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把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省佛协副秘书长、吕梁市佛协会长 释宣一
内容提要:本文从《华严经净行品》说起,文殊菩萨《净行品》教导佛子用心发愿,从菩萨在家开始到睡眠始寤结束,一共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有当愿众生,我们要有智慧,就得不忘众生,不离众生,一切为了众生。《净行品》中,所发一百四十一愿,可以说包括了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文殊菩萨要求佛子处处用心,回光返照,善用其心,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行愿具足。所以我们要把文殊菩萨智慧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待人接物,处世做事做起,时时处处警策,发菩提心,发长远心,搞好心灵环保,建设人间净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文殊 智慧 落实 生活 为 和谐社会 做贡献
文殊菩萨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称“大智”。在中国,他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普贤“大行”并称四大菩萨。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外形为顶结五髻(代表大日如来的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利),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慧的威猛)。文殊菩萨是一切如来智慧的象征。修习文殊菩萨般若法门,可增长福德、智慧,令得聪慧,可了知诸法真实意。
正如印光法师在“重修清凉山志序”中所说:“文殊菩萨,道证一真,德超十地。入三德之秘藏,居常住之寂光。但以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复不违寂光,现身尘刹,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其为七佛师,作菩萨母,犹属迹门之事。若论本地,则非佛莫知。虽尽尘刹界,无非所住,而障重之凡夫,何由识其妙用,瞻其法范乎哉。以故不得不为初机,设一应化之地,俾有所趣向,而种出世之善根。故从昔已来,与万菩萨,常住清凉宝山,演说一实之道,兼示不思议种种神化。令善根成熟者,即证真常,未成熟者,因兹增长。须知菩萨不动念,而随机示现说法,了无差殊者,如月到中天,影印众水,不但大江大河,各现一月,即一勺一滴,亦现一月。江河中月,一人视之,只见一月。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视之,亦各只见一月。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安住,月则不动。世间色法之妙,尚能如是,何况菩萨,彻悟唯心,圆证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者乎。”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为诸佛师,菩萨母;能说诸佛功德,策进行者;能权巧方便,现身说法,全凭久已证得无上智慧。至于古代高僧,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为佛门龙象;以及古今圣贤,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亦皆凭借智慧的指导。所以,人们无论要想成佛作祖,成圣成贤,建立功勋,造福社会,或做个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都应该放弃妄想,追求智慧。
我们要想证得无上智慧,必须把文殊菩萨智慧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必须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待人接物做起,为此,本文将从《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说起。净行品开头这样讲: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菩萨师利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文殊菩萨在《净行品》中教导佛子用心发愿,从菩萨在家开始到睡眠始寤结束,一共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有“当愿众生”可见我们要有智慧,就得不忘众生,破除我执;我们要有智慧,就得不离众生,和众生融为一体;我们要有智慧,就得一切为了众生,乐于奉献,甘于牺牲,令众生欢喜;我们要有智慧,就得学习文殊菩萨的广大心量,赞叹、包容、尊重承事、利益教化众生。正如世亲菩萨所说:“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阿耨多罗,此云无上,梵语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证佛果之称。)如救头燃。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那众生的迷妄,非大慈悲无以救度。慈使众生得乐,悲使众生离苦。菩萨普修六度万行,都是为的拔济众生。故一切都是枝干花叶,惟有大慈悲心,才是根本。一切都是手段,唯有方便度生,才是目的。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因此,若能学习每天发愿,愿口中所说出的言语,皆是正语、利益别人之语,借着不断地熏修与发愿,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说爱语,柔软慈悲的心。如此即能将凡夫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净行品》中:所发一百四十一愿,可以说包括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在家的:孝事父母、妻子集会、五欲、伎乐。出家的:诵经、绕塔、赞佛、观佛,乞食、持戒、修定、修观、说法。包括了人们穿衣(著下裙时、整衣束带、著上衣、著僧伽黎)、吃饭(若饭食时、受味时、饭食讫)、行住坐卧、大小便时、洗漱清洁、举足下足。包括参学经行中所见种种道路(升高路、趣下路、斜曲路、直路、多尘路、无尘路、险道)、树木丛林、城郭王都、桥梁河流、各类人物(严饰人,无严饰人、乐著人、无乐著人、欢乐人、苦恼人、无病人、疾病人、端正人、丑陋人、报恩人、背恩人、沙门、婆罗门、苦行人、操行人、著甲胄人、无铠仗人、论议人、正命人、王、王子、长者、大臣、不舍人、能舍人、惭耻人、无惭耻人)、顺逆境界(在厄难、空钵、满钵、得恭敬、不得恭敬、得美食、得不美食、得柔软食、得粗涩食)、季节更换(盛暑炎毒、暑退凉初)。面对这些,文殊菩萨要求佛子处处用心,回光返照,善用其心,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行愿具足。这样就会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于一切法,无不自在。为众生第二导师。
正如印光法师在《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中所说:“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因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其在信位,则以净行品,为以因地心,上契果觉之弘誓大愿。虽进而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深位,犹复以此一百四十一愿,而为进修之据。是知此一品经,关系甚大,不徒为入佛之初基,洵可谓成佛之大本。而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果能心心念念,常诵此文,常发此愿,便可三业顿获清净,念念上契佛心,临终直登上品。与普贤行愿品功德,交光互映,无或差池。光谓,欲令初机息心念佛,当以净土五经为先导,不宜于五经中只取行愿一品。使彼遍读五经,再以净行一品,作一切时一切处之警策,则自可欣欣就道矣。”
总之,我们要把文殊菩萨智慧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待人接物,处世做事做起,时时处处警策,发菩提心,发长远心,使自己手握智慧宝剑,勇往向前,揭开人生奥秘,克服时代弊病、误区,搞好心灵环保,伸展自利利他愿行,建设人间净土,促进宗教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实现人生理想,恢复人生至善的德性,开辟人生至美的前程,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摆脱人间忧悲苦恼,超越三界生死轮回,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使苦恼人生,获得永恒快乐,使愚痴人生,获得慧光照耀。这样,我们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了贡献。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