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教程第三编
净土宗教程第三编
净土宗教程 作者:魏磊
第三编 教相判释
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意在方便学人,俾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浅深次第,洞然心目,进修有据。
早在古印度佛典中,已有简略的判教萌芽,如《法华经》分大小二乘,《楞伽经》分顿教渐教,《解深密经》列出有、空、中三时,《涅盘经》标明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等。虽未明确提出判教,实已具备了原初判教的内涵。
佛教传入我国,至东晋晚期,传译尤盛,大小乘各种经典次第迻译。如果不把经典条分缕析,给以时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势必给学人带来头绪纷繁,无从抉择的困惑。于是判教应运而生。迄至南北朝,判教体系有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自唐以来,得到佛学界认同共遵且体系较为完备者,是天台与华严的两家判教。兹拟天台判教系统、华严判教系统、净宗祖师之判教三方面,略施讨论。
第七章 天台判教系统
天台判教系统始于南岳慧思禅师,整理勘别诸多典籍,立天台教观。其后的智者大师,仰承南岳慧思禅师之遗绪,在分析研究“南三北七”判教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释系统。五时是依据《大般涅盘经》的五味说;八教中的化仪四教,是参考南地诸师的说法而加以提炼,化法四教是参考北地诸师的说法而加以提炼。因此,智者大师的判教,是集前人精萃大成而发展起来的,细密圆融,对后世影响极大。兹分述如次。
第一节 五时:时间维度的判属
智者大师首以时间为参照系,依据华严三照与涅盘五味之说,将释尊一代圣言分为五个时段。其五时是:一华严时,二阿含时(又名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盘时。五时中,华严、阿含、般若、法华涅盘,依所说的经名立时。方等时就所说的教法立时。兹分述如下:
1.华严时
释尊于寂灭道场,始成正觉,最初三七日间,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之众,说自证法,即《华严经》。华严时乃五时之首,一代之始,如日初出先照高山。说明佛说法是从高处说起,对上根利智菩萨演说。此时人间尚无知音,不见不间,譬如从牛出乳。从佛的教化意趣看,向钝根机类弟子,拟说佛自证法,试其能否领会,又名拟宜时。
2.阿含时。
对上根利智菩萨能得利益的华严大法,不能三根普被,非佛本怀,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说三藏教四阿含等经,宇宙万有世出世法,了解因缘,深悟生灭,革凡成圣。如日出渐高,照临幽谷。譬如转乳成酪。从佛的教化意趣看,诱引三乘根性,又名诱引时。
3.方等时。
二乘果位,非佛本怀。次八年间,说《维摩》、《思益》、《入楞伽》、《首楞严》、《金光明》、《胜鬘》等大乘经典,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以启发弟子们耻小乘向大乘之心,自悲败种,如从乳酪出生酥。从佛的教化意趣看,名弹呵时。
4.般若时。
因诸小乘人,经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已回心向大,但其执情未舍。次二十二年间,佛说《般若》性空之教,导引人心归于真理,淘汰与洗涤二乘人的我法二执。心渐通泰,自知萤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根机转熟,为法华会上授记作佛的前提。如从生酥转成熟酥。从佛的教化意趣看,又名淘汰时。
5.法华涅盘时。
经前四时拟宜诱导,弹呵淘汰,钝根小种,众机渐调,智慧随熟,堪闻真实法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临灭一昼夜说《涅盘》。《法华》以开三乘方便权门,显一乘真实,会三乘归一佛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成佛之记。《涅盘经》具明佛法之理,为防止末世钝根众生起断灭见,便扶持戒律,叙说常住之教。上面二经,为如来称性极说。如正午日光,遍照高山幽谷;譬如转熟酥而成无上醍醐味。 五时教判,有别有通。别五时,历然有序,如上所述。通五时,因众生的机感不齐,故教法通于初后。其根机最钝的声闻大众,必须经过上面别五时的调停与陶铸,才能入于一佛乘实相;而根性利者,不必经历五时,有的经历四番或三番的陶铸与调停,甚至随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因而,通五时义得以成立。蕅益大师特别注重通五时的意义,认为佛陀说法是神力自在,任运度生,根据实际情况而设方便之教,不可思议;虽有时别,而绝不受时所限。
净宗经典在别五时中,属方等时,然更多的是表现为通五时义。
第一华严时,善财童子遍参知识,首于德云比丘座下,得闻念佛法门,末后于普贤菩萨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证知净宗念佛法门,实肇始于华严,广被大机利根的菩萨。
第二阿含时,原始典籍处处内蕴净宗萌芽,阿含时的声闻众,如憍陈如、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等,均在灵山法会上,聆听净宗妙法,发愿求生极乐国。
第三方等时,净宗无上大法,始唱于华严时,此需大机上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何况凡夫众生。直到方等时,释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以冀若凡若圣之三乘根机,现生出离生死苦海,往生净土究竟成佛。是故方等经典,处处指归净土。密部经咒,悉皆护持行人往生极乐。
