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佛教与天主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宗教,不仅在佛教各宗派间能够相互融和尊重,并且认为不同的宗教之间,如:天主教、耶稣教、回教、道教、儒教,都应该彼此交流和沟通。虽然信仰的对象不同,但基本上,大家都是有信仰的。就如世间众生,虽有千差万别的相貌,但其本性、理体却是一致的。
  当初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时,即打破印度社会四姓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提出伟大的宣言:“四姓出家,同一种姓。”也就是“百川入海,同一咸味”的平等性。
  佛教讲“五乘佛法”,从人、天、声闻、缘觉,到菩萨,共有五个层次。此五乘佛法正好把世间所有的宗教,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以尊重其存在的价值。如:中国的儒家讲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佛教里的三皈五戒,正好与儒家的三纲五常有融会贯通的地方,所以把儒家归于人乘的佛教;耶稣教与天主教提倡最终目标——天国、天堂,讲究博爱与坚守十诫,于是把耶稣教、天主教归纳到天乘佛教。中国的道家,重视清净无为,出世的思想,佛教就把道家归纳为声闻、缘觉乘。另外,佛教里还有一个菩萨乘,就是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生活佛教。人间佛教虽有声闻、缘觉乘的出世思想,但也有济人救世的入世精神,所以入世与出世融和起来,就是菩萨道。佛教与天主教,虽有不同的教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经典,但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净化世道人心,使众生心灵有所依归。
  天主教的简介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耶稣教)并列为耶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katholikos,原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天主教自称是唯一的公教,并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所以在中国称“天主教”。据一九八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全世界天主教徒人数约八.八亿,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十八.五,分布于各大洲。在拉丁美洲有三.七亿,欧洲约有二.五亿,北美洲约有八千余万,非洲约有八千余万,亚洲约有七千余万,大洋洲约有七百万。
  天主教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也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耶稣最初仅在犹太人中宣讲天国的福音,后来由他的门徒把福音推广到希腊、罗马各地。然而耶稣徒的一神信仰,为当时的统治者罗马帝国所不容,屡遭迫害。但由于耶稣徒的坚定信仰、殉道精神,终于感动了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他于公元三一三年与东罗马皇帝联名颁布米兰诏书,准许信仰。之后,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东西罗马,使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是罗马帝国政教合一的开始。
  政教合一制使天主教的信仰随着帝国的声威而广布各地,成为西方文化的资源。但政教合一制也有其缺点,它使宗教的超然事务受到世俗政治的干预。例如东正教于公元一○五四年脱离西方的罗马教会而独立,至少有一部份是政治上的原因。
  信仰耶稣的人,组成一个团体,称之为教会( church )。最初耶稣立使徒伯多禄(彼得)为教会的元首。伯多禄把自己的座位设在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伯多禄和他的继任者,以罗马为中心,把耶稣的宗教传到世界各地,也从那里管辖全世界的教务。
  天主教自称是一个“启示”的宗教,信仰的也是唯一的神——“天主”,认为祂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为了拯救世人而“道成肉身”。来自天上的“启示”需要教会来传承,因此教会的神职人员成为教徒信仰上的领导者,同时也负责保管文化,因而造成中古西方文化的统一性和单元性。到了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因受文艺复兴精神的影响,反对传统和权威,强调个人的良知与自由,对“启示”采取比较主观的看法,认为不必经过教会的解释,个人可以直接从圣经获得启示,因而与天主教会分离独立,成为今天的耶稣教,这是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
