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1)
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
王煜
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19期(1977.09)
香港新亚书院出版
页17-47
--------------------------------------------------------------------------------
17页
(一)从袾宏追溯智顗与净影慧远
三教合一的学说,萌芽于汉末而绚烂于晚明四位显赫的
僧侣﹕云栖袾宏(1535~1615)、紫柏达观(真可,1544~1604)
、憨山德清(1546~1623)﹑蕅益智旭(1599~1655)。其中以莲
池大师--古杭(杭州)云栖寺的袾宏最为积极、活跃和长寿
,故被尊称莲宗(净土宗)或莲社第八祖。他远承初祖庐山慧
远和四祖永明延寿,直接启迪了智旭。智旭本喜儒术,尝撰
数十论文以摧毁道佛两教,但于十六岁时阅览袾宏的「自知
录」与「竹窗随笔」,大受震撼之余,焚掉自作的辟佛说。
智旭廿三岁时尝在一个月内度梦见德清,可知憨山老人也启
迪了他。然而德清远居禅宗圣地、六祖遗骸所在的曹溪 (广
东省曲江县东南) (注1),智旭改就憨山门徒云岭剃度。
(注2)
袾宏不遗余力地调和折衷儒佛云﹕「儒而悟佛道,不妨
为天下僧人师﹔僧而明圣学,不
18页
妨为天下儒人师。如其不然,业有专攻,门庭各别。修、齐
、治、平之术,应属素王(如孔子)﹔羯磨(Karma乃业或行为
」布萨(Posadha乃净住、善宿、长养、八戒)之仪还皈缁侣(
僧)耳。(注3)学者问道﹕「未受戒者皆名恶人,近则沙弥、
比丘,惊蒙斯号﹔远则尧舜周孔,滥被斯名﹔隋炀超文、景
(汉帝)之先,房融轶姚(崇)、宋(璟)之上,宝所未喻。」房
融是唐代洛阳人,武后时以正谏大夫喻凤阁鸾台平章事,神
龙初年贬死高州,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共译首楞严经。
(注4)袾宏答得妙﹕
此有二义。 一者待义。未受戒,善者皆名为恶,犹未
登圣地,皆名为凡,非凶恶之恶也。 也佛法每 (常 )
胜世法。 世间之善人,在佛法中犹名恶﹔世间之圣人
,在佛法中犹名凡也。 二者激励义,不受戒即恶。明
戒必不可不受也。 据斯二义,然则尧舜周孔虽不受戒
,不失为世间圣人﹔隋君 (炀帝 )、房相 (融 ) 使 (
如 ) 终持戒, 又岂但超文景、 轶姚宋而已哉﹗(注 5)
隋炀帝杨广(569~618)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矫情伪行、拒
谏饰非、诛戮忠良、疏薄骨肉,晚年如阿力山大大帝(356~
323B.C.)那般沉湎酒色。杨广东征高丽、讨琉球(今冲绳岛)
且通使日本,南平林邑,西通西域,北镇突厥。阿力山大却
一味向东征伐波斯和印度,竟于33岁之青年枉逝巴比伦。两
位马其顿与中国的帝皇皆拥有杰出的父亲和老师,都恃才傲
物兼好大喜功。在迷信符瑞鬼神与屠戮功臣故旧方面,隋文
帝杨坚(541~690)父子比腓力大帝父子更坏。诙谐的是﹕杨
坚在某年的诞辰敕令禁屠,为了弘扬孝道与佛法中的戒杀。
(注6)伪君子对同类残酷、对亲友刻薄,却喜欢表演对父母
之孝及对禽兽之仁。亚里士多德由于父亲是腓力的御医,遂
获三千奴隶搜集标本,将柏拉图那批理想化、神秘化和实体
化(hypostatized)的理型(Ideas),修改为物理物的形式(
Form)或本质,取缔了共相或概念的超绝性与实体性,酝酿
出生物学的分类,堪称生物学的始祖。可惜亚氏所怀抱的伦
理学和政治学,未能感化刚愎自用的阿力山大﹔恰似天台宗
的智顗,亦无法引领弟子杨广踏上内圣外王的正轨。优秀的
人格,时常不足以改造顽劣的根器。智者大师被老师慧思预
测为「说法第一」且「损己利人」,毕生注疏佛经,利他甚
于利己。事实上,他遵从慧思的嘱咐而南下弘法。他谦称「
位居五品」,我们深信他最低限度已臻相似位或十信位或六
根清净位,甚至菩萨位中至尊的等觉位,仅余极少的无明,
「一念警策」地顿悟便可成成佛,达致究竟位或妙觉位。天
台宗依法华经所倡「六即」,表示修心必经六大阶次(详见
智者「法华玄义」卷五)﹕
(1)理即佛(2)名字即佛(3)观行即佛(4)相似即佛 (5)分
真(证)即佛(6)究竟即佛。智顗自以为只超过(1) (2)的「外
凡」阶段,达到 (3) (4)「内凡」阶段之初级「观行」,即
修止观和六度(波罗密),仍未清净六根,未与佛相似,遑论
(5) 阶部分地证真的贤圣位或菩萨位。菩萨摆脱气质的偏私
,心境宛若儒家所谓「天理流行」,
19页
非但灭绝枝末惑(由无明之根长出的见惑、思惑与尘沙惑),
而且对治根本惑(「无始无明」或与法性同体的「同体无明
」),只剩一品(点)微细无明及「无明习」(习气的模样)。
所以菩萨是准佛,乃佛之具体而微,正如儒门朱子之恩师李
侗(延平)可称程颢(明道)的具体而微。智顗是杨广的授戒师
,他对这位不长进门生的影响,未必大过严词教训宋哲宗的
程颐(伊川)。智者大师的哲学地位,当然望尘莫及才智「周
遍咸(函容)」的亚里士多德,却可约略相当于西方中古士林
哲学的元魁、显扬亚氏的圣多马。两位顶尖儿的宗教哲学家
,理论颇为繁琐,与印度教的桑羯罗(注7),鼎足而三。
莲池大师不忍诃斥表面上的佛徒杨广,以假设语气暗示
杨氏不守八戒。他甚敬仰隋杨帝的老师智顗,不但因为后者
品学兼优,更因他亦属净土宗,向往西方极乐的净土,尝撰
