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书:《宗教概说》(2)
第八课 天主教概说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列为耶稣教三大派别之一。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
天主教是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所创,最初仅在犹太人中宣讲天国的福音,后来由他的门徒把福音推广到希腊、罗马各地。初期为罗马帝国所不容,屡遭迫害。西元三一三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诏书,规定天主教为合法宗教。至四世纪末,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是为政教合一之始。
政教合一使天主教的信仰和价值观,随着帝国的发展而广布。西方的正义、博爱、和平、人权等伦理价值,皆源于天主教的信仰,影响西方的思想甚大。但政教合一也有缺点,它使宗教的超然事务,受到俗世政治的干预,导致东正教于十一世纪脱离罗马教会而独立。
中古时代因教会掌管教育,因此教会的神职人员同时是信仰及知识的领导者,造成中古西方文化的统一性和单元性。
十六世纪时,马丁路德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反对传统和权威,强调个人的良知和自由,认为个人可直接从圣经获得启示,不必透过教会的解释。此举引发宗教改革运动,遂产生新教,是为天主教会第二次分裂。后世以新教通称所有脱离罗马天主教的西方教会。至十九、二十世纪时,则有各教派的统一运动,致力于联合世界所有教会,促进彼此合作。
天主教本身是一个启示的宗教,故强调对于天主之启示的信仰,特别是基督所传输的信仰。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根据新、旧约《圣经》及教会一脉相传的教训而形成,最主要的信条包括在“使徒信经”内:相信天主是三位一体的,第一位是全能的圣父,创造了宇宙万物;第二位是圣子耶稣,因圣神降孕于童贞女玛利亚而生,他在传教救人时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又复活,并升了天,将来还要降生,审判世人;第三位是圣神,为圣父圣子所共发者,他照顾信徒,并引领教会。相信教会、赎罪、肉身复活及永生。
天主教认为人的灵魂原是天主的肖像,但因原罪的污染而失去清白;堕落的人类必须透过圣子耶稣的救赎,始能重获新生。透过洗礼,成为基督徒,分享天主的生命,才能获得永生。
教徒必须遵守“十诫”: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守安息圣日;孝敬父母;毋杀人;毋行邪淫;毋偷盗;毋妄证;毋占他人妻;毋贪他人财物。前三诫叫人爱天主,后七诫要人爱众人,两者归纳为一“爱”字。
天主教的仪礼主要包括弥撒祭礼及七件圣事:洗礼、坚振、圣体、告解、圣秩、婚姻及敷油。信友平日有早晚祈祷及餐前的谢饭祷告。
天主教的组织,依其职务分为教宗、枢机、主教、神父及教友。就地域的划分,以罗马的梵谛冈为教会的核心,各地有“主教区”,由地方性的“本堂区”为基础。另有各种修会组织,是超区域性的,其性质与工作依其宗旨而分。
天主教堂以古罗马式建筑为发展基础,为长方形的大型集会空间,两行圆柱将整个大厅分成中间的大厅及两边的侧廊。强调圆顶及拱顶,并以十字作为象征。有些教堂周围设有墓园。中古世纪的拜占庭艺术,使教堂增加了许多以五彩石头及金银块作素材的镶嵌装饰,极其华丽精致。其建筑风格由长方形改为向心形,在教堂内部,圆顶可以一目了然,内部空间的平衡使人产生静谧感。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则以有尖角的拱门、胁形拱顶、飞拱、尖塔及窗花格为其特征,充分发挥其垂直线的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天主教的音乐更是主导了西方音乐的演进。人们藉着优美、肃穆的宗教乐曲,在心灵上求得了平静和安定的力量。
[注释]
亦称公教,源出于希腊文Katholikos,原意为普世的、大公的。它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音译为加特力教,又被称为旧教。传入中国后,信徒称所信奉的神为天主,故又称天主教。
又称抗罗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通常又把“基督教”作为新教的专用名称。
耶稣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成以希腊语区为主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区为主的西派教会。一○五四年,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自称“东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故称东正教,又因宗教仪式以希腊语为主,称为希腊正教。
犹太教是全世界犹太人信奉的宗教,是世界宗教史上最古老的唯一神论宗教。西元前六世纪时,犹太人由多神归向一神论,为犹太教之始。
亦称希伯来圣经,为耶稣教和犹太教的正典经书,以希伯来文写成,分四大部份: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圣录,总计为三十九卷。
位于地中海东部,包括今以色列、约旦各一部份。
今以色列北部地区首府。
号称为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所信奉的耶稣教创始人。约于西元前六年生于犹太,约于西元三十年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生平无同时代的资料可考,仅由耶稣教会的传统为依据,特别是《圣经》福音书的前三卷:马太、马可、路加福音。出生于犹太家庭,父名约瑟,为一木工,母名玛利亚。他的童年仅有一小段记载于路加福音,青年期则不可考。
西元三世纪人,第一位信奉耶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在临终前他举行了受洗仪式。
罗马帝国宣布宽容耶稣教的公告。西元三一三年由东、西罗马皇帝达成协议后发布。规定任何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十六世纪初,德国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由于见到当时教廷以发售赎罪券来聚歛财富、控制教徒,因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来质疑,造成与罗马教廷的对立,引发宗教改革运动。
十四到十六世纪之间,欧洲的文化运动。重新高抬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地位,冲淡了中世纪全然以宗教为文化主流的独断色彩。文艺复兴提高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开始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
十六世纪初由德国神父马丁路德所引发的一个运动。当时欧洲正处于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期。此一运动在欧洲造成许多脱离罗马教会的新教派,也同时揭开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旧约《圣经》里犹太先知预言的救世主,或称弥赛亚,耶稣徒认为耶稣应验了这个预言,故以耶稣基督称之。
是耶稣教自身产生的经典。全书共二十七卷,包括福音书、历史书、使徒书信及启示录等四类。
又称圣母玛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耶稣,并且一直保持童贞。她自使徒时代一直受到耶稣教会的崇敬,也是艺术、音乐和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
原为罗马帝国时代处死奴隶的刑具,及至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始被耶稣教视为得救的标帜。
天主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生活。因为受了蛇的引诱,两人都吃了园中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违反上帝的意旨,而被逐出伊甸园,并带着这罪世代相传。
出自旧约的出埃及记,为天主启示给摩西,并要犹太民族完全遵守者。天主教继承之,作为基本教规。
起源于旧约的创世纪,上帝用六天创造了天地万物,第七天休息,把这一天定为安息日。这一天,任何工作都不准做,只能禁食、祈祷、专事敬拜上帝。后来耶稣徒为了纪念耶稣复活,把安息日的后一日(即现在的星期日)定为“主日”,逐渐取代了安息日。
天主教主要宗教仪式。认为是重复耶稣在十字架上对上帝的祭献。仪式中分食祝圣过的无酵面饼和葡萄酒,认为这些已成为耶稣的身体和血(圣体和圣血),一般称为望弥撒。
耶稣教入教仪式。认为通过这一仪式可以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成为教徒。分注水洗(注水头上)和浸礼(全身浸入水中)两种。
由主教按手于教徒头上,以坚定其信仰。
即面饼和葡萄酒,经神父在弥撒中祝圣后,成为耶稣的身体和圣血,为信友的精神食粮,以滋养信友的超自然生命。
教徒向神父告明对上帝所犯的罪,表示悔改。神父指定做补赎的方法代表上帝赦免其罪,使他们重获上帝恩宠。
有志分担耶稣的服务使命的男性青年,于接受相当时期的品德陶成和学识教育后,经主教认可,被祝圣为司铎(俗称神父)或执事。
男女信友的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代表教会证婚,以便邀得天主的特殊降福。
信友生病或临终时,应请神父敷油,以坚定其对永生的信仰。
为天主教的元首,由枢机团选出,是终身职。负责全教会的最高领导和最后决定权,又称教皇。
辅佐教宗并分区治理教会。由教宗所任定,为终身职。
乃管理教区的最高负责人,对教区的神父与教友有训导与管理的权利。
是本堂区的直接领导人,对堂区的教友有训诲管辖权,如为本区教友付洗、证婚、殡葬等。
是教会的基本成员。
全称是梵谛冈城国,以教皇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城国。位于罗马城西,面积零点四四平方公里。
天主教固定的地方性组织。
组成全世界天主教的基本单位。
由一群过团体生活的神职人员组成,终身或专务沈思默想,从事使徒事业而奉献。较著名的有:圣方济各修会、圣奥斯定修会等。
巴西利卡 Basilica罗马式建筑。
拜占庭艺术 Byzantine,Byzantinism。
哥特式建筑 Gothic。
[习题]
一、请简述天主教的起源及教义。
二、何谓“宗教改革运动”?是谁引起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九课 耶稣教概说
