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朱熹思想的深刻影响
道教对朱熹思想的深刻影响
郭齐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它规模庞大,论证细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十三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的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学说。
在这一重要学说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产生过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朱熹与道教徒的密切交往。2.朱熹本人所从事的道教活动。3.朱熹对道教典籍的钻研与整理。4.朱熹对道教的理解和评论。5.朱熹对道教思想的吸取。
朱熹居福建崇安四十余年,道教名山--武夷山近在咫尺,山中道人便成为朱熹最早的密友。从十四岁起,朱熹便与他们频繁往来。在朱熹文集中,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淳熙十年,朱熹在武夷山大隐屏下建成著名的武夷精舍,从基址的选定到构筑管理,都得到山中道人的鼎力支持。朱熹专门从精舍中拨出房屋,以供道徒居住,取《真诰》之语,命名为"寒栖馆",并为之赋诗。今文集卷九还载有朱熹与武夷山冲佑观众道士饮酒时唱和之诗。建阳芦山云谷晦庵,是朱熹著书讲学的另一重要场所。据朱熹所作《云谷记》记载,他与当地道人也有密切来往。每至云谷,众道人或中途前往迎候。其"休庵"即购得道人旧居而成,朱熹留宿于此,曾为陈道人作诗一首,赞其"有道气"。朱熹曾得足疾,赖建阳一程姓道人针灸而愈,为此专门作诗谢之。
除本地道徒外,朱熹还广泛结交外地道人。他们之中很多人皆不远千里,前往福建拜访朱熹。朱熹为其作赠序者即有徐端叔、李尧举、南浦徐师表、清江周道士等人,为作送行诗者有甘叔怀、陈亢礼、阁皂山单应之,玉笥山李道士等。其中,甘叔怀、陈亢礼与朱熹最为交厚,彼此经常通信,切磨义理。朱熹曾答甘叔怀书云:
所云筑室藏书,此亦恐枉费心力。不如且学静坐,闲读旧书。涤去世俗尘垢之心,始为真有所归宿耳。
又尝因甘叔怀梦飞仙,特作《鹧鸪天》词一首云: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生羽翼,上烟霏,回头只见冢累累。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在答陈亢礼书中,朱熹说:
示及诸贤题咏之富,得以厌观,欣幸多矣。又闻更欲结茅山颠,岩栖谷饮,以求至约之地,此意尤不可及。但若如此,则诗篇法篆,声名利养一切外慕尽当屏去,乃为有下手处。又不知真能办此否耳。
直言相谏,可见交往之深。
朱熹不仅与道教徒来往密切,他本人也直接参与道教活动。他曾经在家中专门另筑一室,作为供奉天尊和修炼的场所,每天焚香礼拜。在同安做官时,因慕庄子之书"辞指经奇,有可观者",便取其中语名寓居之所为"畏垒庵",并为文记之。他曾多次创作步虚词,其中一首写道:
归命仰璇极,寥阳太帝居。
翛翛列羽幢,八景腾飞舆。愿倾无极光,回驾俯尘区。受我焚香礼,同彼浮黎都。
此词表达了对道教的倾慕之情。他又尝书"胎仙"二大字赠给许进之,并作诗云:
寒山寒月冷飕飕,只影孤桐万里游。帝乐梦回三叠远,胎仙舞罢一帘秋。未愁悄寂无人会,只恐蹁跹不自休。却笑蕊珠何处所?两忘蝴蝶与庄周。
对导引之术,朱熹也有所研究,曾于和刘韫诗中论之。而游览道教名胜,与道教徒论道,更为朱熹所喜爱。武夷山冲佑观,自然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下面这首《宿武夷观妙堂》诗便记录了他访道的情景:
清晨叩高殿,缓步绕虚廊。斋心启真秘,焚香散十方。出门恋仙境,仰首云峰苍。踌躇野水际,顿将尘虑忘。
在任知南康军期间,朱熹多次往游庐山,凭吊道士陆修静遗迹简寂观等,写下了不少诗篇。在江西,朱熹去过阁皂山,又尝于赤城观题诗。朱熹喜欢观览道教书画,经常为之作跋,如《跋郭忠恕说文字源》、《跋苍玉诗卷》、《跋道士陈景元诗》等。在看到萼绿华的画像时,朱熹十分兴奋,情不自禁地援笔赞道:
青鸾凌风翔,飞仙窈窕姿。高挹谢尘境,妙颜粲琼蕤。登霞抗玉音,结雾吹参差。神钧舞空洞,云露湛霄晖。山中玉斧家,胡不一来嬉?真凡路一分,冥运千年期。
朱熹为学历来以惊人的坚韧和刻苦著称,他也曾以同样的精神潜心钻研过道家典籍,对老庄列子以来及诸经律法术撰著烂熟于胸。他曾回忆自己当年治学的情形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像"晨兴香火罢,入室披仙经","清夜眠斋宇,终朝观道书"之类的记述屡见于朱熹诗文。其《诵经》诗云:
坐厌尘累积,脱躧味幽玄。静披笈中素,流味东华篇。朝昏一俯仰,岁月如奔川。世纷未云遣,仗此息诸缘。
而《斋居闻磬》由描写了作者夜深人静之时苦读道家典籍的情景:
幽林滴露稀,华月流空爽。独士守寒栖,高斋绝群想。此时邻磬发,声合前山响。起对玉书文,谁知道机长!
