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作者:廖淑珍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文章作者】廖淑珍
【指导教师】黄运喜
--------------------------------------------------------------------------------
【中文关键词】台湾佛教|佛陀观|佛身论|多佛思想|人间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宗教实践
【中文摘要】佛法久住世间是佛弟子一致的理想与目的。佛教的发展在适应众生的世谛流布中,思想上却有了转变。因此,本文的主要意图是:尝试着厘清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思想,及其佛陀观思想在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中的原貌;透过当代佛教僧团的宗教实践,说明其面对当代台湾佛教环境,所采取的顺应态度,以突显佛陀观思想对当代台湾佛教实践的影响力。
台湾佛教的历史发展中,透露着佛教的发展受到整个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佛教的思想潮流也因此受到变化。佛陀观思想涵盖了佛身论与多佛思想,导引着佛法的宗教实践。有关佛身论与多佛思想,在学界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可说是量多质精。在本文中也有部分内容触及这方面问题,但是主要的研究脉络,还是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思想内涵,以及由佛陀观思想导引呈现的宗教实践。一般宗教包涵内在的信仰与外在的行为,核心思想导引着外围组织与行为的发展,从佛法的宗教实践来看,佛陀观思想是宗教行为重要的原动力;而台湾佛教历史发展,则一直都受到政权的更迭而变动。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思想及其宗教实践,可以在五期历史发展概况中清楚的呈现,并且可以找到理论依据。
由于当代台湾佛教思潮兼具现实与理想的佛陀观思想。因此,本文对佛身论与多佛思想渊源作了探讨。现实的佛陀观是以世间的释迦牟尼佛为本的,有三世诸佛思想,却无现在二佛并立、十方多佛之说;念佛的功德法身,以证见缘起法性空寂为见佛"得法身"。随着释尊的入灭,而有了大乘佛教理想的佛陀观,佛陀是色身无漏,有了新的法身常在之说,在思想的演变中,佛身已由二身、三身、四身演变到十身。佛陀在世时,早有过去诸佛之说,追溯释尊成佛的因缘,而有"本生"、"譬喻"、"因缘"中传出佛陀的过去宿行,三世十方诸佛之说也因此而陆续成立。这些思想,在当代台湾佛教的宗教实践可以清楚的呈现。当代台湾佛教流行的三大主要思潮,囊括了原始佛教、大乘佛教与秘密佛教思想,在佛教思想发展与组织结构上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现代化倾向。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原始《阿含经》中"诸佛皆在人间成佛"而确立"佛在人间"的佛陀观,依其思想方针"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故主张"以人为本","见佛功德法身"的"人菩萨行",以此为出世正见与入世正见,两者融和无碍的佛陀观。"妙心寺"与"佛教弘誓学院"可说是显著的实践代表。
在西藏佛教的四大佛教法派已汇集于当代台湾的佛教界,不仅在台湾各地已设有弘化处所,而且在台湾已建立一座具藏传佛教风格的佛寺,从事藏传法门的修持,藏学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藏传佛教思想在重视佛陀果德的开展下,融摄唯识瑜伽学的"四智"、"五法"理论依据,以大日如来的"五智生五佛"作为藏传佛教的佛陀观思想,立四种佛身来配属藏传佛教中的佛菩萨与金刚等诸尊,重视传授教法的上师,透过上师来传授即身成佛的法门。其中最具特色的修持法门就是"本尊相应观想"方法与"双身修法",透过三密的结合而达到即身成佛目标。在云林的"白马山菩提讲堂",号称是台湾第一座具藏传佛教风格的佛寺。透过具象与非具象的表现中,不仅可以明显看到当代台湾藏传佛教佛陀观的宗教实践,也可得知当代台湾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以及顺应台湾现实环境所作的融合。
当代台湾的南传佛教以教义与修持方法为传播重点,以现实人间的佛陀观为基础,佛身具生身与法身之说;佛陀色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相好庄严,这是肉身的理想化;念佛之教法、功德法身、五分法身的佛身观。重建后的"潮音禅寺"采用泰国佛寺建筑风格,"皓月精舍"以南传佛教禅法著称,在佛寺建筑与禅修特质中,可得见其佛陀观的具体宗教实践。
由当代台湾藏传、南传佛教的传入情况来看,多数是由台湾佛教徒主动邀请法师来台弘法的;从其修持方法与目的来看,除了显示出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之外,是否也透露出对原本流传于台湾的汉传佛法的不足,无法满足有意深入修行,或急于有成就者的需求,佛教徒对各自原本所修习的佛法,似乎缺乏自信。虽然当代台湾佛教的佛教文化特质,在复杂的历史发展下,呈现多元化、国际化倾向。然而,佛陀观思想不仅是宗教实践的原动力,时代思想的导引,对当代台湾佛教的发展而言,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
--------------------------------------------------------------------------------
【论文目次】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问题意识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3
第三节 论文结构 9
第二章 当代台湾佛教的历史源流 11
第一节 明郑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 11
第二节 清朝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 13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 23
第四节 戒严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 28
第五节 解严迄今台湾佛教的发展 33
第三章 当代台湾佛教多佛思想与佛身论的渊源 37
第一节 多佛思想 37
第二节 佛身论的发展 46
第三节 结语 61
第四章 当代台湾传统佛寺佛陀观的宗教实践 63
第一节 具象形式的宗教实践 63
第二节 非具象形式的宗教实践 71
第五章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83
第一节 人间佛教在台湾的发展 83
第二节 人间佛教佛陀观的思想内涵 84
第三节 人间佛教佛陀观的宗教实践 93
第四节 结语 102
第六章 当代台湾藏传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105
第一节 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 105
第二节 藏传佛教佛陀观的思想内涵 107
第三节 藏传佛教佛陀观在台湾的宗教实践 116
第四节 结语 124
第七章 当代台湾南传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127
第一节 南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 127