耶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的宗教,起源于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的拿勒人耶稣所创立。全世界现有信徒十亿以上,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主要教派,此外,还有散布于全世界各地的各种小教派。
耶稣教(以下皆以此名代表新教)又称抗罗宗,此一词最早见于西元一五二九年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文件。其后凡不隶属于天主教的罗马教会,通称抗罗宗。中世纪后期,天主教内部的若干改革派,都可视为耶稣教的先驱。至十六世纪初,马丁路德对救恩问题有所彻悟,宣传他的新教义,并因教会贩售赎罪券的问题,掀起了背弃天主教的运动,各派所倡导的改革思想,遂在欧洲大陆中部发展。同时,耶稣教也兴起于瑞士,并传到西北欧和中欧,一个世纪后又传到北美洲。
耶稣教的教义与天主教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包括:
一、耶稣是基督、是弥赛亚(救世主),他到世间是以牺牲奉献来服务人群。要把弥赛亚王国建立在神权上,告诉人神或世人。
二、三位神格的教义:耶稣教是一神宗教,以圣父、圣子、圣灵的思想表达出来。圣父是创造天地的主,圣子成为人,住在人世间,圣灵住在人的心灵,将恩典、拯救、赎罪带给信仰他的人。
三、十字架与赎罪:耶稣教重要教义之一,由于耶稣基督的死,人类得拯救和赎罪;由于他的复活,人类得生命和希望。
最初的耶稣教领袖共同认为,他们与天主教的分歧在于:他们相信人是凭着信心蒙恩得以称义。在天主教义影响下,人经常担心自己是否已有足够的善功,是否蒙上帝的代表教会接受,而新教的教义,则使人可以坦然无惧地站在上帝面前,一方面摆脱对罪、死亡与魔鬼的恐怖,另一方面也自信有足够的善行而生天。
根据中世纪教会的圣礼体系和教阶体系,神职人员实际上操纵了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一切关系。耶稣教则推翻了这种模式特权,耶稣教的领导人宣称,信徒人人都有权传播上帝救恩之道,并分享上帝赦罪的恩德。强调“信徒都有教牧的职权”,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交通,而无须教会与神父作中介。
耶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和圣礼,废除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取消隐修制及圣像、圣物崇拜,不承认玛利亚为天主之母及“炼狱”等。
耶稣教的仪礼较天主教和东正教为少,只有洗礼和圣餐为圣事,有的教派甚至不承认有圣事,耶稣教徒也有请牧师证婚的,但不视为圣事。主要的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多在教堂中举行,由牧师主礼。
因为耶稣基督是在星期天复活的,所以称星期天为“主日”,并在这一天举行礼拜。礼拜的主要特点在于突出讲经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讲经是广布上帝恩泽,是劝说人们悔改并因信仰耶稣而蒙上帝的救恩,同时也是指引社会的风尚,教导信徒了解人生意义和正确地处世为人。
耶稣教各派都注重《圣经》的教导,于是兴起将《圣经》译成各国语言并广泛发行的热潮。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更促进了《圣经》的传播。耶稣教内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宗派:路德宗(信义宗)、长老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循道宗(卫斯理宗)。此外,还有一些小教派与教会,如教友派、五旬节派、奋兴派、基督复临派、救世军等。
十八世纪后期,耶稣教的思想开始普及到一般信徒,其后发展成广泛的群性的福音运动。福音主义在神学问题上基本持保守态度,它强调耶稣基督的位格和行为,除生活教导外,特别是他为了救人而牺牲自己,福音主义内含虔敬思想,积极进行人道活动、慈善事业和宣教工作。在二十世纪,耶稣教内部发起了普世教会运动,后扩大范围及于一切耶稣教会。普世教会运动的起因之一是耶稣教人士不满于各教派的相互排挤。这一运动的产物是世界耶稣教协进会以及某些国家的全国耶稣教协进会。
耶稣教重大的节日有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天主教和东正教的节日较多,天主教有四大瞻礼和八大节日,东正教则有十二大节日。
耶稣教是欧洲西北部英格兰和美洲、大洋洲英语地区的主要宗教,经过十九世纪的推展,已传遍世界各地。
[注释]
马丁路德潜心研究《圣经》,反覆探讨“保罗书信”,系统地阐扬、发挥了保罗的“因信称义”思想。“因信称义”即“信仰”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人的必要条件。他强调人要获得救赎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和外在的善功,全凭个人的信心;《圣经》是绝对权威,人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
即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弥赛亚,原译为“受膏者”、“受上帝祝福的人”。古以色列人的领袖就职时要举行一个仪式,由大祭司代表上帝将橄榄油敷在他的前额上,表示上帝的祝福与选召,他就被称为“受膏者”。以色列人在民族灾难严重时所日夜祈求的就是上帝给他们派遣一位“受膏者”来拯救他们的民族,复兴他们的国家。
人类既有原罪,又无法自救,上帝圣父差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为人受死亡,流出宝血作为“赎罪”,以赎相信者。
全称是“罗马城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谛冈君主,教皇”。教皇统一掌管世界各地天主教会的传教事业,有权建立教区,委任主教,制定、修改或废除教会法规,拥有宗教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及对《圣经》、教义、伦理等问题的最高解释权。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任期终身。
为梵谛冈城国的政权机构。教廷是教会行政的中央机构,辅助教宗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现行教廷组织制度包括:国务院、九个圣部、三个法院、十二个委员会、教廷财务局、宗座财产管理局、圣座经济事务局、教廷内务管理处、教宗礼仪处及其他附属机构,如印刷所、出版社、报社、电台、电视中心。
又称圣事。耶稣教认为这是耶稣基督亲自订立的礼仪,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恩宠”与“保佑”,凡诚心领受洗,都能获得。天主教和东正教都认为圣事共有七件:洗礼、坚振、告解、圣餐、终敷、神品和婚配。新教只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
耶稣教牧师可以结婚、组织家庭,不同于天主教神职人员必须独身。
亦称涤罪所。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义,认为犯有一定的罪但非必须下地狱者,死后暂时受苦以炼净罪过之地。待罪过全部炼净,补赎做完,便可进入天堂。新教不主张此说。
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特点为:强调“因信称义”;《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信徒凭《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不必通过教会神职人员;不服从罗马教廷统辖;教会的组织形式可因地而异。
以加尔人的宗教思想为依据。强调信徒因信仰而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上帝预定论”,即人得救全凭上帝的预定,自己无能为力;基督只为“选民”而死;不相信圣餐中的饼酒是耶稣的体和血;反对婴儿受洗;摒弃祭台、圣像、祭礼;由信徒推选长老与牧师共同治理教会。
一五三四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国会通过法案规定英国教会不受罗马教廷管辖,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圣公会为英国国教。自称与“公教”、“正教”同为古老教会,保有使徒亲自传下来的主教制度和正统教义;支持宗教改革;保留大部分天主教的宗教礼仪。
十六世纪由英国人勃朗创立,故又称勃朗派。公理,即公众治理的意思,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由教徒公众治理,以民主方式选聘牧师;不赞成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只设联谊性机构;各教堂的体制与礼仪由该堂信徒自己决定;与浸礼宗相近。
十七世纪初产生于英国,与加尔文宗相近。反对婴儿施洗;洗礼时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征受死埋葬而重生;强调各教堂独立自主,不受政府或其他教会干预。
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提倡遵循各种道德规矩;认为传统的传教活动不足以应付现存社会问题,主张改良社会,着重在下层群众中开展活动;宣称“内心的平安喜乐”就是幸福。
又叫“教会再合一运动”。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达和各类新思想的传播,许多国家人民对耶稣教的信仰日趋淡薄。欧美的耶稣教会于是发起了一场全世界耶稣教各派别联合的运动。希望由耶稣教各派的合一,进而做到各种宗教、各种意识形态,乃至全人类的合一。
又称“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一九四八年由美国宗教活动家穆德创立,以各国耶稣教(新教)各派全性组织为会员单位,总部设在日内瓦。
相传耶稣于此日诞生,但无确实的记载。
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主日),约在每年的四月左右。
复活节后第五十日,又称“五旬节”。
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及圣母升天节(八月十五日)。
[习题]
一、耶稣教是谁所创立?
二、耶稣教主要教派有那些?
三、耶稣教有何异称?
四、简述耶稣教的主要教义。
五、请叙述耶稣教的仪礼。
六、耶稣教内有几大宗派?
七、福音的主要内含是什么?
