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讲堂的佛教文化意义与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新的世纪佛教将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这是新世纪之交佛教界的大德都在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2000年5月,湖北省第六届佛教代表会议在武昌召开,与会代表在总结湖北省佛教协会四十年的工作历程,尤其是缅怀赵朴初会长的时侯,一致认为中国佛教今天的昌隆,得益于赵朴老高举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旗帜,带领佛教界发扬大乘精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接合的道路;而中国佛教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尚需继承赵朴老的未尽事业,完善自身,丰富底蕴,造福社会,与时俱进。鉴于“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中国佛教向现代转型期间的一代高僧太虚大师的一脉传承,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在武昌建设一座承载丰富佛教文化底蕴的“太虚讲堂”,以高度的责任感肩负佛教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一、“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太虚大师首倡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所谓“人间佛教”就是要在人间建立一片净土,首先自己发大愿,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使人们变成纯洁美好。这个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成为佛教进步的旗帜。
太虚大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佛学家、佛教改革家和教育家。他将中国佛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式微与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实际相结合,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一心要使佛法适应现代社会,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完成导化人心,维护道德历史使命。太虚大师的改革,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迎来了充满生机的中国现代佛教新阶段。1922年,太虚大师以一位佛教思想家和佛教活动家的远见卓识创办了武昌佛学院,并在武昌成立了“世界佛学苑筹备处”,使武昌成为佛教现代化改革和佛学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中心。在他的倡导、教育及受他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高僧大德,形成了一支促进佛教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学生,有追随者,更有坚定的继承者,如巨赞、正果、法尊、印顺、圣严、惟贤、演培、隆根、茗山、昌明、净慧等,迄今在教内外,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其中最著者为赵术老,他绍续太虚大师的未尽事业,几十年来高举“人间佛教”旗帜,并进一步对佛教思想作出顺应社会进步的阐释,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实践“人间佛教”成为20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21世纪的中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现代化,奔向文明礼、民主和富裕。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国悠久而灿烂、源远而流长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现代化地程中始终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它具有独具民族文化魅力的特色,又融合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使它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是当代的,又是未来的,总之是传统、现实、未来的统一、是继承、扬弃、拓展的统一,具有永久旺盛的生命力。
两千年的相濡以沫,使外来的佛教深刻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太虚大师、赵朴老为代表的先贤们的殚精绝虑而进一步融入中国现代社会的佛教,还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宣传太虚大师就是宣传中国佛教,确认太虚大师就是确认佛教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继承和弘扬“人间佛教”的宝贵遗产就是继承和弘扬具有永久旺盛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太虚讲堂的佛教文化意义
太虚讲堂是建设“人间佛教”的载体。其功能定位在于: 是由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地依法管理的,集佛教文化研究、佛教高级人才培养、弘法利生慈济功德、对外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具有全国一流建筑风格的佛教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并充分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高文化品位的佛教文化建筑、高层次的佛教研究机构、高素质的佛教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湖北省佛教界高僧大德们的构想中,太虚讲堂要承载“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并落实到建设的具体途径上来。
(一)“人间佛教”是佛陀的理想
“人间佛教”的思想不是凭空提出,它以佛陀对人间社会的构想为依据,充分反映了佛陀理想的四大特征。
1、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洁净、舒适,无荆棘坑坎秽浊尘埃,无旱涝等灾患,无蚊蝇蚤虱蛇蝎等害虫毒物,土地平正、风调雨顺、气侯凉热宜人,树木繁茂、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们理想中的净土、仙境。
2、生活用品极其富足,“财宝丰饶,无所匮乏”,无有贫穷,无有因物质财富不足所引起的种种苦恼、争斗。
3、人们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皆行十善,贪嗔痴等烦恼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互爱互敬,没有语言隔阂。政治清明,永绝战争之患。
4、人类生理缺陷得到了极大改善,人皆形貌端正,身无疾患而长寿。
从科技发展的前景来看,佛陀描述的这幅理想国图景,并非凭空虚构,而且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当然,这种理想人间不会自然到来,只能是全人类的努力建设,辛勤创造的成果。创造理想人间,须遵循客观规律,创造能结出理想人间之果的因。从佛法看来,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美好人间,须从能创造的主体——人类心灵的根本上着手,率导、带动令人类力行众善,不作能污染的心灵和环境的恶业,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物质文明建设,以净化、庄严心灵为本,净化、庄严国土。
(二)“人间佛教”的建设途径
“人间佛教”的建设途径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建设。
