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论六祖惠能得法偈之千年之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车其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六祖惠能得法偈之千年之误
  作者:车其磊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4级3班 本科
  籍贯:山东济南章丘 就读于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 13438789242 qq623338826
  内容提要:敦煌本《坛经》记录的惠能“得法偈”“佛性常清净”一句最为关键,最能体现惠能的“佛性”思想,但在以后各本的《坛经》里,由惠晰带头把它篡改为“本来无一物”,极大误解了惠能的“佛性”之说。无论从两者所属的思想体系还是从敦煌本《坛经》的相对可靠性来讲,这种篡改都是对惠能禅学的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有二:一是《金刚经》与惠能结下的深缘,二是牛头禅风的影响,这些使人们在习而匪察,承而不考的惰性习惯中以讹传讹,最终酿成千年误会而不被人觉。
  关键词:惠能 得法偈 敦煌本《坛经》 佛性论 般若学 金刚经 牛头宗
  六祖惠能作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于《坛经》一书。现存《坛经》有十几个版本,五花八门,详略各异,其中分歧较大的莫过于惠能的“得法偈”。敦煌本《坛经》记录的惠能“得法偈”“佛性常清净”一句最为关键,最能体现惠能的“佛性”思想,但在以后各本的《坛经》里,由惠晰带头(以后其他各本因之)把它篡改为“本来无一物”,极大误解了惠能的“佛性”之说。岂料,人们习而匪察,承而匪考,以讹传讹,竟然酿成千古误会。即使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亦引用“本来无一物”一语,这更使“本来无一物”此句几乎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句,从而淹没了惠能“佛性常清净”的本来面目,岂不悲哉!
  敦煌本《坛经》记录的惠能偈中的第一首(该本所载惠能偈有两首,取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一作“惹”)尘埃。
  以后各种版本的《坛经》记录的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一作“惹”)尘埃。
  (一)“佛性”实有非“本无”
  著名学者郭朋先生在《坛经导读》中谈到“这句偈语的首篡者,先把《般若》‘性空’误解为‘本无’,再以‘本无’来篡改‘佛性’,”“不仅违于‘佛性’论,而且也不符合《般若》思想。”我非常赞同郭先生的观点,现在就有关方面探讨一番。
  “般若”可译为“智慧”,它是不同于世俗智慧的佛教特指的能洞照万法性空,使人彻底解脱的一种无上之灵慧。佛教般若说的根本要旨在于“性空”二字。《维摩经"弟子品》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早期大乘佛教般若学正是以诸法性空来解释一切法,通过揭示现实世界和世俗认识的虚幻性和假有性来显示佛教的真谛和人的真境,以使“众生”离苦出尘,到达最高或最完美的超常智慧之彼岸。
  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以“中道观”进一步发展了般若的性空说。龙树《大智度论》:“佛法不著有,不著无,有无亦不著,非有非无亦不著,不著亦不著。”要求人们既不执于假有,又不滞于性空,“离有离无处中道”。龙树所谓的“中”,是一种破除假相,取得无挂无碍的方法,但又不可执著于“中”,即“中”亦“假有”,“中”亦为“空”,如果执著于“中”便坠入“恶趣空”。
  然而就在般若空观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助人解脱的过程中其内在矛盾也日益彰显出来。这种矛盾就是佛教的解脱论和世界观的矛盾即业报轮回的解脱论与空其一切的世界观之间的矛盾,它的存在与彰显使般若性空说向涅盘佛性的过渡成为必然.涅盘佛性论的到来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状态,立即受到普遍的重视和热烈欢迎.随着涅盘佛性论的兴起与传播,般若性空说便日趋消沉,除少数宗派外,均以佛性论为主,即使谈到空,也是在自己体系之下的一种以有解空,以空显有。
  "佛性"亦作法性、真如、如来藏等,它是众生的觉悟之性,是众生成佛的饿内在依据和根本依持。佛性论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理论鼓励人们通过修行或顿悟把自身成佛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般若学与佛性论可以说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教义系统。
