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师的“天才世界”
弘法大师的“天才世界”
◎汤川秀树作/林景渊译
空海乃是一位多才多艺者,而且在艺术以及其它方面充满强烈的企图心;他把宇宙万物的生命加以浓缩到身边,并适时予以显露出来。这般的气势及创造才能,与德国大文豪歌德颇为相似。
汤川:要谈弘法大师,一下子倒不知道应该从何谈起。因为前面提到大师的文学才能,那么,作为一个诗人,弘法大师处在平安时代初期,乃是汉文全盛时代;大抵所有知识阶级最好可以阅读中国原文书,自由自在地写中文;倘若会说中国话,那当然更加理想啰!不用说,当时《万叶集》已经问世了。《万叶集》中最后的一位大诗人大伴家持约比弘法大师早一个世代多,也就是说,彼时已经有了利用日本传统言语创作的杰出文学作品。然而,在同一时期——事实上是比《万叶集》还稍早一些,就出现了《怀风藻》——这是集合当时贵族或有文学素养者的汉诗和汉文而成的。
到弘法大师那个时期,汉文的地位似乎更加提高。原因是:当时乃是中国的唐朝,而“唐”乃是世界级大帝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不难想象。因此,日本当时完全是对中国文化一边倒。
正因为如此,弘法大师也是从幼年开始就饱学了汉学各种学识。舅父阿刀大足乃是一位学养很高的汉学家,所以空海自幼年起便学会了汉学、汉文、汉诗。在二十三、四岁,他已经用汉文写了一本《三教指归》。这本书的内容如同众所周知的,是针对三种宗教,亦即中国的三种主要宗教:儒、道、佛加以比较的文章。这本书当然是在结论中肯定了佛教的地位,可是多少是加以戏剧化。这篇文章极具文学气氛,在当时的中国应该早就有了这种文字形式,但是对二十出头的空海而言却可说相当不简单,应令人感到惊讶。以这种水平出发,日后他撰写了许多优越的文章,也写下了杰出的诗篇。集合他诗文的《性灵集》之中,有不少文章是接受别人的委托而撰写的;据说这些文章都是在委托者面前一气呵成。通晓众人的心思情感,以确切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才能又令人感到惊讶。
若从这一方面来思考空海的性格,则似乎还有表现得有些夸大的感觉。例如,在空海晚年所著《秘藏宝钥》书前有一首诗是:“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这首诗想表露悠久的宇宙和生命之历史,表达得十分透彻。试观察我们人类本身,究竟人类的历史是十分漫长的,生生死死,永不止息。以“生生生生”将这种现象加以强调,真是贴切。但是,其稍稍夸大表现之处则偏离了日本人的习惯——语句表达逐渐浓缩,简直像“俳句”一样地简短,宛如芭蕉的“俳句”一般,浓缩成为十七个字而已——日本文学大抵是这种发展方向,这似乎代表到达某一个境界点。但是空海完全不一样,他几乎是朝相反方向走,追求的目标都是其大无比,而且范围很广,各种事都不放弃。
我之所以认为他是“天才”,主要是因为空海乃是一位多才多艺者,而且在艺术以及其它方面充满强烈的企图心。当然,从坏的一面想,可能是自我标榜。可是,在自我表现方面,他的格局较大:把宇宙万物的生命加以浓缩到身边,并适时予以显露出来。正因为如此,其中也有夸大局面的特色,这正是他的思想核心,也是他的生命。当然,偶尔也有不同的一面,但其格局之大,在日本可以说是极为少见。
——刚刚所提到的,空海的书法卓越,又能写出美妙的诗篇,就是这个道理吗?
