在大家庭解体,小家庭父母忙碌,兄弟姐妹不再成群的今日,亲子共读更是维系亲情、培养人格的良方。以人间佛教“家庭”读书会64而言:许多夫妻或亲子间难以启齿或长期冷漠的心结,往往在阅读客观的材料中,因为提出彼此的观点,从被倾听中受到尊重,在共同塑造与维持“可参与、能接纳”的开放风气中,比较容易客观地了解到个人的执著或偏颇的盲点,继而找到化解人我疏离关系的解套方法,使彼此的关系从怒目相视到水乳交融。此外,例如“社区读书会”65,也因为透过团体学习的带动,改变了曾经是“麻将会”的风气,甚至因为透过了解与认识,使真正发挥邻居之间“守望相助”的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会的学习理论,必需以生活为起点并落实于生活,每一个学习都是生命的开展,学习者运用先前的经验做为参考和反思的基础,透过有效对话与沟通,可以获得新的经验或作较客观的修正。所以将“学习”建立在一种合作性的行为,以沟通的本质为基础,强调对话的学习,在互为主体性的前提下,寻求不同诠释与信仰的共同基点,也同时藉此打破僵局、拉近人我疏离的关系。
(二)拉近贫富城乡差异
为了让更多未来世代在全球竞争中赢在起跑点,英国布莱尔首相在施政报告中,连续重覆三遍“教育、教育、教育”以表达对教育的重视,并鼓励所有英国人要read on“继续读下去”。加拿大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自西岸的卑诗省发起,二○○二年扩散到全国各地,所有人共同为了致力于“培养阅读人”(Raise a Reader)计划,募款补助各地图书馆、社区中心、家庭援助中心与原住民、残障儿童……使阅读成为“全民运动”。日本全国则展开推行儿童阅读年,并引进英国“图书起跑线”运动,鼓励新生代父母说故事给襁褓中的孩子听。世界各国之所以重视阅读,其道理除了全球已经进入了知识世纪,一切的竞争基础都是以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基础又来自阅读的开始。专家们指出:二十年后国力强弱及社会进展,在今日即已注定胜负,对个别的家庭而言亦然。
为了落实全民阅读“生活书香化”的理想,无论是穷乡僻壤或者繁华都市,人间佛教读书会在这几年来,积极针对不同族群作不同各类型的发展,除了家庭读书会、社区读书会,还走进了寺院、学校、社团、企业、监狱、广播电台、卫星电视;并依不同年龄层分为:儿童读书会、青年读书会、妇女读书会、金刚读书会、松鹤读书会……等;针对阅读性质的不同,分类为艺文读书会、云水读书会、专宗研讨读书会、经论读书会、电影读书会……等。我们希望积极推广阅读的风气,来提升世界公民未来的能力,将读书会融入生活的一部份,藉团队学习打破先天与后天的不足、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甚至缩减社会上因教育未能普及所带来的贫富悬殊。
(三)建立团体共同愿景
无论是安定的社会或和谐的家庭,任何形塑成功的团体背后,必然有良善为其共同愿景。若领导人本身太过强调个人的意愿或目标,必然得长期维持一定高度的张力,使领导者不仅疲倦,效果也未必持久。因为个人往往容易依片段或局部性的思考与行动,而丧失群己的一体感。如何使个人向心于团体并产生共同意愿,形成自主性与自发性的团队,其关键就在于透过有效的沟通与了解,并建立团体的共同目标,使个人融入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工作环境,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并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人间佛教读书会以净化人心为其愿景,不仅致力于世间和平,并且从心地和平的修证中著手;从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利益自己的道业,也在成就大众中完成自成就的圆满人生。读书会在发展中已渐渐发现:当读书会走向各阶层或各社会团体、学校机关时,因为透过共同期待的愿景所形成的凝聚力,使团体激发更大的工作效益。一旦落实于家庭,将使家庭成员产生互信互助且相互提携的和谐力;落实于社区,将形成学习型的社区组织;实践于企业66,企业必然产生高效率的生产业绩;推广于校园,不仅整合老师之间的教学理念,更可藉由班级读书会师生们的共同规划,使学生们从自主性的参与、评鉴、成果发表中找到阅读的乐趣。
也因此,读书会在透过大家集体讨论、规划并凝聚共同理想所形成的学习型团体后,其所强调的“学习”必需建立在一种合作性的关系上,为真理、为和平、为解脱烦恼的真自由、为净化人心的生活修行,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使平等性的沟通成为人我相处的基础,也使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理想为其人生努力的目标。
(四)创造新时代的生机
真正的教育不是只有盲从社会的规范,而是强调自觉教育的重要,“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发人心真实的自觉,使人回到内心的原始感受,使价值判断能通过选择时自我意识与自我决定的过程和现实产生互动,久而久之,便成为某种特定的人格。67家师 星云上人曾经在〈如何建设人间佛教〉68的演讲中,提到六点纲要说明建设人间佛教的具体方针:
(一)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二)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三)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四)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五)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六)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从社会观点来看,家师 星云上人在演讲中不断以显正为前导,针对“人间佛教的建设”提出实践的具体方法,主旨不仅局限在佛教界,著眼于振兴佛教,更将之提升为人类普遍追求的幸福为目标,提出真正幸福如何可能,人类的财富在何处,并使人们很快了解到慈悲与道德落实的方法。对象以“个人幸福”为出发,最后回归乃是全体之大众,跳脱出佛教界内的范畴,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作为人间佛教发展之蓝图。也因此,大师指出人间佛教若以更简要的方式来注解:
