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文化与和谐山西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果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文化与和谐山西
  晋城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笔锋寺住持 果学
  各位领导、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让我们满怀至诚。顶礼具足无限悲智,人天最伟大的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是来自晋城佛教协会的果学,我演讲的题目是“佛教文化与和谐山西”
  社会的核心体系是文化。和谐社会的核心体系是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佛教崇尚和平,是人类史上思想理念最宽广、最包容、最仁爱、最理性、最和平的宗教。它慈悲圆融的思想特质,能够涵容所有宗教的优点并加以超越。在浩瀚的教理典籍中,没有一部论著典籍与“和谐”无关。佛教客观辨证求实的哲理体系,系统而人性化的道德伦理规范,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充分发挥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作用。首次“世界佛教论坛”上又提出来了新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人间和美、世界和平。这是以佛教传统的“六和”为基础,又结合了大乘的入世精神;是佛教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新阐释。我就佛教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做两个方面的阐诉。
  1、佛教的自觉、自省、自悟,力求人格、道德的圆满与社会和谐:
  在物质丰裕的当今社会,人们都把思想集中在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上,而传统道德素质的缺憾日渐突出。成为一个不容乐观的社会大问题,要建设富足文明和谐的社会,公民道德素养是尤其不可缺少的。要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新局面,必须使每一位公民保持清晰自觉的社会道德意识。但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很难保持清晰自觉的社会道德,或是有了信仰而非和谐圆融的,那么仍然无益于社会人心。佛陀教我们人人自觉、自省、自悟,力求个人人格、道德的圆满。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些都说明佛教是首重人格修养。《法句经》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说能给众生带来痛苦和不安的事情我们都要自觉不做,能为大众带来福利和安稳的我们必须奉行。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审查清除心中的不善,以求人格的圆满。佛教劝导人们奉行五戒十善。不无故伤害物命:不盗取霸占他人财物;不侵犯他人的思想和身体;出语柔和诚实,不欺骗人;不吸食使人心智迷失的禁物,保持神智的清晰。佛教伦理道德的确有稳定社会、净化人心、提升人格的功能。五戒十善如能推广提倡,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减少犯罪腐化的社会现象,促进诚信敬业的风尚,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只有提倡佛教信仰,使人们精神充实,始终保持清晰的思想觉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义务,而社会自然和谐有序。山西佛教有史以来没有发生过一次排外、冲突、争端的不和谐事件。佛教真正的信仰者无一不是自觉的承担社会义务,无私的福利于社会大家庭的,所以佛教道德是促成和谐社会真实有力的文化资源。
  2、佛教的慈悲利他、慈善和奉献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实践这项制度和原则,没有信仰的品性支持,往往是空洞的;品性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往往是盲目的。二者应当完美结合.才是保证,人人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又能承担自己的公民义务。提倡慈悲、奉献是民族昌盛和谐的必由之路。大乘佛教的宗旨,是让人们发大心愿来服务社会。真诚的为众生行奉献,念念之间,起慈善心,行慈善行。甚至为了众生获得安乐舍身成仁。正如《华严经》中所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观无量寿经》上称“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古往今来,佛教的四众弟子们,再再凭藉其慈悲教义,在现实生活当中实践并彰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佛教在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其慈悲观仍然可以为世界和平和和谐发展服务。如果人人有一颗慈悲、奉献的心,和谐就一定会自然实现!我们山西是佛教四大圣地之首,山西佛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将会一如既往的从事慈善事业,在每一次的救灾济贫中,都有四众佛子慈悲奉献的声音,济世救苦的身影。为构建和谐山西作出一个修善的良好开端。
  无论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还是“大慈大悲,自利利他,”的精神,皆指向一种和谐的生命存在,体现一种促使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真实价值。社会和谐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宏观条件的合理与有机配合,更依赖于个体之人心的内在和谐。伟大佛陀把智慧播洒在我们山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无论对我们的乡俗民风,还是道德人文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孕育了山西最淳厚的民族风尚。三晋佛教的道德资源将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其本质的基本作用。佛教无区域而教徒有区域,佛教无种族而教徒有种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又置身于山西佛教事业的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愿以此至诚参于功德,回向无尽众生的和谐!最终证得寂静庄严的菩提!南无阿弥陀佛!
  我的演讲完毕,请各位领导同修对我的粗浅予以批评指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