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全球伦理与宗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耀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全球伦理与宗教
  (破解生命中的盲点)
  内思高工 林耀堂老师
  地球成了一个村落
  随著网路科技时代的来临,资讯的传达与交换是如此的迅速,许多方便省时的交通工具,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线打破了,我们看到整个地球仿佛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村落,生活在这一个村落中的每一个人,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举例来讲,台湾的工厂把汞污泥随意的倾倒别的国家、核废料随意掩埋,立刻引起其他国家的抗议;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萧条,例如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及南美洲的巴西,影响所及是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大众媒体的正面新闻报导、或是以某一个意识型态的偏颇报导,影响是接受其资讯的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当我们把性当成是一种金钱交易的手段时,就意味著人被当成东西来对待处理,这仿佛使人成了一件物品。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造成的结果与影响,小范围是某一个地区的受害,大范围就是全球性的破坏了。
  这些现象与问题告诉我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讲法,对于目前的人类生活是越来越贴切了。个人或团体的任何决定,很难不去影响到周遭的人或环境,因为我们生活在许多的关系当中: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或是与造物主的关系。
  地球村的现况: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大家庭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拥有足够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与宗教资源来建立更美好的世界秩序;但是,在世界上各种冲突的力量中,包括了种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如果想要建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实在是危机重重。虽然我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但是全球性的贫穷、饥荒、小孩死亡、战争、各种不幸的结局、生态环境被破坏等情况,都是有增无减。因为,还是有很多人生活在经济衰败、社会脱序、政治压迫、种族战争、生态环境破坏与道德瓦解的威胁当中。
  面对目前的世界形势,人类需要一个和平共处的憧憬,各个种族、伦理、每一个国家、不同的宗教团体都必须携手负起保护珍惜地球的责任。这个责任的基础系于我们共同的希望、理想、目标、与行为准则,虽然过去我们因为生活现实的缘故,已经逐渐失去了这些责任。但是,我们还是相信:不管它们是如何频繁地遭到滥用或忽略,个人和团体都有责任去宣讲这些希望、理想、目标及行为准则,应该受到捍卫、巩固、并且实践出来,这对现代人的生活情况尤其需要。仔细观察并反省目前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技术、生态环境的负面发展,更使得我们感到需要建立一种属于全球性的伦理规范。
  建立全球性的伦理规范,不只是针对大团体的种族或国家,即使是每一个人也都可能感受到这种震撼力。例如:一个台湾人早上醒来就打开他的日本收音机,以便了解世界上发生的新闻。当他喝著锡兰、印度或英国的茶,或是品尝著拉丁美洲的咖啡时,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政变、空难、战争、奥斯卡金像奖或是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禁止使用核子武器协定、七国高峰会议、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等消息不断传进他
  的耳朵。他接著穿起用埃及或印度棉花制造的汗衫、和衬衫;外面穿上由英国加工的澳大利亚羊毛所做的毛衣,或是来自中国的皮夹克和美国风格的牛仔裤。他手上戴的是瑞士或日本手表;钱包是用中美洲野猪皮或非洲蟒蛇皮作成的。在冬天的餐桌上,他可以吃到阿根廷或智利的草莓和樱桃、塞内加尔的新鲜扁豆、非洲的梨子,并且一边喝著俄罗斯的伏特加、墨西哥的龙舌兰烧酒、美国的威士忌和爱尔兰的麦芽酒。享受美食之余,他正在欣赏一部由韩国人指挥、俄国人作曲、德国人演奏的交响乐。