1、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教化体系,以教化众自净其心,从而净化人间为已任。尤其强调,教化众生,应先教化自己,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并主动,热情地关心众生,服务众生,助人为乐,广结善缘,做众生的良朋益友,以德行、智慧、热情感化众生。
严格遵守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大原则“议政而不干政”。佛陀是典范。太虚大师遵循世尊的教诲,率先垂范。建设美好人间的关键性问题,是政治。中国佛教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王权政治可谓相依相存,不断发展。著名高僧释道安就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主张。天台宗、华严宗的创立都是帝王支持的结果。
2、佛教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活设施的改善,并列为美好人间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佛教戒律禁止杀害劝物,提倡护生、放生,禁止砍伐木、践踏青草,植树造林、保护林木,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真可说“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还鼓励人们参入社会公益,社会救济活动,积极投入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要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之一,即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伴随着生产、消费、竞争的全球化。它体现在投资的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上。从而推动了世界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它反应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即发展经济和结构调整要重视世界发展观、消费观、医疗保健变化的影响,它带来了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这些变化表现在:
第一,世界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体系。
第二,世界消费观——生活质量观的兴起。与繁荣同步的是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丛生,并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经济的发展,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重视提高生活质量是世界消费观的特点,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社会和心理特征,涵盖了人们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也是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世界医疗保健观——重视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以人为本”是现代医疗保健观的核心观念,它强调要以病人中心,以完整的人和人的全面健康为中心。在现代医疗保健观念中,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取向。
物质文明的发达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间佛教”建设必须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注重科技,也是佛教的一贯精神,利用科技“以少功力集多资财”以饶益众生,是大乘菩萨必修的方便。《深解密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皆教导大乘行者应勤学五明,掌握世界的一切知识技术。五明中的医方明、工巧明可总摄各门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则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中的重要学科。佛教中曾出出现过龙树、一行等国际级的科学家。佛学中蕴含有可以启迪科学的深刻智慧。“科学愈发达,佛法愈昌明”,成为愈来愈明显的事实。“人间佛教”应高扬大乘注重科技的思想,鼓励人们钻研科学、革新技术,以科技兴国救世;应提供善用科技的知识,揭露科技发展中的偏失弊病,防止和反对利用科技发动战争、破坏环境,以佛法的如实智慧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和科技的革新飞跃,走出“科学终结”的底谷。
(三)太虚讲堂高文化品位的基本要素
太虚讲堂高文化品位内涵:一是要有继承、弘扬“人间佛教”的高僧大德。二是表现在建筑格局与建筑风格上。太虚讲堂建筑形式一定要与“人间佛教”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高度和谐相统一。“太虚讲堂”是湖北佛教界人士过宗教生活、学习和处理佛教教务的所在地;也是一座与国内外佛教界集佛教文化交流、佛学研究、弘法利生、慈济功德于一体,具有多功能高文化品位的佛教文化综合建筑群;更是国内外人民群众休闲旅观光,具有全国一流的佛教文化设施与人文景观,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太虚讲堂”高文化品位集中体现了以积极的人生观去正处对待“生老病死”向来(生)寿(老)康(病)往(死)”转化的重大问题。因此具有以下最基本的要素。
1、以民主精神重建四众和合高素质的菩萨僧团。讲堂中的僧众,要遵循慧能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教诲,深入众生中,深入到苦乐间半的地球人间去修学,要以身作则,做弥勒型的菩萨僧。坚持“爱国爱教”,关心政治,积极投入两个文明的建设,坚持“议政而不干政”的原则。信仰纯正,佛学知识渊博,善巧度化众生。
2、紧扣时代脉动,保持自然环境,关注环保,坚持不懈地兴办环保社会公益事业。例如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大力提倡兴建太虚塔院,逐步减少陵园内的“白色污染群”。
3、高扬大乘注重科技的思想,鼓励众生钻研科学、革新技术,以科技兴国救世。高科技要融入讲堂的佛教文化建筑群中去。例如要建立信息网络的传播系统,真正做到“僧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4、集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于一体。讲堂要设立八大佛教宗派研究部。(1)龙树法脉——智凯和天台宗。(2)破邪显正——吉藏和三论宗。(3)玄门神足——玄奘和法相宗。(4)周遍含容——法藏和华严宗。(5)戒香法诚——道宣和律宗。(6)一花五叶——慧能与禅宗。(7)横超三界——善导和净土宗。(8)深宫佛影——一行和密宗。
5、设立医方明医院,重视提高众生的全面健康水平。建立安养院,使老年僧人,做到老有所养。
6、以“人间佛教”思想为宗旨,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形成“太虚讲堂”新的管理模式。“太虚讲堂”要适应日趋理性化、民主化的现代化社会,结合现化科学文化阐释佛法,加强对佛法智慧的弘扬,提高广大佛教徒的教理水平,革除民俗佛教迷信低俗,偏离佛法的弊病;将佛教徒的聚合体由以权威人格为中心,家长式管理,转变为以正法为中心、律议为纽带,民主化管理团体的新模式。
三、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调整、适应中国国情完成宏法利生的历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与支持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国佛教徒与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太虚讲堂”展现出“人间佛教”文化度蕴与文化品位,提出了21世纪佛教要适应社会发展,造福社会、服务人群、“净化心身、净化环境、净化社会”新的思维和历史使命。
(一)在与社会社会相适应中发展佛教事业。
