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中古佛教寺院经济与世俗王权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小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古佛教寺院经济与世俗王权社会
  作者:刘小平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文献属性】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中古佛教寺院经济与世俗王权社会
  【英文标题】The Economy of Buddhist Temple and the Society of Monarchical Power in Middle Ancient Period
  【文章作者】刘小平
  【指导教师】赵向群
  【英文关键词】the economy of Buddhist temple; monarchical power; institutional change;
  【中文摘要】中国中古时期佛教的传播发展使佛教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与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社会既统一又矛盾的状态之中,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运动的利益关系。本文借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试图通过对中古寺院经济形成,发展和其内部构成的剖析,来展示中古农业社会的某些特征。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概括佛教寺院经济研究状况并对文中所引概念加以界定。
  第二部分正文起始,论述佛教传播过程中寺院经济的发展,寺院经济的主要来源,提出在中古社会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经济来源多元性的特点。
  第三部分正文,论述佛教寺院经济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分割,寺院经济的自我调整。
  第四部分正文,论述寺院经济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冲突,王权对寺院经济的压抑——“三武灭佛”之举。
  第五部分结语,对中古时期寺院经济发展历程作出概括。
  【目录】
  一、绪论
  (一)关于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概况
  (二)本文若干概念界定及采用理论
  二、佛教的传播及寺院经济的发展
  (一)佛教的传播及寺院经济概况
  1、佛教的初传时期
  2、佛教的广泛传播时期
  3、佛教的兴盛时期
  (二)寺院经济的主要来源
  1、国家统治阶层的扶持
  2、士民信徒的捐赠布施
  3、佛教寺院的侵夺
  三、寺院经济与世俗国家经济利益的纷争及其自我调整
  (一)资源分割
  1、劳动人口方面
  2、土地资源方面
  3、物质资源方面
  4、资财方面
  (二)禅宗与“百丈清规”
  四、寺院经济与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社会的矛盾冲突
  (一)寺院经济势力对封建国家法度的破坏
  (二)世俗社会对佛教经济势力发展的关注
  (三)王权国家对佛教寺院经济势力的抑制
  1、北朝的两次灭佛
  2、唐武宗“会昌法难”
  五、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结语】
  佛教作为古印度宗教信仰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其信仰与中国民众社会心理机能相适应的进程。但佛教势力的发展,似乎又与佛教提倡的“普济众生”、“众生平等”的观念有悖,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原先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引发了诸方面的社会矛盾。因此,自其初传,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漫长的中古历史进程中,佛教已不单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社会势力。无论其经济势力还是其宗教思想,都会被中国农业社会所检验,它的起起落落也会受这种检验的影响。
  中古时期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人地关系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紧张,使其对于世俗国家抑或寺院经济组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王权的扶持下,寺院经济并未局限于对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在内的各种经济资源的被动接受,而是在其组织内部通过多种经营方式,甚至强行掠夺,不断主动的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被动中不失自身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一方面使得佛教寺院经济随着佛教势力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面对外在环境和内部空间的危机中能够自我调整,求得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在佛教寺院经济与中古王权社会之间的这种紧张的张力关系中,自主性只能居于国家扶植与抑制的徘徊中发展,而过度的扩张只能招致王权的干预。
  在寺院组织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中,同世俗国家社会对利益的分割发生冲突,然而往往由于教权与王权的不平衡性,使得这种冲突不是依靠经济手段来解决,而是国家凭借国家的暴力优势达到目的。国家在寺院经济的发展变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对于寺院经济既扶持又抑制的政策,使得佛教寺院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非常有限,尤其在国家强权的干预下更是显得软弱。因此,寺院经济的变迁总是在国家扶持——抑制——再扶持的变幻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总而言之,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经济从产生初期就在世俗社会与国家王权的关注下寻找发展空间。这点,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地主经济的顽强生命力。但对在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害又使它不时受到王权社会阶段性的暴力抑制。在国家对佛教扶植——抑制的变幻中,在与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经济社会的互动周旋中,强大的寺院经济势力走过了它的中古之路。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晋书》
  3、《宋书》
  4、《南齐书》
  5、《梁书》
  6、《魏书》
  7、《南史》
  8、《北史》
  9、《隋书》
  10、《旧唐书》
  11、《新唐书》
  12、《资治通鉴》
  13、《高僧传》
  14、《宋高僧传》
  15、《弘明集》
  1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圆仁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洛阳伽蓝记校注》[北魏]杨衒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8、《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2
  20、《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1、《隋唐佛教》郭朋著,齐鲁书社,1980
  22、《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3、《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4、《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葛兆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5、《唐会要》(丛书集成本)[宋]王溥撰,商务印书馆
  26、《全唐文》
  27、《冥报记广疑记》[唐]唐临、戴孚撰,中华书局,1992
  28、《太平广记》
  29、《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中华书局,1983
  30、《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著,中华书局,1984
  31、《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刘俊文编,中华书局,1992
  32、《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33、《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刘俊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4、《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法]谢和耐著,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35、《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1934-1984)》何兹全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6、《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7、《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
  38、《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美]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9、《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0、《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
  41、《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2、《五十年来国内汉唐寺院经济研究综述》谢重光,《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