  另外一面的对比,住在联合国组织或红十字会设置的难民营的非洲人、以及住在贫民窟或垃圾堆上的印度游民、和饱受战火摧残无家可归的难民,他们却不是住在地球上属于舒适的生活圈内,但是,他们也同样身在这个全球的脉络之中。他们日常的生活条件,更要受到本国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价格波动而影响,从以往自给自足的农民,变成了只求挣取工资勉强糊口的次等城市居民,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需求完全
  得依照自己拥有多少金钱来决定了。
  建立全球性的伦理规范,是每一个地球村民的共识
  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在地球哪一个角落、无论贫富、也不管是福还是祸,大家都不自觉地拥有全球性的特质。面对地球产生的温室效应、圣婴现象、反圣婴现象、臭氧层破洞等,来自生态环境的反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有如骨牌效应袭卷全球;资讯时代网路科技的普遍使用,进一步颠覆传统的人际关系。在电脑网路上,接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陌生的对象,而非以往熟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人伦关系。遗传基因科技工程的进步,人类史上第一只复制羊的出现,连带的代理孕母与复制人的伦理问题挑战,都考验著人类的智慧,如何去回应这些生活周遭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唯一确定的事,无论你愿不愿意,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个人可以说是既明显、而且是感同身受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不是机器带来了发明和革新,而是人类思想的进步,就是主动地将我们的智慧用于寻找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性、避免危险、追求更大的利润,并且通过我们的积极性开创新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科技技术。意思是说:面对全球性日益迫切的问题,现在及将来都不可能是电脑、而是自己要拯救人类。
  在一个没有分裂、彼此关系性日渐加强的世界,更需要一种全球性的伦理规范。现在的人类正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理想及共同面对未来的憧憬。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生活取向、生活规范、生活态度、生活价值及生活意义所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超越了各个种族与文化、也超越各个国家及宗教团体的界线,可以称做是“全球伦理”,它的目的是面对人类最起码的共同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做出回应与行动,而不是另外一套教条式的说教。
  每一个国家及地区的强制性结合
  我们观看全球目前的土地荒废、人口增长、资源分布及使用的不平均、能源短黜、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世界各地层出不穷大大小小的战争等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需要一个互相依存的网路型思想。生活在当代的个人和团体,如果还拥有一种“霸权”的思想是不对的。即使是一个国家,它也不是地球上单独存在的个体,好像完全不用依靠任何外在的支援;相反地,每一个国家都是互相依存的,相当依赖著这个大家庭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和繁荣。
  在十九世纪中叶,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西雅图的部落首领,曾经这样警告过美洲新大陆的开拓者们:“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不属于人类。”对整个地球的环境生态系统而言,每一个国家只是很小的部分,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谓的“国界”,对于水源的分界、空中领域的分界和自然生态的分界,其实是没有作用、也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就只有一个地球,严格加以区分的结果,只是更复杂地增加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