「菩萨戒义疏」,可能也作了「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
陀经义疏」、「净土十疏论」及「五方便念佛法门」。(注8)
智顗「维摩经略疏」卷一将十法界的居处分为四类﹕(1) 凡
圣同居土(2)方便有余土(3)实报无障碍土(4)常寂光土。
(1)凡圣同居土又名染净国﹕凡居土有二善道(天、人三
善趣)和四恶道(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合称四恶趣)。
圣居土又分﹕(甲)实圣﹕二乘(缘觉、声闻)及地前菩萨,地
前乃十地之前﹔菩萨位或贤圣位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故地前菩萨的修养共有三十品位,皆超越了六根清净
的十信相似位。(乙)权圣﹕地上(十地品位中)菩萨和佛如来
为化有缘而居此界内。至于「人同居土」又分﹕(甲)净土﹕
而方赡养世界清净庄严,没有四恶趣。 (乙) 秽土﹕娑婆 (
Saha),(注9)世界充满不净,可分欲界(兼具形躯、情欲与心
状或心态)、色界(兼具形躯与心状)、无色界(只有心状)。
(2)方便、有余土属界外,二乘及菩萨证方便道时所居
,他们已修空、假二观的方便道,断灭了见思惑(通惑),舍
弃了分段生死(分段指众生死期不同),但未断意生身(Will-
body),(注10)及无明惑 (别惑),仍有变易生死的残余。意
生身又名意成身或意化成身,是随意志而产生的形躯,初地
以上的菩萨能够随便采取任何形相以拯救众生,故意留惑润
生。楞伽经区别三种意生身﹕(a)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在三
昧或禅定的福祉中所获致。 (b)觉法身性意生身﹕了悟现象
界万物皆无自性或恒性或实体性后所采用。(c) 种类俱生无
所作意生身﹕深探佛陀的内在证悟然后获致。此身的行为皆
非计较的 (calculative),(注11)。然而菩萨破了见思惑或
烦恼障,亦断了智障之尘沙惑(障事智),但未断绝智障之其
余两容--无明惑(障理智),仍有「不思议变易死」,只免
除肉身的「分段生死」。不可思议的非肉身端赖菩萨的本愿
,可采取任何姿态出现,无寿命限制。倘若菩萨的大悲使他
甘愿永居地狱以度最后一位仁兄,他在遂愿后才让此奥妙的
变易身或意生身消逝。显然,此意成身(manomayakaya)的菩
萨后来演变成「三身佛」(注12)此说
20页
中之「化身佛」。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阐释了三身的哲理。
其实,变易身就是「化身菩萨」。
(3)实报无障碍土又名果报土或莲华藏世界,乃「法身
菩萨」之居所。此菩萨已观一实谛,发真无漏,得真实果报
﹔但未彻底灭尽无明。因为接受佛的报身 (Sambhogakaya乃
佛对菩萨所显现,二乘及凡夫皆不能见), 故名实报。此土
色心无碍,每世界摄一切世界,故因陀罗网那样重重无尽,
遂称无障碍。华严经的「因陀罗网世界」和摄大乘论的「华
王世界」亦指此土。
(4)常寂光土又名法性土。真如佛性既非身亦非土,今
故且就智性方面说「身」,法性方说「土」。「常」指法身
,「寂」指解脱,「光」指般若。所以常寂依次指涉涅盘经
所倡不纵不横的三德秘密藏。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
德。
智顗强调前三土为众生自业所感,惟独常寂光土是佛所
得。仁王般若经便谓「唯佛一人居净土」。如将四土匹配三
身,那末(1)凡圣同居(2)方便有余二土是应(化)身佛所住,
宜合称「应土」。 (3)实报无障碍土乃报身佛所化处所,称
为「亦应亦报土」。 (4)常寂光土是法身佛的居处,名曰「
非应非寂之真净土」。智者大师的净土论大致同于净影慧远
之说。凡圣同居土相当于慧远的「事净土」方便有余土相当
于慧远的「相净土」,实报和寂光两土相当于慧远的「真净
土」。净影慧远是北齐法上的高足,比智顗早生十五年,可
能启迪了智者。此外,慧远和智顗都视阿弥陀佛为应身而非
报身,因为观音受记经谓「彼佛入灭后,观音补处成佛。」
阿弥陀原指无量寿或无量光,但仍须候补成佛,其寿有尽。
(二)莲池大师调和儒佛之仁爱慈悲以致近似耆那教
在「戒杀放生文」的附篇「钓弋说」,袾宏替孔子辩护
道﹕
语云﹕「予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疑有脱文也
。……圣人者,仁之至也。故尧之仁如天。钓矣弋矣
,直不网不宿耳,是仁有未至矣。或曰舜德好生,不
废四凶之诛。钓弋奚病焉﹖不知四凶罪人,鱼与鸟何
罪﹖文王泽及枯骨。枯骨无知,鱼鸟有知。胡孔子不
谙物情至是﹗人馈鱼,子产畜之池中。子产之所畜,
孔子之所钓。子产惠人,孔子其忍人耶﹖赐 (子贡名
端木赐) 生而畜,共(拱)雉而不食。孔子之仁、之德
、之泽、之惠,必不减于尧、舜、文王、子产明甚。
是知中和致、万物育。圣王治世,使鸟兽鱼鳖咸若。
弗育弗若,何以为孔子﹖然则鲁人猎较(注13),孔子
亦猎较,独何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从王事
,不得已也。若钓弋,则孔子自为之也,于可已而弗
已也。」意(臆测)者子下或有曰字。子曰﹕「钓而不
网,弋不射宿。」俗习未易挽,姑就其习而为未世仁
术也。盖孔子之言也,非孔子〔之〕事也。〔智旭不
加曰字而评云「可与六祖吃肉边菜同参」。〕(注14)
21页
儒学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anthoropocentrism),视人格
