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管理的特点
寺院管理的特点
1、佛教事业性
寺院管理在本质上是一项佛教事业的管理,所以寺院管理应以弘扬佛法、造福众生为根本宗旨。寺院作为佛教事业的载体,其本身是不存在自己的利益的,其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围绕弘扬佛法、造福众生进行的,所以,寺院管理在根本上是以佛教事业维持和发展为依归的,不应该是为了寺院本身的利益,更不是为了寺院中的人员的利益。当然,为了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在寺院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寺院及其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因为寺院管理是服务于佛教事业的,所以它不同于社会其他事业的管理,比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学校管理等。像企业管理它是服务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的,它以创造赢利为基本目的;行政管理是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利益的,它以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为基本目标;学校管理则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其目的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条件。
2、客观科学性
寺院管理是人类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作为人类事务的管理工作,有其共同的本性和规律,要使管理工作做好做成功,就必须遵循这些共同的本性和规律,否则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这些共同的本性和规律就是管理的客观科学性所在。总之,寺院管理与所有管理一样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任何违背其客观规律性的寺院管理都会遭遇失败,所以要搞好寺院管理就必须遵循这些共同的寺院管理的本性和规律,必须按照管理的客观科学性进行。尤其是在今天,必须按照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按照管理学的规律开展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工作,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保障寺院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推动佛教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然,寺院管理的客观科学性是相对的,毕竟寺院管理是一种宗教事业的管理,而宗教又是以信仰为其根本特征的,其管理对象也多是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员,所以其管理活动必然面对许多信仰的、情感的、非理性的因素,这时也难免要运用一些诉诸信仰和感情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且也必须如此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既是宗教管理的特殊性所在,也是整个人类事务管理的本性所在,从宗教管理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管理的某些人们常常忽视的东西,因为人的管理确实不是完全的科学。
3、信仰神圣性
寺院是佛教事业的最基本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信仰事业的管理。作为宗教事业管理,其管理事务往往被赋予了神的性质,从而使它变成了神的事情而不仅是人的事情,更明白地说,宗教组织的管理是属于神的,是神委托、启示、或指派某些人所进行的管理,而不是纯粹的人对自身事务的管理,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尤其是在信仰者心目中,它具有天然的神圣性。对于寺院管理来说,它是属于佛和菩萨的,是佛和菩萨让寺院的方丈、住持、执事、知客等管理者按照他们的思想意旨所进行的管理,所以它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事实很清楚,决不能将寺院管理仅仅看作是一项普通的人间自身的社会事务管理,而应该被看作是一项体现佛祖和菩萨等神圣存在的管理,是一项在他们的启示和指导下所进行的管理,是一项传达佛学真理,贯彻佛祖和菩萨的神圣旨意,具有弘扬佛教事业的神圣使命的管理。寺院管理不是为现实的某个人,某个团体进行管理,而是为佛祖为菩萨的神圣事业所进行的管理,所以寺院管理工作也是将人的身心奉献给佛祖和菩萨,奉献给神圣的佛教事业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佛教修行的神圣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寺院管理不是管理者要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佛祖和菩萨要管理者做什么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无条件地贯彻和执行佛祖和菩萨的神圣旨意。
在这一点上,寺院管理与一般社会事务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具有神圣性,它们都是为了某些人和某些机构的现实利益所进行的管理,这些管理都是现实需要的反映,都是现实的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及其应对措施的体现,不反映神灵存在的意志,不具有绝对的超越现实功利的神圣性,因而它们也是可以根据人们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
4、文化传承性
寺院管理与社会其他事业管理比较,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深厚的文化传承性。在社会诸领域中,宗教是最能体现文化传承的领域,因为其具有神授的性质,所以其教义思想可以几千年如故,其仪轨体制也可以长期维持稳定。寺院管理也是如此,其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都是两千多年来逐步演变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有它的稳定性,后人很难加以改变,即使改进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所以今天的寺院管理也必须遵循长期形成的寺院管理规制,在传统体制的基础上来寻求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切不可割裂历史文化传统去做所谓完全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必然逃不脱最终失败的命运。
相反,在社会其他领域的管理中,文化传承性可能并不明显,比如科学的企业管理不过一百来年的历史,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的管理历史也都不是太长,而且其真正系统完善的管理都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其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也多处在摸索之中,加之是世俗的社会事务管理,所以其不断的改变和完善就是必然的,文化传承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力,只有宗教组织的管理具有这样的影响力。
