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文化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在不少人的眼里一提到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杀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杀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的文化形态了。佛教自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岁月,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举个最普通的例子来说,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语言来源于佛教,例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词汇都是来自佛教的语汇。仁德大和尚在世时,我与他谈心时他就说过:你们的俗语当中来自佛教相当多,比如“一针见血”就是佛语。
要研究佛教与文化的关系,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佛教?在不少人,认为佛教不就是烧香磕头、求神拜佛嘛!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化。这类人只看到较低层次的佛教表面现象的一个侧面,对整个佛教缺乏了解,这种看法的出现与佛教徒本身的缺点有关。中国佛教由于长期衰落,就其本身来说,存在着不少缺点和局限,我认为佛教界也要不断克服历史遗留下来的局限和缺点,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那么到底什么是佛教?广义的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就叫做“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谛是真理)来概括: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所有的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而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因、缘的一般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在佛陀时代的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佛教所特有的,佛经中说缘起有11个意义:①无作者义;②有因主义;③离有情义;④依他起义;⑤无动作义;⑥性无常义;⑦刹那灭义;⑧因果相断无间断义;⑨种种因果品类别义;⑩因果建立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在这11个意义中,有4个论点:①无造物主;②无我;③无常;④因果相续。所谓无造物主,就是否定制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是因,缘又是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看,无边无际。佛教不承认有人格化的造物主,也否认宇宙本原的人格化的存在。所谓无我,就是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所谓无常,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客观存在到时空条件的制约向变动不居。所谓因果相续,就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事物或观象)同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云,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竖向而言,横向而述,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法则井然,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在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总起来看,四个论点实际上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来相续,它包括了“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既没有一身之主宰,也没有宇宙一物之主宰,“无造物主”就是包括其中了。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万物总的解释。
佛是人,而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叫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称这他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或“智者”。也是说有觉悟、有智慧的人,当然,后来佛陀被人们神化了。从佛教教义而言,佛不是造物主,他虽然有超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教还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都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因此,在西方学术界中有人认为佛教是唯一的“无神论”的宗教。这种看法,好像不易理解,但从佛教的教义看确实如此。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佛教既以“诸法皆空”即“万法比空”为教义,当然神也是空的。神既然空,何来创造世界之事;但是佛教又认为“业果不空”,“业”即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两者都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说是空无所有。不过,它们都属于缘起、无常的范畴,没有独立存在固定不变的体性,所以也是一种无自性的性空。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自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地藏菩萨的誓言说得好:“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相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迪、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一个新的世界。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佛教传人中国这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可谓是学术成果灿烂辉煌,对中国思想文化起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文学方面,从对我国文学发展影响来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纯粹文学作品来研究阅读。鲁迅先生曾捐钱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譬喻的故事,今天常常被译为语体文,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诸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白居易、王安石、王阳明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再从佛教对我国文体变化所起的作用来看:我们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可以看出它们是后来的评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渊源。此外,还有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朴素、活泼、自由的语录体,后来也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的各种语录。在音韵学方面,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而发展起来的。在艺术方面,首先,要说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外国人由于传统的成见,看到佛教寺庙内有许多佛菩萨的造像就认为佛教是“多神教”或偶像崇拜,我们也有人这样看。其实,佛教在最初的小乘流行时期并没有佛像,一般用佛的脚印图或用菩提树做标记,大乘佛教流行后才开始雕刻塑造佛像,一是为了纪念;二是表示佛教的教义,这和偶像崇拜不是一回事。如最早的佛像大多是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说法,或者是佛在树下涅柴,前者表示佛是由人修行而成,后者表示生必有灭的无常教义。其后称这种使教义形象化的方法为“表法”,导致佛教在艺术方面的创造和发展,产生极为灿烂的成果。例如,大家知道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建塔造像包括两门艺术,一是建筑,二是雕塑。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风行全国各地。四世纪到六世纪,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出壮丽的塔、寺建筑。晚唐诗人杜牧有“南唐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可知当时寺院之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等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此外,佛画艺术也很著名,佛画主要是壁画。最初盛行的是佛院本身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故事画面代替。所谓“变画”,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比喻演绘成图。经变画的兴起使佛画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也就能使画家们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和给了他们艺术才能驰骋的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唐代佛寺、壁画极盛。当时名画家辈出,如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常佛画而知名于世。中国画家中由五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苦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之大。另外,佛教版画也随着佛经的刊印很早就产生了,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便是佛经上的释迦说法图。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还有天文、音乐、医药等等传习。1955年我国发行邮票纪念古代天文学家一行,就是八世纪的一位高僧,他制定的《大衍历》测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大藏经》中还有医方明之学,存有大量的医学著作。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中国唐代的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度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也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佛教各宗派学说,对中国思想界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有的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人感到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至于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种时尚。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甚至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瞿秋白同志的早年时期,也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他曾说过:“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什么叫“菩萨行”呢?凡是抱着广大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从苦恼中救度出来,使大众得到利益并使大众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为实现这种志愿而坚持实践就称为“菩萨行”。可见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近代的知识界中是起了一定的启发和鼓舞作用的。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如此之大,要对中国古代文、史、哲、艺等研究,不搞清它们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及所受的影响,就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不可能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规律来。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就不能不研究佛教。实际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来华译经算起,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前者标志作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标志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却是佛学,其时间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他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鲁迅先生当时就提倡研究佛学,由此看来,不懂佛学就不可能全面弄通弄懂中国文化。
说到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也是要靠文化来连接的。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连续的过程,佛教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分割开来。我们要在佛教文化中汲取一切精华来充实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更好地为先进文化服务。佛教文化的精华是“人间佛教”的精神,“人间佛教”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着重净化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为社会大众谋福利。从历代看,不少佛教徒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不小的贡献。如谋划办教育事业、卫生医疗事业、修桥筑路、救济社会困难者,还有植树造林、掘井供水,这在佛教史历代记载中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植树,保护植被方面成就卓越,我国凡是有佛教寺院之处,无不绿树成阴,景色宜人,装点了祖国的万里江山。九华山就是如此,由此可见,我们作为在九华山工作的同志,没有理由不去了解佛教,我们必须要研究佛教文化,运用佛教文化的精华——“人间佛教”,为九华山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先进文化服务。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