  我们可以把般若性空学看作属于“空宗”的思想体系,把涅盘佛性论看作属于“有宗”的思想体系,“空”“有”二宗是佛教在中国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存在的不同性质的两种思想体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空”宗以“性空”来否定“万法”,不仅“空”其所有,而且“一空到底”,就连作为理想彼岸的“菩提”“涅盘”和事物本质的“空”也是“空”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曰:“涅盘涅盘空”。《大品般若"幻听品》曰:“设有一切法胜涅盘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大智度论》曰:“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 佛性论也承认万事万物从现象到本质是虚幻的,然而虚幻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可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实体,即“真如”“法性”“佛性”,人们只要通过自我的向上奋力就可到达“无上菩提”“大般涅盘”的超脱之境。
  惠能是典型的“佛性”论者,其基本佛禅思想是“有”宗而不是“空”宗。这一点,可从惠能那首著名的得法偈予以证明。
  其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一作“惹”)尘埃。” 此偈的第三句“佛性常清净”尤为关键。“因为它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所谓得法偈所“得”之“法”即“佛性”(2),但此句偈语“在以后各本的《坛经》里,有惠晰带头把它篡改成了‘本来无一物’”。这种误解式地解读和肆意地篡改,混淆了“空”“有”,不仅违背了惠能的佛禅思想,亦给后世了解和研究惠能的佛禅思想带来极大的不便与麻烦。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之初即被视为“与黄老相提并论,等量齐观”(3)的学说(也有人把佛教看作是当时方术的一种)。许多的译经者也往往借用传统道家的一些术语、词汇进行翻译,如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息经》有曰:“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支娄迦谶所译《道行经》有曰:“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魏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玄学化的阶段。当时的一些高僧如道安、慧远等经常会通老庄玄学的“本无”去讲“空”,从而对“空”产生误解。道安所创的般若学本无宗“以无为本”,“把宇宙的本体规定为‘本无’,并根据‘本无’来阐发般若性空原理。”(4)道安说:“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5)这种思想正是在何晏、王弼“以无为本”“必返于无”的“贵无”论影响下形成的。但这种将“本无”即什么都没有与“性空”等同起来的观念是有悖于“般若性空”说的。
  另一方面,般若学与玄学合流的情况又极大推动了般若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般若性空”学到“涅盘妙有”佛性论的转化得以逐渐实现。
  为什么说惠能是典型的佛性论者呢?
  首先,惠能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主张者,据敦煌本《坛经》载,惠能初上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有一段与弘忍论“佛性”的对话: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惠能的佛性论观点即佛性无差别,人人皆有之。
  其次,惠能是“见性成佛”的主张者。这里的性是众生的自性、心性、佛性、真如、本心、自心、法性、定性等。惠能认为自心有佛,自性是佛,那么,众生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成佛解脱了。所谓“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见性成佛道”“若识本心,即是解脱”“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便是这种观点的反映。
  再次,惠能是“于自性中,万法皆见(同“现”)”的主张者。惠能认为性本清净,是真实恒常,无生无灭的,但由于“妄念浮云”的“覆盖”,不能慧明清净,从而生出“宇宙万有”,世界一切,“一切尘劳、妄念,从此来生。”万法从此而生,有包含自性之中,“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这里的‘空”不同于“般若性空”之“空”)。”“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惠能将人心与佛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自性佛’为核心的禅法体系。“自性”在惠能眼中是世界的本原,“它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种处在虚假的世俗之外的另一世界的东西,”“自性是超越诸法,但又包容诸法。”(6)
  惠能之“佛性”实有非般若之“性空”更非玄化之“本无”,焉能乱改哉!