  天主教的信仰与教义是:
  一、启示。“神”是独一无二,先宇宙万物而有的。因此造化之机须有外来的启示,不能单从人的内心悟道而得。
  二、三位一体。从造物者(父)与受造物的关系,演进到赎世者(子)与被救赎者的关系,再进至圣化者(圣神)与被圣化者的关系。
  三、“原罪”。指受造者人类一生下来就没有天赋的宠爱,而是罪人。人自身无力纠正,必须依靠天主主动来赦罪,这就是耶稣之所以降生赎世的道理。
  四、救世者与导师。天主教认为耶稣具有救世者与导师的双重身分,人必须同时接受耶稣赦罪(受洗),和实践耶稣的教训(善工),才能得救(分享神的生命)。
  五、洗礼。人必须领受洗礼,才能成为信徒,获得基督的救恩。
  六、教会。耶稣最初召集十二门徒,委任伯多禄为统治者,并宣示自己将与教会同在,使教会成为一个见证团体。
  七、圣母玛利亚。教宗若望保禄六世于一九六四年宣布玛利亚为教会之母。
  天主教的仪礼,主要包括弥撒祭礼与洗礼、坚振、圣体、告解、圣秩、婚姻、敷油等七件圣事。此外,耶稣在世时不断告示门徒,天主爱世人,耶稣为此立下爱人的榜样——“人要彼此相爱”。
  佛教与天主教
  初期的来往
  佛教与天主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接触来往的呢?据英国籍雷敦酥神父的研究是:“在中国,佛教与耶稣教最初的来往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耶稣教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来的时候,首先想穿出家人的衣服,但是后来发现朝中的官吏不重视佛教,因此改以儒家为交谈对象。从此以后,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很少涉及到佛教,这使两方面不太认识,甚至彼此误会批评。
  幸好,在此黑暗时期有一些微光闪耀。在西藏,天主教的神父早就敬仰地研究藏传佛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法留在西藏。后来他们的研究只进入历史档案而没有出版,使后世很快忘记他们的功劳。西藏佛教与天主教的第二次接触是在清咸丰时代,当时有两位法籍神父穿着喇嘛的法服到西藏,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增添他们游记的趣味性。他们认为佛教是堕落的天主教信仰,佛教的念珠来自天主教的《玫瑰经》。当然这种思想不符合历史的事实,而且忽略了佛教的真正面貌。后来他们很快就在拉萨被赶走了。
  自十九世纪末期,宗教人士开始互相来往交流。以天主教来说,也许最有影响力的是多马斯.牟敦。牟敦是美国有名的修士,他深深地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意识,写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书籍。在他的灵修生活中,牟敦修士发现佛教与天主教的祈祷方式有其共同之处。他特别重视佛教禅宗,在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他对佛教的逐渐了解,就好像两个朋友从陌生到关系密切一样。”
  第一次的正式对谈
  一九九五年,由天主教“宗座宗教交谈委员会”发起召开的“第一届天主教与佛教国际交谈会议”,于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四日,在台湾佛光山举行。交谈会议的主题是“佛教与耶稣宗教的异同”,与会代表有天主教“宗座宗教交谈委员会”主席安霖泽主教、佛光山住持心定和尚及来自日本、台湾、斯里兰卡、泰国、美国和义大利等二十位佛教与耶稣教的知名学者、宗教徒。开幕典礼有黄昆辉、吴敦义等三千余位观察员出席。
  这是佛教与天主教的第一次对谈,经过五天的交谈会议,发表论文涵盖四个子题:人类处境与寻求解脱、终极实相与涅槃经验、佛陀与耶稣、个人灵修与社会参与,由此增进了两大宗教彼此的了解,并于会议后由天主教教廷发表是次会议的宣言。
  因为这次的宗教交谈,在天主教枢机主教安霖泽与主教团总主教单国玺的安排促成之下,于两年后的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由星云代表佛教,至意大利罗马教廷,与天主教若望保禄二世(原名 Karol Wojtyla)进一步对话。在这次的对谈中,星云代表佛教提出几项与天主教交流的建议,此建议获得教宗的认同与支持。
  其内容为:
  一、建议天主教联合世界各宗教成立“国际宗教联谊会”,促进世界和平,追求人类福祉。并担任所属联合会主席。
  二、建议佛光山和天主教加强交流,研究教义,或联络情谊。
  三、佛光大学与南华管理学院愿与罗马的图书馆办理图书交换,二校并愿提供义大利大学推荐的学者或学生,做研究或选课就读的一切协助,包括免费提供研究室、住宿、学费全免。
  四、二校可承办天主教委托的各项宗教会议,或“宗教与高等教育”研讨会。
  媒体称此次的对话为“跨世纪前瞻性与建设性的宗教对话”。因为其意义深远,象征着东西方两大教团,共同致力为世界宗教融和及世界和平踏出历史的第一步。当今全人类世界进展的方向,首要之务,即是宗教的对话、沟通、来往,有了信仰上的正确认识,才能衍生全人类共同的成长以及心灵开展的认知。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将是重视精神文明与心灵生活的时代。