八、略述耶稣教的重大节日。
第十课 回教概说
回教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原称伊斯兰教,由回纥人传入中国,故称回教。西元七世纪初,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所创。之后,以一神信仰及提倡战斗力量,传布教法,建立回教王朝。目前全球回教信徒已经各自成为宗教民族。
阿拉伯半岛以游牧民族居多,早期以多神为信仰,尤其麦加“克尔白”为供奉祭祀的古庙。后受耶稣教与犹太教影响,产生哈尼夫教,影响回教一神思想。西元六一二年,穆罕默德首度公开传教,后来迁徙至麦地那,成立政教合一的团体;六三○年,回到麦加统一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纷纷表示信仰认同;两年后,穆罕默德带领信徒至麦加朝觐时,宣布“选择伊斯兰教为你们的宗教”,同年逝世于麦地那。
穆罕默德声言受天使吉卜利勒启示,成为阿拉的人间使者及最后先知。其妻赫蒂彻、麦加富商阿布.巴克尔、堂弟阿里等相继成为他的支持者。
回教基本教义是《可兰经》,基本信条有五,教徒每日必修五功,即:念、拜、斋、课、朝。此外,《可兰经》规定“圣战”为回教徒应尽的义务,鼓励为阿拉而战,相信为圣战而死者,灵魂可以升天,反对回教者,阿拉必将惩罚。最初目的乃为护教或反对异教徒迫害,后演变为回教军事制度,乃至为巩固政权镇压异己、扩大疆土、反抗外敌入侵等行动,皆称为圣战。回教所以成为强大宗教,建立庞大帝国,与武力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
回教教徒称为“穆斯林”,意思为“顺从”。教徒为阿拉子民,故须顺从阿拉旨意,相信世间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等,一切皆由阿拉预先安排,人力无法改变。回教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为二大节日。开斋节为斋月最末一天,见到月牙后举行的庆祝节日,可谓回教的新年。古尔邦节于十二月十日举行,其他尚有元月十日的阿舒拉节、三月十二日的圣纪、七月廿七日夜的登宵节、八月十五日的拜拉特夜等,均为回教重要节日。
回教称礼拜、举行仪式、传授知识之处为“麦斯吉德”。中国取“清净无染,独一至尊”之意称回教寺院为“清真寺”。麦加的禁寺、麦地那的先知寺及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号称回教三大圣寺,埃及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有最高学府之称,亦为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寺院教职有谢赫、赫蒂布及穆艾津等;在中国,则尊回教学者为“阿訇”。
回教立法有四种依据要点,分别为:
一、《可兰经》:教徒以其为阿拉的启示,除奉行宗教仪礼外,并以之为最高法律力量,对借贷、饮食、婚姻、战争、财产、道德等,皆有所规定,为回教徒生活、思想的依据。
二、《圣训》:为仅次于《可兰经》的经典,乃穆罕默德及其弟子言行记录,被认为是《可兰经》的阐释及补充,为一切道德基础。
三、公议:指回教社会全体同意的意见,是回教第三大法律依据。
四、类比:意指推理判断。其以《可兰经》、《圣训》、公议为基础,类比之法不可与前者相违背。
穆罕默德逝世后,因哈里发领导者继承问题,及对教法主张不同,主要分裂成逊尼派及什叶派,逊尼派自称回教正统派,占全世界回教徒百分之九十;其又分哈乃斐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罕百里派等四大派别;什叶派后则分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及伊斯玛仪派等,主要分布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另外,七世纪末兴起的苏非派,至今仍于回教世界中流传。
目前,伊斯兰世界联盟、世界穆斯林大会及伊斯兰宣教协会为世界三大回教组织。西方资本主义盛行后,兴起各种思潮,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及伊斯兰教社会主义为社会运动的主要思想潮流,带领回教徒进行改革,及复兴宗教、文化历史,对回教社会影响颇大。
[注释]
原称伊斯兰教(Islam ),伊斯兰阿拉伯语为归顺,乃指人与真主阿拉之间的关系。唐朝中叶时,由回纥人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又称回回教、清真教等。
麦加古来什部落哈希姆族人,约出生于西元五七○年,父亲早逝。六岁,母亲逝世后,由祖父、伯父抚养长大。二十五岁,娶贵妇赫蒂彻为妻。穆罕默德往来经商,见部落对立、争战,社会贫富不均,极欲改善,常至希拉山沉思。四十岁受天使启示,创立回教。
穆罕默德逝世后分别由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阿里继任领导者哈里发,史称四大哈里发时期;西元六六一年伍麦耶族阿维叶自称哈里发,改选举为世袭制度,成为第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史称伍麦耶王朝;西元七五○年,艾卜.阿巴斯以巴格达为首都,建立为期五个世纪政治、经济平稳发展的阿巴斯王朝,是回教文化黄金时期;十世纪时因思想派系不同,阿巴斯王朝三分为所谓“黑衣大食”、“绿衣大食”及“白衣大食”王朝。十字军东征及蒙古人西进后,西元一二五八年阿巴斯王朝亡国。继之而起,为土耳其人建立的鄂图曼帝国,先后消灭拜占庭帝国,占据巴尔干半岛,十六世纪时,建立一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将回教推向世界各地。十八世纪时,受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回教世界逐渐衰退。
阿拉伯游牧民族,生活动荡,宗教信念淡薄。大多以巫卜为信仰方式,或者随顺部落习俗,或者算命、卜卦,甚至惊动飞鸟的方向来占卜吉凶,或者崇拜大自然力量、自然物、鬼神、祖先等。
麦加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交通要道,南通叶门,北往叙利亚,东有波斯湾,西邻红海与东非,古来即是游牧民族的商业聚点,亦是半岛上的文教中心。克尔白是麦加一方形石殿,回教兴起前,供奉诸多偶像,穆罕默德回到麦加后,清除偶像,并以之为教徒礼拜的朝向,成为回教的圣地。
哈尼夫,阿拉伯文为正确、正统之意。回教兴起前,一部分阿拉伯人主张改革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寻求真正正确阿拉伯人信仰,称为哈尼夫,意即正统派。韦拉格.本.诺发勒、奥斯曼.本.候韦里斯、欧贝德拉.本.加赫什、宰德.本.阿慕尔,首先反对偶像崇拜,为最早的哈尼夫,前三者成为以一神为信仰的耶稣教,可视为回教一神信仰的先驱。
古名为雅斯里布,西元六二二年穆罕默德迁徙至此后,改名麦地那,为回教史上重要城市,有“和平之城”、“胜利之胜”、“城邑之首”、“坚固的乐园”等美誉。穆罕默德逝世后,殡葬于此,亦为回教的圣地。
回教徒认为先知是阿拉派遣至人间拯救世人的使者,是人间的圣者,亦为阿拉的忠实奴仆。《可兰经》中记载,使者共有廿四位,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是最伟大的先知,亦是至圣的使者。天使,是阿拉所创,是一位无性别之分的善神,是阿拉忠诚的使者,受阿拉差使,向人类传达旨意,亦为人类的朋友。主要有四大天使,即迦伯利天使,位阿拉与穆罕默德间,传授“天启”;米卡伊勒天使,负责指挥天兵;伊斯拉菲勒天使负责于世界末日时吹号角和取人类性命的伊兹拉义勒天使。
为麦加富商,最先支持穆罕默德传教事业者,对回教发展影响极大,后来成为第一任哈里发。任哈里发后,平息半岛纷乱局势,并收藏散佚的《可兰经》,对《可兰经》的保存有大贡献。
为穆罕默德堂弟,后娶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为妻。其熟悉《可兰经》,擅长解释经文,并且骁勇善战,有阿拉的雄狮之称,被认为是“高贵和豪侠的典型”,后任第四任哈里发,什叶派奉之为第一代伊玛目。
回教的基本信条指:信真主阿拉为宇宙万物创造者及唯一主宰,全知全能,无所不在;信穆罕默德为最后一位使者和先知,负有传布“阿拉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天使为阿拉以光创造的妙体,受阿拉差使,管理天堂与地狱;信《可兰经》为阿拉的启示,非人类语言,人类无法仿作,经典为真实;信世界末日时,真主阿拉将作审判,善者升天堂,恶者堕地狱。
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差使”,表白信仰。穆斯林以念诵清真言表白及坚定自己的信仰,欲信回教者,当众念诵此言,即成为穆斯林,是穆斯林一生中,念诵最多的话语。
阿拉伯文称“萨拉特”,穆斯林藉朝拜清除疑虑及邪念,保持心灵纯洁;每日五次时间分别是清晨的晨礼、午时的晌礼、太阳偏西时的晡礼、黄昏时的昏礼及入夜的宵礼。每日五次的礼拜称天命拜,亦称日礼。每周五午后,会聚在清真寺一起礼拜,称聚礼,亦称主麻。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礼拜,则称会礼。穆斯林礼拜有一定仪式:礼拜前有大净与小净的净身,礼拜时,共有直立静默诵经、手放胸前诵念经文、行鞠躬礼、举双手颂阿拉、下拜叩首及跪坐背诵阿拉的作证词等六个步骤。
阿拉伯文为索姆,每年九月为斋月,是每位成年穆斯林所必守的斋戒。期间须严格守持各种禁忌,如白日禁饮食、房事、放血等,一心念诵阿拉圣名,乃为纪念穆罕默德,并培养穆斯林戒除不正当欲望。
