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宗教的世俗化
全球化与宗教的世俗化
王仕国
宗教的世俗化是全球化进程引起的变化之一,这是宗教遭遇社会物质力量冲击的无奈选择,也使宗教在当今社会有了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自我的特点。宗教的世俗化不会使宗教走向自然消亡:新的社会异己力量的产生,人的内在需要,现代化的影响和宗教自身的多元存在都给宗教的未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宗教已显现出全新的
文化景观
全球化使宗教变革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其突出之处是,宗教变革不是特定宗教类型的个别变化,也不是宗教理想、宗教教义的局部修改,更不是宗教制度、宗教组织的改良,而是涉及到世界所有主要宗教、涉及到从抽象价值到具体礼仪全方位、由表及里的变革,宗教已显现出全新的文化景观。
更加面向世界的宗教。“在全球化风行的当代,由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文化发展将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整合趋向,在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层面上出现日益明显的共同性和认同感。”宗教的基本精神和价值体系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被迫或主动地向世界敞开,这一敞开过程,既是因为全球化的客观力量的促动,也是宗教在全球化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新矛盾新冲突中而要求“在场”的选择。全球化既是一种物质的交往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渗透过程。全球化的客观力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距离。全球范围内各种宗教之间互相突破原有的区域,淡化彼此的对抗,并使自己的观念和方式能更多地被世人所接受,出现同一地区多种宗教存在且相安无事,任何一种宗教企图完全影响或控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变得愈来愈难,在那些更加开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里,可以找到几乎所有世界主要传统宗教及新兴宗教的存在,许多宗教及派别同时跨越不同国家的政治藩篱而到处生根开花,跨越不同民族的血缘情感壁垒而迅速安营扎寨。今天,基督教可以分布于全球的251个国家或地区,而美利坚民族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接纳了包括新兴宗教在内的3000多个宗教教派。这是全球化态势下人口、信息、资源大流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伦理观念大互动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宗教所面临的问题更具世界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传统下的人们在经历全球化的物质进步的同时都感到,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所能够独立面对和解决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恶化,人口的无休止膨胀和迅速增长的失业队伍,毒品泛滥和走私的日益猖獗,恐怖主义的血腥和暴力等等,都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各大宗教为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改革,以主动的“自我革新”来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话语权,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措施和理想目标的同时,扩大其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宗教领袖和学者试图倡导全球性的“普世伦理”来应付全球化给传统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带来的危机。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了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宗教会议”,会议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呼吁全球宗教为改善人类当前的困境而共同努力。这是宗教在全球化过程中重塑自身形象、体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作用的不懈努力。
更加面向社会的宗教。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方位立体网络式的社会变迁迫使宗教难以在独善其身的前提下继续存在和发展,要么“隐身”于社会之外并逐渐消失于社会历史的视野之中;要么启动变革机制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宗教毕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是宗教本身就拥有的功能之一。所以,绝大多数宗教,特别是世界主要宗教都能从传统的桎梏之中挣脱,实现“出世”向“入世”转向,逐步使自己成为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宗教意象、观念的神圣化、神秘化被理性化、现代化所取代,宗教主观上的强制性日益成为自由的主观选择,宗教组织等级森严的制度被瓦解,宗教仪式则去繁就简。
更加面向个我人生的宗教。政教分离实际上包含有3层意义,第一是宗教与国家统治权力的分离,第二是建制宗教与公共生活秩序的分离,第三则是意味着在现代国家里,政府不仅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为社会成员提供一整套关于生命——生活的意义规定。美国学者柏森斯就政教分离的意义进一步认为,就政治权威组织而言,除了政治上保护宗教自由以外,宗教不再是“公共”关系的对象了,它被移置到私人事务的方面。全球化使现代社会中多种宗教并存,而政教分离又使某一种宗教作为主要意识形态的垄断状况不复存在,个人信仰的资源不再由一个具有普遍效力的宗教承担。这样,宗教愈来愈成为私人行为、个我主导、个我选择。更加面向个我的宗教可以使信徒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专注于信仰本身,减少来自教规教义的束缚。也可避免繁琐的宗教礼仪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宗教在全球化时代获得魅力的变化之一。