是佛说的觉悟之道,是人要的生存之道;
是人间的净化之道,是普世的善美之道。
而这也是新时代所期望开创生机的理想目标。为了使佛教真正实践“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学到利他,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人间佛教读书会所扩展的范围,也以突破宗教界内,更甚地将之形成一种更贴切于人类幸福的生活方式,透过阅读与团队的学习,对世人所关心的名位、财富、家庭、感情、道德等,予以厘清、深入思惟,且正面的引导、安顿。也就是说,人间佛教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是建立起可依循序渐进的步道,使佛法从正确认知到落实于生活,以“行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作为弘法的方针。
佛法离不开人间,离开了生活更谈不上修行;根据心理学家Kert Lewin的研究,有效的学习将影响学习者认知的结构、态度、价值观、理解力和行为。然而要人们接受新的想法、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不能支离破碎地进行,必须同时改变那个人整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系统。也因此,要创造新时代的生机,不是单靠知识的灌输或口号而已,基本的观念与态度除了必需彻底改变,可创造实践的部份也必需提供具体的方法。而所有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份,无论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教育方面……,人类始终在复杂的世界中学习,经由所发掘出来的潜力,最后将再回到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是此,人类正不断地在决定著自己的未来,在面对著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也需要透过有效的学习以了解过去偏颇的认知与情感,并回到自己本身的主体上作更深度的改变与开创。
人间佛教读书会所带动的“全民教育”正是因应著快速变迁的世界,使人类透过有效的终身学习以具备更丰富多元的生命内涵,并开创新时代的生机。“创造新时代生机”不仅是人类所共同企盼,更是实践人间佛教的共同目标。
陆、结语
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和开展文明的方法;佛陀在住世四十九年当中,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无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系统。举凡世间一切的知识、德性、思想、技能,都可总摄于佛陀教育范围之内。佛陀是历史上伟大教育家,其“戒学”(法治学)的教育内涵首重言行举止,“定学”(生命学)则重身心调御,进而重视真如自性的开发,即“慧学”(伦理学)。从三学演绎而来的学科,无论是组织管理学的僧团“六和敬”,“经律异相”的天文学知识,或“缘起性空”诠释宇宙万有的关系,“十二因缘”所提出具体的生死学原理……不仅教材多元灵活,其所栽培的人才更影响了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众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过人才教育培养,使佛陀的教法得以传衍至今;今后佛教的前途发展,更有赖于教育培养后的人才兴隆。69佛光山“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成长,可说是家师 星云上人在结合佛陀教育的理念,五十年来对文化的耕耘、教育的人才培养,加上国际佛光会、全球寺院道场组织网的执行运作,才有今日两千余个读书会成立与收获。若从快速延伸的社会角度来看,其代表了今日的佛教已不同于往昔,佛教在革新的一番洗炼后,更以制度化、普及化、生活化、大众化、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面孔呈现给世界各国,同时将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作一更彻底的弘扬与宣导,使大众透过佛教教育辨别是非邪正,透过佛教教育了解人生意义,透过佛教教育促进社会和谐,未来期望“佛法生活化,生活书香化”能够继续落实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书目】
1. 太虚大师著,《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中国佛教经典宝藏,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97年。
2. 太虚大师著,《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 印顺导师著,《佛教教典与教学》,台北市,正闻出版社,2000年新版。
4. 印顺导师著,《佛在人间》,台北市,正闻出版社,2000年。
5. 星云大师主讲,《星云大师演讲集(一)》,台湾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83年。
