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伦理思想基础探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颂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思考与探讨·(《 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
  宗教伦理思想基础探微
  
  黄颂杰(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434)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 识码 〕A〔文章编号〕1002-8862(2003)04-0011-04 
  一宗教要走和平发展之路必须强化伦理淡化政治
  社会的发展无疑必须以经济为基础,然而要使发展有序而稳定,法律和道德必不可少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要依靠宗教。当今世界,宗教政治化的倾向日趋严重,在国际和地区 的矛盾冲突之中,宗教的因素十分突出。宗教的价值趋向究竟何在?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应 当是什么?这类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依笔者之见,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趋向主要有两 方面:艺术的和伦理道德的,即宗教艺术和宗教伦理。有些宗教徒对此不理解或反感,认为 这是在淡化削弱宗教;有些教徒更可能愤怒、憎恨,认为这是在毁灭宗教。其实这是误解。 这里暂且撇开宗教艺术,单就宗教伦理作简要论述。
  宗教伦理化,针对的是宗教政治化,即政教合一,宗教介入、卷入、陷入政治军事斗争和冲 突之中。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政教合一的危险和危害,宗教自由和政教分开是许多 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根本原则,这是从几千年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之中总 结出来的。宗教原本是要人们超脱、超俗,即超越尘世的纷争,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因 为 宗教既有一套信仰的理论体系,又有一套制度和组织、机构,表现为一个社团。而宗教一旦 形 成为有组织的团体就很容易染上政治色彩,随着组织的发展、力量的壮大,它的政治能量和 影响也会同步上升,尤其是凭借其共同的信仰,它往往具有其他社团所没有的特殊的凝聚 力和感召力。于是,宗教一经成熟,它或者本身同时就是一个政治组织,或者被某个政治组 织、团体、政党所利用,它或者与世俗政权和谐融合,或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或与 世俗政权既一致又矛盾。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这样的历史经历。 如何对待宗教是当今世界各国世俗政权所面临的重大而突出的问题。主张宗教走伦理化道路 并不是要淡化削弱宗教,而是要淡化削弱宗教的政治性,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之路必须 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宗教和伦理道德均植根于人性,故又须从人性理论说起。 
  二 宗教和伦理道德均植根于人性
  西方传统的人性观是将人性等同于理性,即视理性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故有人是理性的 动物之说。从古希腊到黑格尔,西方学术界基本上都持理性主义的人性观。黑格尔之后思想 家 们又强调情感、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的重要性,人性的内涵更加丰富起来。更重要的 是,思想家们看到了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理性和非理性当然都是人性之 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正源自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没有或离开后者,理性和 非理性只能是空洞的抽象物。的确,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标志是由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塑 造、铸就的,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是人性之源,人性之所在,人性的第一要义,理性和非理 性则是由此而派生的人性的第二层意义。哲学、伦理道德、宗教源自人性实即源自人的生存 实践。
  康德在对二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时,看 到了理性的思(认识)的一面,更看到了理性的行(实践)的一面,不仅把传统本体论、认识论 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从认识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而且把道德和宗教归之于实践领域。康德高度 重视人,把人的理性置于首位,使之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他强调 要把人当作目的,而不只是当作工具或手段,他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既是道德的立法 者,又要服从道德律行事,这是“善”,是“德”,即德性,如果人人都这样,那就形成了 一个目的国,但这只是一个理想;他又认为,人也是感性的存在,人要追求尘世的幸福快乐 以满足自然欲求,这也是人的本性。实践理性追求德性与幸福、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这种统 一也就是“至善”,是人性的完善,但在现实世界上这是难以达到的。正是为了实现至善, 康德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假定”: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道德的前提 、基石;灵魂不朽使人格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使趋向道德圆满的无止境的进步得以可能;上 帝存在则使道德律与自然律、自由与必然、道德与幸福结合起来,保证至善的实现。这样, 康德就把道德引向了宗教,或者说宗教成了道德的归宿。康德的宗教是以理性的实践功能为 根据的纯信仰,是理性化、道德化的宗教。
