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把握佛教殊胜因缘为架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饶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明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把握佛教殊胜因缘为架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饶益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佛教协会会长 明学
  前不久胜利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此项《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以及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因此此项《决定》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的精神,结合江苏佛教的实际,谈谈个人心得。
  去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愿想。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远大理想。同时,也是我们佛教徒追求佛国净土的境界。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实现这伟大的愿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佛教界人士和全体佛教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理所当然应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应当努力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把握殊胜因缘,作出佛教特有的贡献。
  一
  (一)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有教义的倡导和教规的保证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的因缘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我们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内因外缘和合而成。“互为因果” “依正不二”,如一张网,牵一点动全部,一荣共荣,一损俱损。所以,人我之间、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当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引导佛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源头活水。而佛教的教规则是佛教徒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保证。
  佛教的教规中根本五戒,尊重一切有情生命,不擅取他人财物,不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不说谎言,不使用毒品和不饮酒。在此基础上,还有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以及由此衍化的三千律仪、八万细行,还有诸多丛林清规等。其总的精神与“八荣八耻”、“法治德辅”相通。
  (二)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有实践的机制和服务的途径
  佛教的诸多法门,即修持的方法,莫不是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了和谐的精神。以下举佛教“和谐”法门河海中数滴水,也可略知其法味。
  如“四摄“法门:1、布施摄,即给他人财物与知识,以及予人信心和力量;2、爱语摄,即对他人的态度和语言要祥和;3、利行摄,即为他人和社会做有益的事;4、同事摄,即与他人相处、学习、工作、生活要融洽和睦。
  “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能除去人的悭吝贪欲;持戒能除去人的违规犯法和不良生活习气;忍辱除去人的嗔恨争斗和暴力;精进除去人的懒惰懈怠;禅定除去人的心猿意马和精神不集中;智慧除去人的昏愚痴迷。
  “八正道”法门: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也就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的价值取向;2、正思惟,即正确的思维;3、正语,即正确的语言;4、正业,即从事正当的事业;5、正命,即正当合法的生活方式;6、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方向和方法;7、正念,即正当的意念;8、正定,即正确的定力和意志。
  “四正断”法门:1、律仪断,即令已生恶念断;2、断断,即令未生恶念不生;3、修断,即令未生善法得生;4、防护断,即令已生善法增长。
  尤其是“六和敬”法门,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佛教其他的种种法门,都是趋向社会和谐的绝妙法门。
  (三)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有优良的历史传统和殊胜的现实因缘
  释迦牟尼立佛创教的目的,在宗教层面上,是为了人类的彻底解脱,在俗世层面上,是为了人心的安定,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他宣扬的是和谐与和平的教法,身体力行的也都是和谐与和平的道路。中土历代祖师将佛陀教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处处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佛教契理契机的精神。如:东晋著名高僧道安法师,提倡“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近代弘一法师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而玄奘西涉,法显南行,鉴真东渡,所从事的都是中外佛教和文化有还交流的和平之旅。
  可见,在佛教的历史传统上,所宣扬的教法,所走的道路,所追求的目标,一切都是为了对内的和谐与对外的和平。
  现阶段,我国佛教是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之一。一方面,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佛教界走爱国爱教道路,为国家建设服务,肯定宗教界人士同样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四众弟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我们佛教界自觉主动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不断加强组织、制度、信仰、人才、道风等五项建设,自身建设水平得到提高,佛教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佛教优势开始发挥,综合实力有所增强,这为佛教界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