汤川:可以说是宇宙般的生命之自我表现吧。
——我自已对弘法大师之所以发生兴趣,是从造访汤川博士府上那一次开始的。那时候看到了刚才提到批判世俗化的一段话:“三界狂人不知狂,四生盲者不识盲”(《秘藏宝钥》书中语),感到深获我心。接下来是:“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也就是说,这两段诗句将相同字眼反复用了好几次,相当具有韵律感,这在日本人之中十分特别。
汤川:我不是弘法大师本人,并不知道他的心境。不过,推想起来,大概在他的思考中不断涌现各种思绪,此种天才具有丰富的创造性,而且一再不断涌现;因此,不用“生、生、生、生”,则无法充分表达内在思想。
我想,这种想法应该是十分切近的。
——简单地读这两句诗,只感觉他仅仅是将相同的文字排列在一起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又好像在无意识中发现了某种现代诗的形态。
汤川:确实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这是文字使用偏离了论理(逻辑),急速地发展成为象征体。
汤川:谈到逻辑的问题,可能要谈很久;但不妨一点一滴谈下去。首先是刚刚说到的表现、显露的问题。也就是说,空海本身有很多东西——为何他蓄积这么多东西?这一点到后面再来叙述——似乎有非将他展现出来不可的状态。
——这些东西充满在其内心之中,几乎要溢出来。
汤川:对,并且要发展在人间社会。但是,其特征是具有旺盛力以及具有视觉效果。
——真是一针见血,我自己也深有同感。
汤川:这是我对他产生亲近感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事……。
——真是一语道破。
汤川:似乎是直观自我之构造、具备直观功能的构造,也就是所谓“曼荼罗”(mandala)。
——有关“曼荼罗”稍后再继续请教。然而,刚刚引用《秘藏宝钥》的文句,相当具有哲学气息,而且又是隐含讽嘲、相当深奥的内容,像是在读者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抛给读者;这是在博士的诠释下我印象最深的诗篇。再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譬如《性灵集》有这一首:
佛法僧鸟深夜闻,
闲林独坐草堂晓;
三宝鸟声与人心,
声心云水已了了。
这一首诗的意境,是否将透明毫无瑕疵的深山情境,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汤川:一下子遽下结论有些不妥,所以还是接前面话题比较好。现在引用的诗句大约是在高野山写的,在那儿当然有佛、法、僧,还可以听到清澈的鸟鸣。高野山乃是空海考虑成为自己一生的终极之地。事实上,它也真的成为空海安详沉寂的逝去之所。
佛教原本是厌离主义,不过其中又包括种种内涵。弘法大师的密宗具有对现世肯定的特性,并且积极地、全面地去发觉生命力;然而,到了终了,自己还是回归大自然。因此,虽然也是佛教,却与一般稍有不同。我来谈这个问题未免班门弄斧,但是我认为,密宗是在佛教的最终阶段才出现。
一般佛教所谈的是“空”、“无”,通不过这一关,便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一旦通过这一关,便可以得到全部肯定,牵动了这个契机以后,一切的一切便展现了宇宙生命之花。这就是密宗的“秘密”,多少偏离了佛教正统,似乎也具有婆罗门色彩。
这一项秘密非知道不可。因为整个宇宙生命将因此而展现在眼前,所以非到达这个领域不可;这就是空海密宗的定位所在。一般所说的“空”、“无”,事实上只是前一阶段的事,最后阶段没有这些。在《秘藏宝钥》中,以及他的代表作《十住心论》,其中分为十个阶段,在最后时才能乍然发现生命的真谛,这就是真智慧,这就是大宇宙。这似乎是曼荼罗的表现方式;如此一来,藉由全体的肯定而似乎已经涵盖了一切,但事实也有包容不尽的部分。凡是人,都将逝去,就连弘法大师最后的肉体也将腐朽,这是早已预知的。因此,最后进入高野山,在静谧的山中去世。
他是一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人,彻底实践对现世加以肯定的生活方式,可是,这只是片面的认识而已;在一方面,他老早就考虑过出家的问题。刚开始我就提到,他接受舅父阿刀大足传授中国的古典学术、文学,由于深具潜能,因此不断吸收。随后来到京都进入大学。倘若在这里顺利毕业,必然可以走向飞黄腾达之路。可是空海进入大学以后,觉得学习内容没兴趣,甚至觉得课程内容水平太低;何况他是一个哲学者,对于读书求学之后的飞黄腾达之路并没有兴趣。事实上,空海是一个早熟青年,老早对人生产生根本上的怀疑。于是他中途放弃了学业,开始流浪生活。其间曾到各座山上修行,希望能够有所领悟;这不是从华严瀑布(在观光胜地日光附近)投身下来那么简单的事,而是需要年复一年,努力忍受苦难,自我修行。
——您指的是四国的石锤山吗?
