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寺院经济之管窥
唐代寺院经济之管窥
叶受祺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9 册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33-39
--------------------------------------------------------------------------------
.
33页
南北朝以迄于隋唐,中国佛教遇着牠的开花期。紧密深
远教理之组织化,尽华丽庄严之美地寺塔佛像具之制作,几
多高僧之辈出等等,可谓为前代所无,后代难及。
可是佛教也限定为一种社会的存在,没有无条件地能遂
达其自然生长的道理。从而佛教之盛行,与其它社会现象一
样,当然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这事是可以推想的。
寺院经济的膨胀,南北朝时代已开始增大。寺院不独从
一般细民手里收买土地,当时权力阶级盛行施赠公私田地,
广大寺产因以成立。
这里可以注意的是后魏和平初年 (四六○) 平齐结果,
领土扩大,沙门昙曜奏请,天下各地设僧祇户,国家收谷六
十斛,备饥年之用,其管理权完全委之于僧寺。
既然这样,佃户从来都在寺院手里,国家权力介在二者
的中间,以宗教的名义征发田租,这是有兴味的事实。
34页
这僧祇户逐渐只存留一个形式,寺院既经国家委以征发
权,僧祇户事实上就纯粹变成了寺产。
那样不久,当永平四年 (五一一) 间,身任管理者的寺
院,忘却了救济事业,而汲汲于自己的利益。对于年贡的征
发,不稍假借,贪图重利,盛行改窜贷借证书等等﹔因此平
民申诉苦状,国家乃有直接管理之意。
假借宗教与社会事业的名义,利用寺院的势力,到底还
是使寺座膨胀起来的原因。
其外,视为寺产的,就是作为寺院的劳动力的婢奴。
在北魏时,为着寺院的清扫以及耕作,就已经设置了寺
户。主要的是以重罪犯人和官奴来充当。中国南部的寺院也
有婢奴,一般在户籍上没有登记的婢奴也很多。
依于耕作地与农奴二者,寺院的财富因以激增。其外得
国家与贵族豪族等等的庇护,也颇不少。
照这样的寺院的数量并不少,在北魏有三万,南朝约有
二千。
寺院享有免役的特权,从而依于战乱饥馑的原因,好多
的平民就投奔到寺院里来。权贵富豪的子弟,也因讨厌服役
而多入于僧籍。僧人在南朝约有五万,北魏二百万,这样的
统计,数字正确与否,固然未可一味置信,然而僧口的激增
,是具有可以推想的端绪。
35页
这样多的僧尼,从发生的事情上推想起来,决非只是为
着信仰。大多数为着逃避国家的诛求,在寺院中求一块清静
地,那大概是不错的。还有,就是寺院也不能给全体僧侣以
满足。所以有些变为无所就食的游僧,有些还不免和奸徒勾
结做些坏事。我们一想到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宗的废佛,常
视为单单反对佛的理论的问题。我们要不注意到前述寺产僧
口国家与民众与寺院之间的经济基础的关系,无论如何是难
以把握着这问题的真相。
依上述,南北朝时代寺院经济发展,僧口激增,是很明
白的事。其为招致国家压迫的原因也不难推断。在所谓废佛
过程中,僧口问题还有加以绵密分析的必要。
普通人要取得僧侣的资格,非经过设戒坛授戒律的手续
不可。这叫做「度」。
中国「度」的起源,在南朝梁代。经官家许可的称为「
公度」。公度之外也有「私度」。私度本来盛行于当时的阔
人要人间,可是一般民众不久也跟着学。这样一来国家的财
政招致很重大的破绽。
不独此也,从佛教的见地上看,僧侣的质素也一天一天
地变为低劣。对于这事,国家不得不发动它的权力了﹔消极
地在年龄与学行上加以限制,积极地在就厉行废佛运动。
废佛虽然行了一次两次,依然还不能阻止民众暗自跑进
寺院。到了隋代创行策经, (就是想做僧侣的不单要授戒,
另外还要考他几样课目,譬如背诵经文等等。) 及格的才发
给隶属僧籍的正式行状。
36页
现在进而来探讨唐代的寺院经济:
到了唐代行均田制度,寺僧也授以田地三十亩。均田制
度一行,土地占有热的贵绅豪右们,更加以寺院为中心,把
庄宅捐纳给寺院,藉以托庇。随之,水陆庄田宅地园林等,
数量激增。据唐武宗时的统计,寺田达到数千万顷之多。关
于寺院的统计,有五千三百余或者四万四千三百余,那样大
