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净慧法师(宁铂)访谈录——儒者和法师的对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蒋国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明:宁铂是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曾被誉为"神童",对他的出家,社会和媒体有许多猜测,我发表这个个人的访谈录,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大家从中了解宁铂人生选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反省我们的人生,一同祝愿他走向生命的圆满;二是希望游学途中的净慧法师,如看到这个访谈录,请给我留言,我十分关心您的近况!

  近日一家晚报一再发表谈宁铂命运的文章。读了之后,我觉得为了使大家同情地理解宁铂的人生选择,我有必要将我所知道的宁铂的情况告诉大家。宁铂出家后,法名净慧,曾云游于云南与泰、缅边界的南传佛教寺院,后落脚于苏州的西园寺。其后,据说已云游境外。他落脚西园寺期间,我曾于2004年3月6日下午得以拜访他,就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与佛家人生的价值取向有何不同、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与佛家的人生价值取向,哪种取向更符合人的生命本质与人的生存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无拘束的交谈。双方都抱着虚心请教的态度,各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如实说出,并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访谈在西园寺方丈院中二层中东厢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大约两个小时。为尊重净慧法师,访谈时我未做任何记录,次日清晨才凭记忆记下了访谈的主要内容。这一记录,本是为自己研究人生意义问题所备,现在之所以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公开发表,乃是希望大家能真实地了解宁铂出家后的精神世界,共同祝福他走向生命的崇高境界。

  我对净慧法师早有注意,但在这次拜访之前,并没有谋面。见到他以后,我一眼就注意到他穿得很单薄,上身是二件单衣,下身是系了裤腿的单裤。赤脚穿着一双软布鞋,上下衣着的颜色是僧人服装那种土黄色。法师个子不高,看来在一米七以下,体貌显得清瘦,面相苍白。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他右手腕上带着一款似乎方形的黑色手表;表带也是黑的,但不清楚是塑料的还是皮的,但肯定不是金属的。法师很谦和,不但见面和告别时,合十致意,送别时还特别深鞠躬。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凡回答我的提问,都必合十致意,这一切都做得很自然,是我所难以模仿的。为回礼,我也合十,但我自己都感到僵硬不自然。净慧法师说话声音不高,但很清晰。

  我问:法师穿得这么单薄,不会生病吗?是不觉得冷还是炼了气功能抵御寒冷?

  回答:人的感冒生病,是由脊背后两个经脉(讲了名称,我没记住)控制的,控制不住,就会感冒生病,所以,一旦那两个经脉使你感到不舒服,就要调治它,调治好了,就不会生病。其实,把身体磨练得健康不生病是不可能的,磨练的不是身体,磨练的是意志,只要将意志磨练得十分坚定,一般不会生病。

  我问:就法师的体会讲,你认为儒家的人生和佛家的人生,那种人生更符号人的生存本质?

  回答:佛家的人生,一般是人受到挫折后的选择,当然,释迦佛祖是个例外。选择出世还是选择入世,也就是所谓的选择佛家人生还是选择儒家人生,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是积极的人生,而另一个人是颓废的人生;更不能说选择这一种人生就一定是健康的,光明的,而选择那一种人生就一定是没落的、腐朽的;选择哪那一种人生其实只意味着人自己选择了适合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把出家仅仅理解为以麻痹自己精神的方式来求得自己的解脱,并不是佛教本来的意思;而众多信男信女以迷信的方式祈求佛的赐福消灾,也不代表佛教原本的意义。佛教只希望通过定慧双修的途径,化解欲望,让人的心灵保持平静,保持纯洁,保持关爱。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并不在意色身存在的价值,他们追求的永远是心灵的解脱。

  我问:求心灵的净化,也是儒家所追求的。那么,在法师看来,儒家与佛家在这个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世间的善法,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只不过是在怎样去解决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儒家的办法,是希望告诉人如何向外界索取以化解心灵受欲望鼓动所形成的困惑,这样因为外界不以人的意义为转移则势必没有一个欲望满足的尽头,所以儒家的办法最终的结果总是让人失望。而佛家的办法则不然,它不是鼓动人通过向外界积极索取以满足人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它是希望告诉人一个如何自身化解欲望办法,使人不为欲望左右而不能自拔。

  我问:儒家也讲寡欲,也希望通过化解欲望的办法保持人的良心。那么,在法师看来,儒家与佛家在化解欲望的做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儒家的办法,就好比在人疲劳时,让人抛弃烦劳,寄情山水、寄情丹青、寄情音乐,使人获得暂时的舒坦,待到回过神来,一切烦劳如故,不是一个究极的解决。究其原因,就在于儒家总希望使人相信人可以通过积极得到什么来解决人的问题,实际上人通过得到什么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终极的问题,不是根本的解决。佛家的办法所以有效,就在于它不是告诉人通过得到什么来解决人的问题,而是告诉人不去得到什么才可以解决人的问题。要得到什么的解决办法,最终让人得到的只能是心灵的不得安宁;要人不得到什么的解决办法,最终必定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

  我问:儒家也认为求得心灵的安宁是重要的,但儒家更多是从确立动机的意义上讲如何求安宁,如儒家讲转念,就是要将不当的动机化为正当的动机。我不知到儒家的这些办法,与佛家保持心灵安宁的办法有什么不同,佛家的确能做到不起念头吗?

  回答:认为佛家求心灵安宁,就是达到不思不虑,心灵无任何念头起,这是来源于汉人祖师的一种误解。其实佛教的不起念,不是要人不去想任何事,不去考虑任何与人生存在攸关的问题,而是要人在这些问题产生时,就不停地化解它。化解的具体办法,就是当念头刚起来时,就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个念头是要不得,是不对的,不要使它发展成为自己的心志。

  我问;在我看来,出家最难做到的不是把欲望看透,而是难以割断亲情和对家庭的责任,不知法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回答:这只要看印度佛教徒怎么做的就不难明白。佛教徒是将尽人的责任与求自己的精神解脱看作不同时期的人生追求。梵志从小出家,在寺院里生活到二十岁,然后回家,结婚生子,到五十岁,孩子已长大,将老妻托付给儿子,自己回到深山里修行。这样佛教徒便认为他们完全做到了为人的责任。

  净慧法师最后问我:儒家既有终极关怀,他们怎么解决生死问题、今世和来世问题。他似认为儒家不讲生死问题,并以孔子那句著名的话为证。我想就佛教徒普遍的修来世的理想而言,这个问题可能是使他困扰的唯一问题,他可能对于有没有来世处在犹豫之中。“不知生,焉知死”。儒家从这个认识出发,将现世看得很重要,不去管无法证明的来世是否存在的问题。佛教徒却无比地重视来世问题。要同佛教徒谈来世之不存在,将他们的理想彻底破灭,似乎是不人道的。所以,除了说儒家一般不太注意来世问题外,我不想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更无法说什么。这是一个无法经验证明的问题,似乎也是一个无法理论证明的问题。但我们不妨这样推论:生死紧密相关,生既是从无到有,那么死就是从有到无。既然是无,那么可能意味着来世是不存在的。但这个推理净慧法师能相信吗?

  (附作者简介:蒋国保,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