  康德的道德观、宗教观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人类的 生 存实践活动总是有目的有意向的活动,人生在世既要追求现实的幸福快乐,又想做一个有道 德的人,实现理想的至善。但有限的人生难以达致两者的统一,人生处境的复杂多变和艰险 常使理想和现实背道而驰,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未必有德,道德与幸福的分离并不罕见 。但人又并不甘心这两者的分离,人有企盼和向往实现道德和幸福的统一。宗教的产生形成 正源自于人的这种生存需求,即人性的需求。世上发展成熟的各大宗教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既引导人类追求理想,又教导人类现世务实。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正是各大宗教的伦理道德 的重要内涵。这些宗教的巨大能量正来自于神性与人性的合一。
  三 科学的辉煌并未消解宗教的价值
  
  人们往往把科学看作消解宗教的武器,把理性与信仰、人性与神性看作非此即彼的对立物 。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原因在于简单地把宗教看作是人们对世界认识水平低下的产物, 甚至看作就是愚昧无知和迷信。其实人们对世界认识水平的高低是相对的,而且是一个永无 止境的发展过程。18世纪所认为的高水平的科学成果,在今天看来就已经不是高水平了。如 今科学已达到了以往人们所无法想像的水平,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然而仍有无数的未知 领域有待我们去开拓。因此,我们无法划出一条认识的水平线来作为宗教产生与否的分界线 。事实上,许多认识水平高于常人的科学家依然是虔诚的宗教徒。科学的确可以消解愚昧无 知和迷信,但消解不了宗教。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不可能满足人类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不能解决人类对幸福与道德统一的追求。在当今科 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宗教依然是人们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我国学术界 有的学者把宗教的存在看作西方社会的弊端、精神危机甚至是腐朽没落的标志,这是对 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对宗教缺乏正确的理解。事实上,从西方社会的现实出发, 并不是要去摧毁基督教这个精神支柱,而是使它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中国社会而 言同样也不是要去消灭现有的合法宗教,而是引导它们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走上良性发展的 道路。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都不是去强化它的政治性,而是发挥它的伦理 道德功能,这种功能是科学所不能取代的。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十分丰 富的,科学、理性不可能包揽一切。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性的组成成分,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 两大要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两大精神支柱。
  四 伦理道德是宗教的核心内容
  
  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各大宗教都有一套理论体系,它们的经典、教义、信条各不相同 ,但伦理 道德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实体或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是宗教之 为宗教的特点,而这种神灵崇拜必定体现在它的经典、教义之中,并具体化为各种礼仪、修 行、伦理准则、道德规范。当然,宗教的伦理道德不仅表现在行为准则规范之中,而且也体 现在 经典教义之中。从善除恶,做有道德的人,则是其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种行为规范 是建立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基督教的“末日审判”还是佛 教的“因果报应”,都道出了这同样的道德信念,而这一善恶道德秩序的执掌者正是那超越 的神圣实体或神秘力量,即神灵。因此,宗教的伦理道德是沟通神人之间的桥梁。
  基督宗教立足于天国(天堂)与尘世的划分,但并不把二者完全隔离开来,而力图使两者相通 ;基督宗教肯定神人之分,但也不把两者隔离开来,而力图使两者沟通。耶稣基督神人合一 的本性证明了这种沟通,也充分说明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人性,立足于人性。人性和神性同是 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也是其伦理学的基础。