在钻研道书过程中,朱熹还对一些典籍进行了整理。如因《周易参同契》一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故比他书尤多舛误",于是广参众本,详加考订,撰成《周易参同契考异》,并作《参同契说》等文对其内容作了阐发。以为《阴符经》"大要以至无为宗,以天地文理为数","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于是对其流传进行考证,又为之校订,作《阴符经考异》,并自为序,等等。
在研读道家典籍时,朱熹常常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抒发出来。如《寄山中旧知七首》即有"超世慕肥豚,炼形学飞仙","此道难坐进,要须悟无生"之句。其《读道书作六首》有云:"岩居秉贞操,所慕在玄虚","形忘气自冲,性达理不余",又云:"东华绿发翁,授我不死方。愿言勤修学,接景三玄乡"。"不学飞仙术,日日成丑老。空瞻王子乔,吹笙碧天杪。"在《秋夜叹》一诗中,朱熹表达了对道家学说的强烈向往:
秋风淅沥鸣清商,秋草未死啼寒螀。幽人幽人起晤叹,仰视河汉天中央。河汉西流去不息,人生辛苦何终极!苍山万叠云气深,去炼形魂生羽翼。
另外一些作品,虽然没有直言对道教的崇尚,但实际上充满着浓厚的道家气息。如《次彭应之餐雪韵》:
雪水瀹清茗,自谓绝世清。终然犯烟火,况复劳煎烹。岂如午霁余,探此竹外楹。柘浆发甘和,宝碗凝寒晶。心胸既清凉,齿颊亦锵鸣。吞腥期永谢,饮玉希长生。
又如《水调歌头》词云: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收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朱熹对道家典籍的系统钻研,加深了他对道教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因而在若干重要问题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作了大量的论述。
关于道教的起源和流变,朱熹认为,道教起源于衰乱之世,最初是一些方士为了全身避祸而提倡空寂之学。老子发其端,其后传承者有杨朱、列子、庄子等人。汉初,道家学说大行,上自皇帝,下至大臣,如萧何、曹参、汲黯、太史谈等皆极为信奉,而国家也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治理。东汉以后,影响最大的是张陵、寇谦之等。张陵之孙张鲁及女婿马超等又传张陵之教,设醮用五斗米,故名。其后道家学说几经变革,面目全非。
朱熹认为,老子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平时俭德啬养,早服重积,与世无争,以忍为上。至迫不得已而后起,则锐不可当。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之术。列子则平淡疏旷。庄子饱学颖敏,常见到人所不见之处。只是气豪,放荡不拘绳墨,事事心中有数,又皆拿来践踏了,故往往流于诡谲荒唐。
关于道家修炼,朱熹认为,其核心是要静,其妙诀在神形全不挠动。传言之神仙并非不死,只是能炼形气,使渣滓都销融了,唯余清虚之气,故能升腾变化。修炼须因人而宜,若不问肥瘠壮怯,一概授之,则必失败而成病。
论及释道二教,朱熹认为,道教虽言无,也承认有,只是清静无为,深藏固守,尚要"理会自家一个浑身,"远胜佛教的虚无寂灭,人伦尽失。"老氏见得煞高,佛氏安敢望他!"但释道二教又的确有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面。如佛书初传入中国时,只有《四十二章经》、《遗教经》、《法华经》、《金刚经》、《光明经》等数种,所言不过精虚缘业之论,神通变见之术而已。至惠远、僧肇、支道林等人,开始吸取道家之说。《楞严经》所谓"自闻",乃庄子之意;《圆觉经》所谓"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列子所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最典型者无过惠远之论,成片都是老庄意思。凡此之类,不可胜举。反之,道教也有假借释氏之处。
朱熹的这些见解主要集中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六及《释氏论》中。不难看出,他对道教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深入的境地。有趣的是,朱熹一生作祠官二十一载,曾监潭州南岳庙,主管台州崇道观,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主管华州云台观,主管南京鸿庆宫,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主管西太乙宫,也多与道教有关。从朱熹的前后行实来看,他受道教影响最深的时期是在三十岁以前。在此之后,由于受学李侗,在理论上对道教开始持公开的反对态度。然而他一度顶礼膜拜的道家学说,早已沦肌浃髓地融入了他的思想之中,不论他本人承认与否。例如,朱熹认识修养论中的"体验"、"觉悟",即近于道家的"玄冥"、"神遇";"主静"即近于道家的清静无为。而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太极说"。
我们知道,理气论是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而朱熹早期理气论的形成,是以他对《周敦颐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阐释--《太极解义》为主要标志的。《太极图》系由道教的某些图式发展演变而成,关于其流传过程,宋人朱震称系由道士陈抟传之种放,种放传之穆修,而穆修传之周敦颐。《太极图说》吸取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构成了新的宇宙生成模式,即无极而太极--阴阳--五行--万物。而在《太极解义》中,朱熹从本体论角度阐发理气关系,对理气先后,理气动静,理与气之同异诸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对源于道家的宇宙生成模式作了更为广阔的修正和重建,其对道教思想的吸收是明显的。这样,如果说朱熹早年对道教是"明学",那么中晚年则恰可称之为"暗取"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既互相对峙,叠为盛衰,又互相渗透,彼此融合,从而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道教对朱熹思想的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这一历史进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