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印度的宗教及宗教习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印度的宗教及宗教习俗
  主要宗教: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兴起于印度,传到中亚、中国、日本、爪哇、苏门答腊甚至锡兰。大乘佛教倡导“人法二空”,不以阿罗汉而以俱有成佛本性的菩萨为理想表率,重视对众生的慈爱。菩萨甘愿把自己的善行功德转施与人,令他人受益。大乘佛教认为静止修炼可以使人达到空无所想的境界,由空入空,结果般若即智慧本身也归于徒然。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化身、报身和法身。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有“中观派”、“瑜珈派”(或称唯识宗)、“华严宗”、“一乘法门”(天台宗)、“净土宗”和“禅宗”。
  “中观派”(三论宗,空宗)是公元2或3世纪印度论理学家龙树所创立。龙树和弟子圣天在“有”与“空”、肯定与否定两个极端之间采取中间观点。公元5世纪,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和《十二门论》以及圣天的《百论》自梵文译为汉文。后三部著作是中国和日本中观派三论宗的基本典籍。此派于公元625年从中国传入日本。中观派教义从未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仅为学者研究论理学和哲学的依据。
  据传“瑜珈派”(唯识宗,法相宗)是由5世纪世亲兄弟二人所创,6世纪的安慧也曾起奠基作用。该派认为,只有“识”才是真实的,思想与心识是究竟实体。心识以外的一切外在事物都不存在。人通过瑜珈修炼,即可消除谬见而获得彻悟。瑜珈派的基本教义由6世纪僧人真谛传入中国。发展成为法相宗。7世纪由日本僧人道昭传入日本。
  “华严宗”强调万物同一,相信绝对真实的存在以及现象与本源的同一。此宗于7世纪兴起于中国。对11世纪新儒学思潮有重大影响。此宗在725─740年期间传入日本。
  “法华宗”(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中心典籍。该宗于5世纪兴起于中国,9世纪由日本僧人最澄传入日本。天台宗的中心教义为“三谛”之说,即一切事物皆为假名(假谛),一切事物空假不二,名为中道(中谛)。
  “净土宗”奉《阿弥陀经》,宣传个人解脱不靠自己努力或集聚功德,而在于信仰阿弥陀佛,称念佛名,依靠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宗教义于3世纪传入中国。日本僧人源空在日本创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其弟子亲鸾创更为激进的净土真宗,该宗允许僧人结婚,鼓吹无须过寺院生活,只需信仰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
  印度教
  印度教是称为印度人的一些南亚民族的宗教、习俗和制度,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以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锡金等国部分地区。居住在东南亚、东非、南非、苏里南以及斐济、毛里求斯、特立尼达等岛屿上的印度人,也有奉印度教者。
  印度教派别纷杂,比较一致的信仰是:1、梵是自有永有、无限而超然的、包罗万象的根本,它既是有又是无,它是万物的本、因和果。梵又可以看作有位格的首神,通常以毗湿奴或湿婆为代表。梵、毗湿奴、湿婆共为印度教的三位一体神。2、吠陀为绝对权威,婆罗门种姓应享社会特权。3、教徒必须素食、不得杀生。4、众生轮回转世。  
  据印度教重要经典《薄伽梵歌》说,解脱之道有三:1、业道,即忠实履行宗教和社会义务;2、智道,即修行和禅定;3、信仰道,即笃信有位格的神。
