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舫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
  法舫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2册
  页151-195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151页
  一、导言
  稽首牟尼世间解,至教真理圣贤众,
  唯愿慈悲哀摄受,令我作业速得成﹗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吾人处此五浊恶世,最
  为痛苦,一切众生能忍苦故,是故名为堪忍世界。诸佛世尊
  ,及诸菩萨,为解众生一切痛苦,是故返往来此世间,行菩
  萨道,成等正觉,无数方便,令诸众生,出不善处,安立善
  处。释尊自云﹕「来此娑婆世界共八千反,度诸众生出一切
  苦」。由此观之,人间之所以需要佛教者,都为解脱人间之
  一切痛苦而已。
  夫以历史家之眼光观察,人间世之因果律,所谓自世界
  之有文字始,有历史记载始,则世界人类史,乃一部痛苦的
  历史也。由谋痛苦之解决,故有哲人贤士之出世,宗教哲学
  家等之出世,
  152页
  乃至我佛世尊亦云吾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谓何﹖所
  谓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悟入佛之知见者,解决其痛苦
  已矣。从历史的宗教观察,佛教为救度人间之一最热忱最伟
  大之宗教,或曰佛教在世界宗教史上之价值与地位为首屈一
  指,殆非过言也。佛教在人间有数千年之光荣历史,有数万
  卷之百科文献,有全世界人类过半数之信徒,故佛教与人间
  有最深切之关系,而为人类唯一独尊之救度者,是故建立人
  间佛教。
  佛教既设教于人间矣,当以人间佛化为第一要务,观夫
  释尊四十九年人间运动,概可见矣。其超人间之一切佛教,
  固亦以此人间教化为基础矣。吾人之佛教见解,以为佛之教
  化,以人间为最大基础,且为一切教化之根本教化﹔传佛教
  者,倘此而不知,或知而不行,专为一切超人间的非人间的
  佛教事业者,实等于虚空楼阁,阳焰化城,亦如欲流之长而
  不疏其源,欲树之茂而不培其根也。
  自利之小乘佛教,本亦不离世间之教化,然以其修学者
  之厌离世间,畏惧生死,亟求个人之享乐解脱,故于人间佛
  教运动救济人类而牺牲其个人精神者不为也。由此演成世人
  对佛教以为出世的宗教,非人类宗教之观念,此在印度如此
  ,在中国亦如此,即在今日世界大多数人,亦仍作如是观耳
  。然观释迦牟尼佛之精神所在为人间,其所教化为人间教化
  ,非非人间更非厌离人间,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
  153页
  大乘佛教之立场,固为入世矣。其精神所系,殆全为牺
  牲主义,凡所作业,皆以利益众生为前提。盖小乘佛教之于
  众生,以不损害为极,乃为消极之利益,大乘佛教之于众生
  ,非仅不损害而已,更进而有积极之救济焉。虽然其教义发
  达之极,一般之佛教思想与认识,皆有大乘佛教是玄想的空
  谈的底印象。四十阶位之菩萨境界与福智,绝非人间所系。
  六度万行之觉道,又从何行起﹖滔滔苦海,火宅焰焰,纵有
  一二大心凡夫,杯水车薪,何所济耶﹖菩萨大愿,行之维艰
  ,人间痛苦,拔救何期﹖佛教徒之所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者,心从何处发﹖道从何处行﹖大话易说,小事难成,度生
  度生者,唯冀不作空头支票也。观释尊之大乘教化,境行果
  三,不过扩大志士之心境耳。登高自卑,六度四摄,何一法
  一事而外人间﹖致远由迩,三贤十圣,何一位一人而不住人
  间﹖况祖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故依圣言
  量建立人间佛教。
  复次,大乘佛教晚期发展之最盛者,唯秘密法。此法本
  为摄受当世之婆罗门教而开展者也。然依吾人之观察密教,
  乃施设为鬼的教化,天的教化,超人的教化,非人的教化,
  故此法一兴,印度佛教云亡矣﹗何以故﹖脱离人间教法故,
  不设人间教化故,完全对人类施以非人的教法故也。按释尊
  之有密法,非如当时印度之密法,亦非现行之密法。观释尊
  之意,在人间说一种法,解决一种人间痛苦已,则方便摄受
  非人类之众生,或为护持此解决人间痛苦之正法,而说有咒
  语等,是故密教,非佛教之正法,殆佛教附品也。故佛教若
  全开张其密法之某天仪轨曼陀罗,某明王
  154页
  金刚仪轨曼陀罗,某大菩萨某佛之仪轨曼陀罗,而忘本身之
  为人,更忘本身之在人间受人间之恩惠矣。其所谓度生度生
  者,真为空头支票耳﹗饮水思源,理所应尔,世间恩,众生
  恩,亟应报答。故既生人间,且逢人间之佛教,当先为人间
  佛教之实行,自身如是行,教化人间亦如是行,方为正轨。
  即身成佛一语,在久远之无上菩提观,虽不等空头支票,而
  在人间殆为救化众生发心之方便语。众生苦亟矣﹗待至何时
  方有三密相应即身成就悉地之人作大佛事耶﹖释尊之教化,
  为人间的,非非人间的,凡能利益此人间者,即是能超出此
  人间者,亦即为秘密行之不可思议者,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
  间佛教。
  佛教之于中国,有大因缘,历史亦久,人民之信仰又极
  深切。然其最特殊之发展,曰八大宗,八宗之中,以天台贤
  首三论三宗为融贯中国文化思想之发展场合,以净土禅宗密
  宗三宗为适合中国一般公民信仰之要求。前者多为哲学的发
  达﹔后者多为宗教的发达。在哲学方面者,演绎之极为理想
  ,为空谈,徒起教内之争,妄生人我之见而已。在宗教方面
  者,净土宗趋于厌娑婆,欣极乐,念佛等死之往生自了﹔其
  教宗之应修人间三种福业等事,全不履行,致成佛教与世无
  关,世人见僧人,唯目之无用人,或呼之阿弥陀佛以代之,
  而讥视之﹗所言密宗者,旧者流为应付之度鬼工具。然真能
  超度鬼者固善矣,其实世人于丧寿等事,请僧诵经放焰者,
  真等于请戏子做戏而已。僧人之所行,亦不知其为何而如此
  ,只唯金钱斯取耳。禅宗本为佛法总髓,然明清以来,已
  155页
  养成其山林清净百事无为之懒惰恶习,其所谓选佛场者,实
  无佛可选﹗古贤尊宿,尚有一番寒澈骨的精神,俾作梅花遍
  地香,留些语录机锋,今则并此而不可得。呜呼﹗所谓续佛
  命,继祖灯,见性成佛之大丈夫事业者,实已灭亡久矣。空
  留世间人士对佛法和尚乃清净无为者与世无涉之一种观念。
  然今日之禅林,殆又为养世间懒惰懈怠之道场也。观乎此原
  为人间之佛教,已演成为非人间的佛教,僧众原为人间僧众
  ,已演成为非人间的僧众,其生活殆非人间生活,常闻人云
  ﹕「某也不做人,去做和尚」。盖以和尚非人也,佛法当亦
  非人间所有。此无何,盖僧众所行,如树根之不在地故也。
  故近人大倡佛法不在寺庙里,寺庙僧众不足代表佛教之精神
  。呜呼﹗有心人之出家者,闻斯言得无感乎﹖是故欲振兴今
  日中国佛教,欲挽救今日中国僧众,其唯有建立人间佛教乎
  ﹖
  人类之痛苦,自有史以来,盖未有今日痛苦之深且大,
  亦未有今日痛苦之烈且剧也。不观其远者,即最近二三十年
  来之国际的演变,各国内的演变,世界人类之痛苦,已不堪
  回首,而展望目前与将来,其残忍之国际行动,又何堪设想
  耶﹖挽救之法,固有各种之政治的挽救,然宗教之挽救力,
  实亦不可忽视也。宗教中佛教之力最大,次为耶教,然惜耶
  教多为帝国主义所利用为战争的工具耳。故唯有佛教为救今
  日人类之宗教,然佛教中其最适应而合理现代人间者,则唯
  有人间佛教,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
  156页
  总观上述各义,佛教原为人间的,而今已失其为人间之
  意义矣。佛教在人间之时代,世界人类----印度等多为安乐
  的,而今日佛教既失其为人间教化之方便精神,佛教不在人
  间,故世界人类之痛苦,则如火益热,如水益深。诸佛之功
  德,不可思议﹔今日众生之痛苦,亦不可思议矣﹗
  二、何谓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者,人间乃指人类所处之世间,名曰人间
  。或人谓人类,间即世间,亦名世界,人类即世间,故曰人
  间。在此人类世间中,设施佛陀教化,以佛陀之教化,而利
  济世间之人类,故曰人间佛教。
  佛典常举三种世间﹕曰有情世间,曰器世间,曰正觉世
  间。有情世间者,或通指人类天众鬼趣傍生地狱等五趣众生
  。器世间者,即此山河大地日月时运之大自然界。正觉世间
  者,有声闻乘正觉世间,有缘觉乘正觉世间,有佛菩萨之正
  觉世间。今此人间佛教者﹕人,即代表五趣六道之一切有情
  世间。间,谓世间,即代表一切有情所处之世界。佛教,即
  代表三乘之正觉世间。由三乘圣者之正觉世间,善权方便教
  化救度此人等五趣之一切有情世间故,或人等五趣有情世间
  ,皆依此三乘圣者之正觉世间,而得离苦得乐,故名曰人间
  佛教。
  复次,人间佛教为五乘佛教之基础,由此人间乘佛教建
  立故,余四乘佛教方能建立。今为救
  157页
  度引人间痛苦,及建立余乘佛教,故建立人间佛教。由此观
  之,人间佛教为一切佛教之大总法门。一切佛教,不离人间
  佛教,故建立人间佛教者,使人间即佛教,佛教即人间,佛
  教全为教化人间故,则人间外无佛教,故曰人间佛教。
