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传时的中国文化背景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以一种怪力神的面貌出现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前举《四十二章经序》里的那段记载。很明显,这段记载除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资料以外,还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两点信息:一是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佛教同中土流行的发达的天地鬼神祖先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学等一样,属于同一形态。而正是这一点,则构成佛教得以允许有选择地跨入老大中华门槛的思想基础。二是正因为佛教认识到这一点(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的),因而暂时遮掩去那原本庞大而精致的宗教文化主旨,而以其非本质的神奇怪诞的面目去降尊纤贵和小心翼翼地去迎合之,以图能脐身进泱泱大中华的也是庞大而精致的意识形态圈内。
那么,两汉之际致使佛教不得不以扭曲面貌来迎合的中土宗教文化空间是怎样一种斑斓多彩而又博大深邃的格局呢?
其一,源远流长的天地鬼神祖先信仰。
远在尧、舜、禹三代以前,悠悠苍天便一直是我国古人探索奥秘的首要对象。天地瞬息万变和扑朔迷离、天所体现出的无所不在的主宰力量和神威以及天地的开辟、形成和演进历史,曾激起上古人们无比丰富的遐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其昭著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
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传授?
那时天地末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
那时是浑浑吨吨,谁个能够弄清?
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
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
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门的来历又从何处?
穹窿的天盖共有九层,是谁动手经营?
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个是最初的工人?
在早,《庄子·内篇·应帝王》已编织出那段著名的儵忽开凿混沌——天的奇异故事。庄子的寓言,反映出古人开天辟地的意识:即世间本无天、地、人,只是经过儵忽——代表迅疾的时间——开凿之后,才有了现在面目的天、地、人。
汉初的《淮南子·精神篇》在《天向》之后继续发挥说,上古时代还没有天地,宇宙一片窈冥混沌浑茫。以后渐渐有了两个大神,一个是阴神,一个是阳神,在那里苦心开辟天地;终于区分出阴阳,确定出八方位置。于是阳神管天,阴神管地,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正是在上述开天辟地的天地意识和创世纪神话的基础之上,我国先民们渐渐成熟起天帝信仰。
《墨子》引《虞夏书》提到夏代即有“天”的概念;殷商甲骨文中出现了“帝”和“上帝”的称呼;入周以后,天帝信仰已很普遍。《诗经·周颂·时迈》即唱道:
时迈其邦,
吴天其子之,
实右序有周。
大意是说:巡行到那个邦国,天帝爱他跟儿子一样,实在保佑我宗周。这段诗透露出,当时的国君就已有天子的观念,即将自己看做为天帝的儿子。天帝像父亲一样爱护、。保佑天子、天子是天帝与人间相通的中介,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是天帝意志的执行者;所以只有天子才能郊把祭天。那时的祭天,就是在圆土堆或圆土台上架起柴火,上面置放玉器及牛一类牲畜,点燃烟火,使香烟直达九天,向天帝报告人间的信息,传达人们的请求。这就是史书里记载的燔祭或燎祭。据《礼记·祭法》记述,秦汉之前的帝王们就有了固定祭天之处。现今北京的天坛,即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祭天场所。古人称天坛为圆丘。著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内原有的三个黄土丘,据说也是殷商时期的古蜀国王祭天的场所。
须要指出的是,古人祭天往往是同祭祖先一并举行的。祭祖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祖先祟拜的基础即是鬼神信仰。先秦时代的人们将死去的祖先称为鬼或精灵,认为鬼或精灵是不死的。《史记·滑稽列传》里介绍的河伯娶妇的故事,便正是上古人们灵魂不死观念的反映。
其二,诡谲丰富的神仙传说和方仙道。