  印度教(公元前2千纪迁入印度的印度——欧罗巴系各族的古老宗教)、婆罗门教(吠陀教的较晚近形式)、毗湿奴教、湿婆教、密教和性力教以及民间印度教。19世纪初,印度教与充满活力的西方文化基督教、现代生活和技术发生接触,教内新派别纷纷兴起,构成现代印度教。1828年罗易创建梵社,1875年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创建雅利安社。后来罗摩克里希纳和门徒毗吠迦难陀成立罗摩克里希纳传教会。摩诃黎希主张用苦行彰显吠陀真理,泰戈尔提出世界主义,创办毗湿筏�薄罗提国际大学。许多民族主义政治家,如提拉克、甘地、布哈维、斯旦·奥罗宾多也都借助于印度教义。  
  印度教的重要节日有好利节和新年期间各节日,后者包括排灯节(公历9、10月间)和9天的难近母节(又称九夜)。印度教有朝觐圣河和其他圣地的习俗。印度教认为,人生来属于四个种姓之一,在这四个种姓中,据《黎俱吠陀》中的《原人颂》说,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他的双臂、吠舍是他的大腿,首陀罗是从他的两脚生出的;以故各有为卑。印度教徒不一定出家,但出家后则必须恪守清规戒律。较高的三种姓出身的印度教徒须经过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四个行期,才能获得解脱。
  印度教徒的婚俗
  印度教徒的四个种性有八种婚姻方式,它们是“梵式、天神式、仙人式、生主式、阿修罗式、乾达婆式、罗刹式和第八种、最低贱的毕舍遮式”。  
  亲自把一位德才兼备的男子邀请来,先为他换装和献礼,然后把女儿嫁给他,这叫做梵式。把女儿打扮好后嫁给一名正在祭祀中做法事的祭官,人称天神式。依法而接受新郎的一对或两对牛以后依规则嫁女儿,这叫做仙人式。献礼以后,让他俩跟着说一句“愿双双共同奉行法!”这样嫁女儿,为生主式。按能力随意给亲属赠送财物以后娶姑娘,这被称为阿修罗式。姑娘与新郎双方自主地结合应该被称为乾达婆式,它产生于爱欲,目的在于合欢。通过打、砍、劈,把姑娘从家里抢走,同时她哭喊不止,这叫罗刹式。趁姑娘睡着、喝醉或者昏迷的时候亲近她,这是毕舍遮式。这八种方式古代印度都有,因而被写进了法律。但其中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有的适合这些种姓,有的适合那些种性。一般来说,古代印度教徒举行的大多是仙人式、生主式和阿修罗式婚礼。  
  印度教徒婚姻礼仪是:先由媒人与双方父母或长者说好,再由婆罗门祭司选择吉日。结婚这天,男方家里要充分准备,大宴宾客,同时男方还得组织一支规模可观的迎亲队,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在迎亲队到来之前,新娘子的女亲属和女友们为她梳洗打扮,戴上各种首饰,身上涂抹姜黄。当新郎和迎亲队到来以后,新郎要把朱砂涂在新娘的头发分缝处,那朱砂涂最好是水状的,让它流到额头上一些,据说这样可以使夫妻相爱到老。迎亲队接了新娘后就动身到男方家去,一路上还是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到男家举行正式的婚礼。新郎新娘要先敬神,然后要围绕火堆走7步,被称为“七步神”。其后,新郎新郎新娘向长辈行“触脚礼”,即跪在地上用前额去触长辈的脚,或用手先触长辈的脚再触自己的额头,同时接受长辈的祝福。仪式完毕,新郎新娘并坐在一起,亲友们围绕着他们唱歌。人们七嘴八舌地赞美新郎如何如何健壮能干,赞美新娘如何如何美丽贤惠。最后是大家在一起吃饭。印度古代招待宾客的宴会就是自助餐的形式,有钱人家用比较讲究的餐具,农村普通人家一般用宽大的树叶当餐具。人们吃饱喝足,才渐渐散去。  
  当代社会,城市里的普通市民一般也举行这样的仪式,只是或繁或简而已。一座城市里几乎时常能遇到迎亲的队伍。白天,在烈日下,新郎骑在马上,被队伍簇拥着在大街上游行,鼓乐阵阵,欢歌笑语,听了令人振奋,而新娘则往往疲惫不堪,无精打采。晚上,城市郊区也时常能遇到迎亲的队伍。新郎照样骑在马上,由卡车或者牛车拉着台发电机,年轻人高举着两大排灯盏,高音喇叭里播放歌曲,一路歌声,一路通明。人们行走缓慢,甚至是走走停停,似乎是有意向路旁的看客炫耀婚礼的盛大。  
