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陀遇到孔子:学术史是自由的学术交谈史
现在“对话”一词非常流行,什么“宗教对话”、“南北对话”(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贸易对话”、“两岸对话”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交谈”一词却很少见。“交谈”和“对话”虽然都是人类以语言(或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一种相互交流,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话”的背后隐藏着对话双方的某种利益冲突,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双方遂展开一定的“对话”,因此“对话”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谈判,这种谈判有时甚至还会充满火药味。但是“交谈”的双方却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交谈”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聊天,其间即使有所争议,也不是利益之争,而是观点或看法之争。实际上,如俗语所说的“拉家常”、“唠嗑”、“侃大山”等都属于“交谈”,只是不像前文所论的“待坐”交谈、“启请”交谈那样有哲学化或宗教化的议题罢了。
由于参与“交谈”者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交谈”总是在一种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如果说“对话”的结果形成某种妥协,那么“交谈”的结果便是发现某种真理。记得多年以前,张志林先生曾主编过一本丛书,叫《自由交谈》,他在前言“主编的话”中这样写道:“个人自由是社会健全的根本标志。一个健全的社会必有自由交谈的广阔空间。本丛书力显独立思考和真诚言说的风貌——这里没有学科之限,也无文体之拘,惟有深切的感受和无畏的探究;这里没有学术权威也无思潮明星,惟有真知的追求者和社会的批评家。”(张志林《自由交谈》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联合出版。)
这段话完全可以看作是“自由交谈”的宣言。“自由交谈”突出了“交谈”最根本的特征,那就是自由。诚如所言,在“交谈”中,谁也不是权威,谁也不是明星,参与交谈者大家都是平等的,尽管他们的身份或有不同(如导师和弟子之别)。真正的学术不管是在哲学领域,还是在宗教领域,抑或是在其他领域,都应该是“交谈”而不应该是“对话”。这种“交谈”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不过,交谈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种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在孔子、佛陀的时代,限于传媒之落后,“交谈”只能是面对面的。但是,在今天,更多的“交谈”可以在交谈者互相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不过,孔子和佛陀所创造的自由“交谈”方式却非常值得今天的学者,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名望的学者借鉴,尽管他们绝无可能借此与他们齐名。
孔子、佛陀虽然都是“交谈”的主导者,但不以权威自居,不摆“明星”架子,而是具有一种“学贤下士”(仿“礼贤下士”)的风范,把自己的智慧通过“交谈”而变成对弟子或听者的教益。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我真希望能有机会享受,而不仅仅只是参加这样的学术“交谈”,聆听学界前辈的教导,而不是整天忧心忡忡非常压抑地面对那些“有权无威”的所谓“学术权威”,因为这些“学术权威”所掌握的只是学术资源而不是学术真理。我非常愿意到真正掌握学术真理的学术大家处“侍坐”,也非常愿意向他们“启请”,前提是我能得到他们平等的对待,并在他们那里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如果我们的学术界到处都发生着孔子式的“侍坐”交谈、佛陀式的“启请”交谈,而不是那种领导式的“主席台”讲话,那么我们的学术就会是引入胜的,就会是日新月异的。窃以为,一部真正的学术史就是一部自由的学术“交谈”史。
相关链接:
当佛陀遇到孔子:皆以平等交谈方式教育弟子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