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儒佛融通的一个重要途径
礼:儒佛融通的一个重要途径
南开大学 张培锋
《佛法金汤编》卷十二:宋儒程颢“每见释子读佛书,端庄整肃,乃语学者曰:凡看经书,必当如此。今之读书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一日,过定林寺,偶见众僧入堂,周旋步武,威仪济济,一坐一起,并准清规,乃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卍续藏》第八十七卷,第423页上。)另一位大儒司马光也有类似经历:“暇日游洛阳诸寺,廊庑寂寂,忽声钟伐鼓至斋堂,见沙门端坐,默默方进匕箸。光欣然谓左右曰:‘不谓三代礼乐在缁衣中。’”(《佛祖统纪》卷四十五,《大正藏》第四十九卷,第412页下)笔者认为,程颢、司马光在此所作的并不是一般性的赞叹,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很多在世俗社会已经失传的儒家古礼,完好地保存在佛教中,这是很值得深思的。后来,朱熹等人重新挖掘和阐释儒家自身蕴含的礼仪并推衍其宗教意义,最终完成了儒教的建立,宋代理学实质上是儒学宗教化的产物。可见,礼成为儒佛融通的一个重要途径。
儒教以礼为核心,因而儒教又称为礼教。但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和秦朝的暴政,儒家礼乐崩坏,礼法失传。两汉时期,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往往只流于形式,缺乏内在的宗教意义。在这种形势下,传入中国并很快中国化了的佛教转而成为维系中华礼仪传统,传承古老礼乐形式的重要力量。儒家还有一个传统观念:“礼失而求诸野。”佛教礼仪正属于保存中华古礼的活化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佛门礼仪是来自儒家的。在原始佛教中,并没有中国寺院中常见的那些仪轨。汉传佛教中的很多仪轨是中国僧人创制的,而这些僧人出家之前,大多数有业儒的经历,这使得他们有条件、有能力将儒门中即将失传的礼仪融入到某些佛教仪式中,这样做,既容易为普通中国人所接受,也保存了儒家礼仪的精华,因而佛教仪规应该说是儒佛融通的结果,而不仅仅来源于佛教。在这方面,东晋杰出的高僧释道安发挥过重要作用。道安出生在常山扶柳县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战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才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高僧传》卷五记载:“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中国佛教最初这些礼仪制度的建立,是由早年饱读儒书转而学佛的释道安来完成,决非偶然。在中国佛教史上,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高僧,他们或有深厚的儒学家传,或早期有较长时间的学儒经历,这些使得他们成为一代佛教典章制度的制定者,比如隋唐之际的律宗大师道宣,其父曾任后陈的吏部尚书;唐代禅宗、华严宗高僧宗密、明代净土宗高僧莲池袾宏等,都出身儒门。特别是袾宏,应该说是近代以来流行的很多佛教仪规的实际制定者。当然,佛教仪轨肯定有一定的佛教理论的支撑,融入了佛教的宗教性内涵,但不可否认,在具体的仪式上,很多是中国传统的,而非印度的。
佛门的很多法器来自中国,比如钟鼓等都是古已有之的礼仪用具。《诗经·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钟鼓喤喤,磬管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就典型地描述了周朝的礼乐仪式,其中提到的钟、鼓、磬、管等等器具,后来都成为佛教常用的法器。上古的礼仪,正是通过这些乐器的运用,祈祷神灵将福禄降至人间。后世佛教的某些法会也未尝没有这些功能,只不过已由早先的儒门转移到佛门。
中国佛教也并不讳言佛门的规矩来自于传统礼乐之道。《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第九》开篇有一段话,揭示了佛教是如何看待和继承传统礼乐之道的:“上古之世,有化而无教,化不足而礼乐作焉。击壤之歌,不如九成之奏,洼樽之饮,不若五齐之醇。然文生于质,贵乎本也。吾天竺圣人最初示化,谓人人妙觉,本无凡圣,物物全真,宁有净秽,无假修证,不涉功用。而昧者茫然自失,若聋瞽焉。于是,随机设教,击犍椎以集众,演之为三藏,修之为禅定,迄于四十九年而化仪终矣。梵语犍椎,凡瓦木铜铁之有声者,若钟、磬、铙、鼓、椎、板、螺、呗,丛林至今,仿其制而用之。于以警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也。若夫大定常应,大用常寂,闻非有闻,觉亦非觉。以考以击,玄风载扬,无思无为,化日自永。雍雍乎仁寿之域,清泰之都矣。”(《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1155页中)这里指出:早期的佛教并没有仪规形式,就佛教“本无凡圣,无假修证”的理论而言,礼仪是根本不需要的。但是,后世人们由于根基低下,需要礼仪来规范,于是,瓦木铜铁等器具便可以用来作为警醒人心的工具。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形式在沟通儒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最终促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与儒学的宗教化,为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基础,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