5、思想情感性
寺院管理虽然离不开体制和权威的作用,但作为一项宗教事业管理工作,它又有其特殊性,思想感情因素的重要影响就是这种特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事实上,寺院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佛教信仰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来实现管理的作用的,所以管理者必须善于从思想上和情感上来引导下属,使其能在思想上坚定佛教信仰,情感上归属僧侣团体,形成为寺院和整个佛教事业而努力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由此来激发寺院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寺院成员没有了佛教信仰,没有了基于佛教信仰上的对寺院组织的情感依赖和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寺院管理必然会陷于混乱,甚至失败。
在这一点上,虽然其他的各种管理工作也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沟通,但比较起来,其他的管理更倚重于管理的制度来规范组织成员的活动,以及利益的刺激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思想情感的交流在管理工作中并不十分突出。组织成员有无信仰,其对组织有无情感上的依赖,人与人有无思想感情的共鸣,这些也会对组织管理的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寺院管理那样具有根本性。
6、超越功利性
寺院管理必须超越功利性,这是由佛教思想价值观的本性决定的。佛教以超越现实功利为根本价值追求,并通过这一追求来获得人生痛苦的根本解脱。其在社会中的各种功能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这一价值追求,如果寺院管理违背这一价值追求,以赢利为目的,以现实利益的追求为目的,以寺院人员的现实利益为目的,就必然对佛教事业带来伤害,对寺院声誉带来伤害,最终寺院的生存也难以维系。
这里必须注意,寺院管理要求超越功利性,并不是完全不讲效益,因为寺院管理毕竟也是一种现实的管理活动,而且要维持寺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要保障寺院人员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满足其基本的现实需求,而这种满足又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寺院管理又必须讲求效益和效率。只是这种讲求是在不违背佛教精神和价值追求下的讲求,是一种手段的讲求,是一种在经营佛教事业过程中的自然合理讲求,与那种惟利是图的讲求,与那种以赢利为目的的讲求是本质区别的。
上海交大MBA方式的隐忧就是如何防止在完全缺乏佛教精神熏陶的环境中培养的人才如何不被世俗的商业化腐蚀的问题。
7、德行统一性
寺院管理与许多管理工作的一个很大不同就表现在它是一项德行统一的工作,而不是一项纯粹技术性的管理工作。寺院管理的德行统一就是指思想道德与行为活动的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学与证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佛教思想价值与个人行为操守的统一。寺院管理之所以要德行统一,这是由寺院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寺院管理是佛教事业的管理,它本身就是一种弘扬佛法的事业,而佛法在人间就是通过佛徒们的言传身教体现的,如果作为佛教事业最根本的载体寺院的管理者都不能践行佛教,那又怎么能让其下属去相信和实践佛教呢?更别说要让那些还不信佛教的人来信仰和实践佛教了。事实上,寺院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既是佛教事业的领导者,也是佛教的精神领袖和思想文化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所以,寺院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佛学造诣,而且还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佛教,做到有学有证,言传身教,戒学精严,学养并重。那种只学不证、夸夸其谈、不行戒定、言行不一的人是无法胜任寺院管理工作的,甚至还可能败坏佛教的名声,影响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管理中,要将管理做好都需要管理者有较高道德操守和言行一致的品行,但比较起来,在其他许多领域,如果说管理者道德操守在某种程度上对管理工作并不会导致致命的影响的话,那么在寺院管理和其他的宗教组织管理中,这种影响则绝对是致命的,管理者不良的道德操守必然会使宗教管理走向失败。在这一点上,寺院管理与道德教育是一致的,如果一个道德教育者本身不能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那么其道德教育必然失败,甚至不仅无助于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高,还会起到毒化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作用。寺院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和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与道德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如此。
8、教化传播性
寺院管理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工作。因为寺院管理的目的就是推进佛教事业,佛教事业的推动又最终体现为有更多的人接受佛教,实践佛教,而这自然又有赖于佛教在社会中的教育和传播。所以一切寺院管理工作最终都是要体现在对人们进行佛教教育和传播佛教上,所以合格的寺院管理者也必然是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对每个寺院管理者来说,他必须意识到,他的每一项工作,也都是佛教的教育和传播工作。他应该时刻牢记,这样的教育和传播不仅要体现在寺院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中,而且也要体现在与外部各种机构和人员的交流中。通过各种管理工作,也使佛教思想和佛学精神传播到组织成员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并进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这一点上,其他的管理工作可能就不一定强调这点了,比如企业的内部管理可能更多的是如何做好本机构的工作,政府的管理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医院的管理更多地是让医生以更高的水平和更有效的方式为患者服务,这些管理恐怕都不需要对下属和服务对象进行更多的教育和宣传,相反,过多的教育和宣传起到的可能还是相反的作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