为最高价值,伦理和政治是人格的表现,非人的事物,无论
动物、植物、矿物,不管固态、液态、气态,甚至现代发现
的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和第五态「超固态」,皆为成就
人格的工具。儒家强调仁爱的差别性,由亲近至疏远,爱的
程度难免递减,否则容易沦于矫情饰性。爱家人甚于乡人、
国人、天下人,爱自己的君亲师多于别人的君亲师,除非同
君或同亲或同师。孔子与苏格拉底,先后诃斥证父偷羊的少
年,和指证父亲杀人的Euthyphro。东方西方最尊崇的圣哲
皆非鼓吹大义灭亲的法家。孔子在爱人类之余,偶然关怀比
人类低等的动物,规劝贪婪的同胞切勿大规模屠杀鱼鸟,尤
其是避免射杀皈巢育儿的父母。这甚不彻底的戒杀主义,与
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的不害(Ahimsa)大异其趣。印度人多
信六道(趣)轮回,杀禽兽可能等于不自觉地伤害亲友的再成
肉身(reincarnation)。另一方面,印度宗教的慈悲怜悯不
规限于首席动物的人类,往往扩充至整个动物界,怜惜众生
的生存意志,甚至将戒杀列为诫命,具备内在价值而非但工
具价值。耆那教(Jainism)与佛教创始和流行于相似的时空
,互相熏陶。耆那教的始祖Vardhamana,(599~527B.C.)稍
早于释迦(567﹖~487﹖B.C.)和孔子(551~479B.C.)。然而
耆那教可溯源于776B.C.逝世的Parsvanatha。此派的形上学
属多元的实在论,相信宇宙充满生命力的Jivas,略似来布
尼兹的单子论与博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其伦理学偏重五方面
﹕(1)纯净或不杀害,非但为负面消极的戒条,且属正面消
极地对万物的仁慈。(2)布施与诚实。(3)高贵的行为,如不
偷盗。 (4)贞洁的言、思与行。 (5)舍离一切世俗的兴趣。
(注15)此等规范近似佛教与耶教俱备的十诫。在佛教一切宗
派中,以净土宗最重视居首的杀戒,故最近似耆那教。学者
Hopkins 讥评耆那教为「否定上帝、崇拜人类与滋养害虫。
」(注16)不错,耆那教、佛教好像中国的儒道两家,不肯定
或者否定人格神﹐只肯定和崇拜神格人﹐即圣人或真人。至
于养育害虫,袾宏竟像耆那教徒一般,并非蠢至养虫害人,
而是严谨遵遁最广的杀戒,尽量避免杀伤非机械的一切生命
Jivas (注17)。然而袾宏似根本不知印度的其它宗教,只不
自觉地实践了耆那教的杀戒,提倡不饮有虫水、勿大小便于
生草,(注18)水虫应受过滤,惟恐飞虫扑火自焚,(注19)不
得故意害水虫,(注20)不害微虫,甚至欣赏不除蚤虱及以身
喂蚊蛭的苦行。(注21) 幸而他承认灭蝗虫与蛟龙的意义,
(注22)可见他受先秦人文主义的陶冶,珍视人的生命甚于蛟
龙与蝗。加以智顗力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吉藏肯定
草木亦有佛性,禅门的牛头宗喜谈「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天台九祖荆溪湛然断言「无情有性
」,于是袾宏深信树林、池水、风声、水鸟都能说法(注23)
,「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注24)难怪他不愿相信圣人孔
子也杀鱼鸟,遂强作解人,增一曰字,将孔子的行为改成对
世俗的劝诫。须知孔子非素食或蔬食主义者
22页
,他与耶教徒同以禽兽为人类的营养。马厩失火时,他只关
怀有无人罹难,未想及马的性命。他和孟子皆在实用主义和
功利主义的立场,反对大规模的血腥猎杀。孟子鄙视禽兽,
谬误地断言七十岁老人非食肉不饱。可喜的是﹕孟子借齐宣
王对牺牛一念之仁以开悟这个多欲的君主。然而宣王用羊代
牛,同样残忍。子贡对牺羊尝动慈念,过度喜爱祭礼的孔子
竟忽略子贡的仁慈,而坚持屠羊以祭。宋明儒欣赏禽兽与草
木的生机春意,心胸广阔过先秦儒家,但非将仁与诚(相当
于佛性)扩拓至一切生物。
礼记云﹕「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
杀犬豕。」(注25)麻烦出在﹕如欲杀牲,何患无辞﹖袾宏遂
谓﹕
儒释禁戒,大略相似,而疏密不同。 如五戒,一曰不
杀,谓绝无所杀也。而儒止 (只 ) 言无故不杀牛羊犬
豕, 不言不杀﹔止言钓不网、弋不宿,不言不钓弋,
是知儒戒成世间 (俗 ) 善, 佛戒成出世间 (真 ) 善
。 儒受佛戒,自古有之,无足异者。且出假菩萨先曾
入真, 既从真而假,则世出世间随所欲行,罔弗如意
。不背儒童,兼持佛律,亦复何碍﹖(注 26)
莲池大师将孔子宣称的「三戒」(色、斗、得)和「四毋」(
意必固我)录为菩萨戒的事义(注27)。他乐意相信赝品「清
净法行经」所言孔子乃释迦教化中国而用的化身之--「儒
童菩萨 (Manava or Sumedha),(注28),希望孔子遵守佛教
的杀戒。其实袾宏已将孔子佛家化,恰似庄子山木篇将孔子
道家化。他又将帝舜理想化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舜之德
曰好生。德一而已。……儒道释三圣人之徫迹鼎峙夫三方,
若环拱然。而园介乎其中,是曲阜之仁里、摩竭之慈室、西
华(道士成玄英称西华法师)长生葆真之灵宅,天合而冥邻也
。岂偶然之故欤﹖」(注29)袾宏建造放生池于某园中,比拟
三教圣地,尤其是佛陀成正觉所在的中印度摩竭提(陀)国,
摩竭一字原为鱼王鲸鱼。
(三)对儒学与道家之批评与反驳