6. 星云大师主讲,《星云大师演讲集(二)》,台湾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83年。
7. 星云大师主讲,《星云大师演讲集(四)》,台湾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91年。
8. 星云大师著,《佛光世界》台北市,佛光出版社,1997年。
9. 星云大师著,《佛光世界主题系列》台北市,佛光出版社,1993~2001年。
10. 星云大师著,《星云大师法语集》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0年。
11.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台北县,佛光出版,1999年。
12.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台北县,佛光出版,1999年。
13.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教科书--佛光学》,台北县,佛光出版,1999年。
14.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教丛书--人间佛教》,高雄县,佛光出版,1995年。
15.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山开山卅周年纪念特刊》,高雄,佛光出版设,1997年初版。
16.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五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2年。
17.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十一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2年。
18.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十三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3年。
19.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十六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4年。
20.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200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县,佛光,2002年。
21.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200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县,佛光,2001年。
22.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1993年佛学研究论文集》台北县,佛光,1998年。
23. 陈兵著,《重读释迦牟尼佛》,台北市,橡树林文化出版,2002年。
24. 陈伯达著,《佛陀如何启发人的心智》,台北市,新文丰出版,1993年再版。
25. 演培法师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人间佛陀》,台北市,天华出版社,1990年。
26. 慈怡法师主编,《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27. 吕澄著,《中国佛教思想概论》,台北市,天华出版社,1991年。
28. 缘生主编,《太虚大师语摘》,台北市,汉艺色研出版社,1992年。
29. 林世敏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台北市,天华出版社,1998年。
30. 人间佛教读书会编著,《书香心灵花园》,台北县,恒经出版社,2003年。
31. 人间佛教读书会编著,《智慧的花》,台北县,恒经出版社,2003年。
32. 人间佛教读书会编著,《读书会方案设计》,台北县,恒经出版社,2003年。
33. 方隆彰著,《读书会结知己》,台北市,尔雅出版社,2003年。
34. 林贵珍著,《读书会任我游》,台北市,尔雅出版社,2001年。
35. 傅佩荣著,《宗教与人心安顿》,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36. 傅佩荣著,《读好书的不同方法》,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9年。
37. 邱天助著,《读书会备忘录》,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38. 杨国枢等著,《抉择与负责》,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39. 林美琴著,《读册做伙行》,台北市,洪建全基金会,1998年。
40. 许倬云主讲,《现代社会的职业伦理》,洪建全基金会,1995年。
41. 蔡美芳主编,《人生价值与社会伦理》,洪建全基金会,1994年。
42. 齐若兰、游常山、李雪莉等著,《阅读,新一代知识革命》,台北,天下杂志,2003年。
43. 杨玛利等著,《养不起的未来》,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
44. 高希均,《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台北市,天下文化,2002年。
45. 高希均著,《高希均笔下的人与书》,台北市,天下文化,2001年。