即天课,阿拉伯文为“扎卡特”,每年须施舍百分之二.五济贫或捐助慈善事业。《可兰经》记载,穆罕默德至麦地那第二年,规定“完纳天课”为穆斯林的义务,后演变为宗教形式的赋税制度。教法并规定有五种人可接受天课,分别是穷人、急需者、因天灾人祸生活困难者、合理而负债者及管理天课税收的人。
回教徒一生中至少朝觐圣地麦加一次,完成者称哈吉。有大朝及小朝二种,大朝于教历十二月举行,小朝则朝觐月外单独前往者。大朝于十二月七日至十三日止,朝觐者先穿特制朝服,着拖鞋,身行大净,涂香水及指甲,仪式包括受戒、巡礼克尔白、行进萨法及麦尔卧山之间、驻阿尔法特山、宿穆兹塔里法谷地、投石打鬼、宰牲开戒等。每年约有二百万人朝觐,规模宏大。
又称肉孜节,始于回教纪元二年;开斋节前需行施舍,全家用开斋饭,沐浴更衣,至清真寺祈祷,并对麦加方向礼拜。开斋日晚,孩童沿街提灯笼戏耍,与中国元宵节相似。节日最后一天,购物、访友、互赠礼品、给予晚辈零用钱等。
亦称宰牲节、忠孝节。穆斯林宰牲献主,举行会礼的节日,为朝觐礼仪之一。传说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受阿拉启示,须杀子伊斯玛仪奉献,易卜拉欣父子从命不违,十二月十日正要执行时,天使送来绵羊代替伊斯玛仪。后来阿拉伯人纪念易卜拉欣父子的牺牲精神,乃将其订为节日。
相传正月十日乃古代许多先知得救之日,因而受穆斯林重视。此日亦为什叶派教徒纪念阿里次子侯赛因于战役被杀害而订为蒙难日或哀悼日。
即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传说穆罕默德生于阿拉伯历法三月九日或十二日。十二世纪时,伊拉克国王穆孜菲尔.艾卜.赛义德,下令于三月十二日庆祝先知圣诞。又据闻穆罕默德于同日逝世,故中国穆斯林又称此日为“圣忌”,同时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
传闻穆罕默德于传教后第十二年七月廿七日晚,由天使吉卜利勒带领,乘坐仙马飞至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由此登霄游七重天,亲见真主及古代先知,并游天堂与地狱,且带回每日五礼拜之命。意指穆罕默德传教将从麦加扩大至整个阿拉伯半岛,后代穆斯林为纪念此重大意义,于此夜礼拜、诵经、演说以纪念,并视耶路撒冷为回教圣地之一。
传说八月十五日夜,阿拉开启饶恕之门,接受人们悔过,凡自新者,皆得赦免,又称超脱夜、恕罪夜、换文卷夜(即更换每年的功过是非簿)。穆斯林于此夜礼拜、诵经、祈祷、施舍,祈求阿拉赦免赐恩。
以严禁一切恶行、杀生、战斗得名。面积达十八万平方公尺,乃回教第一大圣寺,可容纳五十万人礼拜。
西元六二二年穆罕默德迁移至麦地时所筑。寺内有穆罕默德、圣女法蒂玛及阿布.巴克尔哈里发的陵寝,为回教第二大圣寺。
或称远寺,或称极寺,相传为古代先知苏莱曼所建;西元六三八年,哈里发欧麦尔征服耶路撒冷后,在此建寺。为回教第三大圣寺。
爱资哈尔是佳丽的意思。该寺位于埃及开罗东南,西元九七○年,法蒂玛王朝昭海尔大将兴建,西元九七二年完成,可容纳五万人礼拜。设有爱资哈尔大学,成为回教学术研究中心。
又译作海提布,意为宣讲者、劝教人,后专指在主麻日或回教节日向教徒宣讲回教教义者。
回教的宣礼师,主司清真寺中呼唤信徒礼拜之人。
为回教学者、宗教师、教师之意。乃中国少数民族信仰回教者,对具回教专业知识者的尊称,凡于清真寺学习经学道德合格者,举行挂帐或穿衣仪式后,即可任职,称开学阿訇,又称教长。
穆斯林尊称回教学者及领袖,另外对回教德高且具学识、地位的长者如总教长,大学校长等亦可尊称。
穆罕默德逝世后,指定继承者,而产生对继任者意见的分歧。逊尼派全称逊奈和大众派,逊奈为教训、品行之意,专指穆罕默德的言行,遵守逊奈者即称逊尼派。此派以承认四大哈里发为合法继任,获得历代以哈里发制度的国家支持,而居正统地位。逊尼派主张哈里发须经选举产生,并且具备古来什族人、成年男子、身心健康、公正勇敢且受穆斯林爱戴等五个条件。
此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者。其继承者称为伊玛目。
阿布.哈尼法.努尔曼为创始人。此派主要根据《可兰经》制定教法,着重类比,强调执法者个人意见及判断,又称意见派。其受阿巴斯等王朝支持,为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中势力最大者。
马立克.本.艾奈斯为创始人。该派除遵守经中律文,并可依经文正面意思,及由正面意思反证所得的意思,创制新法。另外,立法主张不违《可兰经》及“圣训”下,可依据当事者或集体利益需要立法。又称圣训派或传说派。
创始人为沙斐仪,以《可兰经》及《圣训》为立法权威,并重类比,普遍使用公议。
创始人为伊本.罕百里,主张制法须严格遵守《可兰经》及《圣训》,类比及公议较少使用,反对个人意见及意志自由,以坚持传统著称。
由阿里第五代孙栽德及其追随者组成,亦称五伊玛目派。其承认前两任哈里发的政权,为伊玛目地位制定条件:必须为法蒂玛的子孙、同兼学者、勇士与修行者等条件,勇敢要求伊玛目的权位。接近逊尼派观点,却不为什叶派所认同。
以尊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十二人为伊玛目的派别,十二人分为是:阿里、候赛因、阿里.则努阿比丁、穆罕默德.巴根尔、者阿法尔.萨迪克、穆沙喀尊木、阿里利达、穆罕默德.贾瓦德、阿里.哈底、哈桑.阿斯克利及穆罕默德.马赫迪;其认为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将以救世主身分重现人间,建立正义和太平盛世。目前伊朗奉此教为国教。
亦称七伊玛目派,乃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以长子伊斯玛仪酗酒为由,乃夺其继承资格,另立次子穆萨.卡孜姆为伊玛目,为继承人,伊斯玛仪追随者要求维护其伊玛目地位,引起意见分歧而成立的派别,为什叶派系统中具相当影响力者。
为回教的神秘主义派别,原意为羊毛,即身穿粗羊毛衫以示俭朴而得名,主张透过苦行、禁欲以实践心灵体验,达到人与阿拉合一的境界。苏非派以诗歌表达教义及思想,其名为迪克尔的宗教礼仪乃伴以音乐舞蹈,达到无我无主的神秘境界。目前苏非派活动遍布全球,但其以神秘的方式进行,故受其他教团及政府的限制与警惕。
亦称穆斯林世界联盟,一九六二年由沙乌地阿拉伯国王阿卜杜.阿齐兹倡导,集合世界著名穆斯林人士召开会议,于一九六三年正式成立伊斯兰世界联盟,属非官方组织。其宗旨为“履行宣传伊斯兰教义务;阐释伊斯兰教原则;研究伊斯兰教各种问题,以实现穆斯林之利益和愿望;与背离伊斯兰教,破坏穆斯林之间兄弟团结的各种会议、组织作抗争”。主要任务有:派遣传教士至世界各地进行宣传活动;印发《可兰经》和其他伊斯兰教经典书籍;帮助各国穆斯林修建清真寺;兴办伊斯兰教育等。主要出版刊物有:《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斯兰世界新闻周刊》、《清真寺的使命》等。该组织经费由沙乌地阿拉伯王国政府提供,现有五十余个国家的伊斯兰教组织或代表为其联盟成员,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伊斯兰教国际组织。
亦为世界伊斯兰大会。一九二六年成立于麦加,总部先设于耶路撒冷,后迁至喀拉蚩。主要宗旨:向世界各地穆林宣传伊斯兰教信仰、思想体系、文化传统、历史及现况;宣扬超国度、超民族、超地域的泛伊斯兰主义;维护与增进穆斯林国家团结与合作,抵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西方世俗化的影响;组织协调一致,能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伊斯兰世界统一体。主要出版刊物有:《穆斯林世界周刊》、《世界伊斯兰各国概况》、《各国穆斯林少数概况》等。该组织于五十余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并于联合国享有“非政府性谘询机构”的地位。
一九七○年成立于利比亚,由穆阿麦尔.卡扎菲倡导成立,从事伊斯兰教宣传及复兴伊斯兰教活动的国际性组织。主要有:资助占少数穆斯林国家或地区修建清真寺;创办宗教学校,如伊斯兰宣教学院等;派员宣教;建立伊斯兰中心等,并宣传卡扎菲提倡的大伊斯兰教主义——绿色革命。对伊斯兰世界影响颇大。
该思想起源于十三世纪伊斯兰教法学家伊本.太米叶提出的“回到可兰经去”,亦即使一切行为符合《可兰经》及《圣训》,以达净化及纯洁的信仰的复古主义。
十九世纪由贾马鲁丁.阿富汗尼所创。主张建立统一的、由哈里发统治的回教帝国以维护专制统治。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统治。
起源于十九世纪后半,代表人物为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布杜和印度的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主张革除违反原教旨主义者,提倡简化宗教礼仪、宗教与科学协调以适应现代社会,并以科学的思想进行社会制度改良。
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乃融合回教教义、民族主义及社会主义理论而成,其主张在个体与集体中寻求平衡,达到精神信仰与物质生活的结合,不同于奉行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亦不同于强调集体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习题]
一、试述回教名称的由来。
二、回教的基本教义为何?
三、回教徒每日必修五功的内容是什么?
