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挖掘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服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发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挖掘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
  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服务
  楚雄州宗教事务局局长 杨发荣
  (2005年4月21日)
  --------------------------------------------------------------------------------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
  今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万象更新,来自四面八方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相聚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邦———大姚,参加由政协大姚县委员会、县委统战部、县文联、县民宗局、妙峰山大雄书画院举办的首次“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妙峰山因德云寺而闻名传承,德云寺作为有名的佛教圣地,始建于明朝末年,是一座具有历史因缘和佛教背景的寺院,现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下了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和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资源,如寺院建筑、匾牌、诗词、书法、砖雕等。研究妙峰山历史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妙峰山佛教文化,也是研究我州佛教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既是佛教界的一件喜事,也是我州宗教工作的大事,作为直接从事宗教工作的我,能有幸应邀参加这次研讨会,感到万分荣幸。为此,我代表楚雄州宗教事务局向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如期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产物,它必然会对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产生作用。尽管宗教讲的天国,是来世,但他的根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宗教离不开“人间烟火”,离不开现实社会,离不开社会再生产过程。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与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宗教,研究宗教,熟悉和掌握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对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动员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就如何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是自然社会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一种歪斜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恩格斯的这段话,第一,提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种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第二,它说明了这种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这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形式,即带有“神”的意志。人们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必然表现为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场所、宗教组织、宗教经典、宗教教规教义等等,从而才构成了一整的宗教。宗教作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已力量的虚幻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不断积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经验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宗教观念的产生既是人类生产力水平、认识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力水平、认识水平达不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部落宗教”,也称“氏族宗教”,这个时期的宗教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民族宗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宗教发展为“民族宗教”,这个时期的宗教其存在的社会,实际上是民族集体所组成的早期国家,因此,我们也把“民族宗教”叫做“国家宗教”,这个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随之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出现了社会分工,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反映到宗教上,出现了一支独立的宗教专业人员队伍;再次是“世界宗教”,恩格斯为此把这一时期的宗教称之为“人为宗教”。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及强大封建帝国主义推行的扩张政策,加之宗教理论自身具有的普遍意义,决定了宗教超越国界、超越血缘的限制,为不同种族、肤色所接受,成为当今世界的宗教。
  宗教从一产生就一直处在一个生生灭灭的过程中。宗教问题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当今世界,传统宗教仍在发展,新兴宗教不断出现,宗教还存在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只有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已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因此,宗教的消亡是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宗教不仅以信仰的形态存在,而且以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形态长期存在。我们如何看待与宗教有关的文化现象?具体的讲,我们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宗教文化算不算?为此,我们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谈到对旧戏剧的方针时曾经提出的“提倡有益的,反对有害的,允许大量无害的。”不能用简单的“先进”和“落后”来判别宗教文化,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和信教群众的精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现象。坚持既要高扬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来引导带领群众,带动群众又要兼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其中当然包括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在内。宗教文化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先进文化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宗教中包含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宗教文化中也包含着有益成分和有害成分,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宗教界人士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实事求是地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探索。文化是民族的根,研究宗教文化关系到正确把握民族的“文化根子”问题,从原始形态的宗教文化中去探索各种文化形式的源流,其目的就是揭示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服务。
  二、宗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基础
  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追求的目标,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不能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进行的。如果没有长期的、科学的发展目标,只追求短期利益的发展方式,最终必将导致自然资源耗尽、生态被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样的发展结果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互冲突的,这方面我们吃了不少苦头,经历了惨痛教训。如何发展经济又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就是要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借鉴宗教重视保护生态的实践经验,发挥宗教界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努力建设生态保护型社会。从而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佛教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而且这一观念通过教义和戒律得到传播与实践。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之间也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的慈悲思想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慈、力戒杀生。”并把生命状态分为两种: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人与动物属有情众生,植物、宇宙、山河、大地属于无情众生。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是平等和报恩,但不因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无情”而轻视他们甚至滥用他们,强调众生与无情———草木花卉、山川、大地的平等。充分反映了佛教对自然界万物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佛教还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和心灵污染,主张通过净化人心来净化环境,以实现人间净土。
  三、宗教文化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概念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了物质成果,也包括了精神成果。即人类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意识、信仰、道德、心理等,它包括了宗教和经济的内容。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是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包括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文学、文字等象征性产品,在社会意识中也包括了宗教。无论怎样划分,宗教、宗教思想、宗教建筑、宗教寺院等都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反映了一定时期人类的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体现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的探索,文化决定宗教,宗教体现文化。文化是本质性的,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宗教依赖于文化。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的文化前提,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在本质上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它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宗教也对民族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从整体上影响民族文化精神。如在同一个广泛信仰宗教的民族中,民族心理及素质乃至行为方式都会带有明显的宗教烙印,而这些带有宗教烙印的民族素质和民族心理,又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宗教史,可以看出没有宗教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对古人类来说,宗教对他们就像必须生产劳动,必须吃饭穿衣一样重要。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准之一是文化精神生活,而原始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就是由宗教活动所构成的或由宗教衍化和发展起来的,每个民族的文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教育、哲学思想、节日、集会、庆典、服饰、风俗习俗等都能在该民族的原始宗教中找到最初的表现形式。宗教不仅为原始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下去的信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教是人类唯一的精神支柱。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支柱,对于回避现实,寻求精神的寄托安慰,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宗教文化的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中的乐善好施、敬老爱幼、惩恶扬善及戒律和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宗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联系,相互交融,共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贡献。
  总之,彝州大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山。如此之高、之多、之雄、之奇的群山,当然就不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概念,而是“山高水长,人杰地灵”的景象。世代生活在这些大山里的祖辈们,活下来应该说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他们顽强地生活、劳作、创造着,因而也就一代又一代地孕育了向大山一样倔强的精神,创造了像大山一样奇特、险峻、深沉丰富的文化。彝州目前尚处于经济文化不发达阶段,尽管近年来经济、社会、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横向比,差距仍较大,正因如此,那些“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活化石”才得以藏之深山、传之后世,保留至今。
  文明时代的各种高雅的文化形态、崇高的道德规范、庄严的政治制度、赏心悦目的文学艺术、智慧深遂的哲学思辩……尽管它们各自都有自己植根社会的土壤,但在其发育的初期,几乎无不脱胎寄养于原始宗教的腹中。也正因如此,许许多多的宗教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才像探寻金矿一样,都情不自禁地走进原始宗教这个另人困惑不解而又使人心奋不已的领域。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原始宗教”在彝州大地上早已踪迹难寻,但彝州大山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仍是一个不会让淘金者失望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挖掘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政协大姚县委员会、大姚县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为我们开了个好头,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想只要有志者立足于、扎根于彝州这块“活化石”的土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地去钻研、发掘、探索、研究、写作就可以从彝州这块沃土中生长出耀眼的奇葩。
  最后,我还要谈的是名山、名寺还得有名僧。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明确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天地之间人为贵”。这里的“宝贵”和“贵”即“有价值”的意思,也就是说“宇宙世界中,人是第一的,最高的价值,世间没有比人更高贵,具有更高价值的东西。”“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真正有“灵气”的其实是人,是那些祖祖辈辈生存在大山里的人,是那些创造宗教,信奉宗教,研究宗教的人。彝州的山无穷无尽,彝州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彝州的人有山一样的品格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我相信,随着“文化兴州”、“文化兴县”战略的实施,丰富的文化资源将会得到开发,文化之空星光灿烂,代有名人,传承着优秀的宗教文化,推动着优秀文化向前发展。
  最后预祝首次“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