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
“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
■ 铂 净
--------------------------------------------------------------------------------
《世界宗教文化》 2007年第1期
编者按:自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界走上了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如今在我国各地,佛教已经成为传统宗教中最有生气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佛教徒发扬爱国爱教的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不仅把我国河山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也为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深圳弘法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完全贯彻落实的情况下,佛教界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这座位于我国经济特区内的寺院,虽然历史不长,但是成绩显著,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佛教界最有名的寺院之一。弘法寺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前我国佛教界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一个特点。近年来,弘法寺提出“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的发展设想,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弘法寺监院印顺法师,请他对这个设想作一些解读,以飨读者。
一、弘法寺的特点
印顺法师说,在中国佛教界中,弘法寺应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寺院,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弘法寺到今天才有20年的历史,所以它的历史与文化不能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寺院相比,那些寺院动辄就有上千年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寺院的一个独特品牌。而弘法寺微不足道的历史,使之只能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年轻的寺院。其次,弘法寺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特区,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发展的成就下,新建的一座寺院。它毗邻香港和澳门,又与东南亚地区接近,还与珠江三角洲的广州等地相联,特殊的地域关系,使弘法寺处在了一个与外界广泛联系的窗口位置,具有城市佛教的特点。第三,作为当前我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的深圳,是一个拥有高科技和众多人才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知识化程度很高,与此相应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达到一定的层次。佛教以善于理论思辨为特长,因此它在高层次的人中传播有一定的基础。第四,历史上两广地区一直是佛教最流行的地区,佛教是这一地区的传统信仰,从唐代起广东地区就成为佛教的重镇,中国历史上的最有成就的禅宗南宗的创立者慧能祖师就在韶关和广州等地传教,清代大汕禅师开创了澳门的佛教,民国虚云大师中兴了南华寺,现在的本焕老和尚重修光孝寺、别传寺、莲开寺、大雄寺等,广东佛教的浓厚信仰风气,无疑是深圳佛教的历史基础。
印顺法师特别强调,上述的几个特点,虽然使弘法寺具有与其它地区的佛教同与不同之处,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概括出弘法寺的特点。从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上看,东方宗教能够吸引信众的地方,就在于宗教领袖的特殊魅力。一位有道的宗教领袖,能够吸引一大批信徒,使他们终生亲近大师。弘法寺最特殊的地方也在于这一点,这就是它拥有当今受到信徒拥护和爱戴的本焕大师。业师本焕老和尚一生虔诚信佛,修行精进,行愿广大,福报甚深,在中国佛教徒中有着深深的影响。他建设了弘法寺,住锡弘法寺,言传身教,带领我们这些徒弟从事清修的生活,教导我们怎样做一名正信的佛教徒,要我们为众生、为佛教多多做事,在他的影响下,最终将弘法寺推向了全国,各地的信徒纷纷前来朝谒,可以说,没有本老的睿智和精行,就没有弘法寺的今天。本老是弘法寺的支柱,是我们的骄傲!
弘法寺自建立后,一直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本老的领导下,弘法寺的社会影响和寺院经济都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作为佛教寺院,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怎样才能够不断地保持佛教的历史优良传统,发扬改善人心的特殊功能,保持清净寺院的本质,真正做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些都是摆在弘法寺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在思考的问题。本老一直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他看到了城市寺院不利的一面,这就是面对整个转型期的社会,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社会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诱惑,出家人怎样才能抵御这些诱惑,保持出家人的本分,努力精进修行,完成佛陀的重托,为社会和众生服务,改善人心,构建和谐社会,这不仅是弘法寺,也是其它城市寺院所碰到的具体问题,根据弘法寺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未来的弘法寺将走“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的设想。
二、以道风建设为中心
印顺法师说,1983年,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30年时提出:“中国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
赵朴初提出的“提倡一种思想”,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因为佛教是在人间成立的,佛陀就是依止人间而成佛的。中国佛教也是在人间发展壮大的,六祖慧能曾经专门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发扬三个传统”,就是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的传统,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这三个传统是中国佛教徒在二千年来从事佛教事业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后而创造和发展的。
弘法寺提出的“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的设想,就是在人间佛教的思想指导下,努力保持三个优良传统,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所做出的决定。根据佛教教义理论特点,继承佛教的历史优良传统,发扬传统佛教的清净修行性质,这是弘法寺的历史基础。根据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深圳市和弘法寺的现状,将佛教思想文化与社会较好地结合起来,试图探索出一条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这是弘法寺的现实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有的人因不能承受变革,思想上较为混乱,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影响了某些人的头脑,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道风不正、金钱至上,甚至少数人为了名利地位不惜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败坏了佛教的形象和声誉,佛教道风建设面临严峻形势。弘法寺是社会的成员之一,不是处在深山的寺院,寺内的僧人每天都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情况,他们虽然能够自律,但是也发生过影响道风的个案,所以要让未来的弘法寺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关键还是要有很好的制度化机制,僧人坚持正确的信仰,出家人才不会受到社会上不正之风的染污,才能够保持佛陀的本怀,聚拢信众,引导他们过宗教生活,践行弘法利生的事业。