第二节 南传佛教佛陀观的思想内涵 128
第三节 南传佛教佛陀观在台湾佛寺的宗教实践 135
第四节 结语 141
第八章 结 论 143
附录 146
参考书目 147
--------------------------------------------------------------------------------
【参考文献】
一、史料
藏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新修订版第1· 55、85),白马精舍印经会,1992年
失译:《七佛父母姓字经》,大正藏第一册
后汉·支娄迦谶译:《阿粊佛国经》,大正藏第十一册
后汉·安玄译:《法镜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大正藏第四册
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大正藏第三册
失译:《分别功德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正藏第三册
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大正藏第四册
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吴·支谦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四册
吴·支谦译:《惟日杂难经》,大正藏第十七册
西晋·竺法护译:《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西晋·聂道真译:《异出菩萨本起经》,大正藏第三册
刘宋·僧伽跋澄等译:《杂阿毗昙心论》,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符秦·僧伽跋澄等译:《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大正藏第一册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藏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十五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禅秘要法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藏经》,大正藏十五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
东晋·慧远问、罗什答:《大乘大义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大正藏第二十三册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
后秦·佛陀耶舍:《虚空藏菩萨神咒经》,大正藏第十三册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一册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大正藏第四册
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寿量品》,大正藏第十六册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九册
刘宋·昙无蜜多译:《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九册
刘宋·淋良耶舍译:《观药王药上经》,大正藏第二十册
刘宋·淋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大正藏第十二册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大正藏第四册
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大正藏第三册
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元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后魏·菩提流支等译:《十地经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后魏·菩提留支共昙林等译:《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后魏·菩提流支译:《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盘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后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梁·慧皎撰:《高僧传》,大正藏第五十册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悲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后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梁·真谛译:《无上依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陈·真谛译:《佛性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隋·宝贵合:《合部金光明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隋·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大正藏第十七册
隋·智顗说:《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第三十四册
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三册
唐·婆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第五册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玄奘译:《佛说佛地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玄奘译:《佛地经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唐·玄奘译:《俱舍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大正藏第十八册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唐·地婆诃罗译:《大庄严经论》,大正藏第四册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十册
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义净译:《浴佛功德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实叉难陀译译:《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唐·菩提流志译并合:《大宝积经》,大正藏第十一册
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正藏第三十九册
唐·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大正藏第十八册