46. Thomas H. Davenport、Laurence Prusak、H. James Wilson合著,李振昌译,《就是这个IDEA》,台北市,天下远见,2004年。
47. 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著,李明译,《执行力》,台北市,天下远见,2003年。
48. 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合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台北,台湾商务,2003年。
49. Perter M. Senge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二版。
50. Judith R. Harris著,洪兰译,《教养的迷思》,商周出版,城邦文化发行,2000年。
51. Max Weber著,刘援、王予文译,《宗教社会学》,台北市,桂冠出版,1993年。
52. 中村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从比较观点看佛教》,嘉义市,香光书乡,2003年。
53. 水野弘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佛教的真髓》,嘉义市,香光书乡,2002年。
54. 水野弘元著,惠敏法师译,《佛教教理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2000年。
* 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执行长。
1 “佛法生活化、寺院本土化、僧信平等化、生活书香化”乃是星云大师在2001年四月十九日于南非“国际佛光会理监事会”时,所提出“四化”的弘法方向。“生活书香化”主要希望佛教徒的内涵经阅读而不断自我提升。
2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乃佛光山最高的指导机构,亦为各单位之最高指导。设宗务委员七至十一人,任期六年一任,由僧众学士三级以上具投票权而产生之,再由宗务委员推选宗长以担任佛光山寺之住持,以对内综理一切寺务,对外代表本寺。
3 国际佛光会:为佛光山信众所组合的团体,同样推动著社会净化的工作,除佛事法会及僧团事务不予参与外,其余皆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与佛光山的关系如鸟之双翼,同步为净化社会而努力。
4 见王东莉著〈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浙江大学副教授,《人文素质》论文集1999,十二月,页135~144。
5 参考王东莉著〈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浙江大学副教授,《人文素质》论文集1999,十二月,页135~144。
6 见《天下杂志》,293期,页134,2004年2月15日。
7 王浩威医师,见《天下杂志》,293期,页142,2004年2月15日。
8 转自星云大师著,〈佛教与自然生态〉《普门学报》第十三期,页240,2003年元月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
9 洪兰博士,见《天下杂志》,293期,页141,2004年2月15日。
10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意指为因应时代变化下所不断求自我超越的动态学习性团体。
11 高希均著,〈在学习的年代,不做现代文盲〉见《读一流书,做一流人》页113,天下文化出版事业,2001年。
12 第五项修练(The Fifth Discipline):指的是“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五项为全球化所带来的难题提出的解套方法。
13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意指将个人心中最渴望实践的愿景,与目前真实的情形做一比较,发现其间的落差而力求改进,以达成心中的愿望。
14 改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运用反思,重新检视心中对周遭世界的想法是否适切,用以培养较佳的能力来修正自己的行动与决定。
15 建立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藉著汇聚团体所希望创造的结果,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培养出主动投入的精神。
16 参与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团队互动的修练,经由深度汇谈和有技巧的讨论,团队得以藉集体的反思,学习有根据地说真话,并邀请他人检验自己的看法,深度倾听,高度尊重不同意见。这种群策群力的坦率互动,将可胜过成员智能的总合。
17 系统思考(Sistems Thinking):系统思考是透过各种工具和技巧,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更有效的改变系统,以及我们的行动如何与大自然环境、经济情势等大环境相契合,而避免不利的结果。要深化这些修练,必需学习深入了解因果互动与变化的关系,并经过组织的学习与训练。
18 取自〈秦策五〉,《战国策卷七》。
19 星云大师,〈尊重与包容〉国际佛光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主题,澳州雪梨达令港国际会议中心,1995年。