四、回教的重要节日有那些?
五、回教的三大圣寺名称为何?
六、回教立法有何依据?
七、穆罕默德逝世后,回教主要分裂成几派?
第十二课 新兴宗教介绍
新兴宗教是指在传统宗教之外,所兴起的新宗教;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宗教。它在西方有特定的用法,在日本叫做新宗教,在台湾叫做新兴宗教团体。其主要形态有二大类:一是从传统宗教中进行教义及仪式的改革,且积极地推动与宣扬;二是整合各种传统宗教理念,进行新的诠释与改造,构建出一个新的宗教形式。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新兴宗教,其数量之多,无法统计。然而它在世界宗教上却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拥有一定的信徒。现在日本新兴宗教有七百余教团,其中号称有百万以上信徒的教团有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及灵友会;韩国有圆佛教;目前在台湾经内政部核准立案或依法登记的新兴宗教计有一贯道、天帝教、理教、天理教、轩辕教、巴哈伊教、天德教等。以下择其中具代表性者简述之。
一、一贯道
一贯道发源于中国,系清末王觉一继承黄德辉的先天道,并加以改造所创,而一贯道的名称则是刘清虚取法《论语.里仁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的意义。一九四○年,十八代祖张天然再将一贯道易名为“天道”。其后,一贯道与天道两种名称并用,以迄于今。一九八七年获内政部核准成立“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为合法的宗教团体。
现在台湾所流行的是张天然所创的一贯道,一九四六年传入台湾,以“敬天地、礼神明、孝父母、重师尊、信朋友、和邻里、谨言慎行、改恶向善”为宗旨,一贯道信奉主神无生老,采取儒释道三教合一,有理、气、象三天论;三期末劫;三曹普渡;三宝等教义。主要在阐明一贯真理的先天大道,以养心悟性的内功,拯救善信以返信理归真,躲避生死轮回与末世灾难。因此,道或天道成为其宗教形上理念的重要核心。
二、天德教
清末民初,四川萧昌明创立天德圣教。大陆变色后,在台门弟子在王笛卿长老领导之下,于一九七五年成立天德圣教中华民国总会。一九八九年由天德教理事长萧楚乔依规定提出申请立案。内政部以“中华民国天德教总会”之名,核准设立。
以忠、恕、和等二十字为本教之骨,撑天立地。是融和五教的精义,以及我中华文化道统而成,提倡宗教大同,消弭宗教界限,尊奉无形古佛及无生圣母,强调虚空境界皆源自罗祖信仰。
在礼仪上颇为庄严隆重,其常用礼有鞠躬、跪拜、作揖、合掌、握手等五种。在道务方面有朔望朝贺、平日礼佛、法事诵经等。
三、理教
理教是继承尧、舜、禹、汤孔、孟等中国道统文化,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为明末杨泽所创立,至一九二八年始核准为合法宗教。大陆变色后,由旅台教友钱中南、赵东书等人发起重组中华理教总会,创立中国圣理书院,培育传教人才,编纂有关典籍。
以忠君爱国、孝顺双亲等十六字为基本信条,融和儒释道的精华为一理,采三家之长而现代化,以天地育万物无私无我之心为我心,贯彻天人合一之圣道。以阴阳合一生生不息之理为公理,发扬心物合一的真理。以爱国敬亲为宗旨。供奉圣宗古佛为最高神只。教义为重忠孝与五伦,实践八德,以淫盗妄烟酒为戒律,每年有六大斋期,除固定斋期外,也致力于礼俗改革,有其自成形式的结婚礼、丧祭礼、生日礼等。系一种入世修的典型宗教。
四、轩辕教
前立法委员王寒生,为发扬民族精神,保存中华文化及对抗外国的侵略,遂创立轩辕教。于一九五七年三月一日由内政部批准,正式建教。一九七四年六月十九日,才正式成为合法宗教。
轩辕教以“道”为至高无上的上帝,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为教主,继承轩辕黄帝道统,重建中国固有宗教,启发中国新机运,铸成新中华魂,促进人类达到大同盛世为宗旨。教义综合儒道墨三家学说,上宗轩辕黄帝,人世间以祖为贵,轩辕黄帝为始祖,法祖以亲睦人群。自然界以天为尊,尊天以贯通宇宙。宗教和伦理,乃合而为一,尊天法祖是中国传统的邦本信念,轩辕教将之奉为信条。
此教派主要仪式包括三大阶段的修行、静坐、武术、来复日的礼拜和讲道。轩辕教的成立,在中国宗教和文化史上是一件特例,把民国以来建构国族的三种不同的黄帝形象熔冶成一体,特别强调黄帝是具有法力的角色。
五、天帝教
是信奉宇宙主宰上帝的最古老宗教。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五日,正式成为合法的宗教团体。
天帝教遵奉道统,教主当为立教始祖天帝。于人间不设教主,由天帝遴选传人,授命为首席使者,驻在地球教化。天帝教的人间首任首席为李玉阶,是天德教萧昌明的大弟子。天帝教主张:先尽人道,正心修身,齐家报国;再修天道,积功累德,救世渡人。该教以融会世界各大宗教圣哲立教教人的精华,以忠、恕、礼、和等二十字,为教徒身体力行,做人处事的准则。
天帝教以天人礼仪为准则,特制定五纲,并分为“教坛设仪”、“教坛威仪”、“乐制”等十五日。天帝教以服奉“帝”、服奉“道”、服奉“师”为三宝。教约有:一、天人三规;二、四大戒律等。教徒日常修持功课计有:一、奉行教则;二、反省忏悔;三、祈祷诵诰;四、填记奋斗卡;五、静参修持等五项。
从现象上看,新兴宗教的历史比较短,大都兴起于一九七○年代后;兴起之初比较平淡,不为社会多数人所注目;但灵活性大,较有活力,发展迅速,变化也快。
新兴宗教在宗教性质上很难加以定位,有的虽自称为佛教、道教、耶稣教,但却不被传统宗教所接纳,遂产生了正统与异端的争执;有的与社会相对立,走上极端,演变成邪教;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自身,渐有制度,已成为实质的新兴宗教。
[注释]
是日莲正宗系下的一个在家信众组织。一九○三年由小学教师牧口常三郎和户田城圣所创。
原称大日本立正交成会,亦属日莲宗系的新兴教团。一九三八年由灵友会脱离出来的庭野日敬及长沼妙佼所创,会名取“立于正法,与人交往,成就佛身”之意。
亦属日本日莲宗系之一。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五年间,由久保角太郎与小谷喜美等人成立。
西元一九一五年时,在全罗南道产生的新宗派。创立者是朴重彬,法号少太山,通常称他为大宗师,是圆佛教的教祖。
自称是人类万物的创造主,天理王诺尔格多于西元一八三八年十月二十六日的降临,以教祖中山美伎为神龛而直接启示的宗教,于光复后传入台湾。
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伊朗,西元一八四四年,密尔萨提出新的教义,认为人类要得圣恩,必须通过一座门,阿拉伯文意译为巴布,而他本人即是这扇门,此教也称巴布教派。西元一八六二年传入中国,一九六七年台湾总会成立,一九七○年成为第九大宗教之一。
一贯道第十五祖,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石佛人。着有《理数合解》、《三教圆通》、《谈真录》等。
江西饶州府人。继承罗蔚群祖师道统,为清初大乘教支派金丹道创始人。据道内传说,顺治年间在庐荣神仙授为九代,正式开创先天道,后被先天道、一贯道等教门奉为九祖。
集白莲教信仰的大成,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以龙华三会为信仰核心,强调三期末劫,重视末后一着的普渡功效,并为此创立了超生了死的无上修行法门,其目的是为接引九十二亿原人摆脱红尘业障,寻路皈原,返回真空家乡。
一贯道第十六祖,于清光绪十二年承接祖位,将“东震堂”改名为“一贯道”。
一贯道第十八祖,道号天然子。山东济宁城外南乡双刘店人。提倡五教合一的说,着有《暂订佛规》一书,今日一贯道道亲所称之师长是也。
全称为明明上帝无量至尊至圣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简称明明上帝、无生老、瑶池金母等。
一贯道认为宇宙不外乎理、气、象三者。理无形无象,至虚至灵,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理者,无所不理,各得其理,故谓之至理。此理即降衷之维皇、赋性之上天、无极之至真也;气者,系属太极,气天也,为无极理天所化;象者,象天也,系属皇极,为太极气天所化,即形形色色有实质有见的世界,在天为日月星辰,在地则山川动植矿。所以,理为主宰,气司流行运化,象系形象,乃显示也。
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将宇宙历史分为青阳、红阳、白阳三期,每期之末都要降劫,称为三劫。三期末劫,即白阳时期之末所降之劫,又称白阳劫、末后一着。
三期末会,大开普渡,源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教化泯灭,道德堕落,造成空前未有的浩劫。大道普渡性灵的范围极广,上可以渡河汉星斗,气天诸仙,中可以渡人间芸芸众生,下可以渡地府幽冥鬼魂,故谓之三曹普渡。
指一贯道的三宝。第一宝,玄关窍,是性灵的根源,是贯通天人的唯一法门。第二宝,无字真经,常常在心中默念,可与上帝印心合灵。真经不在纸上,不可念出口,否则就泄天机,失去效能。第三宝,合同后,是一种在佛堂礼佛、开佛灯时才可使用的手印。此三宝非常宝贵,不可随便说出,否则会遭天谴。
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中的内圣工夫。古人云: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正己始能化人,成己方能成人。由此可见修道人内圣工夫的重要,弘法之始乃奠基于自己精湛的心性、成熟的智能。
指忠、恕、廉、明、德、正、义、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等。此乃天地流行之正气,系三才之骨干;以之立天道则天理顺,以之立地道则地胆宁,以之立人道则正气盛,然后三才可得其和。仙佛圣贤依此而修,阴霾怨郁以此而纾,贪瞋痴迷由此而化,是之谓道。
指观世音菩萨。
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的大多数教派崇奉的救世主。又称无为祖。本无为教创始人罗清。先天道、一贯道等已将罗祖与历代圣贤、神佛并列,成为传播大道的师祖。
又名羊宰。明崇祯十六年登癸未科进士,生于明朝天启元年正月十五日。系理教创始人。理教信徒对其极为崇敬,奉若神明。
除忠君爱国、孝顺双亲之外,还有尊敬长上、和睦乡邻等。
又称五常。人与人之间的五种正常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即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指正月十三日为教宗杨泽圣诞;二月十九日为圣宗古佛显化菩萨身圣诞;四月初八为尹来风先师创立理教公所纪念日;六月十九日为圣宗古佛显化菩萨身授记纪念日;九月十九日为圣宗古佛显化菩萨身度道纪念日;腊月初八日为尹先师了凡成真忌辰。
东北松江人,轩辕教首任大宗伯。一九五○年,蒙轩辕黄帝降灵启示,创建轩辕教。青年时曾效命国民革命,深悟国家的衰落,乃民族精神崩溃所致。发愿恢复中国传统文化,重振中华民族精神,致力之道,当综合道、儒、墨学术思想,上宗黄帝,贯通天人合一思想,重建固有宗教,启发新生机运。