  三、建立人间佛教之程序
  建立人间佛教之程序者,略列大纲,总有七端。欲人类
  世间之安乐,须有良善之人类份子,故一曰关于人类个己之
  修养者。既有良善之人类,由个人组成之家庭,亦须良善,
  故二曰关于人类家庭之生活者。由有个人家室等,则当有彼
  此往返之社会交涉,此亦须求其良善而安靖,故三曰关于人
  类社会之生活者。能求社会之安乐与否,在于国政,故四曰
  关于人类国家之政治者。以一国为单位,则有国与国之相交
  ,国交之善与否,即能影响全世界之人类和平,故五曰关人
  类世界之和平者。如是五端,中国儒家尝曰「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今亦寓斯意焉。次明出家者之生活,又次明菩萨
  之事业,关于此七种施设,今一一依释迦牟尼世尊之遗教而
  述说之。
  四、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
  问曰﹕以何因缘依圣言量建立人间佛教耶﹖答曰﹕圣言
  即释尊在印度对人间所说之遗教,此
  158页
  种遗教,适用于任何时代及任何民族之人生问题的要求。此
  种遗教(圣言量)在过去印度实施试验,有良好之结果,故今
  依圣言量而建立人间佛教。复次﹔释尊为大觉悟者,所见无
  妄,所说不虚,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如语者,是不妄语
  者,凡所宣说,能令众生得安乐故,是故依圣言量建立人间
  佛教。复次,经论有云﹕「一切菩萨,有四依﹕一者依法不
  依人,二者依义不依语,三者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者
  依智不依识」。今云依圣言量者,即取四依义故。
  一、关于人类个己之修养者
  拔一身毛,则全躯感知,吹口空气,则太空现浪,故个
  人之善恶,直接能影响于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之安宁。故欲家
  庭之康泰,国家社会之安乐,世界之和平,宜先重个人之修
  养,除其恶而行其善,今引善生经之关于个人修养者,有善
  恶两种观察﹕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如四处而
  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若长者长者
  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
  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三十一果
  ,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
  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佚,四者妄语,是四结行。
  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
  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
  佛说是已,复作颂曰﹕「欲瞋及怖痴,有此四法者,
  名誉日损减,如月向于晦」。
  159页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
  有增益」。
  尔时世尊,重作颂曰﹕「于欲恚怖痴,不为恶行者,
  名誉日增广,如月向上满」。
  如是四者,为人生内心修养之龟鉴,而佛典中如此教授诫者
  ,甚多甚多。又如经云﹕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
  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
  ,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止非复有四
  事,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
  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是为四止非,
  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
  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
  ,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利
  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
  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戒,是为四
  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
  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
  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戒,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
  ,为人救护」。
  复次,人生之为恶作业,恒藉诸他人他事而为之,自己似不
  负责任,殊非道理。如经舍利子为陀然居士说法云﹕
  于是尊者舍利子,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王舍城,
  次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梵志陀然家。是时梵志陀
  然从其家出,至泉水边,苦治居民,梵志陀然遥见尊
  者舍利子来,从坐而
  160页
  起,褊袒着衣,叉手向尊者舍利子赞曰﹕「善哉舍利
  子」﹗舍利子久不来此。于是梵志陀然敬心扶抱尊者
  舍利子将入家中,为敷好床请使令坐,尊者舍利子即
  坐其床。梵志陀然见尊者舍利子坐已,执金澡灌请尊
  者舍利子食,尊者舍利子曰﹕「止﹗止﹗陀然,但心
  喜足」。梵志陀然,复再三请食,尊者舍利子亦再三
  语曰﹕「止﹗止﹗陀然,但心喜足」。是时梵志陀然
  问曰﹕「何故入如是家,而不肯食﹖」答曰﹕「汝不
  精进,犯于禁戒,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梵志
  陀然答曰﹕「舍利子当知我今在家,以家业为事,我
  应自安隐供养父母赡养妻子,供给奴婢,当输王租,
  祠祀诸天,祭餟先祖,及布施沙门梵志,为后生天而
  得长寿,得乐果报故。舍利子﹗是一切事,不少得疑
  ,一向从法」。于是尊者舍利子告曰﹕「陀然我今问
  汝,随所解答。梵志陀然﹗于意云何﹖若使有人因父
  母故,而行作恶,因行恶故,身坏命终,趣至恶处,
  生地狱中,生地狱已狱卒执促极苦治时,汝向狱卒而
  作是语﹕『狱卒当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为父母
  而行作恶』。云何陀然,彼人所得,从地狱卒脱此苦
  耶﹖」答曰﹕「不也」。复问﹕「陀然于意如何﹖若
  复有人为妻子故,而行作恶,因行恶故,趣至恶处生
  地狱中,生地狱已,狱卒执捉极苦治时,彼向狱卒而
  作是语﹕『狱卒当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为妻子
  而行作恶』。云何陀然,彼人可得从狱中脱此苦耶」
  ﹖答曰﹕「不也」。复问﹕「陀然于意云何,若复有
  人为奴婢故,而行作恶
  161页
  ,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生地狱已,狱卒
  执捉极苦治时,彼向狱卒而作是语﹕『狱卒当知莫苦
  治我,所以者何﹖我为奴婢而作恶』。云何陀然,彼
  人可得从狱卒中脱此苦耶﹖」答曰﹕「不也」。复问
  ﹕「陀然﹗于意云何,若复有人,为王及天,为先祖
  为沙门为梵志故而行作恶,固行恶故,趣至恶处,生
  地狱中,生地狱已,狱卒执捉极苦治时,彼向狱卒而
  作是语﹕『狱卒当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为王及
  天为先祖为沙门为梵志而行作恶』。云何陀然,彼人
  可从狱中脱此苦耶﹖」答曰﹕「不也。」
  复曰﹕「陀然﹗族姓子可得如法如业如功德得钱财,
  尊重恭敬孝养父母,行福德业,不作恶业。陀然﹗若
  族姓子,如法如业如功德得钱财,尊重恭敬孝养父母
  ,行福德业不作恶业者,彼便父母之所爱念,而作是
  言﹕『令汝强健寿考无穷。所以者何﹖我由汝故,安
  隐快乐』。陀然﹗若有人极为父母所爱念者,其德日
  进,终无衰退。陀然﹗族姓子,可得如法如业如功德
  得钱财,爱念妻子,供给瞻视,行福德业,不作恶业
  者。彼便妻子之所尊重,而作是言﹕『令汝强健,寿
  考无穷。所以者何﹖我汝尊故安隐快乐』。陀然﹗若
  有人极为妻子所尊重者,其德日进,终无衰退。陀然
  ﹗族姓子可得如法如业如功德得钱财,愍伤奴婢,给
  恤瞻视,行福德业,不作恶业者,彼便奴婢之所尊重
  ,而作是言﹕『愿大家强健寿考无穷。所以者何﹖由
  大家故我得安隐』。陀然,若有人极为奴婢所尊重者
  ,其德日进,
  162页
