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探索
佛教寺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探索
作者:额利布格
佛教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普宁寺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佛教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近年来,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
一、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
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
党和政府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佛教信徒放弃有神论思想,而是要求我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为了做到信仰上的互相尊重,普宁寺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信教和不信教群众,政治上平等,权利义务上平等,做到信教与不信教群众和睦相处。同时,团结教育广大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001年江泽民同志讲“信教群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对广大信教群众的政治地位最明确的定位;是我们党对同信教群众的关系最富感情的表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处理宗教问题上具体、生动的体现。普宁寺僧众牢牢记住了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讲话,深刻理解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而庄严的使命,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自觉性、能动性。首先做到政治上、思想上相适应。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现代社会管理方式,加强佛教组织自身建设,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民主办教、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佛教界代表人士的特殊作用,把信教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紧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成立以佛教界居士为主组成慈善功德会,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宗教政策,规范宗教活动。喇嘛教委会派专人帮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宗教组织,由初建的几十人到现在上千人的居士队伍,并到佛教名山宝刹参学交流。不少居士、信徒表示普宁寺有这么好的佛教活动场所,要更加爱国爱教,弘法利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坚持改革发展的思路
积极开展宗教自养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难以实现长久稳定没有稳定就难以实现持续发展。普宁寺,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是承德外八庙中最具魅力、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窗口单位,其社会效应,宣传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普宁寺面对强大的旅游市场冲击,认清不断发展的方向,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摸索出一条高水平、高起点的发展之路。以文物保护消防安全为基础,以创造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实施精品战略为主线,以旅游设施配套完善,争创一流景区为内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形象定位,探索不断发展的路子,以此达到开放带动、管理拉动、文化推动、环境促动的目的。抓住佛教文化旅游这一文化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向集团化产业规模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健康有序良性循环的道路。
在避暑山庄肇建30惆年之际,普宁寺建成并开放的两大工程一一上客堂、普宁街,为普宁寺增加了新的内涵。如:上客堂整体建筑为传统民族风格,并融入佛教文化内涵。上客堂内佛乐宫的佛教文化艺术团在此推出大型佛乐舞《四海普宁》,纯真的藏传佛教乐舞,浓郁的藏、蒙、满民族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纯真、至爱、祥和的品格。
此外,还按仪轨设立了普宁寺香蜡厂,采取“滚雪球”的经营方法,由当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生产出高、中、低档52种佛香,蜡7种,填补了当地没有专业生产高档香的空白。而且减轻社会负担,一次性解决2外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同时,2003年扩大经营规模,新盖厂房,还要陆续开发延年祛病的药用佛香、显藏香、极品工艺香等10余种新品种,香蜡厂成为普宁寺产业集团化规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成立“法物坊”,主要制作销售佛教工艺品、持证法物、佛教日常用品及民族特色工艺品等。以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增加寺庙文化内涵,开拓寺庙的发展前景,通过弘法利生,使游人对普宁寺的旅游观瞻得到文化艺术的享受,使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积极开展捐资助教
扶危济困等慈善公益事业
普宁寺充分认识到,引导佛教界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捐助希望工程,抗灾济贫,为社会送一片温暖,必将极大地调动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为中华民族复兴齐心协力努力奋斗。
为弘扬佛教“慈悲为本、利乐众生”的宗旨,近年来,普宁寺先后在丰宁、承德、平泉等县建立了晰希望小学,帮扶了4个贫困村脱贫致富,救助失学儿童96名,孤寡老人1略,出资帮助大学生略直至毕业。2002至2003年为狮子沟社会福利院、承德县三沟镇中心小学、宽城县悖罗台乡永存小学等捐赠了价值20多万元的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2003年非典期间,普宁寺管理处向疫区捐款2000《)元。明当内蒙赤峰阿鲁喀尔沁旗发生59级地震,普宁寺有些僧人的家乡就在那里,普宁寺的僧人、居士、信徒主动向灾区捐助棉衣、棉被等物品42箱(3960件、套),筹集善款5000元,并租车送到灾区乡亲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社会的安定奉献了爱心,同时也稳定了部分僧人的情绪,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几年来,普宁寺僧众先后共向希望工程,贫困灾区捐款、物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僧人、居士、信徒这一特殊人群的主观能动作用,真正体现了佛教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使佛门的“慈善功德为己任”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积极挖掘佛事活动的文化内涵
规范佛教礼仪
普宁寺拓展思路,谋求从多方面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新的思维和新的视野,利用特有的佛教文化优势促进相适应。如在佛事活动方面,按佛教仪轨,除每天的晨钟暮鼓,梵音阵阵等正常的佛事活动外,每年都举办一到两次大型法会。在山庄庆典期间,成功举办了“普宁寺观世音菩萨灌顶法会”。近年来,僧人还自编自演大型佛教舞蹈“太平有象”、“佛乐迎宾”等。每年除夕夜举办祈愿吉祥法会,全面对外开放。近年还举办了“神秘的藏传佛教展”、“十世班禅在承德展”、“西藏佛教文物精品展”、“地藏王菩萨度生展”等大小展览几次。这些活动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推动了寺庙各项工作的向前发展。
通过弘法利生,不仅使游人、香客、信徒对普宁寺的旅游观光、佛事活动、朝拜礼佛得到文化艺术的享受,使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且通过挖掘佛教文化,促进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僧人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在相适应中尤为重要。近年来,普宁寺对僧人实行了“统一上课学经,统一考核,统一升国旗,统一过堂”的四统一工作制度,加强对僧人的爱国爱教的思想教育。所有僧人以谦虚、礼让的佛教仪风,热情规范的言谈举止服务于游人、香客、信徒,从而提高了僧人队伍整体素质,对推动普宁寺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