的数目。建立一寺要花了千万多的钱财,造像过多要耗费大
量的铜。后来为补充通货,就禁止造像,甚而毁坏已经铸成
了的像。唐敬宗宝历元年 (八二五) 时,河南尹地王起奏请
,销钱铸佛像者以盗铸钱论罪。到了文宗太和三年 (八二九
) 令以铅锡土木造佛像,盗铸者处以死刑。再次武宗会昌五
年 (八四五) 下令废佛。彼时没收金银像,具以铁改铸之,
销铜像钟磬使还为钱。这些事件,都是值得注目的。
和这相似的,是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九五五) 时的废佛
运动 。民间铜器佛像,令下五十日内悉以送官,备价收买
之。若逾限而不送交者,五斤以上处死。当时就用销毁了的
像去铸钱。
照以上的事例,关于唐代寺产的巨大,从因造像致使货
币缺乏的关系上,是可以显明地看到的。
复次,寺院为经营农业,一如从前要使用多数的奴婢。
奴婢的数目,当武宗时达到十五万人。一方面在寺院中设碾
硙,使谷类的生产力变为非常的优越。又设仓库收纳钱谷布
匹等等,再拿
37页
这些做资本,经营质贷,于是商人高利贷的财富,得以蓄成
。其它依租借碾硙以及店铺而致富的,也都随之而生。
这样,寺院拥有广大土地,发展牠的商业机能,到了唐
代显著地增大。这种蓄积起来的复利的剩余,有时也用在社
会救济的方面,但是这未必使一般寺僧的生活程度降低。
然而,唐代通常寺僧的生活费究竟是好多﹖关于这事知
道的很少,不无遗憾。不过从南北朝以至隋唐,寺僧从国家
贵绅支给僧俸的事是有的。前述唐初对寺僧发予口分田,通
常比起来,算得是很丰厚的。
另外,寺院以及寺僧,自南北朝以来就享有的免丁权,
到了唐代还依旧继承着。
如此生活安定,以及特权享受,不免令人垂涎,富豪子
弟及一般庶民加入僧籍的,就激增起来。因而发生僧籍买卖
的事。
本来合所有的寺院也没有能完全容纳广大的僧口的可能
。所属不明的游僧及养于私家的家僧为数也很多。至于前代
的所谓「私度僧」,也是僧口增加的一个原因。
照这样的寺产膨胀,僧口激增,国家财政受了重大的打
击。加之,发生了贵绅豪族官僚等等的寺院占有,流民盗贼
等等的寺院潜伏之流弊,国家必然地对于寺院不得不采取压
抑政策。那即是对于寺产用课税,对于僧口用度牒的制度去
加以压抑。
38页
仔细考一考寺院课税,我们就知道向寺产本身课税,与
向僧尼征税,是有分别的。
关于前者,从宪宗元和六年 (八一一) ,京城诸僧请求
庄园碾硙的免税的事,就可以想象而得了。
关于向僧尼课税与度牒问题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把二
者合并进而加以探考,是有必要的。
所谓度牒的,具有对于僧尼免许状的意味。这在唐玄宗
天宝六年 (七四七) 制定的,用繁复的形式来阻止公度僧以
及私度僧,目的在挽救僧人质素的低劣化。
天宝大乱以后,作为国家及地方军阀的财源,这种免许
状变成奇敛诛求的工具,而被盛行贩卖。尤其军阀之出卖给
私度以普遍的抑制。
然而一般私度僧数目并不减少,文宗太和四年 (八三○
) 私度僧的数目达到七十万人。
度牒买卖既然普遍地实行,要想隶入僧籍,不问公度私
度总得要拿出一笔钱。这么一来,穷人们到「极乐之门」的
去路就被截断了。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那德宗建中六年 (七
八○) 制定两税法的杨炎的话。他说:
「凡富人丁多者率为官为僧,杂役藉此以免。贫人则无
所归。」
从这里看来,入僧籍的都具有租税负担力,国家因而就
课他们以租税。
同这例相似的,代宗大历十三年 (七七八) 依彭偃的计
划,使僧尼输绢,其尚堪任杂役者使
39页
之还俗,这事也值得注意。
另外,对于僧尼的限制,与前代同样,行僧尼试验制,
也发生相当的效力。
这种向寺院经济的清算,小则寺院一部分的还俗,大则
藉国家的权力向寺院经济施行破坏。武宗会昌五年 (八四五
) 之毁佛,不独没收寺产,使僧尼及寺院婢奴还俗的达三十
余万。这些还俗的人就以他们充当两税户。这样,国家以外
的权力,可算完全被加以破坏。
废佛运动在武宗时不过风行了八个月,次代宣宗又转而
复佛。但是到了后周世宗复行破坏寺院,佛教经了几次的厄
运,它的发展受了不小的打击。
宋代以后寺院异常颓废化无力化,因为唐末五代以来就
早自遇着牠的日暮途穷的命运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