汤川:他登上多处的山峰,并且自发性地艰苦修行。
——我的出生地是冈山县。当地的人认为能登上石锤山,在“巡礼”活动中可以算是相当了不起的事,因为这座山相当惊险。
汤川:空海在这一段时期内的活动并不十分清楚。上文提到的一些话,具体内容是什么?这大约可以浓缩成一句话——人生到底是什么?这自然而然会走到厌离主义。正因为如此,空海一开始就比较倾向佛教,亦即内心中有厌离思想。将儒、道、佛三者加以比较,汉代以后的中国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所以拚命提炼不老仙丹,这说明它对现世人间相当肯定;老、庄是有些厌世倾向,但是道教则是现世主义。儒家思想则是存在于国家体制之中,这也是它的基本性格。所以,三者之中只有佛教是厌离思想,其舍弃烦恼世界、舍弃现实世界的基本思想方向相当浓厚。空海之所以投入佛教世界,大约是他自己本身具备相同性格的关系吧!
——这亦说明了:弘法大师年轻时就饱读中国的诗书,而且具备在朝廷为官的优越条件,但却不向那一方面钻营,其原因就是他本身有强烈的厌离思想。您的看法是如此吗?
汤川:除此之外,当时要成为一名和尚,一种是成为国家认定资格的和尚,还有一种是自由自在的和尚;空海属于后者。这以大学来譬喻,前者就是在公立的大学里当教授、副教授,或是从助教作起,经过政府认定资格,并发给一定的薪水——空海不是这一类的和尚。也就是说,当时佛寺有固定编制员额,空海不是这一类僧侣。因此,在同一时期,常常被列举出来互相比较的比睿山传教大师最澄,很快就取得辉煌的资历;而空海则不然,他有一段时期处于来来往往、四处云游的状态。
——以前有的是藉和尚之名生活的,空海走的似乎不是一般的途径。
汤川:一点也不错。空海年轻时,时而上四国的石锤山,时而登上艰险的山峰去修行,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这一点,对空海的认识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番话逐渐逼近弘法大师之性格本质的问题,由上面所叙述的内容当然也已经稍微感受到一些。刚才举出的《秘藏宝钥》,和我个人读过的《性灵集》,两者是类型十分迥异的诗歌:一种是冷嘲热讽的,令人联想起“狂人不知什么叫疯狂,盲目者不知什么叫眼盲”;但是,《性灵集》完全不同,完全是在优美的文字表现技巧中,透露一股清新、自然而透明的心境。还有,他曾经发起铺路造桥,俨然是一名俗世的慈善家;同时又厌恶世俗虚名,因此走向相反的方向,令自己变成一名脱离正轨的僧侣。
从这些事例来看,这一位大天才,似乎在内心中具有相当矛盾的特质。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妥当?
汤川:我个人认为是如此的。再接续上面说的话题。刚才提到空海曾经来来往往、四处云游,这种说法也许有些不妥;但是,总之那一段时期空海是单独在修行的。还有,他那时也曾经深入研究佛经,结果他发觉非去一趟中国不行,目的是为了自我修行、自我充实、追求真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想自我表现、出人头地的意念吧?想去中国,便不能不和遣唐使攀上关系;遣唐使都由政府的高层官吏担任,以现在的官职来说,大约是中央部会的常务次长、司长级官吏担任遣唐使,并带领一大批人前往。在这种情况下,如传教大师最澄这样具有正式资历的僧侣,又是一位优秀人才,只要他想去,必然没有问题。然而,当时的弘法大师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和尚,也没有什么资历,因此,不得不偷偷跟大家去。为什么可以偷偷地跟大家去呢?主要是他懂得汉文,会读也能说。
——在遣唐使里担任翻译吗?