  发展。
  人类短视近利带来了世纪末的危机
  “世界宗教议会”曾经于1993年8月28至9月4日,召集了全世界6500位不同宗教的人士,相聚于芝加哥,探讨全球性的伦理与宗教的关系,并且发表了一份“全球伦理宣言”。他们反省了在变动剧烈的人类历史上,所谓的现代化成就,是需要加以批判、而且是相当值得的伟大工作。因为,我们拥有了进步的科学,却没有足够的智慧来预防科学研究被误用;我们拥有各个领域的科技技术,却没有相称的伦理和宗教力量,控制大型科技技术可能产生的危害;我们空有工业的开发,却没有相对的环保意识来抵御持续扩张的工程开发;我们徒具民主的制度,却没有最低的道德意识,来制衡有权势的个人或团体不当地攫取巨大非法的利益。
  宗教信仰的伦理性及社会性力量
  “世界宗教议会”面对我们只有一个“家”,地球是有限的这个事实,正确的指出:世界上每个宗教正对千千万万人的行为发挥强烈的影响力,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作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分析,却像往常一样忽视宗教的力量,那实在是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不可否认,宗教对世界和平及环境生态系统具备了重要责任,宗教信仰在一些重要议题上的意见也十分值得重视。最明显的例子:基于不一样的信仰,对于“家庭计划”就会有不同的立场,其他例如对“生命”的观点,连带的也会影响对于堕胎、安乐死、试管婴儿、复制人及代理孕母等伦理问题的考量与判断。
  宗教信仰的力量,可以借助用来克服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可是宗教与宗教之间必须要停止击败对方的争执,不再煽动种族或信仰的冲突,放弃宗教狂热主义的宣导,并且多加发挥每个宗教帮助人的共同点,如果他们这样做,宗教的力量将会使全人类得到好处,因为宗教的包容力与约束力确实超越了法律与制度。宗教是在一个更深的、更内在的心灵层面向我们说话,不只是在理性思考的层面,也不只是在方法的层面,却是一种属于感受、心灵的层面。因为宗教要求的不仅是遵守一些规则,而是真的能够从内心去影响个人行为的气质和举止的德性,例如“爱”。
  有一次,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肋莎修女出席一场聚会,参加的人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总统、领袖和政治家。他们身上穿戴著丝质的衣服、皇冠和珠宝,而德肋莎修女则穿著印度妇女常常用来作衣服的粗糙长布。一位贵族问她在加尔各答“穷人中的穷人”工作的情形,她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是否感到灰心?德肋莎修女回答:“不,我并不灰心,你晓得,神并没有召唤我去作有成就的工作。祂召唤我去作爱和怜悯的工作。”所以,出于宗教信仰的要求,是法律制度用相同的方式无法达到的目的,它更能够成为个人持之以恒的动机。
  虽然,各个宗教不能具体地解决地球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但是,他们却可以提供一些光靠经济、政治计画或法律制度无法达成的结果。例如:内心深处的定位、人们的良心、由错误的路径转向一个新的方向。宗教更可以毫不含糊地解释法律或政治无法解释的事情:为什么道德原则与伦理价值必须是无条件地(并且不只在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而且普遍地使所有的阶层、种族、国家去承担义务。因为,个人的宗教信仰,能帮助自己无条件地去实践这些伦理价值。
  “全球伦理宣言”的发表:以人道精神对待每一个人
  为期一周的“世界宗教议会”结束后,大会发表了一篇“全球伦理宣言”,这份宣言不只在讨论过程中没有被对立者放弃,反而得到大部分宗教代表签名支持。这个事实告诉我们,面对现代多元中心思想的挑战,各个宗教里面的远见者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即使连宗教都不能够孤立地存在。他们深刻地觉醒,人类是互相依存的,而且也需要彼此的尊重对话与合作,人类既然是一个整体,宗教当然也无法独立于外。
  全球伦理宣言广泛地被各个宗教代表接受,这一点强烈地显示出:所有宗教内部都有这份宣言的伦理传统、价值、准则与规范,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建立彼此的共识。任何支持这份宣言的人,都能够由自己的宗教传统出发,去答覆并实践这份宣言的伦理要求。
  事实上,不论有无宗教信仰,都会同意遵守1948年12月10日(全世界的人共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种族屠杀灭绝以后)发表的联合国人权宣言第一条款:“所有的人皆生而自由,并拥有同等的尊严和权利。所有的人也都赋有理性和良心,大家应该以博爱的精神,情同手足互相对待。”这就是说:“人”永远不能成为被利用的对象,“人”不应该沦为经济、政治、媒体、研究机构、商品化和资讯化的工
