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根据 重文化根据——关于宗教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的对话
尊重历史根据 重文化根据——关于宗教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的对话
何劲松 刘未鸣
刘:今年来,包括一些宗教领域在内,许多人都提出了“宗教是文化”这个命题。宗教到底是不是文化?
何:赵朴初先生在1991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宗教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是文化。”之后又曾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我认为,“宗教是文化”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朴老在当今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提出这一命题仍然有着它的特定内涵和时代意义。实际上,中国古籍中文化包括了文治和教化两个方面的含义。宗教是教化,当然可以称作文化。大家都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儒教算不算宗教学者们意见不一,但佛教和道教则是标准的宗教。
近些年来,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这话的逻辑前提必然是宗教可以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那么宗教到底在什么地方可以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呢?李瑞环具体解释说:“所谓‘适应’,就是说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比如说,国家规定独立自主办教会,不受外国势力控制,你要接受外国势力控制,就违反了我们的法律和政策,就不能允许。”我觉得,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朴老等宗教界领导主动将宗教定义为“文化”,其用意似乎不单是把“适应”停留在政策的层面上,而是要诚心诚意地从宗教界自身的角度寻找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途径。因为一旦确立了宗教是文化,宗教理所当然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又必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宗教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实际上,这一点,李瑞环也早以看到了。他说:“我国各大宗教教义中的许多内容,比如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一些要求,与现实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我们所提倡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宗教界对这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群的内容,要加以挖掘,加以整理,加以强调。”
刘:宗教是文化,自然就可以挖掘,不少地方政府对此实际上也早以心领神会。因此,近年来宗教景点、景观大量出现,从寺庙的重建到各种规模大佛的建造,据说最近宁波奉化还准备开发岳林寺弥勒文化。不过正如我们所看见的,在宗教景点、景观的开发中,存在着滥造、滥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有些景观让人一看便知是张冠李戴,大煞风景。
何:宗教既然是文化,当然也就是一种资源、一种宗教文化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有着其它资源和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它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资源,无法仿制;它不像其它产品风行一段时间后就会过时,相反只要开发得好,它就像陈年老酒一样,越久越香,越久越增值。不过,正因为文化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在开发时就应当特别小心,尤其要注意正本清源,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本来面目,否则谈不上弘扬,相反是在糟蹋文化,是在浪费国家的人力和物力,是在制造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这一点,我们这些年的教训是很多的。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首先是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文革”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所以我们今天更应当倍加珍惜,下大力气保护,决不能借开发为名使之再遭劫难。另外,文化的开发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当然,只要开发好,客观上肯定回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结果弄得鸡飞蛋打。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有精品意识,要抱者今天是精品明天是文物的精神去做。
刘:我看过许多的佛教寺庙,包括五台山、普陀山的一些名刹,我有一个感觉,寺庙中所供奉的的那些佛、菩萨,大都让人肃然,惟独弥勒,让人觉得亲近,平和。
何:据佛教经典记载,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佛曾预言说,弥勒命终后必得往生兜率天上,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56亿万年后由此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普度众生。这就是所谓的“龙华三会”。我们知道,佛教中有无数的佛和菩萨,但弥勒因释迦牟尼的亲口预言而取得了“未来佛”的资格,也就是说他是是释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寺院中塑的三世佛中 ,过去佛一般为燃灯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即弥勒佛。
据称,弥勒下生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人民长寿,所以弥勒的贤劫下生也就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综合国力也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伴随着香港和澳门行政主权的收回,整个民族都得到了极大的振奋,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国家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过。所以我们今天来弘扬弥勒文化,应当说是正逢其时。
刘: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诸佛菩萨都是未来的神,他们之所以能为中国人所接纳,必定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单从形象来讲,中国化最成功的应属观音和弥勒,他们已演变成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形象,特别是弥勒。
何:佛教在中国大致已经走了两千年的路程,历经摩擦、碰撞和交融,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其表现之一便是善于接收和改造外来文化,而佛教又是中华民族接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最成功的例子,自汉至唐,佛教基本上走完中国化的过程,并作为大陆先进文化的载体传到东亚各国,近代又影响到欧美等地。佛教的中国化不止于佛教的义理,而是包括人物在内的全方位的中国化。人物方面中国化最彻底的又以弥勒和观音为最。
《弥勒上生经》描述弥勒的形象为“身紫金光,光明艳赫,如千百日,上至兜率陀天”。从云冈、龙门等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以及当时的金铜佛像来看弥勒的形象同迥异中土的其他诸佛、菩萨相差无几,同样是完美无缺,光照环宇,端庄肃穆,集真善美于一体。但是,到了唐末五代时期,由于佛教继续朝着民族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弥勒的形象一变而成为今天我们在每个寺庙都能尖刀的身矮腹皤、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宋高僧传》记布袋和尚为四明人,号长汀子布袋师,能“示人凶吉”,有种种神迹。《铸鼎余闻》说:布袋和尚为唐末人,梁代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留有“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首偈语,因而被世人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
刘:你刚才提到岳林寺,有一种说法认为布袋和尚与岳林寺有着很深的渊源,进而指出岳林寺乃弥勒的根本道场。
何:岳林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名刹。该寺位于浙江奉化城北长汀村,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当时叫做崇福院。唐会昌年间被毁,大中三年(849)重建,寺址也由溪西移到溪东,并改称岳林寺。由于布袋和尚(名契此)在此出家,后又圆寂于此,并留下前面提到的那首偈语,于是布袋和尚被公认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岳林寺也因此声名倍增,被奉为弥勒菩萨的根本道场。在此我想强调三点:第一,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形象已得到信众的普遍认可,大凡汉地佛教寺院天王殿中所工蜂的概无例外都是布袋僧的形象;第二,不仅一般的信众认可,历代帝王也非常认同弥勒形象的这一转变。第三,岳林寺和中国化的弥勒是菩萨是血和肉的一样不可分离的关系,对此,各种史料记载完全一致,决无异议。
刘:“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使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句话已是妇孺皆知,仅仅这22个字便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这两句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加以提倡。
何:实际上,布袋和尚作为未来佛弥勒菩萨的形象之所以能得到佛教信众的普遍认可、是因为他的“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也是佛教慈悲、宽容、乐观、向善、和平、平等等根本精神的形象化,可以说,弥勒精神正是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在物质文明片面发展的今天,这种精神愈发显示出它的时代意义。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认为宗教正是在它的根本精神(比如佛教提倡的和平、平等、慈悲等)上是和社会主义社会相一致的。在这种意义上讲,弘扬弥勒文化,挖掘弥勒信仰的根本精神也是我国当前宗教政策的具体实践。我们应当看到,佛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三大 宗教之一,凡是有佛教信仰的地方也都有弥勒信仰。因此,大力弘扬以弥勒信仰为主体的佛教文化,不仅可以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也可以以此为渠道沟通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交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