中国佛教协会一直重视寺院的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关于汉族地区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召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管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等。1993年,第六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提出了加强佛教“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的历史任务。这五个建设都与寺院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寺院是佛教之本,是僧伽的衣食所在。新世纪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也强调:“各级佛协和寺院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加强道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佛教的正信正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出家二众要坚定信仰、以戒为师、勤修三学、严肃道风。汉传佛教僧人要坚持独身、素食、僧装,具足威仪……。”总之,“在寺院管理中,道风建设是核心,人事管理是保障,财产管理是关键。抓住以上三个环节,才能使佛教寺院道风纯正、清净和合,成为弘法利生的基地。”
弘法寺的道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佛教首先要讲修行,只有有了修行以后,才能增进信仰,培养威仪,养成超凡脱俗的气质,聚拢人心。像本焕老和尚就是有修行的高僧,他老人家几十年修行,已经具有大智慧,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与信任。为了加强僧人们的修行,寺里在禅堂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订立了禅堂的规矩,邀请外寺有修行的僧人来禅堂指导,凡是寺内的僧人,每天必须按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坐禅的功课,坚持上早晚殿,通过禅堂的生活,现在寺里僧人的凝聚力增加了,道心进步了,过去发生散漫的现象已经得到根本的扭转,全寺上下充满了活力。今后寺里还要不断加强和保持禅堂生活制度,同时也在修行之余开展一些有利用僧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在以制度化管理寺院的基础上,发扬人性化思想,试图探索出一条既充满了活力,又具有人性化特点的、适合弘法寺发展的道风建设制度。
三、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
印顺法师说,佛教是在人间发展的,人间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弘法利生,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历史上的佛教一直以弘法利生为其宗旨。中国的佛教徒也一直认为“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把“利乐有情”看作佛教徒的人生观,与人为善,教人利人,广度众生,是佛教徒的伦理道德准则。
利乐有情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慈悲为善,佛经上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以慈悲心广行善事,是大乘佛教菩萨道修行的最重要方法,也是佛教界的传统之一。历史上佛教徒一直不断地兴办各种慈善事业,修桥铺路,济生施药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利益了众生。弘法寺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慈善利生事业。本焕老和尚愿心广大,慈悲为怀,每年都拿出相当的钱物来从事慈善救济的活动,替政府解忧,为民众谋利。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流行,弘法寺一次就拿出了一千万元,资助国家医治非典病人。此外,弘法寺每年还资助失学儿童,下岗职工和困难家庭等,用一颗慈悲的心情,尽可能解救众生的不如意生活,让他们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照顾。
佛教目的就是要解众生于苦厄,救众生于倒悬,行施慈善事业,就是报佛恩。人间佛教走的就是一条济世度生的路线,“予乐日慈,拔苦日悲”是出家人的本分。从古到今,中国佛教界一直把济世度生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佛教协会一直倡导推广慈善事业,号召广大佛教徒“要发扬大乘菩萨的大愿大行,遵循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自利利他,广种福田,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出家人的衣食住行来自广大护法的供养,弘法寺的钱财来自于八方众生的捐奉,我们只是将这些钱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为众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众生得到了寺院慈善事业的照顾,改变了境遇,也意味着我们种了福田,报了众生恩,同时也为国家分忧解难,报了国恩。今后弘法寺将继续从事慈善事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社会做善事,多为众生解苦厄,多为国家分忧解难。
利乐有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发展佛教文化事业。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说过“佛教是一种文化”。赵朴初会长生前对佛教文化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他说“我一直强调佛教文化,我们对传统的继承,是运用般若智慧,建立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他还指出,如果没有佛教文化,我们中国人连说话都不周全,像我们现在常用的“世界”、“革命”等等词汇,都是佛教的用语,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土壤中扎下根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在于它的文化性,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居士一直从事佛教文化的建设工作,像著名的高僧玄奘大师一生译经1335部,有利地推动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使佛教学术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事实证明,佛教文化对信众的摄受力是非常强的,许多人信佛,包括我走上出家的道路,首先就是接触了佛教文化,进而才迈进了神圣的佛教殿堂。许多佛教寺院的上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佛教文化史,像少林寺、白马寺、南华寺等,都有说不完、写不尽的佛教文化内容。弘法寺虽然没有那么长的历史,但是也不能没有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寺院的支撑点,凡有文化内涵的寺院就一定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弘法寺历史不长却在一直在进行文化建设工作,重视文化的传承,我相信过了若干年以后,弘法寺也会像其它的寺院一样,拥有写不完和说不尽的文化内容。
现在弘法寺的文化事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弘法与宣传等方面。寺里每年都要印经结缘,组织讲经说法的活动,教育广大信众爱国爱教。寺里创办的《弘法》一刊,就是要起到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成就,宣传正确的佛教文化知识,宣传弘法寺的作用。特别是本焕老和尚是全国知名的高僧,是弘法寺的主心骨,他老人家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佛教文化史书。弘法寺的宣传就是要突出本焕老和尚对佛教的贡献和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本老的慈悲,并通过了解本老进而了解佛教,生起正信。但是我们在从事佛教文化事业时,要防止将佛教文化庸俗化和泛化的现象,要把正确的和高雅的佛教文化介绍给广大群众。
最后,印顺法师对“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的发展设想作了总结。他指出,弘法寺的特点与它在中国佛教中的历史地位是制定未来弘法寺发展方向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以道风建设为中心”是弘法寺之根,出家人之本,寺院内力所在,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是弘法寺不可动摇的主要中心工作,弘法寺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个中心的指导下而进行的。慈善事业和文化工作是弘法寺的窗口,是展现佛教形象的地方,它们同样也非常重要,不可缺少。随着弘法寺的发展方向确立,弘法寺将在本焕老和尚的领导下,团结僧俗两界弟子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努力从事清修,深入开展弘法利生的事业,把深圳的佛教事业办得更好,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