信条是尊天,就是道统,法祖指圣人训示,就是法统。称之为心斋。
现已停止。
指星期天。
天帝教驻人间首任首席使者,道号涵静老人,一九○一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曾隐居华山,获得上帝启示,任命为第五十五代首席使者,称天人教主。李玉阶从天德教中独立出来,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天帝教以天人礼仪为准则,特制定教坛、礼制、侍师、师制、祀器五纲。
指教坛设仪、教坛威仪、教坛执仪、教坛修仪、教坛典仪、礼制知仪、祀天礼制、尊师礼制、同奋礼仪、侍师居仪、侍师执仪、学道则仪、独居之仪、器制、乐制等。
天帝教的教约。畏天命,遵道统,以进大同;研教义,重威仪,以征平等;遵师训,守薪传,以克奋斗。
即:人生戒,是戒伤天害理、戒离经叛道、戒紊乱纲常、戒妄结怨缘、戒聚敛财物、戒意存邪念;奋斗戒,是戒自欺欺人、戒不守本分、戒贪瞋好色、戒逞凶勇斗、戒高傲称强、戒放荡形骸;平等戒,是戒逞强暴而妨自由、戒踰道范而肆妄为、戒存计较而乱是非、戒自高大而伤贤能;大同戒,戒渎先圣而辱道风、戒违教令而犯规乘、戒弄机心而伤人和、戒立门户而妄排斥、戒擅方圆而毁规矩、戒逞私心而害大公、戒事侵略而碍和平、戒悖自然而失和谐。
天帝教修证课,共五项:奉行教则,教徒首先需了解二十字的真义,并选任何一字切实奉行;反省忏悔,教徒每日必须自我反省检讨,做人做事有无违规;祈祷诵诰,教徒秉持“不为自己设想,不求个人福报”的精神,一心为拯救天下苍生,祈祷亲和及虔诵“皇诰”,祈求天帝消弭暴戾之气,以达成帝教两大时代使命;填记奋斗卡,教徒应为苍生、国家、世界和平而尽心尽力,因此天帝教订定教徒多目标奋斗记录卡,每日奋斗项目逐日填记,并送教院考核,而求日益精进;静参修持,除上述外,并可修持“天帝法华上乘坐”,作为自我奋斗的精进法门。
[习题]
一、何谓新兴宗教?
二、新兴宗教有那二大主要形态?
三、目前台湾已核准立案的新兴宗教有那些?
四、请略述一贯道的教义。
五、天德教的本教之骨为何?
六、试说明理教的基本信条、宗旨、教义。
七、简叙轩辕教的主要仪式。
八、天帝教有那些主张?
第十三课 附佛神只的因缘
数千年来民间崇拜的各种神只,探其根源,与佛教的佛、菩萨及护法神只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于神只膜拜的心理,有来自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畏惧,有来自对圣贤英雄的尊敬,也有来自对历代宗亲的久远追思,及对神只鬼灵的祈求等,民间信奉的神只,有源于原始佛教的謢法神,因佛教的传入中国而成为本土化的神只。以下仅以民间较为熟知的神只略做介绍。
一、天公,依佛教的说法,“三十三天”的天主是释提桓因,其曾因五衰相现,自知将堕落,赶紧自皈依佛,而免于堕入恶趣。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时,帝释天吹贝螺保护佛陀;佛陀生病时,持钵侍候;佛陀涅槃时,悲哀念诵颂诗,且还保护佛的遗骨舍利,令正法流布。天公在佛教是三十三天主的释提桓因,传入中国已被汉化,成为统领天、人、鬼三界的玉皇大帝,掌管天地的兴衰替代及人间的吉凶祸福。
二、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四天王又作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的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四大天王本为佛教的护法神,传入中国后,四大天王被赋予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水火风”之职,象征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祈望。
三、韦驮与伽蓝,韦驮又称增养天王、韦驮菩萨,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据《俱舍论》谓,韦驮是四大部洲中的东、西、南三洲佛法的守护神,在传到中国后,蜕变成武将的形象,身着盔甲,手持降魔杵,担负起寺院的护法之职。伽蓝是护卫寺院的护法神,民间称之伽蓝尊王、伽蓝千岁,在《佛祖统纪》有关于伽蓝菩萨皈依佛教的记载:“智顗大师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民间以关云长的“忠孝节义”供奉祭祀,为其建寺,称为武庙、关庙。
四、阎魔王,据《起世经》载,阎魔王因前世恶业,每日夜三时,王宫变为铁城,狱卒取王置热铁上,从口灌入铜汁,使其全身燋然。王作是念:“于往昔身、口、意作恶行,今受此苦。愿我从今舍己身,于人间相逢受生,信解如来法,剃发出家。”作如是愿讫,所居宫殿,犹如诸天。由于民间深信灵魂不灭,阎魔王传至中国,成为“阴间之王”,被称为阎罗天子、阎王老爷、森罗王等,审判人们生前的善恶,掌管赏罚的大权。阎魔王经过民间神怪小说的渲染,衍生十殿阎王之说,并以四川的酆都为鬼城,成为主持人间正义的无私判官。
五、牛头马面,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
六、门神,民间称为“哼哈二将”,是守卫寺门的神只,本为佛教的金刚力士。在《大宝积经》中说,他们是手持金刚杵,保护佛陀的夜叉神将,名之“持金刚”、“密迹金刚”。又据《正法念经》载,有两兄弟为了护持兄长成佛,誓成护法神。民间的《封神演义》特封“哼将”、“哈将”镇守佛寺山门。由于《封神榜》神怪小说的渲染,密迹金刚遂成为中国式的门神了。
七、送子娘娘,送子娘娘原是王舍城噉食儿童为生的罗刹,名鬼子母,后经佛陀的训诫与教化,才忏悔皈依佛教。鬼子母立誓成为妇女安产的善神及儿童的守护者。鬼子母传到中国的民间,演变成送子观音、胎神、床神之说。
八、地神,原是佛教的护法神,在《大日经疏》卷四谓,地天曾为世尊做证,大败魔王,是为功劳显著的护法神。后传入中国民间,变成后土娘娘,与天帝地位相等,主宰大地山川,五谷生长的神只。后土娘娘除了是人们崇拜的“大地之母”,也是墓地的守护神。后土娘娘的职责与佛教的地神相同,都是保护土地与生殖万物之神,而且两者皆为女性。
九、魁斗星君,与民间信仰的文昌君一样主考运,源于佛教的二十八天之说,后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的神只。古代的社会以科举取士,自然魁星的信仰能在民间广为盛行。魁星的造形为赤发蓝面之鬼,右足立于鳌头之上,左脚踢起星斗,右手握笔,左手执墨,象征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
十、吕洞宾,俗称仙公,即八仙之一。据《嘉泰普灯录》卷二十四载,吕洞宾是唐末京兆人,三举不中,偶于长安酒肆遇锺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不知其所终。尝游庐山归宗,后途经黄龙山,闻黄龙禅师说法,被黄龙喝斥为“守尸鬼”,始知用错心,乃说一偈:“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吕洞宾悟后发起大愿:“非度尽天下苍生,不欲生天。”
此外,民间信奉的清水祖师原是佛门的僧人;南海观音、送子娘娘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吒太子爷,原是佛教毗沙门天王之子,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载:“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孟婆娘娘是佛教徒,劝人戒杀持斋,后被民间附会为幽冥之神,能调制人投胎前的“忘魂汤”,使鬼魂饮用后,忘记前生事情;城隍爷、土地公是地藏菩萨思想的附会;托塔天王李靖,本为佛教四大天王的“毗沙门天”;金童玉女则采自佛教的善财与龙女。这些原属于佛教户籍的神只,不仅应给予正名,且须还给他们本来面目。
[注释]
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须弥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的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的宫殿(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城之东北有圆生树,花开妙香薰远,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诸天众群聚于此,评论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
伽蓝,具称僧伽蓝摩。又作僧伽蓝。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
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湖南)华容人,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陈天嘉元年(五六○),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隋开皇十一年(五九一),晋王杨广(炀帝)累请东返,师鉴其诚,乃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敕赐“智者”之号。开皇十七年,坐化于山中大石像前,世寿六十,戒腊四十。生前造大寺三十六所,度僧无数,传业弟子三十二,其中著名者有灌顶、智越、智璪等。师之思想,系将《法华经》精神与龙树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而成,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教判。依禅观而修的止观法门,为师之最具独创性者。师之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其学说影响中国佛教颇钜。
阎王随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乃至衍生成十殿阎王之说。一殿秦广王将、二殿楚江王历、三殿宋帝王余、四殿五官王吕、五殿阎罗王包、六殿卞城王毕、七殿泰山王董、八殿都市王黄、九殿平等王陆、十殿转轮王薛。十殿阎王是仿照人间官衙而设置的,为了解决人们对现实不满的心理。
唐宋时,皇宫正殿的正中石板上,刻有龙与鳌的图像,考中的第一名进士,依照规矩要站在鳌头上,故称“独占鳌头”。
又称辅山。位于江西修水县西。相传山顶有一黄龙,能呼风唤雨,故称黄龙山。唐代诲机开山,宋代慧南尝住此广弘禅法,成立黄龙派。其后祖心、悟新、惟清、智明、德逢、道震、法忠等相继住此,宗风颇盛,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法统始告衰绝。山中有黄龙院,一名永安寺。今存有慧南、祖心二师之塔。
临济宗黄龙派之祖黄龙慧南,每设“生缘”、“佛手”、“驴脚”三问,以接化学人,世称黄龙三关。