  终无衰退。陀然﹗族姓子,可得如法如业如功德得钱
  财,尊重供养沙门梵志,行福德业不作恶业,彼便极
  为沙门梵志之所爱念,而作是言﹕『令施主强健寿考
  无穷。所以者何﹖我由施主故得安隐快乐』。陀然﹗
  若有人极为沙门梵志所爱念者,其德日进,终无衰退
  」。于是梵志陀然,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尊
  者舍利子白曰﹕「舍利子﹗我有爱妇,名曰端正,我
  惑彼故而为放逸,大作罪业﹗舍利子﹗我从今日舍端
  正妇,自归尊者舍利子」。尊者舍利子答曰﹕「陀然
  汝莫归我,我所归佛,汝应自归。」梵志陀然白曰﹕
  「尊者舍利子,我从今日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
  尊者舍利子,爱我为佛优婆塞,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于是尊者舍利子为梵志陀然说法,劝发渴仰成就
  欢喜。
  欲养成良善之人格而为趣求菩提之资粮,于此善恶各方
  之作业,则不能不善为观察。由观察而慎思,由慎思而明辨
  ,由明辨而行之也。人若不行四结,不作四恶,是为内心上
  之修养。若以四亲而利人,不为虚伪欺骗之事,以进其德,
  是为行为上之修养。若具大善根者,更进而皈依三宝,勤持
  五戒十善戒等﹔若发大心者,当更求菩萨净戒多闻熏习渐次
  修学佛陀无上之人格,其以斯为基乎﹖﹗
  二、关于家庭生活者
  家庭制度,中国向重伦常大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妇随顺等。光前裕后,齐家以礼。
  163页
  佛教于家庭之教化,亦颇慎重,佛常说为一种互助政策,如
  善生经云﹕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
  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
  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
  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悲。二者
  ,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
  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
  顺恭敬,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斯为父子间之伦常关系。较诸中国古时父子制度,更为严密
  详尽。父不止慈,子不止于孝,其义可思。其父与子能各行
  其五事者,则各得安乐矣。
  复次,家庭中除父母子女关系外,则以夫妇之关系为重
  。中国制度,夫唱妇随,互相爱顺。夫为主,治外事,妇为
  助,理家政。其关系当为至深,善生经又云﹕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
  礼。二者,威仪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
  以时。
  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亦复以五事恭敬于
  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
  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妻之
  于夫,敬侍如是,则
  164页
  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斯夫妇间之关系,各尽其道,相待以礼,相事以敬,诚如是
  ,真一和乐之新家庭也。次关于亲族者,又云﹕
  善生﹗夫为人者以五事亲近亲族,云何为五﹖一者,
  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
  ,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
  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
  失时。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戒。五者,常相
  称叹。善生﹗如是亲敬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
  斯为家族间之互助关系,族姓之发展家庭之安乐,其在斯乎
  ﹖人之有役使者,其主人与仆役亦各有其互助相敬之道,经
  云﹕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
  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
  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
  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
  起。二者,为事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
  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
  ,无有忧畏。
  以上为略引善生经以言者,其它关于家庭者,如佛为各
  长者等所说诸经,皆可得其教化家庭之方便。
  165页
  又如华严经净行品云﹕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着缨络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地。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由此观之﹕菩萨虽在五欲,不离菩提,一切作业,以利
  益众生为目的,起心动念,亦以安乐有情为心愿。人间之佛
  教欤﹖菩萨之行愿欤﹖由菩萨之行愿,而建立人间佛教,其
  在斯乎﹖
  三、关于社会生活者
  166页
  人生在世,既不能独处而不与人往来,则社交尚矣。惟
  社会之交际,至为繁杂。何以故﹖以社会有其善处,亦有其
  不善处。故顺其善而改其恶,则社会安乐,个人亦安乐。倘
  一不慎,堕于恶习,则自害害他,罪业无边,痛苦无量。今
  先言其交友之恶,有四种怨家,本应远离而人反视如亲,不
  相舍离,其为害深也。所谓交接四种怨家亲朋者﹕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
  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
  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
  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
  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
  之。是为美言亲四事﹕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
  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
  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恶友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
  。三者,媱泆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
  亲四事。」
  现代社会之社交最为开展。其所谓为互助益友者,真能
  直谅多闻,诚信笃和者几人﹖现社会之人,盖无人不以势陵
  人以畏伏人,华言巧语以欺诳人,复以酒色博舞以惑人,以
  为害人而利己者,实俱害矣﹗故今日社会已演为一欺诈巧骗
  浊恶不堪之社会。而今日一般之社会生活状态又为
  167页
  何如﹖请读以下之经文,真为今日社会之写实。有六种损灭
  财产事,行之能令人家破人亡,乃人本不应为者,而人皆为
  之,为之复不以为过,故受大苦,无量无边﹗所谓行六种损
  财行为者﹕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
  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妓乐。五者,恶友相
  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善生当知﹗饮酒有
  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
  ,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
  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
  减﹗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