  鉴于以上,对佛教优良历史传统和现实殊胜因缘的思考和认识。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还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话使我倍感亲切,信心大增。认识到,我们佛教正面临着更为殊胜的历史机缘,更大的弘法利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发展空间。
  我们江苏佛教协会,团结全省佛教界同仁和全体四众弟子,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着。
  (一)、加强各级佛教协会的自身建设
  加强各级佛协的组织建设和各项自身建设,是我们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引导全省佛教界和广大四众弟子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有力的组织保证。几年来,在省、市宗教局领导的热情帮助下,省佛协和各级佛协的自身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省佛协有了条件较好的会所,配备了工作班子,切实解决了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工作。充分行使省级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务组织的职能,在关系到全省佛教界全局的大事上,发挥了一定宏观决策、规划协调和督促作用。
  全省十三个省辖市、54个县(市)中,13个省辖市及30多个县(市)成立了佛教协会。这些佛协组织在各地政府宗教部门的领导下,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正常开展会务,并积极主动地健全和完善自身建设。
  (二)、新老交替稳步推进,培育人才成果可喜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佛协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以及老一辈高僧大德呕心沥血的培育,我省佛教界在人才培育上已取得初步的可喜成果。涌现了一批政治上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佛学知识和修养,又有一定办事能力的知识青年僧才,正在稳健地接任住持等重要任务,基本解决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各级佛协的领导成员和工作班子已呈年轻化。近年来,在省局领导的关心下我们选派40多位青年僧人到南京大学进修,为培养人才做了有益探索。栖霞佛学分院,灵岩山佛学分院每届毕业生分赴全国各地,大多成为当地佛教界的骨干,有的还是佛协和大丛林的主事者。佛教后继有人这一可喜现象也显示了江苏佛教事业大有希望。最近以来,我们在南京鸡鸣寺开办栖霞佛学分院尼众班,以及创办了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鉴真佛学院。
  (三)、美化祖国河山,庄严三宝道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佛教寺院不仅原有建筑得到了修复,有的还进一步造塔建殿,塑佛像装金身,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也有一些寺院完全新建的。江苏佛教在修建寺院方面的投入保守估计,不下人民币50个亿,这些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广大佛教徒的供养,也有海外佛教的赞助,某种意义上也集中了社会闲散资金和吸收外资,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增添旅游景观,改善人居环境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此同时,我们始终把寺院爱国主义教育,人间佛教思想教育,结合“八荣八耻”的道德教育,以及提高寺院管理,加强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放在重要的议程上,常抓不懈。
  现在,江苏佛教的寺院不仅宝塔高耸,殿堂宽敞,金身庄严;更重要的是僧仪肃然,晨钟暮鼓,早晚课诵,念佛参禅,成为真正的清净三宝道场。
  (四)、重视文化建设与弘扬佛教文化
  江苏佛教文化沉淀深厚,历史遗存广博,人文资源丰富。我们在文化建设以及弘扬佛教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倡导寺院在建立道风、宗风的同时,也要重视学风和文风,重视弘扬佛教文化,提高文化品味,扩大佛教摄众度生的空间。
  近几年来,除了各寺院举办了一些佛教文化活动,流通印行了一系列的书刊杂志画册外,在省佛协的主办下我们还出版印行了《巨赞文集》、《茗山文集》、《当代江苏佛教》、《江苏佛教书画集》、《人间佛教思想研讨论文汇编》、《江苏佛教建设和谐社会》等文集画册。举办了“江苏佛教寺院素食烹饪大赛”,创建了“江苏佛教缘源书画院”和“江苏佛教音乐团”。打造了一些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弘扬佛教文化,不仅仅要通过文化平台弘扬佛法,更重要的是佛教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出更多的如《决定》所指出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决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新思路和重要途径作贡献。
  (五)、济困扶贫,回报社会
  我们一直把济困扶贫,参与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作为发扬佛教慈悲喜舍、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实践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的具体行动而积极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各级佛协、各寺院在济困扶贫、抗洪救灾、希望工程以及其他公益慈善事业方面的捐款捐物,总计约2000万元。佛教界的这种热情和积极性,为江苏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精神文明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表彰和赞赏。
  (六)、开展海外联谊,发展国际有还交往
  佛教界对外交往不仅仅是弘扬佛法的事业,它还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特别是在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上负有重要使命;同时,它在宗教反邪、人权与和平等方面,可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江苏佛教与海外佛教法缘殊胜,在传承、宗派、法系等方面有广泛的影响和联系。我们要继续开展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佛教界联谊工作,加强交往与合作,增进了解和友谊。要发扬我国佛教有国际交往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的友好交往,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我们江苏佛教界,正是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挖掘佛教和谐文化的内涵,不失时机的把握我国正在和平崛起的盛世因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实现世界和谐,而勇猛精进,多做饶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