又名清水岩祖师。其人有数种传说:一为宋人,居福建安溪清水岩,面壁参禅,得道升天。一说为明陈应,福建永春人,修道成仙。万历年间大旱,乡民求雨,果应验。清代以后,清水祖师成为闽南、台湾民间的守护神,祖庙在福建安溪。
善财乃《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善财童子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其后受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诲,遍游南方诸国。龙女即娑竭罗龙王之女,年甫八岁,智慧猛利,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乃于刹那之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复以一宝珠献佛,以此功德愿力,忽转女成男,具足菩萨行。
[习题]
一、伽蓝菩萨皈依佛教的因缘为何?
二、鬼子母何以皈依佛教?
三、吕洞宾何以皈依佛教?
四、简述您对诸天神只的看法。
第十四课 佛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从自然宗教、祭祀神鬼等,一神与多神的崇拜,人类对大自然畏惧及对神权的顺服,由于害怕未知,又揣测有神鬼居中操纵人们的福祸,因此产生了祈神驱鬼、巫术祭祀等活动,如战国时的河伯娶妇、汉武帝时江充的巫蛊之祸,及南朝宋文帝时,女巫严道育因被控咒帝死而惨遭鞭杀等,这些与社会民俗结合的信仰,乃源于人类对神鬼的依附及恐惧的心理所产生的。而佛教则以为业力自主,一切事物皆由缘起,非由神明的主宰,与鬼灵的操纵,认为命运是可以透过慈悲的实践和智慧的启发而改变的。佛陀以“人人皆有佛性”的平等观,要众生觉醒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福祸吉凶,打破神鬼主宰天地的思想。佛陀提出“四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主张宗教信仰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佛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凡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是赞同的。佛教于人格养成的教育,提出持守“五戒”,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培养慈悲爱物、理性自制的善良美德。也希望信奉神明主宰者,能从神权中解脱出来,进一步相信因果和缘起的真理,不把未来的祸福完全依附在神的旨意下。
某些人信仰人与万物是由创世主所缔造的,除了创世主是唯一的真神,不得再拜其他的神,而佛教对宇宙的形成,则认为是依循事物的生、住、异、灭的规则,而非有外力的主宰。在信仰的对象上,佛教则以时间上的“三世诸佛”与空间上的“十方一切”的无量无边来涵盖,信徒可以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做为自我学习的榜样。关于坚持不可崇拜偶像的宗教,却处处以先知、预言及万能全知力量,造成信徒膜拜偶像的心理,并以掌握奖惩的主宰自居,让信徒完全顺服,而不敢有任何的置疑。对于万能的神,佛教的教义有所谓“佛有三不能”:不能免定业、不能度无缘、不能尽生界,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以飞足神通,尚无法救释迦族一人;得道的安世高大师,为了旧业,偿还一命;十世为僧的悟达国师,也须受人面疮之苦。佛教不是宿命论,而是肯定善恶有报,祸福自招。
佛教不是一神的偶像论,是以三法印印证宇宙人生的实相,佛经的天龙八部,也不是泛灵的信仰,而是扩大我们的生命空间,了解人道之外,还有其他众生的存在。佛教尊重一切众生,但不向这些神灵求福避祸,而是观缘起性空,以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净化身心,开发光明的佛性。佛教更进一步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强调信仰要经过“闻、思、修”三种阶段,坚持信仰不可盲信、盲从。因此,佛教非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而是重视内学内观的理智宗教,也是唯一肯定一切众生本具有佛性的觉悟宗教,佛性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我们能奉行佛陀的教诲,用六波罗蜜止息贪瞋痴的火焰,即可从烦恼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静安乐的彼岸。
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的过程,如果一味的借助各种神具、法术,以鬼神附身的方式做为教义的内涵,对于世道人心不但没有启迪的作用,对于移风易俗也没有净化的功能,更会失去宗教的神圣本质。
在原始佛教时,佛陀以“箭喻”指示鬘童子,追求信仰者,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非执着神秘的现象,凡是与解脱生死无关的事物,佛陀都名之为戏论。佛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有的用断食求取生天,有的以为裸形即可身心清净,有的学习牛狗的种种来消除罪业,有的以为哑羊不语就是高深的修行等。这些希冀以祈祷的仪式或禳灾的祭祀,求得究竟的安乐与生命的解脱,皆名之为“外道”。就像妄想以恒河的水洗涤罪业,及使用咒语祈求石头不沉、咸水变淡,这是断灭邪见,不但不符合人间的常理,也违背了佛教的因果法则。
佛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希望一神崇拜的信仰者,不以上生天堂为生命唯一的去处和究竟的目的。想要借助神秘的力量改变未来吉凶者,若能持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长寿、财富、福德的果报;以观五蕴非有,不堕于长生不老的身见;生活中以奉行八正道促进人际的和谐;实践六波罗蜜,让生命无限的扩大。更进一步效法悉达多太子,放下世间外在的五欲享乐,成就正觉的佛陀;佛世时的三迦叶兄弟,抛弃事火的信仰,以三宝为皈依处;舍利弗、目犍连闻说因缘法偈,终悟删闍耶外道为非究竟之道。世学只是徒增我们的智识学问,与解脱烦恼无关;玄学则令我们迷惑外相;一切依附于他力的主宰,反而忘失人人本具的慈悲与智慧。佛教希冀其他宗教能由世学、玄学的神秘层次,提升到内学、内观;由顺服神只的创造与主宰的见解,也能认识业力因果的真理。
[注释]
巫术起源于原始社会,透过某些仪式和信仰,可以确保猎物增加、生产丰收、家畜兴旺等。巫术的基本功能是保护族群的安全及生活的无匮。当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掌握能力增加后,巫术保护族群的功用日益减弱,其欺骗钱财和蛊惑人心的劣行即逐渐呈现。因此,巫师常被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曹魏到明清都制定过严酷的法律,对巫师咒人死、病者,都将受到极重的处罚。
河伯,河神名。关于“河伯娶妇”的陋习,是源于人们坚信“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民人”。所以,一些巫祝利用黄河一带的水患天灾进行搜刮和敲诈,每年向乡民敛财,并强行聘娶穷苦人家的女孩,做为河伯的夫人,举行合祭河伯的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战国时代的魏国西门豹在邺县破河神的故事。
我国佛教初期的译经僧。为印度西北、波斯地方(今伊朗)的古王国(安息)王子。舍王位而皈依佛门,博晓经藏,尤精通阿毗昙学与禅。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一四八),经西域诸国而至洛阳,从事翻译工作,至灵帝建宁三年(一七○)共二十余年,其间先后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转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修行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主要传播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和禅定理论。我国早期佛学的流布,由其奠定基础。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
唐代僧。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法名知玄。十一岁随法泰出家,研习《涅槃经》。既长,游履帝京,武宗慕道家的成仙羽化,独诏师与道士抗论;师直言不讳,语锋才辩,几至获罪,帝虽不纳其言,然亦嘉叹其识见。至宣宗立,诏师于大内讲经,并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师尝于懿宗亲临法席赐沈香为座时,因生欢喜心,遂招累世冤业于其膝上生人面疮,后以迦诺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后乞归故寺,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时,赐号“悟达国师”。
指守护佛法的诸神。又作龙神八部、八部。即天、龙、夜叉、干闼婆(香神或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非人、歌人)、摩罗伽(大蟒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陀的威德,成为佛陀的眷属,住于诸佛的受用土,护持佛陀及佛法。
指闻思修三慧,即:闻慧,即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能生无漏圣慧,故称闻所成慧,此为声闻所成就。思慧,即由思惟所闻所见的道理而生的无漏圣慧,为缘觉所成就。修慧,乃依修习而生的无漏圣慧,为菩萨所成就。
佛陀以有人身中毒箭为喻,说明应先求拔箭,而非先追问此箭的由来等而丧命,故应学解脱的四圣谛法。出于《中阿含经》卷六十<例品箭喻经>第十。
又作摩罗迦舅,舍卫城人,原为波斯匿王的财务官之子,后随佛出家,得六神通。
指错误无意义的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的言论。《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
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彼系佛陀时代颇有势力之外道,舍利弗与目犍连等,于归佛前均曾师事之。其学说不详,或系怀疑论的消极主义,主张舍一切智,专重实践修行。
[习题]
一、佛教对神鬼的看法为何?
