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话:困境与思路
宗教对话:困境与思路
主题词:宗教对话、文化自觉、宗教合作
内容提要:佛教的思想、理念集中地反映和体现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宗旨、目标,这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佛教界怎样发挥佛法的心性资源,为整个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这首先要有佛教的话语权。文明需要有不同宗教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同时要在其它宗教的帮助下进行自我革新,为建设和谐世界担当自己的责任。
“我学佛了”!
学佛是以佛陀为人格楷模,按佛陀说教进行修学。
学佛为什么?为了成佛!
成佛为什么?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庄严国土——胜善众生居之净土。
利乐有情——利益安乐具有情识的生命世界。
佛菩萨自作自利利他之行,为的是让众生获得恩惠及幸福。
建设和谐世界为的是持久和平,共同的繁荣。和谐世界的理论,源自中华文化的“和”观念,略有三个义项:和睦协调;配合得匀称、适当;和解,和好相处。以儒家中和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是一种真诚的和平文化。中为本、和为贵的价值取向,长期造就了中华民族“万邦协和”、“里仁为美”的博大胸怀和忠恕心理。和谐世界也是实践人间净土的必然基础。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但地区冲突不断,民族矛盾频发,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猖獗。在这种情势下,深入研讨和大力倡导和谐思想,对于进一步增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共处观念,深刻认识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的危害,重树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每个国家的统一、繁荣与稳定。但是,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同时存在的。世界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的因素,而是看整个世界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
世界不和谐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是,不和谐的世界源于人类造孽是不争的事实。霸权主义所赞同的是一个和谐新秩序,就是都归依自由的这个世界将会信奉民主价值观,赞同西方自由、现代的文化政策,是标准化模式的民主原则,要普遍适用。由此还不惜通过军队传播民主,实施治外法权,阻止其他国家获得抗衡美国既定的优势。它们始终认为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是模范的社会,剩下的事情就是照着这个“自由社会”的样子改造世界。
这是狂妄与空想,低估了世界的复杂性。全球每100个居民中,有61个居住在亚洲,11个居住在欧洲,9个居住在拉美,5个居住在北美。也就是说,相对于61个亚洲人来说,北半球西方发达世界代表的只有16个人的少数。又由于西方社会经济上的停滞不前,福利国家的深刻裂痕和人口的老龄化等问题,皆突显西方人的危机,所以加快推广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对外民主输出制度,试图影响整个世界。20世纪证明,国家是无法改造世界或简化历史进程的。
在生物世界,种群越多样性,生物链越丰富,生物就越稳定。生物的杂交也突显个体遗传的增上,而愈发生机。文化亦然。生物的进化与文化的进化是朝某一方向渐变还是突变?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但是,推动某单一的价值观,就是试图在文化进化中,发生突变,显然不符合事物规律的。
为了维护文化的多元性,特别是利用宗教的对话作为共在的智慧。为此,西方基督界于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特别要谴责借用宗教名义的侵略和仇恨”。著名神学家麦奎利在他的《基督教神学原理》中:“各种宗教不仅要寻找一种共处之道,而且还积极寻求更切近的相互理解,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这代表了越来越多基督教神学家的观点。西班牙哲学家雷蒙?潘尼卡认为,现代西方文化,即技术统治、科学主义、进化哲学、无限发展等观念,已经遭到有识之士深刻的批判。这是对现状给予批判与心灵悔改。潘尼卡提出了:和平问题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文化。指出:和平不仅需要军事上的裁军,而且需要文化上的裁军。“文化裁军”意指主导文化的裁军。
“这不是一个剥夺其他文化生命力的问题”。是希望通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沟通。
“我们努力追求和谐,和谐是和平的核心。”求和平却不能达到和平,面对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却束手无策,和平呐喊只留下苍白之声,我们不能作纸上剑客。西方知识分子凭认良知率先提出了:在世界中,摈弃绝对主义从我做起。做为东方文明圈中的佛教,理应积极参与不同文明平等对话的行列中,为真正和平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尼特著《一个地球?多种宗教》中说:“在未来的社会进程中,通过诸宗教对话,从传统地、狭隘地着眼于宗教价值和宗教经验,转向设想一种世界新秩序,以及使之成为能以宗教间合作,这样一种转变看来正在成为诸宗教的使命”。
走向和平之路要求文化间的沟通,但不可缺少宗教间的沟通。和平重新发现了宗教。