  。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
  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
  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
  日损减﹗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
  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
  苦恶法,当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
  ﹕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妓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
  。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卑。五者,多罗盘。六
  者,首呵那。是为妓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妓乐不
  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
  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
  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
  。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
  财产,日日损减﹗懈惰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
  168页
  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
  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
  肯勤修。是为懈惰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惰不已,
  其家财业,日日损减﹗」
  夫人生之乐,谁不欲得﹖然其结果,往往反得其苦,其
  故何耶﹖盖其行为不外此六种事耳。从此六种损财害命之行
  为观之,酒筵也,赌博也,浪漫放荡也,妓乐歌舞也,恶友
  相交也,懒惰懈怠也,殆无一不是今日之社会情况也。然人
  类贪欲无穷,以有限之财产,当不能供无限之欲望。欲望不
  满,则更事者追求而不依正业,因行不正之业与贪欲之心无
  穷,故日日虽有职业,其生活无不感觉痛苦。如佛为摩男说
  人之贪欲心理状态,瞋恚心理状态,愚痴心理状态。以不离
  贪着欲望,在社会生活中,受五大痛苦,亟应皈依三宝,少
  欲知足,奉持五戒,而改悔者也。所谓由贪欲五种痛苦者﹕
  「世间人,或作田家用得生活,或作工师用得生活,
  或作贾市用得生活,或作长吏用得生活,或作畜牧用
  得生活,或作画师用得生活﹔是人寒者忍寒,热者忍
  热,苦者忍苦,饥者忍饥,渴者忍渴,俱坐贪意俱忍
  是寒温饥渴。自怨言﹕『我治生若干岁若欲死,殊不
  得钱财,与寒苦共居,或得病瘦』」﹗佛告摩男﹕「
  是为一苦」﹗
  「二事者,贪淫之意中有人,或作田家,或作工师,
  或作市贾,或作长吏,或作畜牧,或
  169页
  作画师行治生,忍寒热饥渴致贪钱财,以得饶富。复
  怀忧恐,畏县官亡其钱财,或恐火起烧其钱财,或恐
  乘船船没亡其钱财,或恐贼劫取其钱财,或恐贸卖亡
  其钱财,或恐贫家亲属持毒药毒之,或亲子散亡钱财
  ,是人常与重忧共居,昼夜怀忧无有解已时。中复有
  人持钱财行,或逢县官或逢水火,或货卖财物不还,
  或埋置地中不知其处,或有来诬谤之,或有亲子用父
  钱财。其人自念言﹕『我从少小治生,忍寒热饥渴,
  忍勤苦致钱财,今复亡失』﹗从是忧念或病或死皆坐
  财钱,是皆贪意五乐所致。是为二苦」﹗
  「三事者,世间人坐钱,父与子诤,兄与弟诤,夫与
  妇诤,或知识朋友共诤,背后相说恶露,是皆贪乐所
  致,世间人坐钱财故,王者与王者斗,道人与道人斗
  ,田家与田家斗,工师与工师斗,皆坐钱财故。口相
  骂,杖相捶,刀相斫,或相伤杀,皆坐贪所致,是为
  三苦」﹗
  「四事者,世间人从军,受取官钱公知,当行斗战生
  死无期,皆贪心故行从军,以受官钱不得复休便斗,
  或伤头或截头,或伤臂或截臂,或伤脚或截脚,展相
  夺命,是皆贪所致。是为四苦」﹗
  「五事者,世间人贪意,夜行穿人室壁,或于道中劫
  人,攻人城廊为吏所得,或截头或截手或截脚,或辜
  磔或割其肌,或以火烧之,或以大椎椎其额,或斩其
  腰,是皆贪意所致。
  170页
  是为五苦」﹗
  「世间人坐钱财转相欺,口亦相欺,身亦相欺,意亦
  相欺,时自以为可自用,无有过罪,不知殃毒在后当
  入地狱。其有若贤者若沙门婆罗门,自思惟世间五乐
  多耶忧苦多乎﹖」
  五种痛苦﹕第一贪为生活所苦,第二贪为经济害,第三
  第四贪为战斗之苦,第五贪为灾害所苦,是五痛苦又皆世人
  之互相贪求争夺以酿成之共同结果也。
  如上所述六种损财事业,及五种痛苦,吾人试观世界人
  类,谁不为之,又谁不受之﹖今举世社会人类,行此六种事
  业,受此五种痛苦,其经济之恐慌,世界之苦厄,更非笔墨
  所能写其万一也﹗不仅经济恐慌,凡一切社会之罪恶,家庭
  之不良,乃至世界人类之战祸,都因于此﹗然此种浊恶之社
  会习惯,因于教育之不良故也。故欲改造社会,首宜改良教
  育,教育之能否改良,又首观师生之承礼为何如,今述善生
  经之师生教授者﹕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
  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
  ,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
  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
  ,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四者,示
  其善友。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
  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171页
  教育为做人之根本,故中国古时最重师。人之能否成为
  良民﹖全在师教,今佛教有如是教训,世之教育界可以本此
  先整学风焉。
  社会虽有社会之教育以谋改良,而宗教师之感化,不可
  阙也。宗教于社会人类之感化力最大,改恶从善,消社会罪
  恶于无形者,至深且大也。是故社会应当确立宗教信仰。但
  于宗教之信仰与维护,宜有正规。而宗教师既受社会国家民
  众之惠施,故应尽其责任义务以从事于人民之教化,能如是
  ,人类精神,殊感快乐,社会意识,亦极安定矣。经中所明
  之施主与宗教师之互助,至为简略。今当本此以立宗教法,
  而统一与安定人民之信仰也。经云﹕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
  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
  ,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
  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
  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
  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
  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
  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上述为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之佛教之人间施设。因篇幅
  有限,所引之圣言,只一二经典。然佛关于此等事业,所说
  之经典,或专门说,或附说,实不下类百种也,安得热心救
  世之人一一为之发皇者也﹖
  172页
  四、关于国家政治者
  一国之事,犹一家一身之事也。一人之身,调理得法,
  则百病不生,乐如也。一家家务,调理善巧,则全家敦睦,
  亦乐如也。国家为政,亦复如是,内外庶政,治理善巧,则
  全国之民族清宁也,社会之秩序晏如也,国力富强,民众康
  乐,大有赖于国家之政治也。
  夫政治之为物,本治理民众国家之事务,执政者名位虽
  高,而实为一国民众之公仆,倘卸其任,则仍平民焉。故执
  政者,负其务而享其禄,重其事而轻其人。换言之﹕执国政
  者,应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藉己智谋,任劳怨而代民为之,
  理其事而治其政,与民同乐,绝非以图高位名禄而为政者,
  此现代民主政治独裁政治之原义,而亦古代政治之本体也。
  倘非然者,执政者不重其责,不勤其事,日唯名利贪欲之是