唐·不空译:《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大正藏第十八册
唐·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大正藏第十册
唐·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大正藏第二十册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唐·神恺记:《大黑天神法》,大正藏第二十一册
宋·法天译:《七佛经》,大正藏第一册
高楠顺次郎监修,《南传大藏经》,东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72年
立花俊道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十九
方志类
不着撰人,《安平县杂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大通书局,(未注明时间)
周元文重修(1712),《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大通书局
连横撰(1921),《台湾通史》(上、下册),《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大通书局
陈培桂,《淡水厅志》,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7年
瞿海源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上、下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
二、近人论着
中文专书
不着撰人,《白马山菩提讲堂》,中华菩提学会、白马山菩提讲堂着,。(未注明出版时间)
不着撰人,《藏密修法精粹》,台北佛教同修会、宝莲寺、镇国寺,1999年
中村元、金冈秀友等编,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台北:天华出版社,1984年 台湾佛教部分为张漫涛执笔
中村元着,释见憨、陈信宪译,《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1995年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台湾商务,1993年
王见川、李世伟着,《台湾的宗教与文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王见川、松金公正等编,《台湾佛教史年表──日据篇》,圆光佛学研究所,1999年
弘学主编,《藏传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任继愈,《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杨曾文、镰田茂雄编,北京: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1997年
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
印顺,《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大乘起信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我之宗教观》,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教制教典与教学》,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华雨香云》,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印顺,《华雨集》第一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
印顺,《华雨集》第二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
印顺,《华雨集》第四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
印顺,《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
印顺,《平凡的一生》(增订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
印顺主纂,《太虚大师全书》,《法藏:佛法总学(一)》,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未注明出版时间)
印顺主纂,《太虚大师全书》,《论藏:支论(三)》,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江灿腾,《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
江灿腾、龚鹏程编,《台湾佛教的历史与文化》,台北: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国际佛学研究中心,1994年
江灿腾、王见川主编,《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台北:新文丰出版,1994年
江灿腾,《20世纪台湾佛教的转与发展》,高雄:净心文教基金会,1995年
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
江灿腾,《台湾当代佛教》,台北:南天书局,2000年
江灿腾,《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
吕澄,《吕澄佛学名著》,台北:考古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
李世杰,《原始佛教哲学史》,台南:法藏讲堂,1994年
李世杰译,《密宗的历史与教理》,台北:佛教出版社,1982年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全集》佛学类之六《佛学问答类编上》,台中:青莲出版社,1995年
邢福泉,《台湾的佛教与佛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帕奥禅师,开印等编译,《智能之光》(修订版),高雄:净心文教基金会,1999年
承天禅寺编,《广钦老和尚事迹》,嘉义:镇德印经会,1994年
林曜传编着,《密教图像解说》,台北:常春树书坊,1996年
丘敏捷,《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月
星云编,《佛教》丛书之七《仪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星云编,《佛教》丛书之八《教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查尔斯·埃利奥特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二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胡之真编,《藏传法要》,台北:新文丰出版,1987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台湾商务,1995年
常任侠,《东方佛教文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
张珣、江灿腾合编,《当代台湾本土宗教研究导论》,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