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佛教都面临着希望和挑战,佛教将担负起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的使命。佛教首要的使命,就要向太虚大师那样致力于佛教改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去发展“人间佛教”。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知识将直接成为财富,身为知识的直接拥有者知识分子的价值也将受到重视,而且未来的社会将会有更多的知识分子跻身于中产阶层。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本世纪进入成熟的青年男女、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属于“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状,决定了佛教中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来源受到限制。
“人间佛教”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倡“出家众的弘法应以弘扬在家学佛之道,教人善于‘了生’为主”。提出学佛应先好生做人,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为宗要,教人珍视极为难得的人身,如实认识自身依天地、父母、国家、社会、众生、而生存的实际,体认自身具理性抉择力、自制力、忍耐力等人类特性。知晓精勤劳动工作、尽心尽责、报答父母、国家、众生,是做人最起码的天职,应以互爱、互敬、自他俱利的原则,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应遵法守纪,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价值、有德行,俯仰无愧的合格人。不提倡学佛就要遁迹山林、超然世外的寺院出家生活,走自了之路,“无求即时成佛贪心”,而以改革、振兴佛教以救国拯世为已任。倡导在社会大众中, 各自岗位以上无私无我的精神尽心尽职,服务社会,利乐众生、便是行菩萨道。
(二)佛教重要的使命是佛教教育和佛学研究。
赵朴老强调的佛教最重要的使命,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的历史悠久,三大语系齐全,寺院众多,各民族佛教徒多达上亿人。中国佛教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1世纪,汉语系佛教将日益成为世界文化宝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虚讲堂”内设八大研究部,就是为八大宗派培养各学派佛学研究生、博士生的。中国佛教界急需精通“五明”的专家、科学家、佛教学者、高僧大德。同时还要培育出大批志愿宏伟、品格高尚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民众楷模。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佛教教育和佛学研究工作,我们要遵照江总书记最近提出“宗教院校也应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哲学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要特别注意在中青年教职人员中培养一批政治上可靠、又有较强的从事宗教方面国际活动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指示,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广泛地开展济世利人的慈善事业。佛教需要发展慈善事业,使人们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向上、向善、生慈悲心。而且佛教的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慈善,更是精神上的慈善。受到帮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质的援助,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另一方面,我们在救助别人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道德,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的过程。
今天的社会,贫穷与疾病仍是困扰世人的一大难题。所以佛教界要增强对社会众生的关爱,决不能只热衷情于把寺庙建得越来越华丽,佛事越来越频繁。所以慈善、社会公益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支持希望工程、扶助教育,不仅要帮助聋哑等残障人士,救助社会中的弱势人群,而且还要兴办医方明医院,安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
(四)以人间佛教思想为导,探索以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开创新世纪的佛教事业。
科技革命的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人生价值,也促使佛教要改变、调整弘法利生的方式。传统型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展新的生存发展方式,无疑成为新世纪有志于“人间佛教”事业僧团的重大使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创造新的经济来源,为高素质的出家人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之无后顾之忧。知识渊博的僧才,也是智能阶层的一部分。如何将佛教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哲学、医学多方面的文化资源发掘出来 ,并转化产业化,逐步由过去以“”做佛事,捐功德、靠供养”为主要经济来源,转变为保护自然环境,注重科学研究拓展素食文化、医疗、养生文化、作为旅游经济产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慈善、福利事业,作为新的经济来源。例如今后,凡是常住“太虚讲堂”僧众、一律实行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做到学有所有,老有所养,专心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第二,建立现代化服务型的佛教社会职能的管理新模式。例如“太虚讲堂”管理中,实行全方位,按职能不同,分层次管理。具体表现是: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严格按照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管理;佛教文化研究区要按照研究机构管理办法管理;“休闲、养生、健生、度假区”按照市场管理办法管理;“慈善、安养、医疗区”按照社会公益管理办理管理;整个“太虚讲堂”按照现代化企业(物业)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管理。
(五)提倡“三个净化”,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社会的进步,需要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发展这一使命是人类所盼望的共同命题,也是每个佛教徒应该遵循与担负的使命。从过去到现在,以至未来,广大佛教徒始终在致力于净化人心、净化环境、净化社会,消弭战争、实现和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心诚意、无怨无悔地为“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平理想而祈祷。21世纪中国佛教徒将一如既往地弘扬佛陀慈悲、无我、平等、尊重的和平教义,虔诚祈祷和坚决维护人类世界的永远和平。
作者:释见忍 张化平
参考文献
1、江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编印
3、《2002年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 秦言著 中国计划出版社
5、《宗教学原理》 宗教文化出版社
6、《中国佛家》 宗教文化出版社
7、《黄金纽带》 华文出版社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