  图,颠倒是非,百害贻民,万祸于国,其所谓国家政治者,
  夫复何言﹖观乎此则国家人民之安乐与否,都视其国政之良
  善与否,而国政能否良善,则又在其执政者,能否勤其事,
  尽其职,而为其政者也。因是之故,为国政者,及时及处及
  事而可以利吾民,亦可以害吾民,又及时及处及事而可以修
  尔德,亦可以招尔祸。以佛法言﹕执政者及事及时及处,可
  以饶益众生,弘扬佛法,亦可以恼害众生,摧毁佛法,又及
  事及时及处,可以庄严尔之三途恶道,亦可以庄严尔之无上
  菩提。故仁王等诸经,一切发心菩萨,欲度众生,救护人类
  ,皆作执政中心之国王。非有国王之权势不能利益一国之有
  情,故菩萨之作执政王者,小则粟散王,次则
  173页
  大国王、四天下王、金轮王,乃至初禅天王、二禅天王、三
  禅天王、四禅天王、色究竟天王,而各就其范围,总统其务
  ,安乐利乐一切有情,无有休息。其为王之道,小事为护国
  土,护众生,大则护佛果,护菩萨行。总而言之,为政者唯
  有一事,曰利益众生而已。是故佛教对于政治之运动与政治
  之施设,极为重视,绝非一般普遍之小乘佛法见解以为佛法
  乃离世的,不宜作政治运动,不宜为政治生活者也。
  依据多种经论中所说一切菩萨之行,或说菩萨为国王大
  臣时之发心,或说其往世之因缘功德过失诸事,或说释尊及
  其弟子等过去行菩萨道时之为国王大臣治理国政诸事,如是
  诸事,不能具引。总之,崇信佛教之信徒为速成菩萨事业作
  政治工作以利济众生,亟所应为者也﹗
  依瑜伽等论,所谓安住净戒律仪菩萨,利他为胜,不顾
  自利,于利他中宜多事多业多希望住,不犯戒律,反此则犯
  。又如所说菩萨见为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逼恼有情,菩
  萨见已,若废若黜,增上等位,不犯律仪,反生功德。如是
  行者,不作政治运动者不能为也。又如见一众生害多众生生
  命,菩萨为救此多生命故,而愿自堕泥犁,杀彼一恶众生,
  此常人虽亦独能为,但非有政治等权位不易也。要之菩萨之
  事业「惟观有情利义,非无利义」。
  审如上义,佛教大乘菩萨所行所为,虽不限于国家政治
  而作国家政治利国安民救济众生者,故应积极为之者也。作
  国家政治,既为利国安民,换言之,即全为利济众生之事业
  ,而使众生生
  174页
  活等安乐者。如是事业,非有大悲之心,大智之慧,不能为
  之。换言之,即非大菩萨不足以为政治事业利济国民,其作
  政治事业利济国民者惟菩萨能也。
  执政者既以国政为己任,当尽其责,其或不善为政者,
  当有罪恶,徒苦吾民,若善为政者,当利济斯民,积大功德
  ,成其菩萨之行愿,关于此者,虽散见于各种经论中,而专
  论王道政治者,有不空译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此经与
  玄奘译之王法正理论,当为同本也。兹将全经引之如次,以
  明人间佛教之政治主张。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全文﹕(
  大兴善寺三藏法师不空译)
  尔时优填王,独处空闲静室而坐,生如是心﹕我当云
  何知诸帝王真实过失及真实功德﹖我若知者,当舍其
  失,当修其德。谁有沙门净行者,能了为我广开示﹖
  良久思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三界大师具一切智,
  定知诸王所有真实过失及真实功德,我今当往佛世尊
  所请问斯义。故我今者来至佛所,唯愿如来为我开示
  。「世尊﹗云何诸王真实过失﹖云何诸王真实功德」
  ﹖作是请已。
  尔时世尊告优填王曰﹕「大王﹗今者应当了知王之过
  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可爱法,及能发起王可爱
  之法」。
  国政之罪恶
  云何王之过失﹖大王﹗当知王过失者,略有十种﹕王
  若成就如是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臣
  175页
  佐有大军众而不可归仰。何等为十﹖一、种姓不高。
  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恶。四、猛利愤发。五、
  恩惠赊薄。六、受邪妄言。七、所作不顺古先王制。
  八、不顾善法。九、不鉴是非胜之与劣。十、一问纵
  荡,专行放逸。
  云何名王种姓不高﹖谓有庶臣下类而生,非宿尊贵纂
  绍王位,是名种姓不高。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谓有帝王,被诸大臣辅相官僚所
  制,不随所欲所作常有谏约,于妙五欲亦不如意欢娱
  游戏,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恶﹖谓有帝王,见诸臣类或余人等犯
  小愆过,即便对面发粗恶言,咆勃忿恚颦蹙贬黜,设
  不对面背后向余而作于前黜骂等事﹔或不长时瞋恚,
  或于长时不舍,如是对面暴恶背面暴恶,是名帝王立
  性暴恶。
  云何名王猛利愤发﹖谓有国王,见诸群臣有小愆过,
  有小达越,便削封禄夺去妻妾,即以重法而刑罚之,
  如是名王猛利愤发。
  云何名王恩惠赊薄﹖谓有国王,谓群臣等亲近侍卫,
  虽极清白善称其心,而以微劣软言慰喻,其颁赐爵禄
  酬偿勋庸,不能圆满,不顺例程,或损耗已,或稽留
  已,然后方与,如是名为王恩惠赊薄。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帝王,见诸群臣实非忠政,
  不闲宪式,潜谋辅佐,佞心偏党,不
  176页
  修善政,妒嫉良贤,信用如是等人所进言议,由此因
  缘王务财宝,名称善政,并皆衰损,如是名为王受邪
  妄言,
  云何名王不顺先王所制﹖谓有国王不能究察,不审简
  择诸群臣等,于种种务国法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
  ,堪委任者不委任之。应偿赉者而刑罚之,应刑罚者
  而偿赉之。又此群臣处大朝会,余论未终发言间绝,
  不敬不惮而兴谏诤,不能依法而善奉行,不能正住先
  王教命,如是即名不顺先王所制之教法。
  云何名王不顾善法﹖谓有国王不信因果,不悟当来善
  不善业人天果报,堕情造作身语意业三种恶行。不能
  以时惠施修福持斋学戒,受陀罗尼业灌顶法门,于四
  无量心不兴广济,如是名王不顾善法。
  云何名王不鉴是非胜之与劣﹖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
  相官僚,用心颠倒,不善了知,忠信技艺智慧差别,
  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非技艺所,有技艺
  想。于恶慧所生善慧想。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久
  时亲近侍卫,知其无势遂不敬爱,不赐爵禄,不酬其
  偿,,被他陵蔑舍而不问,如是名王不鉴是非胜之与
  劣。
  云何名王一向纵荡专行放逸﹖谓有帝王,于妙五欲一
  向沉没耽着嬉戏,不能时时诫慎,方便作所应作,慰
  劳群臣。如是名为一向纵荡专行放逸。若有国王成就
  如是十种过失,虽
  177页
  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不久国界自然灾乱而不可
  归仰。大王当知﹗初一是王种过失,余九是王自性过
  失。
  国政之功德
  云何名王之功德﹖大王﹗王功德者,略有十种﹕一、
  种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恶。四、愤发
  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真言。七、所作谛思
  ,善顺先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别。十、不
  自纵伤,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种姓尊贵﹖谓有国王,宿植善根,以大愿力
  故生王族,绍继国位,恩养万姓,净信三宝,如是名
  王种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谓有帝王,自随所欲,于妙五欲
  欢娱游戏,所应赏赐随意而作,于百僚等所出教命宣
  布无滞,如是名王得大自在。
  云何名王性不暴恶﹖谓有国王,见诸群臣,虽违少小
  愆犯等事,而能容忍,不即贬黜,不发粗言,亦不对
  面愤发,亦不内意秘匿,如是名王性不暴恶。
  云何名王愤发轻微﹖谓有国王,诸群臣等虽有大愆,
  有大违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禄夺其妻妾,不以重法而
  刑罚之,随过轻重而行矜降,如是名王愤发轻微。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谓有国王,有诸群臣亲近侍卫,
  其心清白其心调顺,王实时时以正圆
  178页
  满,软言慰喻,颁赐勋庸,而不令彼损耗稽留劬劳怨
  恨,易可亲近不难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真言﹖谓有国王,诸群臣等,实有忠正
  无浊无偏,善闲宪式,情无违叛,其王信用如是等人
  ,所进言议,因此因缘国务财宝悉皆成就,名称远布