然而袾宏和德清究竟是僧侣,当然以佛教为至尊,方始
统摄道与儒教。袾宏论三教云﹕
人有恒言曰﹕「三教一家。 」遂至漫无分别,此讹也
。……一家之中宁无长幼尊卑亲疏闻﹖佛明空劫以前
,最长也,而儒道言其近。 佛者天中天,圣中圣,最
尊。 而儒道位在凡。佛证一切众生本来自己,最亲也
。而儒道事乎外。( 注 30)
又云﹕「有谓释言万法皈一,道言抱元守一,儒言一以贯之
,通一无别。此讹也。夫不守万而守一,更无万。是万与一
不二也。又二教止说一,今更说一皈何处,是二教以一为极
,而佛又超乎一之外也。鸣呼玄哉﹗」(注31)证众生的佛性
和超乎一以外,确是佛家特色。但是儒家也证众生的仁体或
诚体,道家也证众生的道心(灵台、天府),亦最亲而非事外
。「超乎一」只表示佛教那套无执的存有论较为复杂。至于
道教,袾宏说﹕
23页
道家目精气为三宝。 而世人遂以佛法僧配之。此讹也
。 夫自性开觉名佛,自性轨则名法,自性清净和合名
僧。 彼精气神何为哉﹖即令以先天元精、元气、元神
为说, 亦岂知此元神者犹属识阴 (蕴) 乎﹖ (注 32)
精气神三者是修行者必然具备的。「精」非真人,岂能配佛
﹖气与法不伦不类。「神」非整个修行者,怎可配僧﹖
对宋儒的抨击佛教,袾宏反驳道﹕
宋儒谓释氏只要必如槁木死灰,遂斥为异端虚无寂灭
之教。 此讹也……盖未曾博览佛经,止见小乘枯定,
未见大乘定慧双修中道第一义谛﹔止见空如来藏,未
见不空如来藏。 又何况中道不居空、不空如来藏耶﹖
彼以为槁木, 吾以为万树方春﹔彼以为死灰,吾以为
太阳当午。识者自应平必等量。(注 33)
「槁木死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容躯体与心灵所臻致的出
神状态。应帝王篇中列子的恩师真人壶子向神巫季咸初次显
现的「杜德机」闭塞了生意,比槁木死灰更似将死,季咸叹
为「湿灰」,暗示不可复燃,干灰始易再燃。「杜德」相当
于禅宗所谓闭关,即「不涉万缘」(云门文偃三句之首)或「
截断众流」(云门弟子德山缘密圆明三句之首),暂时不让感
官交接尘境。小乘的枯定或枯木禅只停滞此第一阶段,仅悟
空如来藏。大乘必须第二阶段「随波逐浪」和第三阶段「函
盖乾坤」。前者相当于老子的「有」,壶子的「善者机」和
「衡气机」﹔后者相当于老子的「玄」,壶子的「波随(流)
机」。用道家的术语,小乘如隐士,「无」而不「有」不「
玄」,「与天为徒」而不「与人为徒」不「与古 (已逝之圣
贤) 为徒」。依禅宗三关的术语,小乘自囿于从凡入圣的「
初关」,未闯过从圣回凡的「重关」,遑论凡圣俱不立的「
牢关」,胜鬘经区分空和不空的如来藏,空是泯灭了烦恼,
不空意谓包含无量的无漏(无烦恼)的功德。大乘起信论遂言
一心开二门﹕真如门和生灭门。大乘的中道超越了空与不空
、真如和生灭的对峙。试表列如下﹕
老子 无 有 玄
庄子 与天为徒 活人为徒 与古为徒
智顗 空(真) 假(俗) 中
杜顺 真空绝相观 理事无碍观 事事无碍观
(周遍函容观)
禅宗三关 初关 重关 牢关
(从凡入圣) (从圣回凡) (凡圣俱不立)
云门三句 不涉万缘 目机铢两 函盖乾坤
德山三句 截断众流 随波逐浪 函盖乾坤
黑格尔 道之在 道之对 道之在且对
其自己 其自己 其自己
黑氏举例 圣父 圣子 圣灵
God-in- God-for- God-in-and-
Himself Himself for-Himself
(辩证法 正论 反论 合论)
袾宏又攻击宋儒说﹕
宋儒云﹕「佛典本出老庄。 」世人不知,骇谓奇语。
譬之被虏,劫去家珍,反从虏
24页
借用。此讹也。老庄之书具在,试展而读之,其所谈
,虚无、自然而已。虚无、自然,彼说之深深者也,
尚不及佛法之浅浅。而谓佛从老庄出,何异谓父从子
出耶﹖清凉(澄观)大师以邪因、无因二科断老氏为外
道。况庄又不及老,而宋儒肤见至此,可哂也。或又
云﹕「解佛经者多用引六经、诸子,何也﹖噫﹗此方
文字惟孔老为之极,不此之引,而将谁引﹖然借其语
,不用其意,深造当自得之。(注34)
未知袾宏所谓宋儒指谁人,我深信中国人几乎皆知佛教来自
天竺。初期中国佛教的「格义」仅借儒道两家的术语而免采
其意,然而印度佛学非但在措词,而且在思想的内容方面,
深受孔孟老庄等「外道」或「异端」所改造。最中国化的佛
学,撇开晋代幼稚的六家七宗,当推鸠摩罗什的两大高徒﹕
主张善不受报和信仰众生皆具佛性的竺道生,和受老庄启蒙
后始倡物不迁、般若无知及涅盘无名的僧肇。般若和庄子的
「无知之知」都可称为玄智,均指无经验内容的超越知识 (
Transcendental Knowledge without empirical knowing)
。般若照空,觉悟现象界中一切事物皆遭因果律束缚,永不
自在自由,惟独超越界中的法身、佛性、涅盘真我方为自由
。「无知之知」观照的内容却是万物的自在相,真人的心境
一旦逍遥无待,便可将受制于因果连锁的对象物(objects)
从现象界提升至超越界,摇身一变而为自在物(ejects),随
真人而逍遥无待。我不相信袾宏了解庄周的自然或自在,充
其量他理解虚无的意义之一,三教共通的破执遣着。「无」
有三义﹕物理的空间,形上的实体或浑沌不确定的模态,心
境之破执、灵活而非空洞怠惰。一般佛徒未能领略「无」之
形上学义蕴。袾宏将道家哲学过度简化为虚无自然这两个观
念,也可以将佛学过度简化为一个空字所诠表的单一观念,
因为释迦以前,印度早已流行着轮回流转和涅盘寂静的信仰
。可怜中国佛徒常误解涅盘是佛教始创的理想。关于宇宙的
起源,道佛两家大致观点相似,皆可谓自然生或无因生,非
上帝或梵天所刻意铸造。庄子的形上学、知识论与价值论均
超过老子,正如孟子的道德哲学胜于孔子。可惜古今中外的
