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平常心:心灵环保的良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素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类合理的保护自然界,维护生态平衡,可以让我们远离灾难,远离饥荒;同样,保护好我们人类的心灵空间,则能带给我们自身乃至整个世界以和平安宁,正如法鼓山圣严上人所说:“心安则平安”。
自然界的环保,需要我们充分保护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保持一种平等对待世界万物的心,不要仅仅为了满足我们人类自身的欲望和贪婪,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从而无休止的破坏生态平衡;而我们人类自身心灵的环保,更多的表现在我们人类内心世界的安宁,不要被烦恼、仇恨、是非所障迷,这更需要我们升起等视众生的心,这种心就叫“平常心”。

一、让心灵环保安宁的根本在于生起平常心。

当年,六祖慧能大师 听人诵读《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令其豁然开朗,决心学佛出家。从根本意义上讲,六祖慧能大师至此方找到精神的家园。一句“佛性无南北”,真实体现了六祖慧能大师等视众生的心灵世界,显示了他超然于物外的禅学精神:“众生平等,各有佛心”。

我们常说的平常心,首先指的就是平等心。《华严经》云:“一切诸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异”。无论赞誉还是毁谤,等闲视之。不仅众生平等,而且佛、法、众生皆平等: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大般若经》云:“上至诸佛,下至旁生,平等平等,无所分别。”可见,以平等心待众生,是禅宗思想指导我们做人,乃至修行的根本。

佛教修行的本质在于修心。而贯穿中国禅宗思想的一条主线,就是静心,让染污的心回归健康,让健康的心放下解脱,最后清净而无挂碍。

印顺导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写到:“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出现之后,以平常心为道,才真正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完成。马祖道一祖师的禅道自然观,充满着中国特色的佛性论”。马祖更多的强调心灵的自然,换句话说就是心灵的环保。胡适先生在《论禅宗史的纲领》中指出:“达摩一宗亦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禅。此项半中半印的禅,隋朝时期尤为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一家自然主义成分最多,道一门下 84 员宗匠不久成为正统。‘中国禅’至此完全成立。”, ( 见《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四 ) 。

马祖“即心即佛”,立足当下,恒顺众生,自他无差别的心灵自然观,是中国禅的基本思想,从而建立起等视众生的思想脉络,即平常心是道。众生只有在建立平常心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超越生死,调伏烦恼,实现心灵的和谐与环保。

二、如何建立平常心,让心灵得以环保

1、心灵的环保,首先在于修炼一颗平常健康的心。

一个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关键在于日常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适当的锻炼运动;而我们心灵世界的健康,同样需要的是平时的保护和锻炼。

怎样才能生起平等心呢, 百法明门论中对于心灵的保护提出了: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 十一善法 。并提出这十一善法惟在善心中得生。所以,让心灵环保的基础在于以平等观守住自己的那颗善心。 佛告诉我们:平等是体,慈悲为用。失去平等则慈悲无根本,丢掉慈悲则平等无花叶。平等与慈悲,相依相伴,最后连平等相与慈悲相皆不住,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不留一丝痕迹, 心灵世界自然和谐,烦恼不生,环保清净, 这便是终极解脱后的“真平常”。

马祖道一大寂禅师所提出的“平常心”,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回归,一种精神的升华,是不受任何纷杂事物干扰的宁静空间。平常心的获得,必须经过时间的历练,通过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修行提高,从而达到顺其自然,一切随缘。豁达而不失节制,淡泊而不失奉献。 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这个界,从容的面 对周围的人和事。 所以 守住了平常心,你就守住了自己心灵的家园,同时守住了快乐幸福,守住了心灵的朗朗晴天。

不能说无论什么样的心态都属于 “ 平常 ” 心, 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要具备一定修养才可经常维持的,因为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人生哲学”。是贯穿于我们思想意识中的一条主流,有了这种平等健康的主流心态,其他思想烦恼就很难侵蚀我们的心灵空间。说到底,平常心包含了“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道德汇合而成。作为一种处世态度,进一步解释,可以名相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随着坎坷、困境,因而要用一颗平常心去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这样我们的心灵世界才可以长养善根。

2、 对于已经破坏的心灵世界,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去治理。

我们身体的负荷太重,压力太大容易生病;我们人心的挂碍太多,心灵世界也难以清净。尤其是物质世界太多的欲望,可以让我们心潮澎湃。财色名利所引发的各种烦恼,犹如自然界的众多病毒,随时可以伤害我们的心。而这些疾病中最可怕的就是六根本 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根本烦恼又派生出 20 随行烦恼以及更多的微细烦恼,随时侵害我们健康的心灵。

要治好心灵的疾病,与人身的疾病一样,首先要确切的诊断,视病情以对症下要,要调心静气,远离病毒环境,严重的还需要隔离治疗。不能任其滋长,随意传播,连锁反映,引发更多的烦恼,最后成为绝症。

对于被染污破坏了的心灵世界,比起我们身体的病痛,更难以治疗,尤其是已经作用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那些烦恼痛苦,犹如病入骨髓,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放下身心,调节免疫力, 经过痛苦的取舍后,从根本上消除病坏的思想根源。