  ,黎庶咸欢,如是名王受正真言。
  云何名王所作谛思顺先王教﹖谓有国王,性能究审,
  能简择诸群臣等,于种种务公法事中,不堪委任者而
  不任之,堪委任者而委任之,应赏赉者而正赏赉,应
  刑罚者而正刑罚,凡有所为审思,审择,然后方作,
  亦不卒暴,其王群臣等离处朝会,终不发言间绝余论
  ,要待言终而兴谏诤,如其王教而善奉行,如是即名
  顺先王教。
  云何名王顾恋善法﹖谓有帝王,信有因果善不善业人
  天果报。具足惭耻,而不恣情作身语意三种恶行,时
  时惠施修福持斋,建立曼荼罗受灌顶法,而设护摩供
  养圣众,四无量心,常怀广济,如是名王顾恋善法。
  云何名王能鉴是非胜之与劣﹖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
  相百僚心无颠倒,能善了知忠信技艺智慧差别,若有
  若无并如实知,如其无者轻而远之,如其有者敬而爱
  之。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久时亲近侍卫,虽知无
  势无力,然念昔恩,转怀敬爱而不轻贱,爵禄勋庸分
  赏无
  179页
  替,如是名王能鉴是非胜之与劣。
  云何王名不自纵荡,不行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
  而不沉没,傲慢嬉戏而不耽者。能于时时诫慎方便,
  作所作应慰劳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纵荡,不行放逸。
  若王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
  ,不久国界自然丰饶而可归仰。大王当知﹗如是十种
  王之功德,初一名为种姓功德,余九名为自性功德。
  国政之非法
  云何名为王衰损门﹖大王当知﹗王衰损门略有五种﹕
  一、不善观察,而摄群臣。二、虽善观察,而无恩惠
  ,纵有恩惠,不得及时。三、专行放逸,不思国务。
  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五、专行放逸,不修善法
  。如是五种皆悉名为王衰损门。
  云何名不善观察而摄群臣﹖谓有王国于群臣等不能究
  审不审思择,忠信技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加以宠
  爱,厚赐爵禄,重委寄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而相
  慰喻,然此群臣,所付财宝多有损费。若遇冤敌恶友
  军阵,而先退败,以惧破散,便生奔背,无恋于主,
  如是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
  云何名王虽善观察而无恩惠,纵有非时﹖谓有国王,
  性能究察审能简择,知是忠信技艺智慧 ,摄为亲侍
  而不宠爱,不量其才,不赐爵禄,于形要处而不委任
  ,忽于一时王遇冤敌恶
  180页
  友军阵,大怖畏事,临急难时于诸群臣等,方行宠爵
  ,而以软言慰喻。时群臣等共相谓曰﹕王于今者危迫
  因缘,方于我等暂行恩惠,非长久心,知此事已,虽
  有忠信技艺智慧,悉隐不现,如是名王虽善观察而摄
  群臣,无恩惠行,纵有非时。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思国务﹖谓有国王于应和所作
  所成国务等事,而不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士共正思
  惟,和好方便乖绝等事,及应赏乃至军阵所作所成要
  务等事不勤在意,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思国务。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谓有国王,寡营事业
  ,不观诸务,不禁王门宫廷库藏,国家密要,说向妇
  人,乃于捕猎博戏事中,费损财宝而不慎护,如是名
  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修善法﹖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
  和淳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所有沙门婆罗门不能礼
  敬咨询,云何是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
  ﹖云何有福吉祥法门远离诸恶﹖设得闻已,不依修行
  ,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修善法。
  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五衰损门,当知此王退失现世果报
  ,乃至来生失人天福,谓前四门退现受福利﹔最后一
  门退来生果报。
  国政之正法
  181页
  云何名为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谓王可爱
  可乐可欣可意之法,何等为五﹖一者,人所敬爱。二
  者,自在增上。三者,能摧冤敌。四者,善摄养身。
  五者,能修善事。如是五种是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
  法。
  云何善能发起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善能发起
  王可爱法。何等为五﹖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
  ,三、善权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善法。
  云何名恩养苍生﹖谓有国王,性本知足,能为谨慎,
  成就无贪白净之法,所有库藏随力给施贫穷孤露,柔
  和忍辱多以软言晓喻国界,诸有群臣有故违犯,不可
  免者,量罪矜恕,以实以时,如理治罚。如是名王以
  正化法,恩养苍生,故感世间之所敬爱。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谓有国王,神策不坠,武略圆满
  ,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摄护之,如是名王
  英勇具足。
  云何名王善权方便﹖谓有国王,一切好事,分明了知
  ,方便能和摄受强党,故得摧伏一切冤敌。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谓有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增减
  ,不奢不吝。平等受用,随其时候所宜给与所有臣佐
  亲族王等及伎乐人。又有疾时,应食所宜,避所不宜
  ,医候食性,方以食之,若食未消或食而痢,皆不应
  食,应共食者,不应独食,所有精味,分布令欢,如
  是名
  182页
  王正受境界,遂能善巧摄养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善法﹖谓有国王,具足净信戒闻舍慧,
  于净信处了信他世,及信当来善不善业人天果报。如
  是名为具足净信,受持净戒于年三长每月六斋,远离
  杀生及偷盗邪行妄言饮酒诸放逸处,如是名王具足净
  戒。于净闻处于现世业及当来果,修德进业,乐听般
  若众妙法门,专意勤心究竟通达,如是名王具足净闻
  。于净舍心远离悭贪,舒手惠施,常应修福圆满平等
  ,如是名王具足净舍。谓于具足净慧之处,如实了知
  有罪无罪,修与不修胜劣方便,亲近多闻戒行沙门,
  远离诸恶邪教之者,善知三种果报圆满,士用圆满,
  功德圆满。所有国王,继习帝业,所生宗族聪利明慧
  ,府库财宝应用不亏,如是名为果报圆满。若诸国王
  善权方便,恒常成就英勇进退善达艺能,是即名为士
  用圆满。若诸国王任持正法,与诸内宫王子大臣,共
  修惠施,行好善事,持斋受戒,慈三摩地门上妙梵行
  ,频作护摩息灾增益,建曼荼罗,具受灌顶,是为功
  德圆满。若能如是行者,是名净慧具足。
  复次,大王当知﹗我已略说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
  衰损门,王可爱法,及能发起王可爱之法。是故大王
  每日晨朝,若诵若读此秘密王教,依之修行即名圣王
  即名法王。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日夜加持恒常护念,
  能感世间风雨顺时,兵甲休息,诸国朝贡,福祚无边
  ,国土安宁,寿命长远,是故当获一切利益现世安乐
  。
  183页
  尔时优填王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信受奉行。
  关于世界和平者
  地球上有无数之民族,有无数之国家,各国之民性不同
  ,故各国之政治亦异,各民族之风习不一,故各民族之信仰
  亦别,政治异故,文化信仰等亦异焉。此国与彼国相往来者
  ,乃谋国与国之亲善互助,以发展人类之道德,而促进人类
  之安乐,世界之和平者也。然因人类自我执见之过高,故一
  切所为,均以我为出发点,首之为我身,次之为我家,次为
  我亲族,次为我团体,次为我国家,我之所为,至国家而极
  大矣。从为小我之身,至为大我之国,充满于人类之心田者
