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道法师论佛教和谐观
佛教和谐观
·释泽道·
早在汉代,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汉传佛教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经过大浪淘沙,存真去伪,传承了原始佛教的精髓,也经过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纳了中国本土文化之养分,形成了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浩瀚的经典、丰富的哲学体系,为人类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道德规范,为社会营造一种和谐氛围,为世界倡导了和平思想。
当今,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导致各方面的失调和不平衡,如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所说:“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不断地烧东西,烧掉的是资源,留下来的都是垃圾和污染,产生的是GDP。”可见,在发展中有许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也有人说:“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这也同样表达了发展与破坏之间不和谐的忧虑。掠夺石油燃起中东战火、民族仇恨而爆发恐怖袭击、水土流失致使黄河断流、全球变暖而海平面上升……这些天灾人祸就是不和谐的产物。不和谐已经使人与人、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国与国之间引发了许多冲突与不幸。正是基于这些现象,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双和模式”,这一呼吁,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首先是佛教界为这契机契理的和谐理念,结合佛教圆融、慈悲、平等、无我、宽容的教义,展示了其作用与功能。
一、缘起之和谐
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揭示世间一切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杂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万物与人类都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如果人类毁灭了大自然,人类自然就失去了家园。个体与整体也一样,人要是老考虑自己,只求自身快乐,而不管别人的死活,损人利己、假公济私,没有爱心,没有公德心,更没有团队精神,一个人即使再富有,而周围的人都很穷,这样造成贫富失衡,内外违和,势必违背了因果律和缘起思想。同样,政党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和而不同,自他不二,以感恩之心去回报社会,回报众生。没有国家就不会有小家,没有集体就不会有个体,没有自然就不会有人类。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阐述没有众生就不会有佛的理念,所以,佛教有一比喻:“佛是沙漠中一棵树,众生是沙漠中一滴水;没有了一滴水,就不可能有这一棵树”。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最高境界。
二、六和之和谐
以僧人为主体的僧团制度,首先奉行的是“六和敬”,“僧伽”翻译成中文就是“和合众”,和尚以和为尚,杭州的六和塔就体现了佛教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和合”精神。二千五百年来,佛教僧团遵循“身和同居,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规则,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地球,生活在这太平盛世的时期,彼此应爱惜自己所居住的国家和环境、空气和水源,不要任意破坏、糟蹋、污染,要有多元共存、相互包容、和睦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在这和谐的社会里建立互信,彼此之间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和颜悦色,和言善语。在古代,“和”字就是源于音乐,是指一组管子组合起来的一种笙管乐器,合在一起可以同时发出各种不同而又相融的美妙音乐,这种“和声”就是“不同而和”的审美效果。一种声音、一种乐器不是和之本义,要不同的乐器、乐谱和旋律齐奏,如同全国各族人民齐声和唱,这样才能演奏出悦耳的和谐之声,才能“口和无嗔吐妙香”。“戒和同修”与“利和同均”就是劳动与利益间的和谐关系,这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分配原则一致,强调利益均衡,财物合理分配,按法律、按规矩,按劳分配、论功行赏,多劳多得,不能劳而无功、不劳而获,或多劳少得、少劳多得,造成付出与获得失衡。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是破坏了这种和谐,有的人就不能约束自己的贪欲,以权谋私,假公济私,造成社会腐败,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三、心灵之和谐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千余年来儒、释、道三教同山,和谐共处,是最具有和谐包容性的文化名山。世有“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之说,佛教认为众生不幸福快乐是因为内心有贪、嗔、痴三毒,人的欲望过多,怨恨太重,我执过强,就会造成了内心不安宁和烦恼苦闷,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紧张,从而引发了许多的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佛教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心安则众生安。《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土净。”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立教之本,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具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慈悲精神,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禅定”六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包容心去理顺复杂的社会矛盾,用布施心去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用持戒来提高法律意识,用精进来激励懈怠惰性心理,用圆融的智慧去处理各类复杂问题,使净土理想在人间得以实现,《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包容精神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平等和谐理念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的主要矛盾都是由自身心理对世间许多不平等现象所产生的种种不平衡心理,又由这些不平衡心理产生了很多负面的行为,其因果的关系还须从心灵对治,这样才能心平天下平。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对达摩祖师说:“我的心不安,请师傅帮我安一下心吧。”达摩说:“那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找了找,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于是慧可当下就开悟了。由此可鉴,如果我们没法安心,无法心平气和,那试问,又是谁妨碍了你呢?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团体,要大家的心安定下来的确不容易。安居乐业,心安理得,安抚人心,需要有许多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其客观原因,首先要有法律意识和物质保障,如果主观的努力不能实现其理想目标,我们应该懂得如何调整心态,理顺情绪,相互包容,化解矛盾,使自己的心灵能平和,宁静下来,众生也随之安净。
和气东来,和风西送,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国家更需要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立志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灵山会上佛祖拈花微笑给我们传来了“和”的法乳,十方禅林为众生敲起了和平钟声,祝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新的时代,佛教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