  城市里现在也举行新式的婚礼,有专门的婚礼服务机构,出租场地、桌椅,还有马匹、车辆、鼓乐等。那场地打老远就能看出来:从街口开始,就悬挂了一条条银色的纸带,在风中不停抖动,闪闪发光,通过银色的纸带的长廊,便是一大间彩棚,里面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厅是举行婚礼的地方,后在是举行宴会的场所。前厅正前方有一个高台,用红毯蒙着,上面放有两把装饰华丽的椅子,如同国王和王后的宝座,下面是一排排的普通椅子,供来宾们就坐。当新郎新娘登上宝座时,人们一片欢呼,先由司仪宣布婚礼开始,再由亲朋好友讲话,然后是音乐大奏,来宾一一上前祝福,并送上礼品或红包。祝贺完毕,大家到后厅就餐,饱足而返。  
  印度教徒的葬礼
  古代印度的丧葬,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的“印度总述”中记载道:“终没临丧,哀号相泣,裂裳拔发,拍额椎胸。服制无间,丧期无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这个记载是可靠的,因为玄奘亲自到过印度考察。  
  印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有不同的葬礼,印度教徒的葬礼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葬礼。  
  大凡一名印度教徒死去,亲人首先要因地制宜寻找竹子或木棍之类,用绳子捆绑一个担架,然后用一块布将尸体裹起来,放到担架上。这时,要在死者头的上方点燃一盏小油灯,在死者的身上放上鲜花、花环,撒上花瓣。婆罗门祭司来为死者念经,以使灵魂超度。由于印度教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存在的,而身体不过是灵魂的临时寄居处,所以人们对尸体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看得很重,既不需要给死者穿好衣服,戴好首饰,也不需要任何随葬品。尸体在家中并不长时间存放,一经念经结束,使由四个人抬着上路。有时有众亲属跟随,有时没有。抬死者的人一般都以较快的速度行进,边走边说:“罗摩,罗摩,是真理!罗摩,罗摩,是真理!”这个“真理”的原文是 satya,有“真理、真实、实在”等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死者的灵魂与大神罗摩同在、合一。罗摩是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  
  当尸体被抬到圣河的岸边后,要用圣河的水净化一下尸体。现今的做法常常是象征性的捧点河水洒在尸体上,或者干脆抬着尸体在河水中轻轻一蘸。然后把尸体放到一边。人们在河边架起一个木柴堆,木头一般比胳膊略粗。木柴堆呈方形,由长短不同的木头纵横码放,为便于燃烧,有些地方还放上些草。木柴堆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格,但长短一定要与人体的长度差不多,宽窄要比人体稍宽,高度大约为1米。尸体被放到木柴堆上以后,再在尸体一倾倒些酥油和檀香木片,大约是为了助燃和使气味好闻。这时,由死者的直系亲属,通常是儿子,来执行点火仪式。他要拿一把蒿草在别的焚尸火堆上引来火,沿着顺时针方向围着木柴堆转七圈,再把火放到木柴堆的底部。  
  亲属在举行完点火仪式之后就可以撤离了。以后的事由专门从事火葬的人来完成。这些烧尸体的人都属于印度最低种姓,即“不可接触者”。他们设法使火烧旺,又用长竹竿翻弄尸体,尤其要把死者的内脏、头颅弄开,以便烧得透一点。一具尸体一般要烧上两个半到三个小时。看烧得差不多了,那些烧尸体的人便把灰烬、木炭和未烧尽的碎骨片等一股脑儿地丢到河水里。  
  印度最大的圣河是恒河。恒河边有许多专门用来焚烧尸体的地方。这些地方时常有好几个焚尸堆在同时燃烧,空气里弥漫着檀香、酥油的气味,还夹杂着其他异味。  
  印度的有识之士一向对这种风俗不满,呼吁革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的大城市(如瓦拉纳西)在恒河边上建起了电力火葬设施,但也曾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激烈反对。移风易俗,在一个宗教社会里格外困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