20 取自“应世”,〈佛教问题的探讨〉,《佛光教科书》第九册,佛教提倡“生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容许轻易受到伤害。所以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众生服务,是佛教徒维护生权的表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根本教义,就是佛教尊重众生,重视生权的最佳诠释。
21 “同体”,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人身虽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诸根的差异,但是却同为身体的一部分;地球虽然有各种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却是共同仰赖地球而生存;众生虽然有男女、老少、强弱、智愚的分别,但是却同为众缘和合的生命体。相状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清净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众生是彼此互相依附,赖以生存的生命共同体。佛经有一则譬喻说瞎子、跛子、哑巴,藉著互相提携帮助,终于安全地逃离火宅。一出精彩的戏剧,除了有主角的精湛演出之外,还需要配角的无漏配合。我们生存的社会,也需要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贡献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建立祥和而共有的社会。慈悲,才能容纳对方;融和,彼此才能共生共存。星云大师,〈同体与共生〉,国际佛光会第二届世界大会演讲稿,1993年,台北。
22 星云大师著,〈同体与共生〉“同体”是平等观,“共生”是慈悲观。国际佛光会第二届世界大会演讲稿,1993年,台北。
23 引见慧开法师著〈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见《佛学研究论文集》,页233,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24 引见慧开法师著〈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见《佛学研究论文集》,页233,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25 引见印顺导师著,〈佛教与教育〉,《佛在人间》页323,正闻出版社,2000年。
26 引见星云大师著,《星云大师演讲集》(二),页719~723,佛光出版社,1983年。
27 太虚大师,出生于一八八九年,浙江省海宁州长安镇人,一生致力于佛教改革运动,倡导人生佛教,主张八宗平等互融的思想。曾任中国佛学会会长、云南省佛教理事会理事长、闵南佛学院院长等职,首开自由演讲佛法的风气,曾赴英、法、德、荷、比、美等国,成为中国僧侣前往欧洲传扬佛教的第一人,乃中国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领袖之一。
28 出自《什么是佛学》;《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59。
29 陈兵著,〈正法重辉的曙光〉取自《佛学研究论文集─人间佛教》,页94,2001年,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印发行。
30 一九六七年成立“佛光出版社”,主要发行各种丛书,类分经典、概论、史传、教理、文学、仪制、用世、艺文、工具书,以及佛光学报、普门学报(论文集)、中国佛教经典宝藏(132册白话经典宝藏)、佛教高僧漫画、佛光小丛书、结缘书、电子书等,目前发行类别至今已超过近千种的书籍。
31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成立于1977年,专司佛学研究之文化编纂工作,包括:佛光大藏经(佛教藏经编纂)、佛光大辞典(佛教工具书)、佛教史年表(佛教历史文献)、法藏文库(近百年佛教博硕士论文)。目前已发展有佛光大藏经电子书、佛光大辞典光碟版以应现代人的需要。
32 香海文化,成立于1997年,主要发展项目为平面、影音出版品,及文化礼品的制作、代理、发行,其中包括:佛教艺文、佛教音乐、心灵音乐、有声书籍、佛教音乐、绘本等较轻松多元化之读物。
33 人间福报,成立于2000年四月一日,是为综合性日报,以每日发行四大张,批露世界各地文化、教育、财经、政治的讯息,并揭发社会各层面良善的角落,期望以一份清新干净的媒体报导,影响民众良善的风气。
34 国际翻译中心,乃因应佛教国际化之后各不同民族文化的需要,而翻译出中、英、日、韩、法、德、俄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斯里兰卡等十余种外文,其中英文与葡萄牙的翻译著作,各荣获美国、巴西畅销书排行榜。
35 佛教丛林学院乃佛光山教育青年,培养佛教人才的摇蓝。在佛光山教育院的三大系统中(僧伽教育、信众教育、社会教育),隶属于“僧伽教育”,目前海内外包括南非、澳洲雪梨、香港、马来西亚、印度、以及全台湾北中南,共有十六所丛林学院的分部,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学费全免。毕业后,或可继续出国深造,或担任文化教育的工作,或分发至全球各佛教事业单位服务。
36 国际佛光会创会至今,除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地区成立一百三十多个协会、一千多个分会之外,其中包括廿七个非汉语系协会,其会员已达百万名以上,广布在全世界各地,而就推广华文教育者之中华学校,便有五十余所。为了使佛教实践“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学到利他,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的理念,全球两百余所别分院道场,自然成为佛光会行政会务的最佳支援。
37 所谓修行,乃包含寺院的法会共修、慧解并重的修持活动。
