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海清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一)
  转贴自中国石窟艺术网(有删节)
  作者:海清虚
  一、安岳石刻总述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边陲,幅员面积2689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安岳东邻大足74公里,南连内江76公里,西接资阳110公里,北靠遂宁70公里,到成都166公里,到重庆174公里,是古成渝道上的陆路交通要冲。
  安岳自古佛缘甚厚。据可考的历史记载,南朝萧梁时,正是佛教兴盛时期,从“普渡慈航”这个佛教语中借用“普慈”,在今安岳县区设立普慈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 建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治所曾建于县城铁峰山上。普州的治地辖安岳、安居(今遂宁)、崇龛(今部分属潼南)、永康(乐至)。建县1400多年的历史,沧桑巨变,而诸多文化遗迹仍保存完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宝库,尤其是石窟雕像蜚声海内外。
  石窟雕像是我国古代依山崖开凿洞窟,在里面雕刻的造像。石窟造像始于印度。公元前5世纪佛教在印度诞生。但在佛教创立初期,并不存在偶像崇拜,释迦牟尼在弟子心目中只是一个先知和导师。释迦灭度后,他的形象已渐渐神化,但其弟子们并没有给他造像。他们以石窟为群居修行的场所,在石窟中间放着释迦的遗物和象征物,比如佛的钵、佛衣以及小型的塔等,以作为膜拜的对象,石窟四周的小龛式居室则供人居住。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远征,占领了阿富汗和北印度的整个西亚地区,希腊的神话和造像艺术也传到了印度。受其影响,在印度犍陀罗马尼地区形成了佛教造像艺术。佛教徒即在他们修行的石窟中用雕塑、壁画的形式,造了各种各样的佛像,石窟艺术就此风行起来。
  我国石窟艺术渊源于印度。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大约在公元前2年至公元67年这段时间里(即西汉哀帝元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逐渐由西向东传入中国,首当其冲的是新疆地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和西域的僧人陆续前来传教译经,佛寺的兴建逐渐增多。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更为盛行。僧尼增多,大肆营建佛寺,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由于大规模地建造佛寺、佛塔,雕塑佛像,印度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也越来越多地输入中国,使中国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吸收了印度的艺术色彩,从而更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容。到了隋唐时期,佛教信仰在中国已比较盛行。佛教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都有一定影响,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地区)、藏传佛教(藏语地区)和云南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地区)。在石窟艺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石窟艺术,至今现存石窟寺遗迹120多处,而以敦煌、云岗、龙门、安岳、大足石窟为代表,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佛教经此传入内地,因此较早接受佛教的文化艺术。公元366年,在鸣沙山断崖上开始造洞窟,绘壁画,壁画中的凸凹画法,就是从印度传来的。又塑佛像,但它是以石为基,用泥堆塑,制成彩塑造像,这不是我在这里所说的雕刻艺术。其中洞窟最大、塑像最多、水平最高的是莫高窟,现存彩塑像2100尊,总的风格是由早期印度造型逐渐向中华民族的造型转变。云岗石窟在今山西武周山南麓,依山形开凿,长约1公里。先后53个洞窟里共造像5.1万尊,最大的高达17米。早期具有仿印度的造型风格。龙门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陆续开凿,规模宏大。现存龛窟2100多个,造像10万尊。龙门石窟的造像已经具有中国人的脸型和气质了,服饰也开始著汉服。晚唐、五代、宋,中原石窟走向衰落,川中石窟继而蔚然兴起,它们的形式更为成熟,韵味更为浓厚,特色更加鲜明,题材更为丰富,是中国石窟中心南移的标志,是研究唐、五代、宋佛教文化史十分重要而宝贵的资料。
  中国石窟造像真正转变为中国人自己的特色是从唐代开始,到宋代民族化、世俗化已经非常的成熟了,而到了明清,则纯粹世俗化了,其造像在题材、造型等诸方面往往采自于社会生活现象和人们的认识。安岳石刻则生动的表现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与安岳毗邻的大足石刻,则属于中国石窟晚期造像的杰出的民族艺术代表。
  从造像的精细华美来说,中国石窟中最为眩目的是北宋石刻造像。这是受宋代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追求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所致。对这个时期的石刻造像来说,当大书而特书一笔的是安岳石刻。可以说,安岳北宋石刻将中国石窟艺术推向了巅峰。
  唐代安岳经济繁荣,有释玄应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原高僧来到安岳主持建寺、造像,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由此石刻造像极多。宋代安岳文化璀璨,有冯山、刘仪奉等262名进士,同四川眉山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很有文化渊源,有“东普西眉”之美称。特别是陈抟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还有一批知名僧人,佛教造像兴盛。另外,唐、宋时安岳地方官员(如普州刺史韦忠、杨珪、崔克让、录事骑都勋官五品黎令宾)和当地豪富也大力倡导、主持造像刻经。由于佛教、道教自身力量、官方力量、民间力量共同使造像达到鼎盛,留下蔚为壮观的石刻文物,成为人们研究1000多年来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书法史、美术史、哲学史、建筑史、文化人类学史等的重要史料。
  石刻概况
  巴蜀有三秀:安岳“石秀”、阆中“山秀”、眉山“水秀”。被称为“石秀之乡”的安岳,文物古迹众多,形成了一个举世罕见的文物宝库。
  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享有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之誉称。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渐少,民国为数最少。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最多的是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咸通(860—874)、天复(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930)、天福(936—942)、广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绍圣(1094—1098)、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等。
  全县境内现有摩崖造像217处,10万余尊,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卧佛院、毗卢洞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它们是圆觉洞、千佛寺、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木门寺。尤以驰名中外的唐代左侧卧佛和有“东方美神”之称的北宋紫竹观音评价最高,最受世人瞩目。中国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对我县石刻极为赞赏,概括我县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四大特点。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说:“对于任何一位意欲了解佛教中国的人来说,从成都取道安岳、大足到重庆,花上两天半的时间去好好看一下是很值得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赞安岳石刻有10个全国之最:
  1、安岳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卧佛造像;
  2、安岳佛经《一切经论目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版本;
  3、五代时期的石刻造像在国内最多;
  4、圆觉洞五代的“地藏菩萨”在我国南方最早;
  5、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狱变”龛在国内最早;
  6、毗卢道场的北宋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全国最早而罕见;
  7、北宋时期的石刻造像最美;
  8、玄妙观盛唐的道教造像对研究我国道教史最有艺术价值;
  9、历代的佛道合龛和儒、释、道合龛像在国内最多;
  10、明代木门寺仿木结构的无际禅师石塔其造像和雕工是国内少见的。
  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在全国石窟艺术中是罕见的。特别是大量保存较完好的唐、五代、北宋的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是安岳的宝贵财富,也是祖国文化的瑰宝。2000年9月,安岳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刻艺术)”。
  安岳石刻主要是佛教造像,也有为数不少的道教造像,而且均盛于唐。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佛、道二教造像互相融合,在佛教寺庙有道教造像,在道教宫观也有佛教造像,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佛道合龛。最为典型的是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较多,而且场面多具恢宏气势,历经唐、五代、宋、明、清不断,这为研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现象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造像内容中,佛教主要有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尤其是菩萨最多,几乎无处不在,这大概是菩萨最具人情味的缘故;道教主要有天尊、老君、真人、金仙等,尤以老君龛最多;儒家造像则仅见有孔子。此外,安岳石刻中的“经变”造像很多,有地狱变、观音经变、西方净土变、涅槃变等(所谓经变,“经”是佛经,变是“变相”、“变现”,即形象化的意思,所以经变就是佛经的图像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