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人生》,《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2,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张曼涛主编,《大乘佛教的问题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戚嘉林,《台湾史》第一册,台北:农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戚嘉林,《台湾史》第四册,台北:农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望月信亨,释印海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洛杉机:法印寺,1994年
梁湘润、黄宏介合编,《台湾佛教史初稿》,台北:行卯出版社,1993年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着,陈琴富译,《藏传佛教世界》,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庄伯和,《佛像之美》,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郭朋,《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新雨编译群译,《当代南传佛教大师》,台北;圆明出版社,1997年
创古仁波切着,帕滇卓玛译,《止观禅修》,台北:众生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曾银湖编译,《四念处》,台南:和裕出版社,(大林静舍倡印),1996年
慈诚罗林着,《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讲义及仪轨》,台北:众生文化公司,1997年
杨国连主编,《台湾佛寺导游(六)》(中部地区),台北:菩提长青出版社,1995年
杨国连、吕秋丰主编,《台湾佛寺导游(一)》(大台北地区上),台北:菩提长青出版社,1997年
杨惠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
种村保三郎着,谭继山译,陈昱审订,《台湾小史》,台北:武凌出版公司,1993年
刘文三,《台湾宗教艺术》,台北:雄狮图书股份公司,1995年
欧子凌编,《释迦牟尼佛圣德汇编》,台北:迦陵出版社,1997年
郑金德,《现代西藏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郑振煌主编,《认识藏传佛教》,台北:慧炬出版社,2001年
噶玛三乘法轮中心编译,《见修行果》,台北:正法眼出版社,1992年
薛化元编着,《台湾历史》,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2000年
蓝吉富,《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丰出版,1991年
魏常海,《空海》,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0年
藤原凌雪着,释印海译,《念佛思想之研究》,(美.)洛杉机:法印寺,1997年
觉音着,叶均译,《清净道论》,台北:中和圣慈精舍印(没有注明出版时间)
释昭慧,《如是我思》(新版),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
释真慧,《七佛通诫偈思想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3年
释惟励,《密教概论》,台北:净音出版社,1995年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年
释圣严,《西藏佛教史》法鼓全集二之三,台北:法鼓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释慧广,《忏悔的理论与方法》,高雄:法喜出版社,1990年
阚正宗,《台湾佛教一百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
论文
元弼圣,《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博士论文,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2000年12月
王安国,《阿莲地区佛教信仰之研究──旧超峰寺及光德寺为焦点的初步考察》,硕士论文,台南师范学院乡土文化研究所,2001年6月
王见川,《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史二论》,《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1996年12月,页195·209
李志夫,《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辑),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研究委员会编印,1995年7月,页821·841
李幸玲,《佛三身观之研究──以汉译经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十),台北:华严莲社,2000年8月,页281·316
明珠仁波切,《藏传佛教寺院在台湾──白马山菩提讲堂》(抽印本)《西藏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0年2月
姚丽香,《日据时期台湾佛教与斋教关系之探讨》,《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杨惠南、释宏印编),台北: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1996年12月,页71·84
施慧美,《略谈台湾寺庙艺术》,《台湾文化百年论文集》Ⅱ(1901-2000),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12月,页409·453
屠舜耕,《佛教寺院与中国建筑》,《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辑,中华文化复兴总会宗教研究委员编印,1995年7月,页81·99
张觫玲,《新竹市佛寺供像之探讨》,《佛教青年论文集》,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8年2月,页447·462
郑志明,《从万佛会谈佛教的社会参与》,《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辑,中华文化复兴总会宗教研究委员编印,1995年7月,页125·155
阚正宗,《战后台湾佛寺的转型与发展──以南投地区佛寺斋堂为中心》,《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杨惠南、释宏印编),台北: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1996年12月,页211·227
《妙心杂志》第49期,台南:妙心杂志社,2000年1月
《妙心杂志》第50期,台南:妙心杂志社,2000年2月
丁敏,《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页275·302
不着撰人,《小东山妙心简介》,妙心寺编印,2000年7月
不着撰人,《白马山菩提讲堂》,中华菩提学会、白马山菩提讲堂(出版时间不详)
不着撰人,《大宝法王传奇》,《善报》,化育文教基金会,2001年2月
不着撰人,《金刚舞简介》,《白玉法讯》,第6期,2001年1月