  (二)敦煌本《坛经》的相对可靠性
  《坛经》记载了六祖惠能的说法内容和生平事迹,是研究惠能禅学思想的主要材料,它也是“唯一的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7)
  当初似乎只能有惠能的门下弟子才被允许书写和传授的《坛经》,随着禅宗的繁荣发展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坛经》广泛流布,在长期的流布过程中由于许多不同人的传抄、修订和添充,使其在文字、结构、内容上出现了一些差异,从而形成众多不同的版本。
  众多版本中具有真正独立价值和代表性的是敦煌本、惠晰本、契嵩本、宗宝本,“其余的都不过是这四种本子中的一些不同的翻刻本或传抄本而已。”(8)其中敦煌本是现存《坛经》中最早的版本,与另外几种版本比较而言,它是最接近于原本,相对真实、可靠的本子(其实,它亦有了某些改动,如印顺法师所指“敦煌本已不是《坛经》原型,而是有过补充、修改。)(9)
  敦煌本《坛经》大约成书于780年,距惠能去世有七八十年的时间,距《坛经》原本的本子形成有五六十年时间(据日本学者矢吹庆辉推测“其原本可推定为六祖灭后二十余年后的某年形成)。它是“今日能够见到的最早写本”,也是“现存的唯一比较接近《坛经》原本的本子”,为以后各本所依。敦煌本《坛经》本子,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惠能自述生平及得法因缘;二是惠能说法传禅授戒;三是惠能与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临终付嘱等。前两部分是敦煌本《坛经》的主体部分,与其它各本《坛经》出入并不是很大,可信度比较高。从字数上讲,敦煌本《坛经》约一万多字,惠晰本约一万四千字,契嵩、宗宝本都在两万字以上。由此可见,敦煌本《坛经》相对其它出道较晚的本子是篡改内容最少的一部,是可靠性较大的一部。
  该本全一卷,不分篇章,不分品目,书体为唐末宋初,正文脱误假借颇多,文字古朴无华,显示了当时惠能门下记录或传抄者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符合惠能时期由于“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默照禅思想宗旨而造成的禅宗大师们忽视文字经卷,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此外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观点亦反映敦煌本《坛经》的相对可靠性。周绍良先生在《敦煌写本坛经原本》中认为”敦煌本《坛经》……就是惠能原本……是唯一的原本”,“敦煌所发现的本子,正是法海集记的原本”,后来流传的一些整理本“应该是从敦煌所发现的本子而加以整理的”。郭朋先生在《坛经导读"序言》中指出“在法海本〈坛经〉里,有也已有了某些为后人加进去的东西,但是总的来说,它还算是比较地接近于惠能思想的实际的。”伍先林在论文《惠能的佛性思想》中说到“时间最早的敦煌本,字数最少,文字最古朴,经人润色的痕迹也最少,应该说最能反映〈坛经〉的原貌”。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在《禅宗史研究经考》第七节《敦煌本与各本》里指出“敦煌本《坛经》,为‘最古’本的《坛经》,它是其后各本《坛经》的基础,在以后各本的《坛经》中,由于有很多的增改所以它们的内容,较之敦煌本《坛经》,都有明显的不同”。
  既然敦煌本《坛经》具有相对可靠性,那么惠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一句的可靠性自然是大于“本来无一物”的了。
  迷惘千年的人们应该睁开眼睛觉醒了吧!
  (三)“金刚”为我转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主旨在于向人们展示现实世界的“万相皆虚妄”,强调众生之性是“空’的。它是惠能十分推崇的一部典经,对惠能开悟佛性思想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敦煌本《坛经》第九节)。敦煌本《坛经》亦多次引用《金刚经》中之语句论证惠能思想。正是因为《金刚经》与惠能这段难解的关系,容易使人们错误的把惠能的佛性论与《金刚》之“空”混融不分,将惠能的佛性之“有”误解为佛性“本无”,因此惠能得法偈中以“本无”来篡改“佛性”的事情而千年不为人觉亦成自然矣。
  《金刚经〉作为惠能佛性思想的经典依据之一,巨大影响着惠能禅的形成和发展,但它不是惠能禅之全部所在,也不是惠能思想的直接模板,而是惠能在改造的基础上借助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词语、句子,为自己不同于《金刚》之“空‘的佛性论服务。
  惠能利用《金刚经》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无相”说法对门下弟子授“无相”戒,以表达其“禅戒”合一的理念,把“戒”说成是人的清净自性的产物,守戒即守性,亦成佛之道。五祖弘忍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道理(敦煌本〈坛经〉载:“说<金刚经>”,惠晰本等载: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这段记载说明惠能借《金刚经》中“应无所住”一语要求人们对现实世界不应有任何留恋、执著、滞停,以此方法教人们去识本心,见自性,成佛道,充分表达了惠能禅“自性是佛”“即心即佛”的特点。惠能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中说到:“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此序是否为惠能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论,我比较赞同此序是惠能所作的观点)。“无相于相而离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无住者,为人本性”,在这里惠能说“无相”“无住”着眼点还是在于要人们消除妄念,时时正念,直显心性,顿悟成佛,从而实现解脱。可见,《金刚经》在惠能眼中是一部可以使人破除幻相,见取本心的著作。惠能高超地运用了其中的一些可取东西使之服务于自己的佛性,真正做到了“金刚”为我(惠能)转,“六经皆我(惠能)注”。