汤川:当然,他写的方面也没有问题,到了中国可以胜任翻译工作,所以他大概是以翻译的职务随大家去的。至于他是哪一个时期学习的,这并不清楚。总之,他具备超人的才能,语言方面很杰出,文笔洗炼,而且又能吟诗;说的方面也没困难。空海到中国以后,很快就发挥了超乎常人的才能,日后曾留下许多美谈。这些姑且不谈,我现在想强调的一件事是,他也曾走进当时的既定制度和习惯中。
——彻底否定制度便将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吧!
汤川:此外,空海也想印证一下真理——空海所谓的“真理”是指佛教教义。在当时的佛教之中,也有类似流行的东西,许多人想把佛教各派别之中的最新内容带回日本,并不限于空海一个人,最澄如此,以后的僧侣也不少见。而当时最新的是什么?当然就是密宗。他们当然知道当时最流行、最进步的佛教派别便是密宗。
——他们企图将文明先进国最新的宗教引进国内啰!
汤川:这一方面他们似乎掌握得相当好。
——在这一方面,二次大战后的许多学者也曾到外国引进新观念、新文化,并加以推广,这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吧!
汤川:是有这样的情形。接下来,我想慢慢来说明一些问题。首先是大量模仿的问题。遣唐使乃是由政府策画、主持的,空海参与这项活动,便代表是在政府体制内活动,与一个人在山岭间四处游荡完全不同。到达唐土以后,目标选定了最新的密宗,也选定了当时最杰出的高僧,跟随他修行,并且兴趣绝对不局限在佛教。空海的视野非常宽阔,绝对不只注意到佛教;应该说:以佛教为核心去评估中国文化整体的价值。因此,他企图吸取中国所有的文化、文物。因此,让人惊叹他为何能够带那么多东西回日本;带经典回来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其它文物的量也十分庞大。
姑且举一个实际的例子。空海的书法造诣极深,擅长写字的人自然和毛笔有关。有人说:“弘法大师写字不选毛笔”,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人比弘法大师更会选笔的,当然他对毛笔也十分了解。如何用狸毛制笔?特种毛笔又如何调制?——这些技术问题,他也学会了。回到日本以后,便教导笔匠制作。连这种技艺的事都学习过来,可见他一个人就引进了许多中国文化。一个人做了这么多事,简直令人惊讶。
他曾尝试把兴趣局限在宗教方面,但是办不到。这是因为他本身具有各方面的天才。密宗当然是重要目标,可是绝对不可能停留在那里,其它方面也一一吸收、学习。他本身并不认为宗教以外的事是另外的事,他逐步架构起自己的一套思想系统。在这个架构系统中,其它的思想一一填装在内面。上面提到的《秘藏宝钥》也罢、《十住心论》也罢,就思想过程而言可以了解他有若干阶段;而空海绝对不曾放弃任何阶段的思想,将一切的一切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因为各种思想各具不同意义,所以一一加以照单全收。这是一种开放的直观模式,将所有内容加以融会和活用的思考方法,决不是取一、舍一的方式,“曼荼罗”也正是如此,这一点最具有空海的特色。当然这也不能说,这不是日本所具有的特质。只是,在日本,空海确实是一位奇特的、拥有自我体系的思想家。
——倘若一定要认为他不属日本型,那么也许应该说:空海是前所未有的一位宗教、思想的创造者。
汤川:他气势其大无比,而且具备丰富的创造才能,有一个人多少有些相似,那就是歌德。歌德这一位诗人在西洋诗人之中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者,他最大的特色是天才洋溢,可以七步成诗;不是绞尽脑汁去思考,而是佳句灵感接连涌现。据说歌德八十岁时还谈过恋爱,这也证明其生命力之旺。就天才洋溢这一点而言,空海似乎与歌德有些相似。
(本文原载于《天才之世界》,一九八二年十月,日本“小学馆”出版。汤川秀树博士为一九四九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文系汤川博士接受访问之记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