  具。在这个前提之下,一个人才能获得幸福的、充实的生活。
  全球伦理要帮助每个拥有理性和良心的人,都有义务以他真诚的生活方式去行善避恶。全球伦理希望唤回不变的、固有的伦理标准,不是另一种变相的束缚和负担,而是人类再次寻找和实现生活方向、生命意义的帮助与支持。这个标准就是历史上几千年来各个宗教和伦理传统所持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以肯定方式表达就是:“己所欲、施于人!”这个绝对的标准。它在生机勃勃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引申出四个必要的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生活的每个范围,无论是家庭和社会、种族
  、国家和宗教。
  (1)建立反对暴力及尊重生命的文化
  在人类伟大古老的宗教伦理传统中,有一个共同的准则:不可以杀人!如果   用肯定的方式来表达就是:尊重生命!每一个人在不伤害别人的权利之下,自由地发展并充实自我的生命;没有人有权利对他人的肉体或精神,予以施刑和伤害,更不能杀人。当然,只要是人的团体,就会有纷争的产生;但是,这些纷争,不管是在个人或国家的范围,都应该用非暴力的手段及和平的办法来解决。青年人在家庭与学校的人际关系里,都应该学习唾弃暴力,只有非暴力的文化才能解决冲突,以暴制暴的方式,只能得到暂时的效果,却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2)建立团结一致具有公正经济秩序的文化
  在古老的宗教和伦理传统中,我们找到这个准则:不可偷盗!正面的意思就是:诚实公平地交易!每个人都没有权利抢夺他人或公众的利益;而且,更不能在运用个人财产时,忽视社会与地球的需要。哪里有贫穷,无助和绝望就会在那里蔓延;经济不景气、失业率直线上升,社会上偷窃和抢劫的情形也就越容易发生。所以,每个人或团体在增加及累积财富之余,不可以忽略对于贫穷人的责任。
  当我们看到许多国家的负债危机和贫穷问题时,有一些事情是必须区别出来:什么是日常生活必要的消费与贪心无限制的消费?什么是社会公益与非社会公益的金钱用途?对于自然资源正当与不正当的运用?唯利益取向与公益及环保取向的生产方式?我们应该利用经济和政治的力量,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应把它们盲目的用于争取权力与利益。我们不要盲目追求金钱、声望、与消费;因为,在贪欲当中,我们也失去了自由、沉静、内在的平安,而这些特质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3)建立互相包容具有真诚生活的文化
  在古老伟大的宗教和伦理传统中,我们找到不可以说谎的准则,正面的表达就是:诚实地言行。我们要学著以真诚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应该分清楚多元化与不顾真理的差别:前者是大家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这些多元的想法中存异求同、寻找共识;后者就是一种霸道的心态,它只是独断的以自我观点为唯一考量。
  (4)建立两性之间平等权利和伙伴关系的文化
  在人类古老的宗教伦理传统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命令:不可奸淫!正面的表达就是:彼此相爱、互相尊重!我们认为没有人有权利把他人当成是纯粹的性工具,导致或是控制别人作为性生活的工具。青年人要学习以伙伴的关系,和异性建立起共同的生活,并且学习了解性不是负面的、伤害的力量,反而是富有创造力和受肯定的,当男女彼此都以伙伴的关系来关怀他人的幸福时,性才可以人类团体以生命为取向的推动力。
  青年人正处于生命的黄金阶段,各方面都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刻,有如海绵容易吸水一样。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建立起正确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帮助他人,将会有助于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或大学念书时,培养自己乐观进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人来往。
  全球伦理的参考规则
  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团体,具体的情况下,面临的问题常常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例在个人范围内,一位难产的孕妇,必须在自己和胎儿的生命之间作取舍时,母亲的生命、与未出生胎儿的生命,何者比较重要呢?在团体范围内,资本家是尽量开发天然资源、扩大厂房设备,增加工作的机会,还是产品减量生产,以避免继续破坏生态环境呢?