歪风是拚命褒扬学派的始祖而痛贬后期的顶峰人物,譬如崇
孔老以抑孟庄,或尊孔孟荀以抑周张程朱陆王。莲池大师对
庄子思想「非愚则诬」,试观下列三段﹕
有俗士聚诸年少沙弥庄子。大言曰﹕「南华义胜首楞
严。 一时缁流及居士辈无斥其非者。夫南华于世 (俗
) 」书诚为高妙,而谓胜楞严,何可笑之甚也。 士固
村学究, 其品猥细不足较,其言亦无旨趣,不足辨 (
辩 )。独恐误诸沙弥耳。 然诸沙弥稍明敏者,久当自
知,如言囗 (音偷,即黄铜,乃铜锌之合金 ) 胜黄金
以诳小儿。小儿既长,必唾其面矣。
或曰﹕「庄子义则劣矣。 其文玄旷疏逸,可喜可愕,
佛经所未有也。诸为古文辞及举子业者,咸靡 ( 委顺
) 然宗之。 则何如﹖」曰﹕「佛经者,所谓至辞无文
者也。而与世人较文,是阳春与百卉争颜色也。
25页
置勿论。子欲论文,不有经四子在乎﹖而大成于孔子
。吾试喻之。孔子之文,正大而光明,日月也﹔彼南
华,佳者如繁星掣电,劣者如野烧也。孔子之文,停
滀而汪洋,河海也﹔彼南华,佳者如瀑泉惊涛,劣者
如乱流也。孔子文,融粹而温润,良玉也﹔彼南华者
,佳者如水晶琉璃,劣者如□珂碔砆也。孔子之文,
切近而精实,五谷也。彼南华者,佳作如安南之荔,
大宛之葡萄,劣者如未熟之梨与柿也。此其大较也。
业文者宜何师也,而况乎为僧者之不以文为业也﹗
曰﹕「古尊宿疏经造论, 有引庄子语者,何也﹖」曰
﹕「震旦 (中国 ) 之书,周孔老庄为最矣。佛经来自
五天〔竺〕, 欲借此间语而发明,不是之引,而将谁
引﹖然多用其其言, 不尽用其义,彷佛而已矣,盖稍
似而非真是也。南人之 (至 ) 北,北人不知舟,指其
车而晓之曰﹕「吾舟之载物而致远,犹此方之车也。
」借车明舟,而非以车为舟也。(注 35)
黄铜、野烧、乱流、劣玉、酸涩(濇)之梨柿 (杜甫病橘诗﹕
「酸涩如棠梨」),均属无聊的诋毁。难怪袾宏的文采逊于
德清。「格义」确借儒道喻佛,堪称「借车明舟」。东方哲
学的特色之一,是喜用指点的、松懈的、艺术的、空灵的语
言,避免严谨的、质实的、分析的科学的定义。维也纳学派
的先驱维根什坦,虽不谙东方文化,但不自觉地冥契东方的
语言观--言不尽意,戏言其「哲理论」的精华在未写的第
二部分。(注36)这「无书之书」比袾宏赞佛典「至辞无文」
,岂非更超脱﹖成长于维也纳的另一分析哲学家波柏 (
Popper) 在晚年的形上学中,将世界分为五层﹕(1)物理物
(2)意识及潜意识(3)语言与理论(4)艺术制作(不包文学)(5)
社会结构。佛家虽有(3)(4)(5),但佛学的主旨「空」仅在
「(2)生(1)」此主观唯心论。(注37)
除却褒楞严以贬庄子,袾宏又扬华严以抑易经云﹕
宋儒有言﹕「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 」此说
高明者自知其谬, 庸劣者遂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
乘路。 言不可不慎也。假令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
艮卦, 然且不可,况佛法耶﹗况佛法之华严耶﹗华严
具无量门, 诸大乘经,犹是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
华严, 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
之附庸也。余可知矣。( 注 38)
这是极端的「我教(派)中心主义」。华严经是否最伟大的典
籍,乃是无意义而不可答的问题。易经艮卦倡适可而止,可
是任何道德宗教俱备此笼统原则,只有陋儒才矜夸艮卦。袾
宏四度和会儒佛云﹕
有聪明人, 以禅宗与儒典和会,此不惟慧解圆融,亦
引进诸浅识者不复以儒谤释,其意固甚美矣。 虽然,
据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则诚然诚然。 若按文析理,穷
深极微则翻成戏论。 已入门者又不可不知也。 (注 39)
26页
自昔儒者非佛,佛者复非儒。予以为佛法初入中国,
崇佛者众,儒者为「世道」计,非之未为过。……疑
佛者众,佛者为「出世道」计,反非之亦未为过。迨
夫传〔奕〕、韩〔愈〕非佛之后,后人又仿效而非,
则过矣。……云既掩日,不须更作湮霾故。迨夫明教
空谷非儒之后,后人又仿效而非,则过矣。……日既
破暗,不须更作灯火故。核实而论,则儒与佛不相病
而相资,试举其略。凡人为恶,有逃宪典于生前,而
恐堕地狱于身后,乃改恶修善,是阴助王化之所不及
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规(注40)约束者,畏刑罚自弗
敢〔放〕肆,是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今僧唯虑
佛法不盛,不知佛法太盛,非僧之福。稍制之、抑之
,佛法之得久存于世者,正在此也。知此,则不当两
相非,而当交相赞也。(注41)
儒佛二教圣人,其设化(教)各有所主,固不必岐
而二之,亦不必强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
世。治世,则自应如「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足
矣。而过于高深,则纲常伦理不成安立。出世,则自
应穷高极深,方成解脱,而于家国天下,不无稍疏。
盖理势自然,无足怪者。若定谓儒即是佛,则六经、
论、孟诸典璨然备具,何俟释迦降诞、达摩西来﹖定
谓佛即是儒,则何不以楞严、法华理天下,而必假羲
农尧舜创制于其上、孔孟诸贤明道于其下﹖故二之、