二、您对偶像崇拜的看法为何?
三、请简述《箭喻经》的内容。
四、简述您对佛世时九十六种外道修行方法的意见。
第十五课 佛教对三教九流的看法
儒、释、道并称为三教的说法,由来已久。释教即指佛教,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实即指孔、孟重伦理、礼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则是以贵生为主旨,含括以丹鼎、斋醮、符籙、积善、经戒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属于中国本土文化,佛教则传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论在教义思想或信仰仪礼方面,多有差异。但是,三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相互影响,继而产生三教合流之说。九流之说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记载,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阴阳家流、七曰纵横家流、八曰杂家流、九曰农家流。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重要的学说流派。
九流各有所长。儒家的孔孟中心思想着重于“仁”,强调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学习六艺,堪称为知识分子。老庄道家之学,“以道为理,以德为体,以常为宗,以无为本,充其极致,乃至于无所不为”。老子力主返璞归真,顺乎自然。墨家的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自苦利人为神圣,重视勇士的精神,即令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末流遂演变为游侠帮派。法家主张积极变法以富国强兵,通过严刑峻法使万民承顺。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皆为其中翘楚,此家学说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严苛的暴政也引起人民强烈的反弹。名家是专研“名实”关系的学术派别,偏好辩说理论,对逻辑学的思惟方式饶有贡献,惠施、公孙龙等专研解析名相,不过其中含有混淆辩证的矛盾观念。阴阳家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理来解释朝代兴衰,预言未来变化,创始人邹衍提出“五德终始”之说,虽然引起争霸天下的诸侯好奇,但是最终成为谶纬迷信。纵横家有如现代的外交专家,当时游说于战国诸侯之间的苏秦和张仪,采取的“合纵对抗”及“连横和解”政策,即大大影响战国七雄与秦始皇的决策。杂家试图“兼儒、墨,合名、法”,综合诸家思想而理出一套治国方术,以秦朝吕不韦为代表人。农家为农业生产技术专家,致力于“播百谷,勤农桑,以足衣足食”。创始人许行还倡导“君臣并耕”。九流各具特色,皆因当时社会所需而衍生,然因时代的变迁,至今除儒、道二家仍然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列外,其余大多于春秋战国时代后就渐渐没落了。但是,若以现代观点来看“三教九流”,发现它们仍旧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学说、法律典制、政治理论、外交公关、逻辑演算、民俗节庆、帮派教会、卜卦算命、心理谘商、农业知识等各行各业中。先秦的“九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确有着启发带动的贡献,它汇集先民智慧经验的大成,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儒、释、道三教历经时代文化的融会后,修行的立论,济世的宗旨,难免会有相互比附之处。比如: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治身”;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守心,无为而治”等。不过,仔细的探本溯源,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还是迥然不同。儒教说:“未知生,焉知死。”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佛教则揭橥“缘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三界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佛教的教义圆融无碍,使佛教能跻身于儒道九流之中,而能久远流传。
现今的“三教九流”已脱胎换骨融入社会上的各种行业中,形成崭新的风貌。更由于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新的行业不断的出现,已非昔日的三百六十五行可以涵盖得尽。新的行业无奇不有,然好坏、正邪杂然纷陈,因此,应以佛教的正见、正命来辨别正邪,只要合乎因果业报、五戒十善等清净律仪,能自我要求、自我净化及发起自利利他的菩萨心肠,则传统的“三教九流”,现代的“百家争鸣”,都能在善美戒法的规范之下,使社会更祥和安定,世界更趋于清净美好。
[注释]
一般皆以为儒家、儒学、儒教为同义词。儒教,是指儒家的教化,即孔子的言教。因为儒家有祭天、拜祖、祀孔等宗教性活动。历来儒者如董仲舒、韩愈、康有为等,即曾致力于将儒家变成儒教。
历代佛儒争论的重点不外:僧侣剃除须发、不婚无后,有违孝道;披袈裟、袒右肩,见人不行跪拜之礼,违背服饰行仪的礼制。慧远大师指出印度与中国的习俗不同,且僧侣乃出世修行者,本与俗人有别。孝可分为世间孝与出世间孝二种,世间的孝道是现世孝,譬如儒家的甘旨供养,使父母现世安乐,衣食无缺,光宗耀祖。出世间的孝道是永久的大孝,不仅孝养现世父母,更要接引他们学佛,使其免于轮回之苦,永得安乐。另外,佛道争论的重点在于二教孰胜孰劣。最初道教以佛教为外来之教而排斥之,最早的争论见于东汉迦叶摩腾与诸道士论辩;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道教神仙说的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伪作《老子化胡经》,妄说老子西去印度转生为释迦,教化胡人,尔后二教常因此经而论争。佛道之争从学理的争论到危及佛教的生存,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后周世宗毁佛,酿成“三武一宗”的佛教法难,皆因道教所引起。
两汉学术思想堪称三教合流的滥觞,自两汉起,三教即不断交融,《牟子理惑论》便是东汉末年融会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作品,列论三教的异同与优劣,阐述佛教思想非但不与儒、道相抵触,而且有相辅相成之效。佛教对于儒教和道教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例如宋代儒家所致力研就究的理学,即受到佛教华严宗、禅宗思想等的影响,而有所谓“儒表佛里”、“援佛入儒”之说,一改过去儒学只重经论文字及形式的礼法仪制,进一步追求生命的究竟真实。另一方面,许多道士即是吸取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来调整道教的教义,如《道藏》即参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组织而创立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的学说;《道藏》里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则是参照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道教的戒律大体上也都是仿照佛教戒律而立。另外,佛教的宇宙观也丰富了道教对于天界及地狱的论述。佛教的佛性论与禅宗明心见性说,对道教的道性论与修心炼性说也有很深的影响。
广义言之,仁为一切德目的总称;狭义而言,人即爱人。仁者,人也,所以为人之道也。三纲有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不仅协调个人与他人及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消除社会各阶层间的对抗和冲突。
即求名符其实之效。
例如:“孤驹未尝有母。”言有母不得称“孤”驹,此说即有矛盾处,只是在名相字义上强行解释,这种区别并非实有,若不曾有母,怎能生驹?
以五行相克之理而言,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顺序为土、木、金、火、水。说虞以土德王,夏以木德代之;夏以木德王,殷以金德代之;殷以金德王,周以火德代之;秦继周为水德,汉胜秦为土德,此为“五行相胜”说。
谶为隐语,预决吉凶;纬乃依托经义,杂以术数。“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神秘语言。“纬”,是方士化的儒生用神学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比附的著作,它相对于“经”而得名,正如布上的纬线与经线相配一样。因纬书中也有谶语,所以后来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通称为谶纬。
佛教与儒家皆主张以“人”为本,但两者间不同的是,儒家的修持阶位属佛教“五乘”(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中的“人乘”,以获现世福乐为旨。佛教认为学佛须“上求下化”,自度度人。
孔子认为人的祸福穷通皆有命定,而个人的道德修养、国家的政治廉明,则取决于人的意愿与行为。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又说“五十而知天命”,以儒家的观点来说,“天”代表的是人格完美的象征,此即显示儒家非常重视人格的养成。
[习题]
一、试简介儒、释、道三教,及其异同。
二、简述九流的起源及发展情况。
三、简述九流中儒、道、墨三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
四、简述九流中法、名、阴阳三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
五、简述九流中纵横、杂、农三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
六、简述中国传统的三教九流与现今三教九流的关系。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