  我们的选择常常因为完全不同的时间、空间等条件,而增加自己做选择、下判断的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兰克博士曾经在奥希维兹和其他纳粹监狱度过恐怖的三年,他记下了在集中营里对人的观察:我们住过集中营的人,都会记得有些人怎样走过营房,去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点食物分给别人,这样的人虽然不多,却足以证明人的一切都可以被剥夺,除了一样,人类自由的最后一种──在任何环境中决定自己的态度、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下是当我们面临类似的困难时,几个可以参考的重要规则。
  1.克服问题为目的:不要用那种实际上在以后会带来更多麻烦的方法,却不一定能根本解决科学上和工业技术上的问题或是带来进步。例如:长期喷洒农药的结果,会累积危害生态环境,虽然它在短时间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在1984年,印度博尔农药厂的有毒化学物品外泄,造成2000多人死亡、20万人受伤。或是过度滥用通讯科技的进步技术,成为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工具。
  2.证明责任与义务:如果科学家报告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厂商也愿意在生产技术上革新,并将这项产品投入生产,就必须证明他们的生产行为既不会引起社会上的、也不会引起生态环境方面的危害。
  3.公共利益规则:只要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得到保障,公共利益要比个人兴趣有优先的考量,却不是法西斯主义式的”先公后私”。例如,台湾早期的“三七五减租”和“耕者有其田”政策,对后来的农业发展和土地改革影响深远。
  4.急迫性规则:比较急迫的价值(如:一个人的或人类的生存问题),优先于本来可能比较高的价值(如:一个人或某个团体的自我理想)。
  5.生态环境规则:生态环境不能受到破坏,它优先于社会制度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因为生存比生活得更好还要重要。1986年,前苏联车诺比尔核电厂一声巨响,大火冲天,放射物四处飘散,立即死亡31人,几百人受伤。由于环境受到核污染,使得13万居民不得不撤离家园,并祸及东欧和北欧的许多国家。
  藉助理性思考的帮助,虽然可以通过几项伦理规则来推荐一些具体的生活方式,例如:适当程度的自我限制、希望并追求和平的心愿、公平与正义的合理分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民主、自由、人权的保障等。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愈是具体地谈论下去时,就会对伦理道德的动机、及约束力的程度和它的普遍有效性,甚至对伦理规范的最终意义提出愈来愈多的疑问?恰好在这里,各个宗教正好可以提供
  他们的帮助。
  能以人的有限去尽绝对的义务吗?
  即使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也能过著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符合人道精神的生活,也就是过著有道德的生活,这正是个人的自律性表现。然而,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即使他在事实上让自己接受了绝对的道德规范,也不可能解释伦理义务的绝对性与普遍性。他总是无法把握:为什么我要绝对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循这些伦理规范?为什么大家都要这样做?如果大家不一起这样去做的话,那最终伦理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从人存在的有限性来看,并无法引申出一种绝对性的要求,以及”无条件”的应该。
  有一位父亲在奥勒冈郊外猎鹿时发生了一件事,他用手肘弯捧著长枪,沿著森林内一条几乎已被树木遮盖的伐木道路前进。那时才黄昏,当他打算返回营地,附近的树丛却传出了一种声音,在有机会提起长枪之前,一团棕白两色的斑点向他直奔过来。一切都发生得太快,那位父亲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他往下一看,见到一只小野兔,筋疲力竭地躲在他的两只皮靴之间。那小东西正全身发抖,但它就这样蹲在那里,动也不动。野兔本来都很怕人,而且很不容易被人看见,更别说跑过来坐在你脚下。
  当那位父亲正为此事困惑,另一个角色接著登场,十公尺以外一只黄鼠狼从树丛冲出来。当它看见那位父亲、和坐在他脚下的猎物,掠夺者突然停下脚步,嘴巴发出喘息,眼睛发红。那位父亲明白自己介入了森林里一场小型的生死剧,野兔已被追逐而力竭,并且离死亡甚近,他是野兔生存的最后盼望。小动物忘记了本能的恐惧和提防,自然而然地靠拢他,逃避无情敌人的尖牙。那位父亲没有失望,他举起强力的长
  枪,故意朝著黄鼠狼前面的泥土射击。那动物似乎马上向上跳了半公尺之高,然后尽全力往森林的方向飞奔。有一阵子,小野兔没有动弹,它只是坐在那里,在那位父亲脚下缩成一团,他于是在微光下向野兔温柔地说:“黄鼠狼跑到哪里去了?小东西,我看它不会再找你麻烦,看来今晚你已逃过一劫。”不久兔子便跳开,离开它的保护者返回森林。
  亲爱的同学,当我们有所需要时,我们往哪里跑?当我们的力气用尽,我们要转向何方?当失望使我们无力往前行时,我们要转向何处?