我国先民的神仙传说和方仙道信仰也是源远流长的。最早的神仙家史料,保存在《史记·封禅书》中。那里面说,大约在战国中期,燕齐一带出现了一批神仙方士,他们宣传人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自由遨游于人世之外。燕国人宋毋忌、正柏桥、羡门子高等正是修仙得道的仙人。燕齐东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影,又促使方士们编造出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的神话:说三神山上的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打造的,有白色的飞禽和走兽,住着许多仙人;更重要的是藏着一种吃了会不死的仙药……这就是所谓的仙话。可是,当时齐国的威王、宣王,燕国的昭王却信以为真而派出能干的探险家入海求仙。这个求仙不死信仰,从公元前4世纪的前半叶一直盛行到两汉之际,劳民伤财,旷日持久,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荒诞绝顶的求仙不死浪潮;即连秦皇、汉武这些旷世英主、一代天骄也未能免俗而投身其间。在这些浪潮中,本无系统理论的神仙方士们得以借助战国末齐人邹衍的终始五德之运的阴阳学说来解释、完善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唐代诗僧寒山子曾有诗批评秦皇、汉武迷信神仙传说和方仙道说:
常闻汉武帝,爱及秦姑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口草茫茫。
尽管如此,我们从那时期的求仙不死浪潮中,还是感觉到我们的先民们对“人”的因素的重视。他们那种人可以成仙的思想,反映出华夏先民对永生的渴望,表示当时人们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其三,盛极一时的阴阳五行和谶纬神学。
我国阴阳五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时代。据说治水英雄大禹率先打破了“禅让制”,把王位交给儿子启。同姓诸侯有扈氏不服,起兵造反。启于是率大军亲征有扈氏的大本营甘(今陕西户县西),临战前召集六军将领说: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这段话,见载于《尚书·甘誓》,历史学家们推测在公元前2196年。这里的“五行”,大致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三正”,大致是与五行有关的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又增加了“相生相胜”的哲学成份。
至于阴阳,则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代表着一对矛盾,如昼夜、明暗、冷热、上下、左右、
君臣、夫妇、雌雄……互相对立,互相补充。《道德经》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把阴阳与五行撮合在一起并加以神秘化的,是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其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他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政治的擅替。汉儒们出于政治需要,在将古代的神权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大规模地兴起造神运动,使原来的天地鬼神信仰增补进新的内容。
古往今来哪一个国度造神最多?不得而知。日本人窃德忠在《道教诸神》里说日本人爱用“八百万神”的说法,并断言中国人造的神“绝没有‘八百万”’。又有学者统计印度教诸神说,这个我国西南的古老邻邦的“大神、小神、男神、女神的数量竞达三亿三干三百万”。按印度人口信算,简直快一人一神了!可是,持日人、印人多神论者却不知,在汉儒谶纬神学中,世间万物都有神驻扎充斥。请看看《河图玉版》的说法:“天之东西南北各有铜头铁额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又各有金刚敢死力士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天中太平之都,有都甲食鬼铁面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昆仑山天中柱也。”若干三千亿万神,这确令日人、印人气短的了。汉儒仍在神灵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犹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汪洋您肆,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神化,把人纳入天地鬼神的信仰体系之中,使天地信仰与王权政治、天地鬼神的神格与封建社会的人格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其四,玄妙莫测的黄老之术和黄老道。
赫·乔·韦尔斯在《世界史纲》里这样写道:“当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道教已是中国普遍流行的一种宗教,它是从很古老的原始巫术和秘传法术发展而来的。”韦尔斯这里所说的道教,并非东汉顺帝时(125一144年)张道陵所创的五斗米教或东汉灵帝时(167一189年)张角所创的太平道,而早道教的源头之一的黄老学派或黄老之术。《后汉书·楚王英传》中所指的楚王英“更喜黄老学”即此。