合之,其病均(同)也。虽然,圆机之士,二之亦得,
合之亦得,两无病焉。又不可不知也。(注42)儒者辟
佛,有迹相似而实不同者,不可概论也。儒有三﹕有
诚实之儒,有偏僻之儒,有超脱之儒。诚实儒者,于
佛原无恶心,但其学以纲常伦理为主,所务在于格致
诚正修齐治平,是世间正道也。即佛谈出世法自不相
合,不相合势必争。争则或至于谤者,无怪其然也。
伊川、晦庵(朱子)之类是也。偏僻儒者,禀狂高之想
,主先入(为主)之言,逞讹谬之谈,穷毁极诋,而不
知其为非。张无尽所谓闻佛似寇仇、见僧如蛇蝎者是
也。超脱儒者,识精而理明,不惟不辟,而且深信﹔
不惟深信,而且力行。是之谓真儒也。虽然,又有游
戏法门,而实无皈敬。外为皈敬,而中怀异心者,非
真儒也。具(慧)眼者辨之。(注43)
儒家虽不「断言」(assert)和信仰来生、他界、彼岸,但亦
有广义的「出世道」。大道受闭塞而不通行时,孔子愿乘桴
游于海,孟子可独善其身。倘若帝舜的父亲犯杀人罪,舜必
抛弃帝位,带他奔赴海滨渡余年。儒家多于外王的事功灰心
失意时始遁世以专注于内圣。佛家比较轻视外王,但其最高
理意「世出世」辩证地融合了入世和出世。能入世只属大乘
,否则耽空溺寂,沦于小乘。印度的阿育王从暴虐转为慈悲
,先外王然后内圣。大乘佛教可将菩萨的大悲,客观化于社
会福利。程明道批评佛仅有「敬以直内」而无「义以外方」
,此「义」应
27页
指国家政治社会的礼法。所以袾宏认为儒家的礼法辅助佛门
清规之不足。另一方面,他相信佛教对生前死后业识果报的
信仰可补足儒学之避谈超现实世界。然而接受佛学的「超脱
儒」已驳杂不纯,非「诚实儒」此正统,但是究竟优胜于狭
隘狂热地「我教中心」的「偏僻儒」。采取「诚实儒」的立
场,不落在超脱和偏僻的两边,可以同情地理解佛教的苦心
孤诣﹕纵使缺乏政权去惩恶赏善、诛暴锄奸,也须在精神、
意识、心理上对恶棍坏蛋宣判来生万劫的炼狱苦刑,对今生
受苦的善男信女赏赐永恒的净乐。基督教圣经所载耶稣的登
山宝训,康德「实践理想之批判」的道德神学,皆以同样的
苦口婆心,用永劫的果报压倒尘世短暂的赏罚,在精神上劝
善警恶。高级宗教必须「以生死恐动人」(程颢批佛语),否
则只有两条正途﹕较高贵的是儒家的自律道德,即海德格所
推崇的方向(oriented)伦理或存在(existential)伦理﹔较
实用的是法家极端的他律道德,以白纸黑字、竹简铜鼎订定
僵硬无情的物质性、肉体性赏罚。如因追求善报而行善,躲
闪恶报而戒恶,那么仍陷于他律道德。在孟子熏陶下的竺道
生,首倡善不受报,以应然的义镇压和率领实然的利。难怪
曲高和寡了。某些标榜佛教为国教的国度,政府既贪污腐败
,人民多贪婪狠戾,因为佛教反贪瞋痴三毒的内圣工夫,好
比更须自律的儒门致良知,对一般凡夫庸妇是格格不入的。
结果,它们以物质挂帅,诉诸吸引游客的庙宇、雕刻、袍服
、格斗、歌舞和娼妓。丹麦祈克果对于欧洲耶教王国的抨击
,现今约略适用于亚洲佛教王国。若能自律且合作,则可趋
赴康德理想的目的王国(Kingdom of ends),不必信仰、要
求和假定(Postulate)超自然的鬼神、灵魂、天堂、地狱。
与其仰赖虚无飘杳的「不确定者」(祈克果语),毋宁反省逆
觉确定实在的良知。华严经(注44)把形而上的、超物理的摄
、即、入描绘得出神入化,因陀罗(帝释天)珠宝网反复相映
,芥子微尘函摄须弥(印度神话之宇宙中心妙高山Sumeru不
必为印顺「佛教史地考论」所谓喜马拉雅山)大海,令人开
怀遐思,但无补于修身,必须落实于修业「唯一真心回转善
成」。形式方面,此真如心似庄子齐物论所述道心为环中、
道枢,一任现象绕之千旋万转﹔内容方面,真心模拟于儒家
的良知。
(四)计较果报及稽考经验的「他律道德」
袾宏重视儒家治世的礼法逼使不能自律的僧侣恐惧刑罚
,然而法家的严刑峻法更具吓阻性,何以他不颂赞法家﹖他
未辨别自律道德与他律道德,不分新儒学的程朱(稍略倾向
他律)和陆王(纯自律)两系﹔正如智顗不辨摄大乘论原意与
摄论师(摄论宗或摄人)如真谛(Paramartha)的创新。难怪莲
池大师假定实利以劝诱放生云﹕
人既重其生,物亦爱其命。 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
。 放生冤结解,放生罪垢净。放生免三灾 (水火风 )
,放生离九横 (九种横死 )。 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
盛。放
28页
生嗣胤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
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悟无生,放生生死竟
(尽)。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注45)
总结其意,放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1)符契天心。天心就是宇宙心或绝对理性,似希腊的
Logos及黑格尔的Absolute Mind或Absolute Reason或
Absolute Spirit。袾宏用「天心」一词,可能受儒家影响
。张横渠正蒙大心篇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
末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
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
