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与祈祷文化
外出参观学习,少不了的、或者说不可免的一项议程,就是到当地的寺庙参观。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到峨眉山参观万年寺,当时下着毛毛细雨,浓雾缭绕,到万年寺烧香拜佛求福的人人头攒动,油然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仿佛此时才领悟到它千百年来为人称颂的奥秘。在这里且不说它诗意如何,是否是“反诗”或“讥讽诗”,只说诗中描写的寺庙之多,由此可以证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其文化,特别是与其密不可分的祈祷文化,已经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中国寺庙,不仅与佛教一家有关,而且与道教、儒教有关。寺与庙,寺要比庙晚。庙,在人有了精神生活需求时就有了。在二千多年前,称之为“庙”、“祠”的,是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庙,“尊先祖宅也”(《说文解字》卷九),就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庙、祠的称谓,以地理方位来称的叫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等,以人物来称的叫孔庙、武侯祠、韩文公祠等,以事体来称的叫文庙、天坛、雍和宫等。而“寺”,最初并不专属佛教所在,秦代以前将官舍称为寺。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当时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由于官员流动性大,而高僧却基本上固定下来从事传教活动。久而久之,作为“官舍”的“寺”便被为接待佛教的“寺”所代替作为佛教的传教基地了,并把寺作为对中国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和专称。由此可见,凡是称之为“庙”、“祠”、“宫”、“坛”的,多与儒家有关联。凡是称之为“寺”的一般与佛教相联系。还有称“观”、“庐”、“馆”的为道教的寺庙,称“庵”的为尼姑居住的寺庙。寺庙是我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化景观。它不仅是我国的艺术宝库,而且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可以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寺庙。人们实在无法找到“中国总共建了多少寺庙”的答案。尽管许多寺庙在经历大自然的侵蚀损坏和人为的毁损,已无踪迹,但至今仍然留下大量的寺庙,遍布灵山名城,如:有山东曲阜的孔庙,位于河南洛阳的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历史最悠久的白马寺,河南登封的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有位于北京西郊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称的皇家第一寺院潭柘寺,还有山西大同的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悬空寺等。在广东,有韶关的南华寺、潮州的开元寺、梅州的灵光寺等。在梅州,仅阴那山较有名的寺就有位于梅县的灵光寺和位于大埔的万福寺。当然,寺庙的鼎盛时期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在江南一带传播很快,建有很多寺庙,并以南京和苏州所建寺庙为最多。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是虚指,但也可见一座城市的寺庙之多,寺庙文化之盛。
中国的寺庙众多,它所蕴藏的文化又是如何呢?在古代,每个城市都会兴建一座寺庙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有些城市还会建造多座寺庙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寺庙被认为是神的居住地。信徒们会带食物、香料、稀有物等贡品来到寺庙,作为对神明的敬意和尊重,并祈求神明的保护,因而派生了祈祷文化。这种文化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着。现在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人们仍然有习惯到寺庙烧香礼佛、祈福求安。佛门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说明祈祷文化是寺庙文化中最关键、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到寺庙朝拜的人们向神灵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的占寺庙文化的主要位置。而且,我认为现在的祈祷文化主要是祈求这十福:即寿、富、宁、德、终和姻缘、子孙、学业、华贵、免祸。由此看来,祈祷文化,更看重的是外动力。只要神有灵,所祈祷之事则成,与自己的努力关系不大。这种以求一劳永逸的祈祷文化,与欧洲教堂的忏悔文化完全不同。忏悔文化侧重于忏悔自身的罪过和孽障,净化和升华自己的灵魂,它侧重于内动力;寺庙文化侧重于祈祷神给自身以保护和幸福,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不安灵魂的安宁,它侧重于外动力。祈祷文化其实是一种自己不努力,把自己的愿望和目的的实现完全寄托于他人(所谓的神),以只求借外力来成就自己愿望的文化。也因为祈祷文化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个人来说,它的形式大于内容,其实际效应也就值得商榷,它的进步性和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惰性文化,于己、于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其实寺庙文化中不仅仅是祈祷文化,还有规劝文化等。福州涌泉寺弥勒像侧有一对联:“手上只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贵州贵阳城隍庙联:“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湖南湘乡县一座庙宇的楹联是:“我若真灵,也不致脚手渐渐残、皮肉点点落;汝当顿悟,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四川峨眉山灵官庙司命殿联:“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以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这本身就是对寺庙中祈祷文化的否定,而且这种文化是介于祈祷文化与忏悔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已向好的方面发展了。我们不难看到,现在寺庙更像一个休闲、旅游、礼拜的地方,就是烧香拜佛者,大多数也是认认真真走过场(作秀),求个心灵的释放。同时,大多数的寺庙对礼仪也进行变革,礼拜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和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寺庙文化也会包容向它渗透的休闲文化、生态文化,其中的祈祷文化有可能会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文化。(信息来源:《梅州日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