  宗教信仰的见证性力量
  就在今天,为了追求建立全球伦理的共识,有什么能比一些世界型宗教更合适去动员地球村的村民呢?在动员的过程中,对人们在理性和感情方面加以鼓励,经由宗教信仰里非凡的、美好的人、事、物的经验,例如:静坐、打禅、颂念阿弥陀佛、十字架的牺牲象征、定时的静默祈祷、圣书典籍、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及德肋莎修女的榜样,都向人们见证全球伦理的原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宗教出现,这些宗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我们也看到这些新兴宗教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的影响不只是吸引信徒们加入;而是信徒们加入以后,随之而来的金钱募集、义工训练、教义培训,进一步再把信徒们派遣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去进行“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社会慈善工作。
  由宗教推动的社会慈善工作,容易受到一般人认同的原因,是因为宗教信仰要求信徒在现世生活中,应该实践“爱人如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来自宗教信仰的权威,不以功利为目的的善行,才能够可长可久。所以,宗教自然容易成为“心灵革新”的一大助力。
  宗教:伦理道德规范的指导原则、解释超自然律的依据、个人心灵空虚的避风港?
  提到“宗教”一词,一般人可能因为主观的“刻板印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像在脑海留存,或许很自然的浮现出一幅深山中敲著木鱼、诵念佛经的老和尚,还是遗世独立个别清修的修道人,或者怀有悲天悯人胸襟的社会工作者,也可能是看破红尘俗世遁入空门的情场失意人。每个人对“宗教”的认知与经验,都会因为个别生活经验接触到不同的人、事、物,而有所差别。但是,主要还是在于个人主观的因素,尤其当他对于所谓的“终极”(ultimate)问题,也就是一般的负面经验,比如失败、痛苦、死亡,或是人生的意义及目的等问题有兴趣去探讨时,他会比较容易由宗教的劝导来接受这些负面的经验,可能的话,他或许进一步就接受了这个宗教的信仰。
  宗教不纯粹只是个人心灵空虚的一个避风港、也不单纯只是一套伦理道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更不可能简化为解释超自然律的一个依据;宗教反而更积极地给人指出“爱人、惜物、敬造物主”的生活态度。所以,它不只追求死后的“天堂”或是“西方极乐世界”,它也同时珍惜并重视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对于人类心灵的空虚,宗教给予安慰和鼓励;针对具体的日常生活,宗教倡导“你要别人如何对待你,你也得同样对待别人”的金科玉律;面对现世变化无常的失落感,宗教给予超自然界的答覆与归宿。这一切都表达了宗教“安排宇宙、定位人生”的正面积极功能。
  面对宗教的信仰态度:个人法律性制度化的投身,还是个人生活态度及想法上的价值观选择?
  宗教虽然带给人类正面的积极功能,但不可否认,社会上的一些宗教乱象、或是假借宗教名义从事非法利益的事件,或多或少都给宗教掩盖上一层莫须有的误解。因此,个人在面对宗教帮助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时,同时也经验到宗教令人感到失望的消极面,在正反两面互相冲击的情形下,个人仍然愿意加入某一宗教团体,这就是所谓的“信仰”了。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接受不同宗教的教义劝导、或是受到一些身体力行的宗教人物的感动,进一步对自己有所影响。例如:甘地教导人不要藉著互相攻击来解决问题,许多人向他学到了不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伟大的原因,虽然是很难让人相信的一个观念,但是,这个观念确是很好的。还有马丁˙路德˙金,这位牧师改变了使美国黑人受到伤害的法律,并帮助美国人依照他们的理想去生活。我们也必须
  记得德肋莎修女的榜样,她到印度加尔各答几乎什么东西也没有的贫民窟去,她每天为那些生病的人洗澡、喂孤儿吃东西,永远带著平安的笑容,只因为她在每一位受到帮助的人脸上,看到了神的脸孔。但是,这也仅止于是一种生活态度、或是价值观的认同而已,宗教为一个人而言,可以只是价值体系当中一项值得的选择,特别是有关个人的“终极”问题。