寻求更适于生存条件的
存在方式
是什么样的更为根本性的社会过程导致了宗教的世俗化呢?著名宗教学者威尔逊一直致力于从宗教的外部社会过程中探求原因。他认为,在现代理性化、技术化和官僚化的世俗社会中,社会控制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其先前的道德与伦理基础都已经丧失殆尽。在世俗化之前,宗教抽象的价值可以在仪式或庆典中得到表达,而现代城市化境遇中,宗教在这方面的意义已不复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关注这一问题。他们认为除了宗教改革以外,正是封建主义的衰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成为宗教世界观和对社会秩序的宗教性的合法化论证受致命打击原因。法国大革命对宗教世界观的颠覆远远不是传统宗教势力在法国的衰落,伴随工业化浪潮波及欧洲的每一个城市村庄,并继续影响到北美、澳洲等地。社会物质条件的巨大变化,使宗教的神赐观念迅速褪色,社会秩序最终被确认为人类形成的契约、共同的决定,在这一基础上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纷纷成立。可以确信,工业化浪潮是全球化的主要动力,这股动力在全球化初期便冲击了宗教,宗教的世俗化便是结果之一。可以这么解释社会力量对宗教世俗化的驱动:人类不断增长的解释和控制自然世界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更为合适的价值观念;社会自身获得了不断提高整合和凝聚的功能等等,人们便在世俗化这么一个过程中寻求新的而且是更适于生存条件的宗教方式。
世俗化使宗教丧失了以神圣的名义控制社会的特权。韦伯曾指出:“我们时代的命运特征是理性化、理智化,首要的则是‘世界的祛魅’。”然而,虽然宗教象征、宗教思想、宗教实践和制度的传统形式的社会重要性贬值,但经过世俗化的宗教,却能以现实而理性的态度重新介入社会生活,在让出传统的空间的同时又力图占据新的活动空间,从礼仪到活动方式均作出适应性的变革以迎合现代社会信教公民的多种需要。在欧美国家,宗教团体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们关注世界和平、生态环境、伦理人权以及教育等全球化的现实问题,它们甚至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来制止和改造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
全球化带来的宗教多元化
世俗化虽然动摇了传统宗教基础,并使宗教在特定社会阶段出现暂时低潮,但宗教最终还是没有消亡,而且都以新的形式结合新的内容又呈现逐步繁荣之态。“事实上,世俗化现象在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只不过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在现代社会走向衰退,并没有注定宗教将会消亡的命运。”
首先,宗教的世俗化与恩格斯所说的宗教自然消亡的基本条件相去甚远。“……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使用全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现在,人们正被这些由他们自己所产生的,但作为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而同自己相对立的生产资料奴役),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时消失。”全球化虽然使许多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但在认识和控制了过去存在的某些异己力量的同时,全球化在今天又给世界带来新的尚未控制的异己力量,宗教仍然被认为是反映并抵御异己力量压迫的手段之一。
其次,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中认为人格发展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的内在需要,宗教不是唯一手段但也是作为重要的手段来满足人的内在需要。现代社会却有太多的人陷入孤独苦闷、伤感怀旧、迷失错愕和价值观混乱之中,这种社会情绪或亚文化表现,会随文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而到处弥散。宗教成为安抚情绪、慰藉心灵的主要方式。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不再为基本生活担心,许多人关注的问题不是物质本身,而变成了人自身,而人自身的许多问题则是物质手段所无能为力的,因而宗教的作用变得不可避免了。
再次,现代化使宗教更加世俗化,却为宗教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人口大量从边陲地区或乡村涌入中心城市,从贫困国家或地区涌入发达富裕的国家和地区,这些移民为了寻求认同感和被接纳,便更为积极地参加宗教性的组织和活动,他们是全球信教人数迅速攀升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多种族共处一地的现象甚为普遍,平等、宽容意识的深入可使各种宗教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均获发展的土壤。
最后,由于世俗化,现代社会的传统宗教进入了社会生活的边缘,它们不再受到重视,或者变成了私人的“爱好”,或者是个人风格的装饰品,但宗教的多元化、个人化都使宗教存在有了个我需要的基础,宗教成为很多人看来是个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俗化孕育了宗教的多元存在,宗教便在信仰的超级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品种多样、可能适合多个阶层的产品,任人选购。宗教的多元化状态剥夺传统宗教常常拥有信仰上的垄断,迫使宗教接受“市场规律”,但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规律却可以使宗教变得更加繁荣。众多的新兴宗教的崛起充分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看来世俗化为宗教指明了未来,宗教的未来就是多元化,而宗教的多元化应该是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多元并存的内容之一。
(作者系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