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教给予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普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给予中国文化的影响
  普行
  佛教传来中国,滥触于刘汉,发展于六朝,极盛于隋唐,分化演变于五代,抱残守缺于宋元明清。清末民初以来,已随国运而衰颓,更受反革命之影响,若干区域之佛教已濒于灭亡矣!今我人民民主建国伊始,佛教乃得有所保障。今后国家的一切都须重新估价,重建新文化。然新非离旧而突出,故有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反映,自有其必然的影响。欲建新文化,须先了解故有的文化,佛教为中国故有文化以及社会风习中的一大原素,不可忽视也。
  佛教入中国既有二千年之历史,又屡经帝王卿相文人学士之崇奉与提倡,加之他本身的高深优美,广大圆融,和僧侣大德们的修证感通,所以和中国整个社会、整个文化结成不解之缘,使整个汉满蒙藏的民族浸润在佛化中。单就汉族来说,真正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尤其到了宋明理学时代,读书人完全成为儒冠而佛心矣。即到现在,国内第一流所谓本位文化的哲学家,如冯友兰、熊十力等,还是以佛学为其骨干。冯氏的新贞元三书,就公开的大量的引用佛教禅宗语录,态氏的新唯识论,完全从佛教脱胎、亦可说是反叛而出。所以不懂佛教就不能懂中国文化,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卷(上古),没有下卷,因为到中古以后,中国文化与佛教发生关系,他不懂佛教,不敢下笔,这是一般学者所公认的事实。自唐以后,不但在诗文中采用佛教名词,含有佛教思想,即日常术语中亦杂有很多佛教语句,(如慈悲、忏悔、得三昧、传衣钵、普度众生、立地成佛。)而社会风俗习惯,一设人民的思想行动,更是大受佛教影响,即使反对佛教的人亦不能例外。因为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大家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由之而不知其道,数典忘祖,不知某一语义之所从来者久矣!就是一般知识分子,喜套用佛教名词以示博雅,亦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里有个惊人的报告:我从前曾经用过一整天不休息的工夫,以最迅速的方式,将“辞源”中关于佛教的名词查数出来,共得七百五十余条。这当然不是确数,只是大概,而且只会漏数不会多数。若要详细查看;每条都过眼,那末全部辞源的名词一星期也看不完。又当数时手中未有续编。又有若干与佛教有关而不能称为佛学名词者亦未计在内,如朗公谷(晋僧朗隐于此谷故名,雨花台(梁法云讲经于此感雨天花),晒经山(唐玄奘取经过此曾于山坡晒经)。又如各地名胜古刹亦未计在内,如白马寺、大报恩寺、寒山寺、定慧寺等,不下数十条。所计者:一梵语,如三昧、菩提、涅槃。二术语,如法界、真如、实相。三法数,如四谛、五蕴、六度。四人名,包括诸佛、菩萨、高僧。五故事,如天女散花、顽石点头。六杂语,如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七书名、八地名、九物名、十其他,都以佛教特有者为限。翻开辞源第一个字“一”字下面就有十条是属于佛教名词。其次如“三”字下则有二十六条,“法”字下有四十四条。又如“禅”字下共十一条,就有十条是佛教名词,“梵”字下共十三条,完全是佛教名词。编辞源的人何以要把这七八百条都搜罗进去呢?因为这些名词已经散布在各种书籍中及日常口语中,为常识所需要,不懂这些名词就不能澈底读通中国书。