  然而,一个人对于宗教的“信仰”,不应该只是情感上的感动、和思想上的认知,他的意志需要进一步付诸行动去追求。当他正式决定加入某个宗教的社会性组织时,他不只是感动或认同于宗教的教义,他同时也应该遵守并实践宗教的法律制度与伦理规范、并且虔诚地热心参与宗教的礼仪崇拜,他把取之于宗教的生命动力,不只是狭义地实践于个人的伦理道德生活,更鼓励他投身参与社会上各个层面的关怀行动,使
  他的信仰得以生活化、同时生活也信仰化了。
  地球村的村民应该具备的素养
  对地球村的每个人和每个团体而言,首先的要求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说法,应该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来进行。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参考原则。
  1.不仅要自由、而且同时要正义
  我们要摆脱穷人与富人的界线,解决那些引起饥饿、贫困与死亡的结构,远离那种损害甚至拒绝道德、伦理价值的生活方式。许多国际性的组织,像红十字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展望会、国际特赦组织、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都是扮演这种角色。
  2.不仅要平等、而且同时要多元化
  我们要摆脱种族上或文化上的歧视,造成个人或团体之间彼此排挤的隔阂,尤其是改正对落后地区和国家的轻视与冷落。期待以开放的胸怀、存异求同的态度对待持不同意见的个人或团体。
  3.不仅要兄弟般的博爱、而且还要姊妹间的情谊
  我们要追求焕然一新的、由男女公平地共同组成的团体,在这团体中,妇女们可以在各个岗位上与男人一样承担起相同的责任,她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才能、表达意见、价值观与经验。希望建立一个伙伴式的世界秩序。
  4.不仅要共处、而且要和平
  我们支持并促进人类各个团体的和平,并且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社会的争端,放弃军备竞赛花费的大量金钱、却带来破坏性的结果。不要用武力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的纷争和冲突,期待一个提倡和平的世界秩序。
  5.不仅要生产力、还要与环境休戚相关
  我们要找出一条人与万物都完整地受到重视的道路,摆脱人对大自然骄傲的宰执心理,避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以及只是出于经济利润为考量的生产方式。更拒绝为了私人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主义。我们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避免海洋、陆地、空气与淡水的污染及过度利用,终止核子威胁,   促进世界和平,全球军武裁减及不使用暴力,期待每个人以永续经营的想法,建立一个爱好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世界秩序。
  6.各个宗教彼此要包容、而且合作
  各个宗教要不断的感恩与革新,我们要真心诚意地赞美造物主的爱、和造物主的赏赐。放弃宗教之间没有意义的纷争,期待建立不同的宗教之间,可以针对全球问题携手合作的世界秩序。
  青年人应该在家庭及学校学习真诚地思想、说话和行动,并且有权利得到知识和教育,好使我们有能力作决定,如何塑造自己的生活。因为,缺乏伦理的知识,便无法区分何者重要、何者次要。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全球伦理的关怀、与正确的宗教情操,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在不同的观点和事件上,可能包含了真正的事实、隐藏的利益、夸张的报导和被扭曲的事实。我们愿意澄清这些盲点,并且建立一个尊重个人
  也重视生活环境的地球村。
  “全球伦理与宗教”参考书目
  【地球祖国】马胜利译联经
  【人类生态与社会文明】郑先祐著幼狮
  【公义创建未来】J. Moltmann著 邓肇明译 香港基道书
  【抢救地球】宾静荪译台湾地球日
  【生态公义】台湾生态神学中心文字组编译台湾地球日
  【生存危机】刘水源著商务
  【世界征象】陈美岑、沈丽卿译商周
  【生存的沉思】华玉洪著淑馨
  【基督信仰中的生态神学】谷寒松、廖涌祥和著光启
  【你如何称呼神】杨秋生译立绪
  【人的宗教】刘安云译立绪
  【一条简单的道路】立绪
  【盐寮净土】区纪复著晨星
  【心灵故事】何国强译台福传播中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