黄老学派或黄老之术原系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治术。西汉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两代都以此治天下,并具体化为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政策。但黄老之术一旦同神仙家或方仙道合流,便成为一种带有神秘气息的半宗教或准宗教的形态了。黄老之术的核心是老庄之道;老庄哲学或称道家学说,黄帝只是托名。黄老之术被神学化、宗教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老庄哲学被神学化、宗教化的过程。
汉武帝即位后,宠信李少君、少翁等燕齐方士,大搞炼丹求仙运动。神仙家们受到鼓舞而得寸进尺,希望也像儒学谶纬化一样,建立起一套拥有高深玄妙理论神学体系。他们从西汉儒家尊祟尧舜、神化孔子的方式中受到启发。神仙家认为,黄帝、老子的地位与声望大大高于尧舜、孔子,向黄帝、老子及其学说攀亲,可借其威而张己之信,借其文而扬己之教。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ll3年),河东地方偶然出土一口铜鼎,于是方士们便围住汉武帝说开了,称这口鼎出土的时间跟当年黄帝获鼎的时间是同日同时;如果武帝也能橡黄帝一样到泰山封禅,便能像黄帝一样学仙升天。又说黄帝当年曾筑五城十二楼来迎接神仙;又说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后得道成仙,最后骑龙上天。这是神仙家攀附黄帝。也就是从汉武帝时代起,神仙家宣扬神仙之说,便都树起了黄帝的旗号。
进入东汉,神仙家又开始神化起老子来。东汉初,具有神仙方术思想的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与圣母并列,把老子列为创世神的尊位上;同时,老子的“道”也被直接人格化而等同于老子本人,即所谓“老子者,道也。”老子于是就成为与“道”异名同体的原初神。因为在:老子《道德经》里,道既是一种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原初浑然体,亦是一种真实可信的万物始原。到了东汉桓帝时代(147一167年),老子已被进一步神化,桓帝也像神仙方士道教徒们那样将老子请上神座加以祭祀。“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后汉书·王涣传》),“黄老道”的名称也便正式出现了。黄老之术至此正式发展成为黄老道。
那么,神仙家们为问要向老庄哲学攀亲呢:这是因为老庄哲学中有“仙意”。比如老庄论道,把道说成是天地万物的原创者,是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则;又比如,老庄宣传以尘世为粃糠,以富贵为物累,追求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抱一、坐忘、虚心和内心的安宁;特别是像《道德经》中的“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关于真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彻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描绘。简直就是神仙家言。所以,在那一时期,神仙家们、黄老道和早期道教徒便竭力编织和张扬忠于“修道养性”从而“致寿“的神话。并为汉代社会普遍信奉。《史记》中关于老子活了160余岁或200余岁最后“不知所终”的说法,正是当时对传闻的一种真实记录。
正是在上述基础之上,东汉张道陵、张角分别创立了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那以后的岁月中,道教放手地利用、改造老庄哲学,并最大限度地汲取中国母体文化的各种养料,成为具有独特的也是气势不凡的神学系统、且集中国士大夫雅文化及民间俗文化于一体、融上层正统思想与下层异端意识为一炉的、足以同外来佛教相抗衡的大型民族宗教。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佛教想要进入的中华宗教文化大系统。其架构是何等的宏廓雄伟。其历史是何等的绵远悠久,其底蕴是何等的深邃厚实:这样一个拥有与印度河一恒河文明同样优秀古老的黄河一长江文明的华夏民族,对于外来文化决不会像其他相对落后的民族那样会去囫轮吞枣、全盘端来的。它具有充分的自信和眼力去仔细审视,从容排拣;任何文化倘以一种大咧咧的态度或肆元忌惮的倾泻主义闯入国门。一定会碰得个鼻青脸肿。而佛教文化的本质是平和谦恭的,同时又是精明细腻的。它既渴望交流,渴望向着喜玛拉雅山麓之北、东海之滨的那一大片广袤和充满诱惑力的黄土地上去舒展身手,那么,其最初的举措便决不会楞冲冒失而是大智若愚,去尽量向着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靠拢。向着其固有的异彩纷呈的神仙怪异方士道术迷信大系统套近乎;何况佛教文化与那时的中国宗教文化本身也有着不少相似乃至于相通之处——它们构成了二者赖以交流、粘附、对接以及后来的儒、释、道三教会通圆融的一个重要基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