  辞源中对这些名词仅有少数注明“佛家语”,大多数未加辨别,直引经论语录解释耳。又有一名双关者,如三世、八风、真空、内学等,在佛学中是专门名词,在世俗书中另有其他意义,则于其下加符号分别说明。又有本是佛教名词而不引经论说明,当作普通术语者,如“悲愿”则引做黄庭坚诗中语,“六欲”但释云因六根而生之情欲也。又如居士、塔、皆出自佛经中,今也成为社会中最普通的名词和人物了。又有本是普通名词而出自佛典中,为学者所引用者,如“佉虑”(人名)古之造书者,其书左行,今己失传,见法苑珠林。今称外国左行文字为佉卢文字者即本于此。更有因佛教而演译出来的杂语,如“抱佛脚”,“放下屠刀”。以上均就辞源中所有而举例。世俗间更有许多不见传的口头语,如粥少僧多,半路出家,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至于民间思想中的善恶因果,天堂地狱,布施放生?吃素念佛,忏罪祈福,无一不是受佛教感化的影响。小说戏剧中的西游记,唐僧取经,香山传,更是深入民间。
  自佛经大量翻译入中国后,学术思想即大起变化,在名词上亦互相藉用,初期所译的佛经,大多借用儒道二教的名词,如“阳焰”初译为“野马”,因庄子上称此物为野马故。又如称佛为金仙、称僧为道人,称教与为经,经在梵语中原名“修多罗”,或作苏恒罗、素呾缆、修妒路,南北语音之别耳,直译应曰綖线,义谓可以贯物而使之连缀者,经典能连持文义而不散,贝叶又需以线而连贯之。故名綖线,中国圣贤之书皆称为经,又经纬之经本与线相通,故在本义上,在尊重的习惯上都可译之为经。以文字习惯接近故,所以读书人易于接受佛教,若干特达之士都被吸引入佛教中来,同时又藉他们的力量扩展了佛教,于是佛教与儒道教和合孕育出灿烂光芒的中国文化来。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发生关系,最早的留学生都是和尚,(梁启超有详细统计),以法显、义净、玄奘,成就最大,翻译最多。相反的把中国文化向外国宣传者,最初也是和尚,日本、朝鲜、安南,都由佛教而承受中国文化。僧侣为求法、为布教,不惜身命,不辞劳苦,这是普通没有信仰的人所不能及的。因历代高僧往来西域及束南各国,便中对于药物菜果五谷之种亦附带有所传播,凡名“胡”名“番”之植物,多由西域传来。至于绘塑、雕刻、建筑、铸造等,无一不受佛教影响。由佛教直接制作者,如甘肃之炖煌,洛阳之龙门,大同之云岗,四川大足之宝顶山,河北房山县之石经山,规模之大,价值之高,为世界所公认。而塔寺的建筑遍布全国,深山海岛,穷乡僻壤,无处不有;唐宋以来古寺古塔以及所保存之古树古碑,犹处处可见。和尚在文化方面的创作,如唐朝守温大师受梵文影响所作的三十六字母,为中国音韵学上一大贡献。南北朝的智永,唐朝的怀素,其书法品格之高,至今尤为士林所宝重。唐初名书家虔世南即从智永禅师学书者。又唐朝贾岛,做过长江主簿,他原是和尚,因其文学极好,被韩愈赏识,劝其还俗者。曾于京师骑驴苦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敲字,初拟作推字未决,冥心审玩,引手作推敲劳,不觉街撞京兆尹韩愈之驾,因问其故,具以情告,愈言敲字佳矣。此后来作诗练字称为“推敲”的故事。唐诗中把僧寺收入诗境中的如“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都属名句。到了宋朝像苏东坡等,直把佛学思想咏而为诗了,如“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这,何等境界?若非通达法界法性,了解物我一体,而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的心量何能写出这样的语句!又如黄庭坚诗:“偶然宴坐百千劫,神刀悲愿俱无穷。”张耒诗:“鸟语演实相,饭香悟真空。”这完全是法华、维摩、弥陀等诸大乘经中诸佛菩萨与净佛国土的境界,门外汉河能道出只字!
  佛教给予中国文化的影响,广泛深笃,非片言能邃。这都属于历史与现状上的事实,不能凭空吹嘘。手边无书,不能多举例,以上仅就一时想起,并可能在辞源中查考得出几个例子,以便一般读者查对,证愚言之非虚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