第四般若时,《般若》为众经母,大小乘显密诸教,无不从此流出。《大般若经》六百卷,义富文繁,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释之,谓佛说此经,欲令众生修念佛三昧,得增益故。
第五法华涅盘时,《法华》纯圆独妙,经中开示女人受持斯经,往生极乐世界,用作未来众生的榜样。又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与念佛法门,异曲同唱。
由上证知,净宗法门在五时圣言量中,彻始彻终,通前通后,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净宗法门称佛本怀,是故释尊多次宣说,重重诲勉,具通五时。
第二节 八教:内容与形式的判属
根据上述通、别五时说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判立为八教。从内容上分“化法四教”,从形式上分“化仪四教”。化法四教譬如药味,化仪四教譬如药方,二者相资而用,方能起到疗病救苦的效用。兹分述如次。
一、化法四教
释尊五时说法,应病投药,于一佛乘,开为藏通别圆四教,普应群机,略述如下。
1.藏教
即小乘教,天台不称小乘,鉴于小乘于经律论三藏具足,若称为小,恐人疑其三藏缺而不全,故不称小乘,而曰藏教。藏教是为小乘人说的生灭四谛之理。因小乘人根性鲁钝,智慧狭劣,故以苦空无常无我之法教化,并以析空观断见思惑而证涅盘(或称偏真涅盘)。藏教断惑证真以声闻缘觉二乘为对象,傍及菩萨。
2.通教
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此教,故名为通。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二教。通教是开导和启示三界内宿根深厚,现世利根众生,使修体空观。其所观的对象是色心二法(精神与物质),皆因缘假合,犹如幻化,当体即空。通教是摩诃衍初门,多谈法相,少及法性。正化菩萨,傍化二乘。
3.别教
为界外大乘法,独被菩萨,不共二乘人说,所以不同于前面的藏、通二教,亦不同于后面的圆教。此教以《维摩诘经》为代表,特别显示了大乘的优越,为大菩萨说无量四谛之理,令修空、假、中次第三观,破见思、尘沙和无明三惑,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但中之理”即中道无住涅盘,所以多用亦空亦有门,登地以后方见佛性。
4.圆教
圆以不偏为义,即圆妙、圆融、圆足、圆顿,故名圆教。此教是为大菩萨说的无作四谛之理,以圆融三观顿断三惑,圆超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盘。所以,多用非空非有门。初心者即开佛知见,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一切智海——注)。华严的一真法界、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维摩经》的不思议解脱、《般若经》的实相般若、《首楞严经》的如来密因、《涅盘经》的大般涅盘,乃至禅宗的正法眼藏,悉是圆教教理果德的别名。
以化法四教作参照坐标,净宗法门正属圆教,是释尊称性圆融圆满之教。莲池、幽溪、蕅益三大师皆判阿弥陀经为圆教。求生净土被上根,净宗法门是大乘菩萨所修。临命终时,带业往生,即得阿惟越致(不退转)。蕅益大师赞云:“(念佛法门)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指阿弥陀经——注)。”①蕅益大师慧眼点示,法华之纯圆,华严之全圆,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净宗之外。
幽溪大师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证圆果,以阶不退(不退转位——注)。今则但说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阿鞞跋致,即不退转位——注)……故知,此经(指阿弥陀经——注)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②幽溪大师将净宗喻为无上醍醐,确证净宗正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
净宗正属圆教,同时亦具摄藏通别三教。《无量寿经》与《观经》中,皆有往生者得须陀洹乃至得阿罗汉果。表明藏教行人,临终回小向大,念佛往生净土,因久习小乘功深,得证小乘,然此类往生者不住小果,发心进修,圆证菩提。凡通教与别教行人,亦无一越出净宗法门之外,证知净宗乃一代时教之纲宗。
二、化仪四教
从教化方法层面,可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教。
1.顿教,是释尊成道之初,顿说自证大法,不用渐进,直接宣说一佛乘真理。
2.渐教,为了方便诱导钝根初机,由浅入深,从小至大,引入大乘,渐教包括阿含、方等、般若三时的教法。
3.秘密教,佛不思议神通之力,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隐密赴机,彼此得益不同而互不相知。
4.不定教,佛不思议神通之力,令同会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法而证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
以化仪四教作参照坐标,净宗法门属顿教。念佛法门是释尊称性极谈,欲令一切含灵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其间没有宛转委屈。凡夫信愿持名,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一生成办,永不退转正觉。如能至心信受奉行,不必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一念契入弥陀愿海),顿证菩提。韦提希夫人即身得无生忍位登地菩萨。凡夫经无数劫方到此位。唯念佛圆顿大法,致令韦提希夫人现生不历阶梯。得入圣位,上品上生。五逆十恶众生,称名便登极乐,非极顿之教,何能有此功用?