西方神学家已在自己信仰的文化层面进行了反省,而作为和平象征的佛教界如何作出回应?如何参与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这是佛教界所要面对的课题。
我们借助“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千载难逢之机,呼吁各国的佛教界高僧大德、佛教徒共同参与到文明间的对话中来,基督教的独白不能缺少佛教界的话语权。我们宗教内的对话,要有一种共同的声音,为宗教间对话、合作达成共识。宗教间的对话有助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在其它宗教的帮助下进行自我革新。
宗教为每个文化提供终极意义。而佛法的殊胜之处,是通过坚强的自我反省,而生起善行,体得无漏圣智,向涅槃的境界跃进,称为自增上。而自体相熏习,能动发挥的力量,又为世间增添责任。佛教的思想、理念集中地反映和体现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宗旨、目标,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永恒的意义。
佛教认为世间的不和不平,常见于见诤与爱诤。一切诤事,总不外思想、法制、经济,这三者不合理、不平等,是外在的诤缘。由于外在的不平事缘,引发内心的不平心理;由于内心的不平因素,加深了事缘的不平状况,引发冲突。
印顺法师为我们开示说:“世间出世双融的大乘,即重于事缘的人间和平,重于心因的心地和平,事理兼重的究竟和平”。“唯心论者,强调诤因,重视道德的进修,以为德性增进,可渐达于法制与经济的合理化”。
内因为重的心地和平,着重身心净化,真正心地和平,必有和平处世的表现。佛弟子的身心修持是以“无诤论处”为目标,求得心地自由的解脱。所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完全投射到了佛法的核心。“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致力于事缘的心,由外开始,实践的表现,具体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凡能牺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所谓“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在任何执着,三体清净。因此,受者没有身负重债的压力,施者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一切如如,一切平等,这正是国际政治中最要讲求的原则。
爱语:用慈爱言语与人交流,善言慰喻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方面。佛教将身口意于一切摄受,不令其忘失慧力。其中,常言至诚是守护口业,诚实不虚;于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过失,悉皆远离。这是共建和谐世界中诚信的基础。
利行:于身口意起善行,利益众生。利行是每个人都要担当社会的责任。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和谐相处,做积极的善行。
同事: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带动了文化、政治的进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缘起。我们主张“和而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思想领域求同存异,这不仅是为了文化的多元性,也符合生态圈的稳定性。
利行、同事将同发共愿——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人和。基于全球的责任,对生态、人的福祉关注,可以成为宗教对话的基点。这也是佛教的终极归旨——极乐净土。物理空间是与人类的心灵连在一起,一体不二。当今的世界是按自由竞争的原则而发展的,只要把无节制的竞争心作为支配人类行为的原理继续下去,“少数富人与多数穷人之间物质财富上的鸿沟和文化福利上的鸿沟,也就要继续扩大下去”,因此世界永无宁日。佛法对于物质世界虚幻性的揭示和对人生痛苦的解析,还原了本来的清净心。降低每个人的欲望,节度消费。记得一位西方学者曾说:“人类的欲望无始无终,但这种欲望只能作用于精神王国,在物质王国中,永难满足,欲壑难填”。让每个人从感怀心灵中的至乐,这正是佛法的殊胜之处。“心”的文化形态,偌能遍于世间,将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出普世的价值观,也为佛教走向世界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参考文献:
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
吴汝钧编著《佛教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2003年合订本。
[西]雷蒙?潘尼卡著 思竹 王志成译 何光沪校《文化裁军》四川人民出版。
[德] 孔汉思 库舍尔编《全球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
[美]保罗?尼特著 王志成 思竹 王红梅译《一个地球?多种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
[日]池田大作著《佛法?西与东》四川人民出版社。
[美]托马斯?哈定等著 韩建军 商戈令译《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信息
文章题目:宗教对话:困境与思路
作者姓名:王丽心
作者单位:中国佛教协会《法音》
地 址: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邮 编:100034
联系电话:66161881 13522833511
电子信箱:wlx2008999@sina.com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