  因此,我们可以说惠能用《金刚》之“空”显出了佛性之“有’,用《金刚》之“虚”显出佛性之“实”,用《金刚》之“易变”显出佛性之“常恒”,而那些仍旧认为把“佛性常清净”篡改为“本来无一物”并没有改变惠能愿意的人们,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四)牛头禅之影响
  前面提到,佛法在中国魏晋时期受到老庄玄学浸润,主要以本性空寂的大乘般若学为主。随着涅涅盘佛性论的崛起和发展,般若空观学逐渐暗淡,但仍有少数宗派保留其玄学色彩,以般若空观学为主,牛头宗即是其中的一宗。
  牛头宗以法融为初祖,相承六代。法融“是一位精研般若而有博涉‘道书’的学者”(10)。他的禅学以“空为道本”“无心合道”为幌旗,强调“以本无事为悟,忘情为修”“心境本寂,绝观忘守”,是牛头禅的早期理论形态。法融以后,牛头禅发展了“简默无为”“顿了心原,明见佛性”等思想,逐渐与惠能南宗禅相融通,最终消融于惠能南宗禅之庞大体系内。宗密在《禅师诸诠集都序》中把牛头与惠能门下的石头系同归如“泯绝无寄宗”,这实际说明两种思想之间的互相渗透是巨大的。因此,在牛头禅中后期与惠能南宗禅的融合中,惠能门下的一些大师弟子们必然受牛头宗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的以“本无“来误解惠能的“佛性”,或把“本无”与“佛性”不异对待,两者是可以互换的。
  “本无”是牛头宗的一贯提法。法融在《心铭》中提到“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净名经私记》中说“如入夜梦种种所见,比至觉时,总无一物。今亦尔,虚妄梦中言万法,若悟其性,毕竟无一物可得。”融大师还说“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与本无,本无亦本无”“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烦恼本无,不须用除”等等,以及径山法钦说“一切总无”,所有这些,如果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它们与“本来无一物”是多么相近呀,谁又能保证“佛性’的篡改者不是受牛头禅风的“启发”而行的呢!
  其实,从八世纪初以来,牛头禅对惠能南宗禅就发生重大的影响,如神会曾与牛头宠禅师、袁禅师交流禅法,牛头慧忠大师与常州灵觉来往问答。大历三年,径山法钦进京,牛头禅者来中原传播尤其后来牛头禅对石头宗的形成发达起到了巨大作用,以致使石头宗在其思想宗旨方面又带上玄学化色彩。首先是石头希迁以“参玄”之心 “参禅”,将牛头禅与惠能南宗禅沟通在一起,接着石头的传人夹山善会、石室善道等以“本无”为道法,明言“本无”是惠能禅之意,石室善道说“若不与他作对,一事无成。所以祖师云:本来无一物。”到洞山良价时更近牛头宗一步,他以无情来说法,强调“无心”之说,“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至此融合牛头与惠能禅的“无心”学说确立形成,佛学在中国又被大大玄学化了。
  牛头禅对惠能南宗禅的影响使人们在“佛性”与“本无”无差别或“佛性即本无”的泥淖中越陷越深,从这点讲石头希迁等人在发展惠能禅的同时亦背叛了惠能禅。
  惠能得法偈的第三句应该是“佛性常清净”,是不容篡改的,因为所篡的不仅单纯是文字,那思想也变了味道!
  参考文献:
  (1)郭朋 《坛经导读》巴蜀书社 1987年5月版 第76页
  (2)王振复 《〈坛经〉的美学意蕴》上海复旦学报 2001年第5期第1页
  (3)郭朋《坛经导读》巴蜀书社 1987年5月版 第1页
  (4)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教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第8页
  (5)《名僧传传抄·昙济传》引,在《 ╅ 续藏经》第134册,第18页转引于《惠能评传》洪修平孙亦平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第131页
  (6)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39页
  (7)洪修平孙亦平著《惠能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第167页
  (8)郭朋 《坛经导读》巴蜀书社 1987年5月版第39页
  (9)印顺著《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99页
  (10)印顺著《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月第97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