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能引向和谐社会——《孝经》浅释
孝能引向和谐社会——《孝经》浅释
邹伟俊
在上个世纪的很长一些年月,国内书店里见不到《孝经》。现在的书店里已到处可以购到《孝经》了,可见当今社会已在重视《孝经》其书。这显然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当代人终于又发现了《孝经》的价值。因此,我在此社会进步的春风感召下,不揣浅陋,也作《孝经》浅释如下。
一、孝道的基础——事亲之孝。
就《孝经》而言,这是对孝认识的起点。所谓孝,应该有身、心两个方面的含义。古人云:“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智”正是指此。
在身的方面,是指要爱护父母的生命,给他们足够的体贴与照顾,也必须爱护自己的生命,这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生命财富,理当要爱护。
在心的方面,从自己角度说,是指要为社会服务,为民谋福利,让父母因为我的成就而得到荣耀,不为父母抹黑;从父母角度说,是指要培养父母高尚的兴趣爱好与追求,让他们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故而《孝经》中开宗明义就如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还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见《孝经·纪孝行》)可见孝道并非只是身体之养,而更主要还是心灵之养。因此孔子指出,孝是一种“至德要道”,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就是孝能导致和谐社会之义。
二、人类普遍的孝道——庶人之孝。
孝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种自然行为,没有阶级之分,古称孝道。这种自然行为首先体现在庶人之孝上。所谓庶人之孝,《孝经》中是这样说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显然就是指社会中每个人要尊重、敬养父母的意思。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每个民众都可以做得到、都应该做的自然行为。也正因为这种人人都做得到也都应该做的孝道,所以被称为庶人之孝。
三、更广义的孝道——世间大孝。
“孝”这种自然行为还可以作认识上的延伸,这种延伸在《孝经》中用五孝来表达:庶人之孝—→士人之孝—→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
孝道本身是自然行为,并不是孔子所发明,而将其作认识上的延伸却是孔子的独到之处,也是精要之处,体现出了孔子的智慧。对身处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人士,分别进行孝的诠释和要求,这样就周到全面了,不至于有顾此失彼、独尊一边,让社会天平发生倾斜之失。所以,“孝”可用以治国,以孝治国,社会必定和谐!
孔子对孝道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在阐述发挥上也十分讲求次第,层层递进,这让我们很自然地就能进行展开,从:父母师长—→单位团体—→国家民族—→先祖后代—→人类生灵—→宇宙自然(生态环保)……
孝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诸如:对祖先智慧的崇敬领纳、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尊重改良、对礼仪礼节的继承发扬……;对长辈领导的恭敬遵从、对晚辈下属的体贴关爱、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帮助……;对个人欲望的克制约束、对他人需要的成就成全、对动物植物的视如同一、对自然资源的珍惜爱护……毕竟,人从来就不是能够独立生存的个体,社会也应该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不能变为只有人类存在的自然,地球更是我们共同居住并且子孙万代仍将赖以生存的地球。
果真能倡导和落实如上孝道,社会就真的和谐了!
四、孝道的现世空间——以孝治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与基础,以孝治家就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故此,中国有注重和谐家庭的传统。世称“家不和,外人欺”。若要家庭和,莫如以孝治家。以孝治家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拜祭祖先、敬养父母长辈、夫妻相敬和睦、教育爱护子女等。这些都是家庭中的应有的孝道,统称之为以孝治家。
五、孝道更大的现世空间——礼下如上,孝治天下。
中国有以孝治国的优秀传统,是德治思想的核心体现,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汉文帝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的著名孝子,他在位时提倡举孝廉,选用孝子为官,治理国家,从而实行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之后的汉景帝也继承了这种以孝治国的方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在这里有必要阐述一下礼下如上的孝道。所谓礼下如上,就是指消弭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使社会上下和谐共处,此乃是治国、治家的最高境界。这在《孝经》里是这样说的:“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这就是《孝经》中关于以孝治国,上下和睦的境界。
六、孝道的历史空间——缅怀祖先,慎终追远。
《孝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表达慎终追远:“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但慎终追远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式上的丧葬之礼,包括祭祠与扫墓之类的民风民俗:但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心灵与文化上的慎终追远,也就是敬重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孝经》在内的国学、国医、国术……
不错,人类是在发展,科技是在进步,这都让我们之所用(作用)越来越先进方便。但我们在沉迷于享受物质先进的同时,可曾想到和认识到,作为物质的根本(本体),那些构成我们所用之物的最基本物质,如空气、水、植物、矿物等,遭到了极大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它们是在退步的,我们对此应该做清晰地认知。古人有一句至理名言:“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人不能被欲望和利益蒙蔽住双眼,否则在享受欲望渐强的同时,精神一定会衰退、道德势必会滑坡,而那本属于我们的,与“聪明”有着根本区别的“智慧”,也只能尘封入土了。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和学习中国古代圣贤的文化,那是一种气定神闲的智慧、一种无私无为的奉献,其价值超出经验总结和版权专利远矣。
不孝之风乃是导致家庭不和,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为此,孔子向世人提醒过:“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见《孝经·五刑》)。忆二十世纪的中国,乃是一个动荡的社会,考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孝道的失落显然也是其一大原因。眼下的中国家庭都在呼吁要回归和睦家庭,中国社会都在呼吁要回归和谐社会。叹二十世纪的中国早已经放弃了《孝经》,直到1980年,学术界还对《孝经》其书持偏见。中国社会也因此而长期不敬祖宗,而且还在拼命为自家祖宗脸上抹黑,全然看不起自家祖宗无私保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只顾崇洋媚外。这都是不孝的行为。现在,社会恢复了清明扫墓,过年祭祖的习俗,修家谱之风也兴起来了,国学也正在热起来。
看来,社会确实在进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