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
  大同市佛教协会会长、大同上华严寺住持 妙真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今天,因缘殊胜,万众欢喜,我们相聚在佛教圣地五台山,隆重举行山西省佛教协会暨五台山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大同市佛教协会对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各阶层、各类群体之间的和谐;各民族、各党派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无疑是人类十分向往的美好愿望。释迦牟尼佛倡导的牺牲自我普利大众的精神,是佛教的基本追求。这种精神和追求,正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作为佛弟子,发扬佛教的传统精神,以善法供养和引导大众。佛教作为一个爱国爱教的团体,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所有生活在山西大同的佛门弟子,当然也应以佛陀精神为大同的发展建设发光发热,力求做到:僧俗携手,共同构建和谐大同,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一、 以佛教“和合”推进社会和谐
  在我国,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以来,逐渐与我国的儒教和道教融合,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于中华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对于我国社会的进步等,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今天,大力弘扬佛陀精神、努力实践佛陀的教诲,净化自己的心灵,并由此去自觉地感化他人,是所有佛陀弟子爱国、爱众生的体现,是我们行菩萨道的具体化。佛教的“和合”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是相通的,“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佛教称的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典范,反对战争的楷模,保持和平发展的标志。作为佛弟子践行“六和敬”的教义,辐射众生和谐相处,远离违法,反对各种暴力和非人道行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追求的理想,是大乘教所创立的理想人格心灵,对于造就社会和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践行深化‘六和敬”,对创建和谐大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佛教“慈悲”推进人格和谐
  佛教被称作慈悲的宗教,他的产生和住世,从自度到度人,始终在追求人类的美好和谐。两千多年以来,佛教以慈悲包容一切、教化众生的无尙妙义,以佛陀牺牲自我、奉献众生的慈悲精神,发挥了感化人心、和协人间、净化宇宙的和谐作用。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哲理化宗教,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感,又有高深的解脱智慧。这种人本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慈悲”上。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这种精神,在构建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有着特殊意义。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人格是一致的。
  作为佛教本身来说,是一个慈善的宗教,它的作用和功能首先是行善积德利乐有情,因此应当为促进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我市各级佛协、寺院,每年都要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捐资助教,为病患者施医济药,仅去年一年就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款31万元。只要全市佛教界爱国人士充分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必将对推进我市的精神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以佛教“感恩”推进道德和谐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无不产生于因与缘的合和,万物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因此,佛教更强调由上对下的施恩,至下对上的感恩与报恩。佛教提倡年净业三福,即恭敬佛法僧福田、报答师长之恩田、怜悯贫穷病苦之悲田。并报答“父母、众生、国土、三宝”之四恩。人来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所以要报“父母恩”。这样就会家庭和睦、儿女孝顺、社会和谐。人在社会的大家庭中,衣食住行无不来至于众生,有了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才会互相关爱,共建文明的社会。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从佛教的立场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获得智慧、证得菩提、成就解脱,为此“三宝恩”不可不报。
  四、以佛教“觉悟”实践和谐
  佛陀的精神首先是“自觉”、“觉他”的精神。在这个地球上,他所表达了具有永久真实性的真理,提高了不仅是印度的而且是人类的伦理水平。释迦牟尼佛在他老人家一生的全部实践中,还是在他老人家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里,无不贯穿自身彻底觉悟的精神,无不体现了教化众生彻底觉悟的重要性。为了自身的觉悟,他不惜去修各种苦行;为了众生的觉悟,苦口婆心,出广长舌相,谆谆教导。因为只有彻底觉悟了的人,才能彻底解除痛苦;才能自觉利他,才能不给他人带来烦恼,而给众生带来福禄。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既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保障,又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动力,精神文明的建设是重要的基础。而推进精神文明的根本在于使大众觉悟,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若能深明佛法,人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个个自净其意,爱人利物,自然国泰民安,战争从何而起?因此,一名真正的佛教徒,一定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人。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使人能看到光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和谐。因为释迦牟尼佛就赞许过弟子波斯匿王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的爱国行动。佛教的很多理论,如“无畏”、“忘我”,“普度众生”与共产党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吻合的。“无畏”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难, “忘我”就是忘却自身去救度一切众生,使其离苦得乐。共产党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佛教则以“普度众生”为最大心愿。道理是一个,而只是提法不同,但目的是相融相同的。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补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千百年来佛教的社会实践证明了这一事实。所以,我们作为佛的四众弟子,一定要坚持“八正道”,努力觉悟自身,追求无上菩提,以自身的正行引导大众,以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佛教所有信徒和社会大众,在人的心地上驱除贪、嗔、痴三毒,培植社会和谐的福祉。
  五、以佛教“因果”启示和谐 
  佛教行世的目的首先是教育,这种教育以慈悲为怀,不舍任何一位恶行众生;这种教育以智慧为体,以方便为用,具备对治一切恶劣习气的有效办法。佛门弟子就是靠了这些方法来成就菩提。我们注意到,那些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的人们,无不是因为不懂得对治贪、嗔、痴而做出了错事;一部分人悔不当初,然而为时已晚,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倡的“八荣”“八耻”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中做好人、说好话、办好事的精神,是救治人心和自我修养的方法,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作为佛门弟子,一定要努力实践佛陀大慈大悲的精神,努力修学对治贪、嗔、痴的各种方法,引导大众走上做好人行善事的光明大道。从根本上救治一人胜造七级浮图,其功德不可思量。要使社会人人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假,决不是威胁世人的迷信,就连陈毅将军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并且恶因还会殃及子孙遗祸后代,最终会伤害自己危害社会。我们佛弟子要兴大悲心,走出山门,走向社会,我们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只要大家都来对治贪心,贪心就会从根本上转变,世风就会转好,社会就必然和谐。
  总之, 千百年来佛教寺院不仅是住持三宝的体现,僧人修学的道场,联系信众的纽带,同时也是我们佛教徒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立脚点,我们四众同修体现了上述理念。同时大同市上华严寺还是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遗产,自改革开放以来,它已成为陶冶人们情操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海外联谊的友谊桥梁,并对加深国际友好往来,促进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我们更深明因果,注重威仪,这不仅是修行的规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勤劳作务,努力建设好寺院,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大同市的社会稳定、经济腾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