仁俊,《佛教的多佛观》,《海潮音》第37卷10月号,1956年10月
元弼圣,《原始佛教的佛陀观》,《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年12月,页117·140
巴宙,《论历史的佛陀与大般涅盘经》,《海潮音》第52卷,1971年10月,页4·8
王见川,《从龙华教到佛教──光复前台南德化堂的历史》,《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年12月,页241·280
王俊中,《台湾与西藏及在台的藏传佛教研究》,《思与言》第三十七卷第二期,1999年6月,页69·102
王淳隆,《当前台湾寺院建筑之困局与转机初探》,《觉风季刊》第十九期,1997年6月25日,页2·7
王顺民,《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1995年7月,页315·343
江灿腾,《从废除《八敬法》到"人间佛教思想"》,《当代》第一七一期,2001年11月,页110·117
江灿腾,《解构台湾"异法门"佛寺建筑的神圣性从汉宝德教授的一篇批评谈起》《弘誓》第53期,2001年10月出刊,页13·14
金柱森编,《菩提季刊》,中华菩提学会、白马山菩提讲堂发行,2001年10月
阿难陀·古鲁格,觉慧法师译Humanistic Buddhism for Social Well-being (Ⅲ)《人间佛教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三之三)─综观星云大师在解行上的诠释》,《普门学报》第三期,2001年1月,页55·56
姚丽香,《藏传佛教在台湾发展的初步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5期,2000年7月,页313·339
高振农,《台湾佛教与中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佛学研究》第七期,1998年,页373·380
许得存,《西藏密教研究综述》,《佛学研究》第七期,1998年,页384·395
许胜雄,《中国佛教在台湾之发展史》,《中华佛学研究》第二期,1998年4月,页289·298
郭佑孟,《台湾早期的观音造像》,《觉风季刊》第24期,1998年9月,页15·25
郭佑孟,《大悲观音信仰在中国》,《觉风季刊》第30期,2000年12月,页11·19
郭佑孟,《"大悲真言四十二手"初探》,《觉风季刊》第31期,2001年4月,页36·49
郭佑孟,《莲华与月轮──发现自性的宝藏(上)》,《觉风季刊》第33期,2001年9月20日,页30·46
陈清香,《现代佛教艺术》,《普门》第140期,1991年5月,页117
陈清香,《佛教建筑在台湾》,《慧炬杂志》第402期,1997年9月,页10·12
陈清香,《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觉风季刊》第20期,1997年9月,页4·13
杨惠南,《从印顺的人间佛教探讨新雨社与现代禅的宗教发展》,《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0年7月,页277·312
台北市艋舺龙山寺编,《财团法人台北市艋舺龙山寺建寺二百六十周年纪念》,1999年12月,页1,23·25
赖鹏举,《西北印念佛禅法的形成及其造像》,《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1999年10月,页217·235
赖鹏举,《北传大乘佛教的起点──纪元后西北印以"释迦佛"为中心的思想、造像与禅法》,《普门学报》第三期,2001年5月,页103·139
简荣聪,《台湾民俗彩绘之美》,《台湾史迹》第36期,2000年6月,页57·75
简荣聪,《台闽文化的历史观》,《台湾史迹》第37期,2000年12月,页49·81
蓝吉富,《台湾佛教之历史发展的宏观式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页237·248
释大睿,《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中华佛学研究》第二期,1998年,页313·337
释妙峰,《人间的佛陀观》,《海潮音》第37卷,1956年2月,页16·19
释悟殷,《读《大毗婆沙论》札记──论师的佛陀观》(一)·(五),《弘誓》第30·34期,1998年元月·五月
释传道,《人间佛教的实践─略谈妙心寺的严土熟生事业》,《妙心杂志》第49期,2000年1月1日,页1·5
释宽谦,《愿愿相续话因缘──谈佛教佛寺》,《觉风季刊》第3期,1993年6月,页5·8
释宽谦,《以佛教建筑报法乳深恩》,《觉风季刊》第9期,1994年12月,页4·6
释宽谦,《寺院建筑程序》,《觉风季刊》第18期,1997年3月,页2·9
释宽谦,《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当代佛教建筑展侧记》,《觉风季刊》第22期,1998年3月,页9·17
释宽谦,《思想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的主导》,《觉风季刊》第25期,1999年1月1日,页6·7
释慧严,《明末清初闽台佛教的互动》,《中佛佛学学报》第九期,1996年,页209·242
释慧严,《西来庵事件前后台湾佛教的动向──以曹洞宗为中心》,《中佛佛学学报》第十期,1997年,页279·310
释慧严,《日本曹洞宗与台湾佛教僧侣的互动》,《中佛佛学学报》第十一期,1998年,页119·153
释慧严,《从台闽日佛教的互动看尼僧在台湾的发展》,《中佛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页249·274
阚正宗,《台湾佛教净土宗与禅宗的概况》,《中国佛学》第二卷一期,1999年4月,页267·293
日文论着
山口益,《空ん世界》,东京:理想社,1983年
丸井圭治郎,《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卷一,台北:台湾总督府,1919(捷幼出版社印)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四卷,东京:岩波书店,1965年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六卷,东京:岩波书店,1965年
早岛镜正等着,《佛陀观》东京:日本佛教学会编,1988年
,《明治百年纪念佛教大年鉴》东京:1969年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
典的成立史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64年
增田福太郎编,《台湾本岛人的宗教》,台北:南天书局,1996年8月
鼍山雄一,《《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85·1995),杨曾文、镰田茂雄编,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1997年5月
西文论着
Pye Michael, Comparative Religion, New York:Harper & Row, 1972
Sharpe Eric, Understanding Religion, London:Gerald Duckworth and Company Ltd. 1983
三、工具书
水野弘元等编,《佛典解题事典》,东京:春秋社,1993年
平川彰编,《佛教汉梵大辞典》,东京:灵友会, 1997年(平成9年)
高崎直道等编,《佛教·思想辞典》,东京:春秋社,1987年
冢本善隆等编纂,《望月佛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73年(昭和48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