  佛陀与耶稣
  佛陀与耶稣虽有神格与教示上的不同,但也有其类似之处。在“第一届天主教与佛教国际交谈会议”的会议宣言中,双方对佛陀与耶稣的看法是:佛陀是一位觉者,他把成佛的完美境界示现给人类,其完美的无我精神,表达在清净、慈悲与智慧上,并给予人人都可以达到这理想的希望。成佛是人性圆融与自由的积极状态,其特征是慈悲喜舍,过着完全利他的生活。僧团的兴起,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运动,他的使命是将精神性的解脱带给一切有情众生。对耶稣教徒而言,耶稣是天主救恩意愿的彰显,祂把救恩之光带进世界,一劳永逸地赏赐给全人类。经由这次恩宠的事件,“那普照每人的真光”,启示了个人与人类历史的意义。耶稣的死亡和复活,彰显了天主无限的爱与仁慈,这是救恩的泉源。整个世界得救的核心事件,其高峰在五旬节时的圣神降福,于是教会诞生,致力于普世万民。
  僧侣与神父、修女
  天主教总主教单国玺认为,天主教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神父、修女与佛教僧侣的产生都经过一定程序的观察,才能成为神职人员;同样必须持戒严谨,遵守教团清规,过着独身的团体生活,没有个人私产;他们奉献自己,终身为大众服务。神父与修女接受派令到某地服务,他们认为这是“天主的安排”,这样的精神与佛教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有相同的涵意。
  对宗教教义的看法
  天主教与佛教差异较大的是“教义”方面的看法。例如,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为天主所创造,耶稣是他的圣子,耶稣的任务是要来救赎世人的罪恶;佛教认为世间宇宙的成立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发现一切事物生灭相续理则,慈悲引导众生认识这个真理的人。
  天主教信仰天主、上帝,将一切事物都归之于上帝的安排,例如饭食是上天赐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主而有的;将来升天,永为天主的子民。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与释迦牟尼佛的佛性平等,无有差别,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因此佛教不会控制人的言行,一切因果全是由“业”操作,其“业力”说的定义是自力创造,不由神力;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佛教里的天主
  佛教的守护神大自在天,音译作摩醯首罗天,又叫自在天王、天主。自在天王以天为世界的本体,是一切万物的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是人间所受的苦乐悲喜,都与此天的苦乐悲喜一致。所以,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出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受其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这是大自在天神格的表现;不过,除了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的性格,而以吉祥神的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的主宰神。但是大自在天进入佛教后,就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住在第四禅天,通常以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的人天形相出现,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天主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天主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和谐“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希望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对于世界两大宗教之间教义的差异,应不在于统一,而是在于互相的尊重。希望今后天主教的神职人员能与佛教的僧信大众常常来往交流,如举办学术研讨会、双方交换留学生互相参学、合作开办世界宗教研究所,让世界各大宗教有机会互相对话,相互了解、学习,以期在宗教教育上、信仰上,大家都能提供方法,研究出更超越,更有见地的宗教发展方法。同时希望透过两大宗教的对谈、交流、融和的理念,能够携手合作,对世界苦难的民众给予具体的协助,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安乐而努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