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小议
佛教与中国文化小议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分割。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几乎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生长,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事实上,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自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2000多年间,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以说,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
要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教呢?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陀的言教,也称为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概括:苦谛,即人生是苦;集谛,即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即痛苦的消灭;道谛,即灭苦的方法。佛经的道理都是围绕四圣谛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法。缘起,就是指一切现象、事物的生起,都是由因缘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现象和事物。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陀时代的各教派中,缘起法是佛教特有的,它包含了四个重要论点:一、无造物主。佛教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既不承认有人格化的造物主,又否认宇宙本原的人格化存在。二、无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没有自性。三、无常。一切事物都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变动不居。四、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也是相续不断的,因果关系之间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这就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佛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意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陀是人间的圣者。他出生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佛性是人性的净化究竟,人人可以即人成佛。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佛教哲学蕴涵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于人类辨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神,认为事物是处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中,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无神论”的宗教。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救度六道一切众生联系起来。佛教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一个新的世界。
佛教传来中国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对中国思想文化起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语言方面,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中文中现在的很多日常用语就直接来源于佛教。比如:宇宙、世界、如实、平等、实际、口头禅、刹那、现行、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文学方面从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百喻经》等特别为历代文人喜爱,被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从佛教对我国文体变化所起的作用看: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此外,还有由历代祖师大德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语录体。在音韵学方面,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在艺术方面,由于传统的成见,许多人看到佛教庙宇里中有许多佛菩萨的造像就认为佛教是“多神教”或偶像崇拜。其实,佛教在最初的小乘流行时期并没有佛像,大乘佛教流行后才开始雕刻塑造佛像,一是为纪念,二是表示教义,这和偶像崇拜没有关系。如最早的佛像大多是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说法,或者佛在双树下涅盘,前者表示佛由人修成,后者表示生必有灭的无常的教义。这种使教义形象化的方法被称为“表法”,导致了佛教在艺术方面的创造和发展,产生了极为灿烂的成果。例如,中国的的建塔造像,就起源于佛教。建塔造像包括了建筑和雕塑两门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风行全国,各地涌现出壮丽的塔寺建筑。我国现在各地古建筑中保存最多的就是佛教的寺塔,西安大雁塔、乐山大佛等许多建筑和造像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石窟成为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另外,以壁画为主的佛画艺术也很著名。佛画最初盛行的是佛陀本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故事所代替。这种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的艺术的兴起,使佛画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唐代佛寺壁画达到了极盛。当时的画家阎立本、吴道子都是以擅长画佛画而著称。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之大。此外,佛教的版画也随着佛经的刊印很早就产生了,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版画便是佛经上的释迦说法图。
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音乐、医药等的传习。八世纪时,唐代高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测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传佛教《大藏经》中还有医方明之学,存有大量医学著作。音乐方面,三世纪前后,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中国唐代的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元素。唐代的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一些佛教的寺庙中。
佛教各宗派学说,对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至于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蔚然成风。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都曾采用佛教的部分教理作为其思想武器。可见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近代的知识界中的启发作用。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公元148年安世高来华译经起,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这一千多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辉煌时期,也就是著名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而在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时间之长,声势之大,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
在当代,如何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向,吸收佛教文化的精华,大力弘扬“人间佛教”,已经成为教内外普遍关注的话题。“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着重在净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在利益社会人群。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在公益事业上也历来是多方面的。如有僧人行医施药,有的造桥修路,有的掘义井,设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在古今的文献记载中都屡见不鲜。
总之,存在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佛教和中国文化是互为因缘的,在深入学习教理的基础上,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以“人间佛教”的出世度生的精神,做入世的弘法事业,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理想契合。
参考书目:
《佛教与中国绘画》 丁明夷
《佛教与中国雕塑》丁明夷
《百喻经选译》 陈哲志
《佛法概论》 印顺法师
《佛教史》任继愈 杜继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和佛教研究》 季羡林
《佛教与儒教》 任继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