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与环保----释戒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Venerable B. Chandim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环境

  环境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它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和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地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大家的共同家园。

  为了提高人们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大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人类环境宣言》郑重申明:

  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在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缺陷。

  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我们就可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着较好的生活……

  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其中2001年的主题为:“世间万物,生命之网”。这一主题表明人们希望通过现代技术、传统手段等各种方式来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强调重视地球上各种生命之间存在的种种客观联系。这种联系像一张大网将人类的生存发展同其他生物密切联系在一起;呼吁将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环境保护,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提出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应保持强有力的联系,以有效地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多样性,支持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系统。

二、佛教的环保理念

  佛教的环境保护理念是最究竟彻底的,这是佛陀对宇宙人生彻底觉悟的结果。佛法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依正不二”、“不杀生”、“护生”、“素食”等都体现了佛教的环保理念。《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还对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作了系统的阐述:

  复有十业,得外恶报。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碱卤,药草无力;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险谷,株杌槎菜;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粗涩恶物,不可触近;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九者以嗔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鲜少。以是十业,得外恶报。

  佛教的环保理论内容是非常丰富而系统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人们不良行为的禁止,而是从根本上讲明其中的道理,让人在体悟义理的情况下自觉地参与保护和净化环境。具体略述四点:

1、依正不二

  佛教有正报与依报之说,依者,依止之处,所依之土。即生命体存在期间,生活所依的环境,包括国土、房舍、衣食、器物等,都是依报;正者,正受其报,能依之身。即由过去世的业因,感得有情今生的身心,即生命体的存在,名谓正报。依正同居一心,一心不分能所,是为依正不二。“依正不二”的理则告诉我们,正报的人与赖以生存的依报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形式上是人与环境有着千差万别之相状,但因同出一体,同处一心,其本质是同一的,“本是同根生”,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方广佛华严经》曰:“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华严经义海百门》有言:“依即正正即依,自在无碍,乃至尘毛国土——事法,各各如是。”中国禅宗也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另外,依报随着正报转,即正报改变了,依报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既可以享受自己及他人善业所造成的美好环境,但也不能逃脱由自己与他人恶业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人类影响和改变环境,是通过人的想法(意)、言语(口)、做法(身)这三业行为来实现的。如果你的三业行为随顺性德,契合众生之体性,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心净则国土净”,国土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依报。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我们的正报清净,那么这国土一定清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大方广佛华严经》)。佛经中经常讲到佛菩萨依正庄严,这是说菩萨行通过六度万行,普济和教化众生,成佛以后,其国土就清净庄严。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对一佛国土是这样描述的:

  有世界名净住,共佛号曰日月灯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妙喜,其土平正琉璃为地,黄金为绳以界道侧,七宝行树其树皆高尽一箭道,华果枝叶次第庄严,微风吹动出微妙音,众生乐闻无有厌足,处处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净金沙布底,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其池四边有妙香华,波头摩华,分陀利华,跋师迦华。青黄赤白,大如车轮而覆其上。其池水中有异类诸鸟相和悲鸣,出微妙音甚可爱乐,有七宝船亦在其中。而诸众生自在游戏……

  诸佛国土是依正庄严、圆满自在的。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以实现依正庄严为自己的职责和追求目标,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落实于六度万行之中,真正为“应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伟事业而奉献一切。

2、慈悲护生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是佛法对人及其他有情众生生命的尊严。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大乘佛教戒律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因为“一切众生都害怕刑罚,都害怕死亡。推己及人,人们不应杀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南传《法句经》)。菩萨也“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维摩诘经》);“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大般涅檠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者给一切众生安乐,以悲拔一切众生痛苦。《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一切有情众生,在过去生中都可能是自己的亲属,现虽业报不同而转生为形形式式的有情,但我们仍应善待它们。不但不能杀害它们,而且还应该“恒顺众生”,以慈悲心救度它们。

  慈悲是诸佛菩萨之本怀,也是学佛之根本。佛教提倡放生护生,放生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在放生的过程中,慈悲心获得最大的培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一众生,功德无量。佛教所讲的护生是保护一切自然生态,除了保护有情识的动物外,一草一木也须珍爱呵护,因为这种心行体现了人们的慈悲心。《楞严经》有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也云:“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六度集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国王因出猎而杀死很多生鹿,鹿王(即佛陀的过去生)为救群鹿,向国王要求愿以每日进贡一鹿舍身供餐替代兴众猎杀,此要求得到国王许可后,诸鹿就每日依次轮流舍身。一日轮至怀胎之母鹿舍身,鹿王不忍,自己前去充数。此情此景,“(国)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己体,吾好凶虐,尚豺狼之行乎,兽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王遣鹿去还其本居。敕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罚。自斯之后,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

  《大智度论》说:“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佛教的慈悲护生理念是佛陀对宇宙人生彻底觉悟后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其中的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缘起互存、依正不二、因果报应等理则皆是慈悲护生的重要依据。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弟子不但为倡导这一理念而作积极的努力,而且也都身体力行、以身说法地在实践着这一理念。今天我们提倡它,既是佛教弟子的份内之事,也是佛教普益于世间生态环境的最好时机!

3、缘起互存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卷第十》)。这是佛教的缘起理则,它正确地阐述了世界的生存因由和法则,也说明了人与万事万物间有着一种和合共住、互为对待、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提出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观念,认为宇宙中的有情与非有情的关系是有机联系、互存互依的和谐整体关系。“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因此,缘起理则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依据。

  环境是有情生命与无情生命的共同构成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缘起理则认为,人与外在之环境皆为因缘和合而成,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生命与非生命的网络,以此构成和谐且完整的共同体。因此,我们如果对环境加以过份的侵夺和干扰破坏,“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会使这个共同组合的和谐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人类的诸多因缘也因此缺损严重,最终反过来会造成人类自身的诸多缺陷与危机。《梵网经》说:“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金光明最胜王经》说:“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我身皆是地水火风和合作用而成,环境也是地水火风和合作用而成,我身与环境虽二实—。我坏环境,实即坏我自身。

  佛教倡导素食、放生、护生,这也是“不杀生”戒的具体行为,这种行为不但可以长养人类的慈悲心,而且在尊重生命权的大前提下,缔造了人与地球自然生态间的和谐共处,也是最直接最彻底的环境保护!

4、心净则国土净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经》)。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是由佛菩萨的清净心达成的。众生的国土要清净庄严,就必须先做到心净。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教教义,根本上就是从心上下手,通过扫除贪、嗔、痴三毒来净化人们的内心,并由此净化之内心转化、造就清净庄严之国土。《杂阿含经》说:“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使染,嗔恚、愚痴使染故。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言:“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心净则佛性呈现、慈悲生起,心净则众生平等、自他不二,心净则万行圆满、依正庄严。同样,人类如果内心清诤,则必起居有序、取舍合理、相处和谐、环境优美、生活自在。佛菩萨以慈悲心饶益一切有情,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众生净化心灵,还复本有之智慧。

  在当今实施环境保护的诸多措施中,最首要的是劝导人们建立起慈悲清净的道德意识,借鉴佛教之理念,以智慧心观照环境危机之根源,以忏悔心改变自己对环境造成的恶行,以报恩心来增进自己的一切善行,以布施心来救济世间的生态危机,以慈悲心来关爱、呵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