所以对于烦恼,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放弃名利,放弃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512汶川大地震告诉我们,“忘记”,这只是人本能的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面对整个人生的考量和把握,它们不具备应对的力量。人需要以无常的真理来学会放弃。在512大地震中,我们有一部分的父母,对于失去的孩子,始终如生的把孩子握在手心,虽然他们也试图以忘记的方式希望从痛苦中解脱,但是最终还是难以自拔。其实,如果他们能生起等视众生的平常心,不执着于自我的拥有,懂得放弃,也许不会痛苦这么久还不能自拔。家,其实就是一个教会我们用平常心取舍事物的最初场所。只有懂得取舍的心,才是获取和维持幸福的关键。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他们各有各的追求和禀赋。但在他们奋斗的过程中,尤其在人生的很多重大关口,他们都能够以自己的平常心去面对。那个时候,他们肯定知道自己的幸福所在。因为,他们的平常心告诉了自己,摆脱不幸、摆脱忙碌、摆脱无可奈何的最好方法,就是放弃不幸的因,

被染污的心灵还可以表现在心灵世界平衡机制的失调,犹如打破了自然界的物种平衡。包括偏激、狭隘、自我、狂妄。 如果我们用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无论遇到多大的灾难,我们都可变得平静和淡定。

当然,心灵环保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自然和谐,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虽然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可能还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分阶段有步骤的修行,那就是从“有”到“无”,从“应有所住”发展到“应无所住”!“应有所住”就是要将我们的身与心安“住在”善法中,让身与心暂时有一个家。

三、建立美好的心灵家园

马祖道一所倡导的“ 平常心是道” ,这个道就是我们迷茫时通往家的正确途径,包含了人生之道,修行之道,解脱之道。平常心是道的核心内容表现在:无有断常,无有造作,无有是非,无有取舍。

马祖道一祖师在生活中感悟的平常心是道的人生哲学,是获得人心永恒安宁的良药。生活包含了我们对待社会和家庭的态度。这个家不仅仅是我们普遍意义的家。家的概念本质上是心灵的归宿地和身体的庇护所。

身心与家的和谐,关键在于心的安宁。心是精神世界的缩影,是精神意识的归宿。人心不安宁,人身永无安宁。

512 汶川大地震告诉我们:世界的无常,注定了我们物质世界的家,不是我们最终心的归宿地和身的庇护所;生命的无常,同样也告诉了我们,对亲情的依恋亦不是我们最终心灵的归宿地和安身的庇护所。只有精神世界的高尚,才能让我们最终找到归家的道,安详底家。

身以家而演绎人生。所以家不仅仅是指几间小小的房屋,几个血缘或亲情的聚居体,还可以延伸到团体、乃至一个国家。对于我们热爱的团体以及血脉相承的国家,有时候有超越于传统意义上小家的亲情和归宿感。

我们有的人把家装饰得如皇宫般富丽堂皇,可就是不想回家,或是因为不再喜欢家里患难与共的亲人,或是因为不想有家的约束,可以整天自由自在,随意吃喝嫖赌,以至心不安宁,痛苦不堪;然而我们有的人,虽然家境贫寒,然而往往一下班就向家里走,因为他们眷恋着家里相依为命的亲人,并承担着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所以无论多么劳累,都平静而欢喜。

其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先还是立足于有所住而 生其心,即是在善法中生起悲愿无尽之菩萨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所以让我们的心安一个家,是最初训练平常心的有效方法。

换个角度看,我们也应无所住而安其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安何处不是家”。即便你住家的环境再好,如果心是浮躁慌乱的,你依然找不到回家的感觉。当我们的心真正得以安宁,在哪里,都有家的温暖和快乐。

圣严上人常说:“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却太多。”“家有千金无非一日三餐,屋有百间无非放床一张”,人在名利面前的攀比是无止境的,平平淡淡才是真。淡泊而明智,宁静而致远。现在来看诸葛亮说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期望以宁静而能感受到悠远。

其实,心灵的环保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包括我们修行的僧人。佛教寺院就是我们众生安身安心的重要场所。家师上贞下意大和尚常说:“丛林养衲子,衲子养道德,道德保丛林”。法鼓山所倡导的心灵环保,以及法鼓山在四川地震灾区建立的心灵环保安心点,就是最好的尝试。

落实宗教政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佛教走到了一个如何找到自己修行、弘法、以及与社会接轨的十字路口。都市佛教的发展,带动了大陆佛教在文革破坏后的很快恢复与繁荣,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都市佛教 回归 山林,是佛教发展的必然出路。青灯古佛的山林佛教寺院,正是医治物欲时代人类心病的最好医院。有八亿农民的农村不文明进步,中国难以实现最终的强国梦。 我想,有八亿人口的中国农村的佛教事业如果不能振兴,中国的佛教事业也最终不可能振兴。佛教在贫困的山区有着太多的责任。

结 束 语:

其实,心灵世界的环保也需要如自然界环保那样的回归,回归大自然,回归心灵的家园,这样,我们才能远离名利,远离贪婪,远离浮华,真正保护我们纯真的心灵世界,生起真如自在的平常心,让我们的心灵和谐而安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