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注46)程明道定性书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
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天心非人格神的
理智与意志,而仅为生生不息的健行表现。朱元晦讲得精采
﹕「气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
凝聚处,理便在其中。……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
无形迹,他(它)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心必有思虑、有营为
。天地别无勾当(运作),只是以生(动词)物为心。一元之气
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天下之
物至微至细者亦皆有心,只是有『无知觉处』尔……。复卦
一阳生于下,这便是生物之心。」气就是佛家所言地水火风
四大元素,理相当于佛学的「法」(Dharma)。万物皆有心或
知觉,近似西方近代斯宾诺沙和来布尼兹的泛心论(
Panpsychism)。尤其是来氏的单子(心子﹔论,肯定宇宙充
满实体性的心之中心(Psychic centres),以人格神为至尊
心子。儒家与斯氏皆倡一元论,「理」与泛神论之上帝皆无
自由意志,如佛学之「法」。但是单子论乃多元论的有神论
,主张上帝的善意选择和创造可能世界中最佳者。儒佛两教
中鬼神的地位却低得多,佛教六凡之首兼二善道之首「天」
高于人而低于四圣,略似来氏所言低于上帝且高于人类的天
使。
(2)符合释迦之教训。他说﹕「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
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注47)
(3)解除冤结罪垢。功效似欧洲近代的赎罪券。
(4)避免天灾横灾。这太神化,难道地震的牺牲者皆未
尝放生,抑或放得太少﹖放多少方足够﹖袾宏主张终生有恒
地放生。
(5)减退疾病,功效如药物治疗和防疫注射。(3)(4)(5)
皆属消极面。
(6)福禄寿全,予孙昌盛。
(7)终结「经验我」或「现象我」之生死流转而获得涅
盘真我之永恒净乐,觉悟超越界的法身、佛性免于轮回生灭
。放生不单拯救禽兽昆虫的身体,而且挽救其精神生命或「
慧命」。
放生自利利他,何乐而不为﹖放生的典范首推五代宋国
的永明延寿(904~75)。他「初为库吏,用官钱放生,当死
。吴越王释之,出家为僧。尝行法华忏二十一日,备极精恳
。梦观音以甘露灌口,遂得无碍辩才。」(注48)
29页
用公帑实现慈悲的理想,虽慷他人之慨而无可厚非,何况公
帑来自赋税﹗
为了迁就愚昧的群众,袾宏将善恶量化(Quantified),
分善行为四类﹕
(甲)忠孝﹕(1)事父母致敬尽养,一日为一善。(2)守义
方之训不违犯者,一事为一善。(3)父母殁,如法资荐,所
费百钱为一善。(4)劝化父母以世间善道,一事为十善。(5)
劝化父母以出世间大道,一事为二十善。(6)事继母致敬尽
养,一日为二善。敬养祖父母同论。(按﹕继母与祖父母同
等不及父母至亲。)(7)事君王竭忠效力,一日为一善。(8)
开陈善道,利益一人为一善,利益一方(地)为十善,利益天
下为五十善,利益天下后世为百善。(9)敬奉师长,一日为
一善﹔守师良诲,一言为一善。(10)敬兄爱弟,一事为一善
。(11)敬爱异父母兄弟,一事为二善。
(乙)仁慈﹕(1)救重疾一人为十善,轻疾一人为五善。(
2)施药一服为一善。(3)路遇病人,舆皈调养,一人为二十
善。若受贿者非善。(按﹕有人为积善而拒受贿。)(4)救死
刑一人为百善。(5)免死刑一人为八十善。(按﹕然则香港总
督已累善数千。)(6)减死刑一人为四十善,若受贿徇情者非
善。(7)救军刑、徒刑一人为四十善,免为三十,减为五善
。(8)救笞刑一人为五善,免为四善,减为三善。以上受贿
者……偏断不公者非善。居家减免婢仆之属同论。(9)见溺
儿童者,救免收养,一命为五十善。(10)劝彼人勿溺,一命
为三十善。(11)收养无主遗弃婴孩,一命为二十五善。(12)
不杀降卒,不戮胁从,所活一人为五十善。(13)救有力报人
之畜(如耕牛、乘马、家犬),一命为二十善。(14)救无力报
人之畜(如猪羊鹅鸭獐鹿),一命为一善。(15)救微畜(如鱼
雀)﹐一命为一善。(16)救极微畜(如细鱼虾螺、蝇蚁蚊虻)
,十命为一善。若故谓微命善多,专救微命不救大命者非善
。若不吝重价而救大命,与救多多极微命同论。(17)救使物
之畜,一命为一善。(袾宏辩称﹕蛇未咬人,无可杀罪﹔鼠
虽为害,罪不至死。) (18)祭祀筵宴,例当杀生。不杀而市
买见物,所费百钱为一善。 (按﹕子贡希望说服孔子不用饩
羊而失败,也许值半善。) (19)世业看蚕﹐禁不看者为五善
。(20)见渔人、猎人、屠人等,好语劝其改业为三善,化转
一人为五十善。 (按﹕庄子养生主篇只鉴赏屠夫的绝技,毫
不爱惜牛命。美国的宠物医院和宠物坟场值亿善。) (21)居
官禁止屠杀,一日为十善。(22)家犬、耕牛、乘马等,死而
埋之﹕大命一命为十善,小命一命为五善。复资荐之,一命
为五善。(23)赈济鳏寡孤独、瘫瞽穷民,百钱为一善。(24)
零施积至百钱为一善。米麦布弊之类,同上计钱数论。周给
宗族中人同论,周给患难中人同论。周给患难中人同论。(2
5)穷民收皈养膳者,一日为一善。(26)见人有忧,善为解慰