  ,我而已矣。依群众之心理观之,凡家庭意识,社会意识,
  国家意识,乃至世界意识,亦皆我而已矣。由为我故,不顾
  他人,为我国故,亦不顾他国,凡利于吾国家之事,虽损害
  他国之一切生命财产,亦不惜而为之。世界之侵略主义与被
  侵略民族之痛苦,由斯露骨。世界国际之不太平,民族生存
  之互相竞争,文明物质之互相攘夺,文化经济之互相侵略,
  从此人类之道德性全盘丧失。目的不达,则动以武力,而求
  足其侵略之欲望,安慰其自我之目的,世界之国与国相斗,
  而惨杀无量不可说之人类,而损失无量不可说之财产,厥为
  此也。然如是之现势露表于目前者,即今日之国际情势,人
  类大劫,固亟亟将临而可畏,佛教之救济,推其使命,问其
  责任,固亦应速为挽救者也。
  184页
  世界和平在佛教教典中,任何经论中,皆具说之,即就
  佛教之出世目的论,佛教原为世界和平而出世,为救济世界
  人类而产生,其所救济者,乃谋根本之救济。如破除自我也
  ,慈爱众生也,不分国家而普度一切人类也,乃至不分种姓
  性别情非情等也,佛教之一切事业盖无非世界之和平运动也
  。圣言量者,如佛教诫各国王所说之治国方法,智者研寻,
  不能广引。
  六、关于出家生活者
  以上所述,皆关于人间佛教之基础,而重在先教做人,
  后学佛法,或以佛法教以做人处世之义。今再论出家众之人
  间生活,释迦世尊之所以出家而成道,及其度诸弟子而出家
  修学者,原为充足养育人间佛教化之人材。换言之,即所谓
  专事高尚出世之修养与负责指导教化人类者也。既尔,故出
  家者之生活,取于被教化之在家信众宜矣。故出家僧众,仅
  内修精进,以蓄其德,多闻熏习,以广其学,行为制度与社
  会人众有别耳。出家僧既教化此人类众生自身之所行,当随
  顺此人类众生,作近情尽理之引导,使人类于佛教生纯洁之
  信仰。换言之,佛教与僧伽,既在人间,应作纯洁之人间佛
  教化,万不宜标奇坚怪,而为不近人情,不合佛法,或非常
  人所能及之非人间的非佛教化,而己反持之以为正法宣扬以
  招摇也。除自内之反省修养,或安住于胜定胜境之各己密行
  (凡修行皆曰密行)者,或教授学徒之胜义谛法者,于普通之
  人民,不作甚深的微妙的不可思议之宣化,何以故﹖难生信
  故,易生谤故,反招众生之罪恶故,此尚不为,其它如关于
  神秘之咒术
  1
  85页
  邪魔之鬼怪,乃至易生人民之迷信,而障其正智。非人间佛
  教者,自不修学,亦不宣传,如有为者,佛教则流易为鬼神
  教。今日之出家者与佛教正信弟子,于此不可不注意焉。兹
  引佛说长阿含经一段以证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俱游行人间,诣竹林,止宿在王堂上。……
  佛告诸比丘﹕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储积衣
  服饮食,无有厌足,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植树木,
  鬼神所依,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诸利养,
  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氍毹毾囗,綩綖被褥
  ,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庄严。
  酥油摩身,香水洗浴,香粖自涂,香泽梳头,着好华
  鬘,染目绀色,拭面庄严镮纽,深洁以镜自照,着宝
  革屣,上服纯白,戴盖执拂,幢魔庄严,沙门瞿昙,
  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专为嬉戏某局博弈,八道十道,至
  百千道,种种戏法,以自娱乐,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
  186页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
  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游戏园观。及论
  卧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理之事,又说入海探
  宝之事,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邪命,
  谄谀美辞,现相毁砦,以利求利,沙门瞿昙,无如此
  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共诤讼,或于园观,
  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
  所知,我趣正道,汝趣邪径,以前着后,以后着前,
  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
  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为使命,
  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
  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
  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
  习刀仗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兽,或斗
  男女,或作众声,吹声鼓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
  种种技戏,无不翫习,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占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以生
  187页
  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
  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
  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瘖哑,现诸技术,叉手
  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诵善咒,或为医方,针灸
  药石,疗治众疾,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鸟咒,或支
  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囓能为解咒,或诵知死
  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
  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占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
  隐,或说地动彗星,月蚀日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
  ,方面所在,皆能记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
  ,占相吉凶,说其盛衰,沙门瞿昙,无如是事。
  经中所说余沙门婆罗门者,指当时印度除佛法外之一切
  外道宗教师也。读此经文,可知佛在
  188页
  世时,人间佛教之僧众教团生活,绝不许流为不正当之邪命
  生活,作一切不正当迷信之情事,更不许有非人间一切不近
  人情鬼怪神奇之行为,以障人民之纯洁正信也,又如阿摩昼
  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俱至伊车能伽罗俱萨婆罗门村,即于彼伊车林止宿
  。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占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入
  我法者,无如是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名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厌祷,
  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安为
  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耳瘖
  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
  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
  针灸药石,疗治众病,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鸟咒
  ,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囓,能咒为解,