  《圣经》无疑是基督教伦理学的来源,《旧约》中的“摩西十诫”是道德戒律,是行为规范 准则,也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但不要把基督教伦理学仅仅理解为由一个高高在上的上 帝在向人们发号施令,更重要的是,基督教通过神人合一的耶稣的言教身教、耶稣的生活、 经历、不倦的教诲乃至死而复生,来感召、教化、熏陶民众,向世人展示爱、公正、宽容、 仁慈、怜悯、谦虚等道德情操的重要意义。耶稣基督对于民众之所以有巨大的号召力、吸引 力,正来自于他的超常的道德品格,这种道德品格凝聚到一点便是“博爱”。基督宗教的目 的是关爱人,净化人性,洗涤人的心灵,把人从罪恶和苦难之中解救出来。关爱是基督宗教 伦理思想的核心。“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甚至爱你的“仇敌”,(《马太福音 》第5章 )是贯穿基督教伦理学的指导思想。这种爱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意义,是神性和人性的交 融,是神人相爱,人际相爱。敬爱神与尊重人是爱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层面上这 种爱发挥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因为所谓爱人首先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尽可 能做一切善事,为他人做事就像为自己做事一样。从根本上说,爱人就是尊重人之为人的本 性,就是帮助他人将其人性从限制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即使他是仇敌 ,你也要把他 当人对待,尊重其人性。所以,基督宗教决不是要扼杀人性,而是要拯救人性。基督教可以 说是伦理性的宗教,道德的宗教,舍弃伦理道德就将失去其生存价值。
  佛教同样是伦理道德性的宗教。它通过戒律和修身养性来提升人格,使人从种种烦恼、痛苦 和生死流转之中解脱出来。佛教伦理的最基本的准则和规范也几乎与基督教一样,强调除恶 从善 ,平等慈悲,它的戒律与基督教的戒律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大藏经》中关于佛教的 四句名言十分精当地表达了佛教的伦理性的特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 佛教。”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宗教只有当它的伦理道德得到发扬光大,才能走上健康之路、和平发展 之路;反之,一旦它的伦理道德被破坏践踏或被弃置一旁,则必走上邪路,随之而来的是动 乱、纷争、冲突,乃至战争、流血。
  五 宗教伦理将随人类生存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
  人性不是凝固的实体。伦理道德不是僵死的教条。人性的基本结构和需求是在人类的生存实 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深化的。伦理道德亦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充实、发展。人类的 生存实践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后者更为复杂,包括理性的、情感的等等,这 些需要也就是人性的表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性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和发 展。当今世界、当代社会正发生急剧的变化,面临深刻的转变。最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化和现 代化。
  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全球化已呈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使原本就相互联系的世界 各 国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局部的发展或危机会带动或引发许多部分、大部分乃至 全局的发展或危机;但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利益是极不平衡的,已经形成了贫富 两极分化的态势,从而不断发生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滋生发展起来的极端主义、恐 怖主义已成为一种颇具威胁力破坏力的政治势力,是当前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代化思潮同样席卷全球,现代化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引发人们观念的更新,同时也与传统 观念发生矛盾冲突。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是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恶化,人口和 就业,毒品和走私,性、暴力和犯罪等等,也都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与此同时,传统的 信仰、价值观、人性观、伦理道德观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和猛烈的冲击。各大宗教都为适应时 代境况的变化而进行改革、“自我革新”,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对伦理道德的关注是其中的 重要方面。宗教伦理化的积极意义和效果亦为世人所肯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普世 伦理”或“全球伦理”的呼声日趋高涨,宗教领袖和学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德 国神学家孔汉思是倡导者、组织者和有关文献的撰写者之一。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 届世界宗教会议”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1997年发表了由24位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签署的“世界人类义务宣言”,并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这份宣言也是宗教界和政界领袖们 长期筹划的产物。让宗教在伦理道德方面发挥其作用,正是宗教在当今世界、当代社会的价 值 之所在。的确,人不能停留于人性的表面的物质需求,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并非迎合和单纯 的 满足外在的物质需要。精神的依托、终极的关怀、至善的理想、幸福的生活,为人性所使然 ,是人性的内在的深层次的需要。关爱、宽容、正义、诚信依然是宗教伦理道德的核心,但 必须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走向人性的深处就是让它们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并化为自觉的行动,成为连结人际关系的纽带,并指向至善的理想。
  ( 责任编辑孔明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