38 僧俗四众:佛陀在世时倡导四众平等,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众)、优婆夷(在家女众)。
39 “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成立于2002年一月一日,其服务项目包括:提供读书会教材书目、协助各区成立读书会、读书会带领人课程培训、举办读书会联谊交流、优良模范读书会评鉴、全民阅读博览会……等。
40 星期学校:1953年成立,宗旨在为佛教教育向下扎根、重视及落实儿童教育。固定每周日上课,经常举办佛教绘画、劳作、书法、作文等比赛。
41 儿童班:1953年成立,宜兰念佛会成立后,由于大人念佛共修,同行的小孩亦为他们成立儿童念佛班。
42 光华文理补习班:1953年三月,为清寒子弟义务辅导英文、数学、理化等科目,郑石岩教授正是为当年光华的学生。
43 青年学生会:1953年成立,结合在学高中、初中青年学子,利用假日给予佛法的教化并带领他们弘法。
44 民众补习班:1969年成立,为照顾山下村民,提高乡民知识水准,特创办此补习班免费授课。
45 都市佛学院,属佛光山教育院体系下的“信众教育”,以各道场寺院为据点,定期在每周一次中授予佛教课程。为了方便信众前往学习,道场多设在都市,故名“都市佛学院”。
46 培训课程内容主要著重在:成立读书会的基本要素、带领人应有的精神与态度、带领讨论法(闻思修证四层次讨论法)理论与实务、各种“书”的带领法、各类型读书会经验分享、永续经营读书会的理念……等。
47 巴西以圣保罗如来寺为据点,二○○三年十月中旬近五十位医师、教授共同参与读书会培训课程,目前已成立六个葡萄牙语系统之读书会群。
48 阿根廷以首都布宜诺佛光山道场为据点,二○○三年十二月份亦成立六个读书会。其中包括英西双语读书会。
49 指人间卫视每周所播出“读一流书”,高希均教授主持;“迷悟之间”由赵宁博士主持等阅读好书的节目。
50 广播媒体:指的是全国广播电台FM106.1空中读书会,电视以及人间卫视由高希均所主持的的“读一流书”以及赵宁博士所主持的“迷悟之间”。平面媒体则透过人间福报“全民阅读”的版面,每双周日提供给读书会的读者一永续经营的管道;以及网际网路http://sql.fgs.org.tw/bookclub/介绍各类型读书会内容与发展。
51 总部仅就各别分院道场所推广的寺院型读书会作一客观的统计,其余由信徒、或佛光会干部、会员们所延伸到社区的各类型读书会,暂不列入统计数据中。根据了解,尚有数百个读书会正在同步成立与发展中。
52 类型包括:经典读书会、专宗读书会、菩提眷属读书会、社区读书会、松鹤读书会、班级读书会、儿童读书会、电影读书会、空中读书会、双语读书会、外语读书会、艺文读书会、云水读书会……等。
53 “人间佛教全民阅读博览会”在二○○三年八月卅、卅一日在佛光山寺举行,有来自全省各地读书会群两千三百余人参加。成为历年来台湾首创人数最多的一次读书博览会。
54 指“读书、读人、读山水”:将平面阅读走向动态阅读,使读书会成员从各大殿堂了解佛教的建筑思想、从佛教艺术博物馆了解佛教历史文化、从宗史馆的阅读了解佛光山的人物与开山过程。
55 台湾PHP素直友会:成立于一九八七年,乃为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所创办、支持与发展的读书会团体,附属于基金会;以推动、实践“真诚纯朴”的素直精神为重要特色与目标,总会长为简静会女士。
56 人间佛教读书会与洪建全文教基金会素直友会结盟于2002年三月四日,地点在金光明寺,近五千人参加;由星云大师证盟,慈惠法师与简静惠女士担任结盟代表。其主旨以“共同培训读书会领导人、栽培种籽讲师、教材与经验交流、资源分享”为其共同努力合作的目标。
57 与天下文化读书俱乐部结盟于二○○三年八月卅一日,由天下文化创办人高希均教授带领所有天下文化事业群一级主管共同参与盛会,地点佛光山寺,由慈惠法师、高希均教授代表结盟,星云大师为双方证盟人,在场有读书会友两千三百余人参加。
58 “2003年马来西亚读书博览会”于十二月七日、八日在大马东禅寺举行,有一千两百余位各类型读书会成员参加,包括儿童、青年、教师、退休长者……等。活动课程包括“作家谈读书”、“人间佛教读书会时代意涵”、“读书会带领人甘苦谈”、“与生命对话”、“动态阅读”、“书与乐”、“各类型读书会介绍”、“各种‘书’的带领讨论法”……等。
59 高希均著,〈新读书主义〉,《读一流书,做一流人》页105~108,天下文化出版事业,2001年。
60 方隆彰著,《读书会结知己》页49~54,尔雅出版社,2003年。
61 星云大师著,〈人间佛教的蓝图〉,《普门学报》第五期,页3。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西元2003年元月印行。
62 星云大师著,〈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星云大师演讲集四》,页66~67,佛光出版社,1991年。
63 释觉培著,〈层次思考,有效阅读〉,《读书会方案设计》页5~15,恒经出版社,2003年。
64 家庭读书会意指由家庭成员所组合而成的读书会,类型包括:亲子读书会、菩提眷属读书会(夫妻)、婆婆妈妈读书会、嬷孙仔读书会……等。
65 社区读书会的成员乃是由同一栋大楼、或同一村庄、或同一条街坊邻居们共同组合而成。其成立的宗旨大部份以建立良好的社区学习风气为主。例如:好邻居读书会、街坊下午茶读书会……。
66 企业型读书会:指由企业负责人或经理人带动有主题性的阅读与学习,所形成企业内部的学习型团体。
67 傅佩荣,《人生价值与社会伦理》页16;洪建全基金会出版。
68 星云大师著,〈如何建设人间佛教〉,《星云大师演讲集一》页237~257,佛光出版社,1983年。
69 取自星云大师,〈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普门学报》,页213~215,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2002年九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