净宗法门亦方便地含摄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的教化方法。对于耽恋世乐的众生,《无量寿经》极言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明示六道苦乐因果,调伏教化众生,令持五戒十善,以福培慧,激扬凡夫众生厌离娑婆欣求净土之心,成办出世大事。这类教化方法应属渐教的范围。净宗法门广大微妙,各类众生随其根性各获利益,诚如经云:“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①十方世界的凡夫与菩萨听闻念佛法门,闻阿弥陀佛名号,各有法益。净宗经典多有阐述,此乃秘密与不定二种教化方法的体现。
综上所述:天台五时八教是一个完整合理的判教体系。以此为参照系,亦可明了净宗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性质与作用。净宗正属圆顿之教,同时又圆摄圆超五时八教。教内真传,门余大道,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第八章 华严判教系统
天台与华严二宗,皆由中国祖师所创。天台宗之为中国佛学之大成,表现为独具特色的判教与止观;华严宗之为中国佛学之大成,亦表现为判教与法界观。华严宗的“三时五教”,依照《华严经》的义理,卓然而成一周密而合理的判教系统。三时五教的判释,肇始于华严初祖杜顺大师,集大成于华严三祖贤首国师,兹分述如下。
第一节 三时:时间维度的判属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此段经文以譬喻的手法,显示如来始从成道,终至涅盘,先后说法之次序。这种次序乃法尔自然,非有意之安排。贤首国师依之将释尊的五十年说法分为三时(亦即三期)即: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与日没还照时,分述如次。
第一、日出先照时
太阳初出,尚未越过地平线,阳光上射高山之尖端,以此喻示佛陀初成正觉,将自证境界,全盘吐露,所能接受此最高真理之学生,皆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经》直畅佛的本怀,因果该彻,事理圆融,号称无上根本法轮,是佛教至极之理论。
第二、日升转照时
《华严经》末会已有二乘在坐,但于此高深佛法有若聋盲。释尊应机重拟教学内容与方法,大似暂关大学、先办小学。又如太阳渐渐上升,阳光朝下辐射,平原幽谷莫不蒙照。下中上三根弟子,悉在如来智慧光明照烛之下,深得法益,此是第二时的特质。
日升转照时又分初中后三转,初转时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教化声闻缘觉,在五教中称为小教。中转时建立八识二无我,三性三无性,包括唯识法相宗与法性宗,在五教中称为始教与终教。后转时特为一类根机猛利弟子,直指当人现前一念心性,以性夺相,双遮空有,在五教中称为顿教。
第三、日没还照时
末后一期之佛法,如《法华经》,于有学无学诸声闻弟子,一一皆授记成佛。《涅盘经》扶律谈常,为学佛者最高之造诣。末后一期佛教,比如太阳落时,低至地平线,阳光向上辐射,还照高山,与佛初成正觉所说之教法,独被上根众生无二无别。在五教中,以华严、法华同为圆教。
三时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时称为无上根本法轮,转照时称为依本起末法轮,还照时称为摄末归本法轮。与五教判分亦具对应关系。
净土宗正属日出先照时,因为华严末后一著,乃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当,发愿求生。钝根众生如聋如盲,杜视绝听。释尊以大悲普度之心,于第二日升转照时,专说净土三经,以念佛法门普应三根,俾令有缘众生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又于第三日没还照时,在法华会上,重申净宗,追溯两土世尊因地历史,劝勉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证知,净宗法门条贯三时,重重宣演,只是众生根机不同,致有隐显之别。
第二节 五教:内容的判属
华严五教:小、始、终、顿、圆,与天台八教有同有异。华严判教是在继承天台判教基础上,面对禅宗鼎盛,法相宗异军突起的状况,所建构的新的判教体系。以成华严宗之五教十宗(天台设化仪四教,华严相应立十宗),从内容到形式,似比天台判教来得完备。兹分述如次。
一、小乘教
不堪听受大法者所受持的教门,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只承认六识,不信有第七、八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但证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藏教。
二、大乘始教
大乘之初门,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包括空始教与相始教。前者强调诸法无自性空,后者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以依生灭八识建立诸法。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通教。
三、大乘终教
大乘终极之教门,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建立诸法。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别教。
四、顿教
速疾顿悟之教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于中不说法相,唯说真性。生心即妄,不生即佛。顿超佛地,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顿教在天台化法四教中未及安立。
五、圆教
无碍圆满之教门。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故名圆教。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
净土宗在五教中,正属顿教与圆教所摄。净宗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即得往生净土,一生成办佛果,疾超速证,非渐教迂回屈曲可比,故为顿教所摄。
净宗亦属圆教,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中,广引净土经典文句,佐证全圆之华严玄海。在净宗经典点中具足无遗,莲池大师概括为十点,说明净宗与华严无二于别。一、无情说法同,二、一含无量同,三、不动周遍同,四、见闻获益同,五、八难顿超同,六、出生无尽同,七、双垂两相同,八、教主法身同,九、不可思议同,十、顿齐佛境同。①上述十种具体内容,怒不详引,净宗属圆顿之教,祖师大德多有阐述。吾人应于此判属,谛信不疑。
净宗亦复兼通前三教,净宗法门在小乘教、大乘始教与终教中,或显说,或隐说,唯愿善根成熟众生,念佛求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表证释尊无尽的悲心,净宗法门的广大圆满。
综上所述:在天台判教与华严判教的体系中,净宗占有核心的地位,顿速圆融,称佛本怀,乃一代时教之指归。九界众生离此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是法,下不能普度含灵。诚哉确论。
第九章 净宗祖师之判教
印中净宗祖师,以净宗理念,审视释尊一代时教,建构出诸种颇具特色的判教系统,其中以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判教较为突显,对后世影响较大,兹分述如次。
