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世俗化与社会的神圣化
宗教的世俗化与社会的神圣化
作者:千岩
当今世界的各大宗教普遍面临着世俗化的倾向。关于宗教的世俗化有两种基本的理论,一是皮特·伯格的经典论断,认为宗教终将随着世俗化而走向消亡;另一种则是罗德尼·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认为随着宗教世俗化的展开,宗教多元和竞争会促进宗教繁荣。两种理论看似矛盾,但实质上是相通的,即随着世俗化的展开,宗教摆脱了过多的干预与限制,外表看上去越来越繁荣——信教人数越来越多,宗教团体也越来越活跃,其所提供的“宗教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但这一切似乎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宗教实质性的东西正在丧失,在这层意义上,它似乎是在走向消亡。
世俗化潮流中,宗教日益平面化,宗教终极性的纬度丧失或被有意回避掉了,其内在永恒性被置换为暂时性。这一置换是世俗社会的胜利、宗教的失败——是一种整体向局部、崇高向卑微、终极向现时、理想向实用、庄重向散漫、诚敬向随意的投降。但取得胜利的一方同时也失败了:这使得现代社会对宗教有强烈的需求,使得宗教市场空前繁荣。在终极辩护和永恒意义缺席的情况下,世俗世界陷入偶然存在、“短暂权威”的悖论之中。
宗教世俗化使得社会中的神圣价值源泉萎缩,而人心灵中的矛盾运动——同时具有的朝向上帝与撒旦的祈求——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想要超越而没有动力,完全堕落——只追求物质的暂时满足而不管精神的永恒救赎——又不甘心且痛苦、懊悔。现代社会想要保持其运转效率及群居的和谐性,也还是离不开终极性和神圣性价值源泉的。于是在宗教因世俗化而减弱或丧失其神圣性之后,世俗社会必然要寻找、建构神圣性以填补宗教神圣性丧失而带来的空缺——这便是社会的神圣化进路。
现代社会“神圣性”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必须对于所从事工作、任务的意义与价值有某种特殊的认同,才能形成某种神圣感,才能够以一种专心诚谨、敬事神明般的心情从事之。这是很多企业大搞企业文化的动因所在:工作中如果分有这种神圣感,则能有较强的责任心、奉献精神,从而有上佳的工作质量;再以学校为例,古代东方或西方的学校都被视为一种神圣空间,学生不敢恣肆随意,容易养成生命的庄严感和诚敬感。不消说,这种教育模式中含有宗教或宗教精神的因素。
世俗社会一直没有停止过建构神圣性的工作,例如设定某些节日,赋予其特殊意义,或区隔、建构特殊性场域如纪念碑、公园等,或宣传一些人物的特殊事迹,而使之成为社会“神圣性”的价值之源;再如举行种种庄严的仪式或者设定特殊的服饰等表现神圣性等。但毋庸讳言,世俗社会因为排斥掉了宗教终极性的纬度,使得社会上的一切都以“暂时性”为前提,以“非永恒性”为本质,于是我们看到,社会建构的世俗化的“神圣性”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贬值”的厄运——只能“暂时性”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无法得到永久性的认同。
这也是上文所说世俗社会获得胜利、同时遭到失败的一个表现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