,为一善。(27)荒年百价粜米,所让百钱为一善。(28)济饥
人一食为一善,渴人十饮为一善(29)济寒冻人暖室一宵为一
善,棉衣一件为二善。(30)夜暗施灯明,一人为一善。(31)
天雨施雨具,一人为一善。(32)施禽畜二食为一善。(33)饶
免债负,百钱为一善。(34)利多年久,彼人哀求,度(猜测)
其
30页
难取而饶免者,二百钱为一善。告官,官不为理,不得已而
饶免者非善。 (按﹕袾宏懂得道德须预设自由意志如康德所
言freewill,无可奈何地被迫行善则非moral。)(35)救接人
畜助力疲困之苦(停役或代劳),一时为一善。(36)死不能殓
,施与棺木,所费百钱为一善。(37)葬无主之骨,一人为一
善。(38)施地与无坟墓家,葬一人为三十善。若令办租税者
非善。(39)置义冢,所费百钱为一善。(40)平治道路险阻泥
淖,所费百钱为一善。(41)开掘义井,修建凉亭、造桥梁、
渡船等俱同论。若受贿者非善。(42)居上官慈抚卑职,一人
为一善。(43)〔卑职〕有过,情可矜(怜悯),保全其职为十
善。若受贿者非善。凡在上不陵虐下人者同论。(44) 视民
如子,唯恐伤之,一事为一善。(45)善遣妾婢,一人为十善
。资发所费,百钱为一善。(46)白还人卖出男女,不取其赎
者,原银百钱为一善。出财赎男女还人者同论。
(丙)三宝功德类。(略)
(乙)杂善类﹕(1)不义之财不取,所值百钱为一善。无
害于义,可取而不取,百钱为二善。处极贫地而不取,百钱
为三善。(2)当欲染境,守正不染,为五十善。势不能就而
止者非善。(按﹕纯因懦怯而不贪者非善。) (3)借人财物,
如期而还,不过时日者为一善。(4)代人完纳债负,百钱为
一善。(5)让地让产,所值百钱为一善。(6)义方训诲子孙,
一事为一善。大家禁约家人门客者同论。(7)劝人出财作种
种功德者,所出百钱为一善。图名利而募化者非善。(8)劝
人息讼,免死刑一人为十善,军刑、徒刑一人为五善,杖刑
一人为二善,笞刑一人为一善。劝和斗争为一善。(9)发至
德之言,一言为十善。(10)见善必行,一事为一善﹔知过必
改,一事为一善。(11)论辩虚心下贤,理长(胜)则受者,一
义为一善。(12)举用贤良,一为人十善﹔驱逐奸邪,一人为
十善。(13)扬人善,一事为一善﹔隐人恶,一事为一善。见
传播人恶者,劝而止之为五善。(14)于诸贤恭敬供养,一人
为五善。见人侵毁贤善,劝而止之为五善。(15)劝化人改恶
从善,一人为十善。(16)成就一人家业为十善,成就一人学
业为二十善,成就一人德业为三十善。(17)许友,义不负然
诺为十善,义不负身命为百,义不负财物寄托,百钱为一善
。(袾宏自注﹕然诺 ,如〔吴公子季札〕挂剑树上之类﹔身
命,如存孤、死节之类;财物,如还金幼子之类。) (18)有
恩必报,一事为一善。报恩过分为十善。(19)有仇不报,一
事为一善。若怀公道报私恩者(假公济私)非善。 (按儒道两
家亦倡恕道,例外者如礼记倡「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及春
秋公羊传言「大复仇」。儒家报恩的主要对象乃天地君亲师
,佛家也有伪造的「父母恩难报经」。中国僧侣中以袾宏最
重孝道。) (20)着破补衣一件为二善,粗布衣一件为一善。
若原无好衣而著者(如乞丐)非善,矫情干誉者非善。(21)肉
食人减省食,一食为一善﹔素食人减省食,一食为二善。若
无力办好食而减者非善。 (按﹕节食过度则损健康。极端之
节食乃绝食,甘地为国民绝食而死,刘宗周绝食殉节,未知
袾宏如何衡量﹖) (22)肉食人见杀不食为一善。闻杀不食为
一善,为
31页
己杀不食为一善。(23)忍受人横逆相加 (如宋钘「见侮不辱
」),一事为一善。 (24)拾遗还主,所值百钱为一善。(25)
引过皈己,推善与人,一事为二善。 (按﹕老子七十八章云
﹕「受国之垢(咎),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为天下王」。
商书盘庚云﹕「邦之臧(福),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
有佚罚。」)(26)名位财利等,安分听天〔而〕不夤缘营谋
者,一事为十善。(按﹕庄子德充符篇云﹕「圣人不谋,恶
用知﹖」应帝王篇云﹕「无为谋府。」在宥篇云「圣人……
出于道而不谋。」刻意篇云﹕「圣人……不思虑,不豫谋。
」庚桑楚篇云﹕「至(最佳)知(智)不谋。」徐无鬼篇云﹕「
无以谋胜人」。天下篇云﹕「不顾于虑,不谋于知,……彭
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 (27)处众,常思为众,
不为己者。所处之地,一日为一善。(28)宁失己财、失己位
,使他人得财﹐得位者,为五十善。 (按﹕此须预设他人之
才德远胜于己) (29)遇失利及诸患难,不怨天尤人而顺受者
,一事为三善。(30)祈福禳灾等,但许善顾,不许牲祀者为
五善。(31)传人保养身命书,一卷五善﹔救病药方,五方为
一善。……无验妄传者非善。(32)拾路遗字纸火化,百字为
一善。(33)有财有势,可使不使,而顺理安分者,一事为十
善。(34)权势可附而不附者为十善。(35)人授炉火丹术,辞
不受者为三十善﹔人授己成丹银,弃不行使者,所值百钱为
三十善。(按此针对道教)(36)凡救人一命为百善。 (按﹕须
预设被救者非穷凶极恶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山
下奉文之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