第一节 难行道与易行道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注重行人获阿惟越致(不退转)的必要性。以防堕入声闻辟支佛地,乃至在凡夫地无量劫轮转之险况。论云:“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然。”然而,获至阿惟越致地,甚难久远乃可得,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为。释尊为普度众生,广开方便之门。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①
在这里,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标准,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龙树菩萨诠释易行道的内涵较为宽泛。恭敬称念十方佛名,即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佛名分别是:东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无忧德佛、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乘行佛、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佛。同时,称念阿弥陀佛名,亦得不退转。论云: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①
由上可知,龙树菩萨的判教,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而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亦非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
昙鸾大师承继龙树菩萨的判教,并加以独创性的诠释阐发。云:“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乘船则乐。”②
昙鸾大师对难行道与易行道的诠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龙树菩萨的判教。具体表现在三点:其一,龙树菩萨认为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与他力,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今身获至不退转地。而昙鸾大师则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视为难行道,唯有往生净土而证阿惟越致,才是易行道。其二,龙树菩萨主张称念十方诸佛名号皆属易行道之法。而昙鸾大师则认为:唯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属易行道,娑婆众生由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其三,昙鸾大师详陈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惟越致的五种困难,障碍菩萨修行,从反面显示出易行道的殊胜。以上三点,是昙鸾大师依据《无量寿经》与《往生论》的教旨所创发的观念。
由是,“他力本愿”的理念与对易行道高度自觉的倡导,构成了中国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这一特色亦是在继承龙树菩萨判教基础上,加以中国本土化的独创。可见,昙鸾大师对中国净土宗的创制贡献甚大。追根溯源,龙树菩萨亦被推尊为净宗祖师。
第二节 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当时的法运,加以进一步的诠释,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分。
何为圣道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
圣道与净土二门,同为释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时机与教法是否相应,弘学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则难修难入。圣道门,去佛时遥,且理路深幽,今时末法之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凡惑众生难以下手。小乘修入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时无问道俗,难得其人。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殊胜教门。道绰大师广引经论,劝勉大众舍难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愿生净土之自力,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彼土,速疾出离生死轮回,三界火宅。
由上可见,道绰的判教,继承了龙树、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进了末法思想与时教相应的视界,强化了往生净土的必要性,为“他力本愿”的净宗理论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
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净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①释尊一代时教可以判分为渐教与顿教二种,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法,称为渐教(即难行道,圣道门),往生西方净土入圣得果法,称为顿教(即易行道,净土门)。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正法像法的众生断惑证真而说;末法众生依之修学证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乃是释尊为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
综上所述:净宗祖师的判教,抓住净宗心要特质,予以阐发,建构参照坐标,条分缕析一代时教,豁人心目,巩固行人净业信心。说理圆融,推崇本宗并未贬抑他宗。对净宗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弘扬,贡献甚大。
透视净宗祖师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们共有的愿心:欲令一切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先避娑婆秽土之险恶,轮回之可怕,因而不惮重重劝勉。这种意念心态在修行通途佛法的人看来,似有偏急之嫌,而这种超出常格的强调,实称两土世尊的本怀。经云: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①净业行人将求生净土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是契合阿弥陀佛心愿的。净宗祖师于此苦口婆心地阐扬,无非代佛弘化。
通过教相判释的讨论,吾人更能明了净宗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与作用。由此巩固对念佛法门的决定信心,成办无量劫来未曾解决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