  或诵别死生书,或读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
  或诵一切音书,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189页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占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
  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日月薄食,或言星食,或
  言不食,如是善瑞,如是恶征,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
  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
  国不如,占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
  读上所引之经,当可知释尊对于僧众弟子之人间教化生
  活,不许其走入非人间的,或非人间的佛教化生活以外。何
  以故﹖佛教不离人间故,住持佛教之僧众,亦复不离人间故
  ,佛教僧众之职责皆为教化此人间故也。
  七、关于菩萨事业者
  夫今世之出家者,已不能依释尊圣教,如情如理,以度
  其出家之正命生活,早为事实之说明,故于上章一纠正之。
  然佛教之所谓菩萨事业者,社会中除迷信鬼神以为菩萨之含
  义之无智者外,即正信佛法之士,对菩萨之行为,菩萨之事
  业,菩萨之生活,亦往往趋于迷信,立以神秘,或敬以不可
  思议者,或以菩萨乃非常人所行者,如是如是,非仅障大乘
  菩萨之正业,且有颠倒相似邪法以害人也。原为人间之佛教
  ,因之亦多为人视为非人间教。原为入世救人之菩萨,亦被
  视为非人间之怪物矣。总之,菩萨之行,有程序,有浅深,
  随类教化,随分修养,既在人间应作人间
  190页
  之菩萨事业,此圣言量者,如瑜伽菩萨戒本,此戒本为弥勒
  菩萨所说。其所教诫者,皆为人间佛教之菩萨事业,亦即人
  间佛教之菩萨之正命生活。凡发菩萨心而欲于人间行菩萨道
  求证其究竟圆满之无上菩提者,此瑜伽戒本,是其指南矣。
  而亦为其菩萨慧命之规律也。处今之世,出家在家,不少大
  心凡夫发无上菩提心,其所行所为,欲救人救世,或作政治
  运动,或作宗教运动,求其不违佛法,而能增长德慧﹔不违
  世法而能教导众生救济众生者,应本此戒本以持身处世也。
  其文应自寻究,兹不具引。
  五、人间佛教之遗嘱
  释尊在生,享年八十岁,计三十岁前,是其修学时代,
  三十以后,则专门作其人间之教化,实乃一大觉悟之社会运
  动者。奔走印度数十国间,历时五十余年,说法度人,何止
  千万﹖其所说法,出其亲口者,又何止千百种﹖吾观释尊全
  部历史,精神所在,从初说三皈五戒度商人始,迄晚年临去
  世止,盖未有一时不谆谆于人间之教导也。释尊临入涅盘时
  ,尚对阿难说人间佛教四事,以留遗嘱,其哀愍人间之痛苦
  与慈悲心之深切,亦如火之热水之深也。姑录如次﹕
  佛说阿难四事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欲灭度时,阿难白佛
  言﹕「我念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与佛
  191页
  相见,闻佛教诫,无不欢喜。在志所愿,或作沙门,
  得应真者,或有居家,奉行五戒,死得上天者。今佛
  去世,天龙鬼神,帝王人民及四辈弟子,当何恃赖,
  得福得度,将当复从谁得之乎﹖」佛言﹕「善哉﹗善
  哉﹗阿难﹗慈心多愍天人杂类,无不由汝得度脱者。
  吾去之后,世名五浊,人心愦愦,秽垢自乱,世多颠
  倒,贱善尊恶,此实可忧﹗世虽然者,吾有经籍恳切
  之戒,尽心遵行,福自归身,汝莫忧也﹗吾虽去世,
  典籍续存,六度大法不持之去,行者得度,非神授与
  ,汝等不解吾之所言耶﹖」
  阿难即曰﹕「愿重说之。」
  佛言﹕「大法有四,可从得福,亦可得道,与得佛身
  ,其福正等」。阿难又言﹕「愿佛为我解释四事」。
  世尊曰﹕「当以慈心育养幼弱,见禽兽虫蛾下贱仰人
  活者,常当愍念,随其所食,令得苏息,莫得如刀杖
  伤绝其命。恻怆慈心,当如慈母。天龙鬼神,帝王人
  民,有行此慈者,其得大福,与侍佛身功德正等,此
  谓一事也。
  世有灾异,水旱不调,五谷不丰,人民饥馑,不安本
  土,志欲叛亡,王及臣民,富有仓谷,当惟无常,身
  命难保,勿爱宝谷,知爱人命,当起悲心,出谷廪假
  赒诸穷乏,以济其命,安居本土。若意悭贪,不欲布
  施,当谛计念﹕人初来生,魂神空来,依因二亲情欲
  之气,以成己体。在母腹中,十月乃生,得亲喜悦,
  可得全命,愁忿之日,即切绝之,困极乃
  192页
  终,魂神不灭,复更求身。豪贵贫贱,皆由宿行,官
  爵俸禄,国土珍宝,无为迷惑,以乱高德。至其寿终
  ,身及珍宝,故留世间,不随己去。常当慈心,练行
  经道,以佛明教,观视人物,如幻如化,如梦如响,
  一切皆空,不可久保。观世皆尔,此为真谛。世人愚
  惑,心存颠倒,自欺自娱,犹以金价买囗铜也。身死
  神去。当堕三涂。谛思如此,急当布施,与身命竞,
  贫穷乞匈,羸老疾病,随所当与,莫令命绝。执心如
  此。十方诸佛,开士大人,天龙鬼神,莫不愍之。至
  于寿终,鬼神所生,辄受豪贵,身意俱安,灾害不生
  ,具获上愿,如佛在时,供养佛身,正等无异,此谓
  二事也。
  国中多有盗贼,水火灾异,变生毒气,流布疾病纵横
  ,悉是海中龙神鬼王之所为也。故得此毒,重病忧恼
  ,此诸鬼神龙者,皆是所为,射猎屠杀鱼网中毒死者
  ,其魂神或堕海中为龙,或为有力太神化生之类,皆
  知宿命,忿怒宿怨,因作雾露,吐恶毒气,雨其国中
  ,其时人民,或中毒死者,或但得病者,有相涂污者
  ,皆由世人所作,不仁残杀物命,展转相怨,手自杀
  者,中毒即助其喜者,皆更困病。或相涂污不相涂污
  者,皆由食肉,有相分者,不相分者,听聪之士,觉
  知杀罪,追人不置,以己度彼,正等无异,如此奉行
  ,佛之弘道,行四等心,慈悲喜护,福自归身。若彼
  杀家,以肉与己,慎莫食之,不食之者,虽处恶世,
  盗贼灾变,毒气之时,虽处其中,不相涂染。其帝王
  人民,当有盈谷,孤独鳏寡,
  193页
  衣食不充,疾病困笃,无以自济,当给医药,糜粥消
  息,令其得愈,命不横尽,当明此人宿命行恶,不信
  三尊,背真向伪,悭贪所致,罪福分明,慎莫为恶。
  亦当慈心,以佛经法,教训愚痴,令行经道。若活一
  人,使病得愈,示之善道,令持五戒,终身清洁,与
  侍佛身,其福正等,是谓三事也。
  世有高节,清洁无欲,沙门梵志,怀抱经典,言辄法
  律,帝王臣民,心当恭肃,诣禀律行,此曹高士,口
  之所陈,皆是诸佛之遗典也。令人去恶就善,恩倍于
  亲,百有余分,使人寿终不堕三涂。常当慈心,恭肃
  向之。宁洋铜灌口,利刀截舌,慎莫谤毁此清洁之人
  。宁自断手,莫加之痛。宁自剖腹,出心烧之,无怒
  此人。设使愚者见佛经道明知去就,由远顽闇之群,
  驰就贤者之众,讲受圣典,以成高德。沙门梵志,无
  以贸买,求利为身秽垢,心清行净,犹明月珠。护持
  应器,劳身乞食,供口即止,不畜遗余。或居寺舍,
  或处山泽,树下冢间,皆知宿命,分别真伪,制作经
  籍,为世桥梁,慈心多愍,坐起咒愿,帝王臣民,令
  国平夷。如此高士德训,诸天龙鬼,恻心不务世俗故
  ,不为情欲之失所见叹述耳。国王臣民,若有智者,
  当寻求之,供所当得衣食床卧疾病医药,使其安隐,
  得讲经戒,敷演训导,坐禅念定,或从得道,或死得
  上天。衣食一国秽浊之人,不如尽心供养清净道士一
  人,其福弘大。如佛在时,供养佛身,正等无异,此
  谓四事也。
  194页
  帝王臣民,视此辈人。天龙鬼神,无不拥护,助之欢
  喜者也。佛告阿难﹕「吾前世时,行此四事,展转受
  福,自致得佛。吾以是故,重说四事,汝当广为诸天
  帝王臣民说之,所作善行,自得其福,终不唐捐。吾
  将灭度,四事累汝」﹗阿难闻经,且悲且喜,前以头
  面,为佛作礼。
  经中第一事,执政者与人民,有仁慈之心,不害生命,
  其福德,等于侍佛。第二事执政者与人民,救济灾难,如供
  养佛。第三事执政者与人民止杀业,以弭灾患,济穷苦,以
  修慈心,亦如侍佛。第四事执政者与人民恭敬供事有智德者
  ,亦如供佛。世之大慈善家,大政治家,大宗教家,以及一
  切发心学佛之菩萨,依佛嘱行,则救人济世之目的立达,修
  福求乐之心愿当遂,曷速起而奉行之﹖﹗
  六、结论
  吾今依据大乘小乘少分经论,略述人间佛教,以谋今后
  重新建立此人间佛教。观夫释尊之说法,吾人生于今世,得
  闻圣言,不幸中之幸,宜亟努力建立人间佛教,从事于一切
  佛教之人间事业。吾意此事乃菩提之因也,菩萨之行也,欲
  证无上菩提乎,当建立此人间佛教﹗欲行菩萨乎,当建立此
  人间佛教﹗百千佛果功德,斯为无上,三祇菩萨因行,斯乃
  初步。故吾普劝人世,凡欲
  195页
  救人类、救世界、救国家、救自己者,作此人间佛教之信徒
  ,方能图成自救救人之目的。再劝吾侪在家出家之一切佛教
  同志,凡欲发菩提心求证无上正觉而行菩萨道,自度以度人
  者,今后应努力于此人间佛教之建立,务期全世界佛教化,
  全人类佛教化,使全世界之人类,立受佛教之恩光与幸福,
  庶几近救人类于水火,远符释尊之本怀,并报佛恩众生恩于
  万一也。偈曰﹕
  已依圣言量,建人间佛教﹔
  所有微分福,普施诸有情﹗
  癸酉初冬三十初度写于武昌世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