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的宗教性
儒、道、佛的宗教性
文:康哲行
这里所说的儒、道、佛指儒家、道家、佛家。其中儒家、道家都不是宗教,只有佛家是宗教,有严密的宗教形式和内涵。有人认为儒、道、佛都是宗教而合称为三教(语出周书):把道家当成道教,又把儒家说成是儒教,那真是天大的误解!
宗教性的来源
每个人都有“宗教良知”,它和“道德良知”一样,都来自人类远古的集体基因。人由宗教良知而产生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那是一种先验的、普遍存在的,属于“非理性”的天赋机能。对个人而言,宗教良知有多寡之别,但不会全无。一个“无神论者”就完全没有宗教良知吗?其实“无神”只是他的理性认知,和他先天的感性良知未必相合;也就是说他未必全无宗教意识,正如同一个宿命论者未必是一个实际的宿命者一样。
“宗教良知”常常展现于危急存亡之时:当一个人遭遇极大的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他会极自然地“抢天呼地”,向天地祷告求助或抱怨天地的不公。当然,他未必有宗教信仰,这样的念头只是来自他先天的宗教基因而已。
一个“一派宗师”如果具有强烈的宗教良知,他可能会创立一个宗教,例如耶稣、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都是宗教的创始者。佛教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的宗教,佛家和佛教是同义语;但道家和道教完全是两回事,虽然道教尊老子为教主,道教可不是老子所创。儒家只能说具有模糊的宗教性,把儒家说成是一种宗教,也就是儒教或孔教,就太过份了。
宗教是什么?
人生有许多不易解释的属灵方面的问题,像有没有灵魂?有没有鬼神?人由何处来?死后又往何处去?好人会升天堂而坏人会下地狱吗?而哪里才是世人最终的归宿?“哲学”对这些问题没有合理的答案,唯有“宗教”凭借特殊的信仰,能够解释这些属灵的问题,同时指点信徒该走的人生方向,以寻求永恒的生命和心灵的安宁。
宗教是什么呢?世界上的宗教五花八门,但每个宗教都标榜一种属灵的信仰,对各种属灵的问题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解释。而相信灵魂和鬼神的存在是所有宗教共同的基础,由此再发展出其个别的宗教意涵。
一般来说,一个属灵的信仰,例如基督教,会包括创造论(人类及世界的起源)、神义论(神的定位及人与神的关系)、末世论及救赎论。康德则认为“道德实践”才是宗教的核心,证诸各正信宗教,的确都有各自的道德规范。
所以,一个宗教必须有属灵的信仰,再加上道德规范、礼仪形式及教团组织,才构成了完整的宗教体系。也有人对宗教采取较广泛的定义,把属灵的信仰换成一般的信仰,例如哲学信仰和政治信仰。于是,信仰“马克斯主义”也变成一种宗教,也就无怪乎有人会把“儒家”视为宗教了。但我们对“宗教”应该采取较严格的定义以免除混淆;也就是说,一个宗教必须有一套独特的“属灵信仰”以解释许多属灵的、有关灵魂和生前死后的种种问题。
儒家的宗教性
先秦儒家尊重沿袭自周朝的社会习俗,包括对天地、祖先的祭祀行为,但对宗教的态度是避而不谈,所以孔子要“敬鬼神而远之”。有人说这是孔子反对迷信,但仍承认鬼神的存在。也有人根据这句话说孔子还敬仰鬼神,其实这里的‘敬’并非敬仰,只能说是尊重。孔子也避谈死后的问题,他说:“未知生,焉知死。”
“天”对中国人有特殊的意义:道家的“天”是“自然天”,道教的“天”是“宗教天”,而儒家的“天”是“道德天”。“自然天”是无意识的,“宗教天”则不但有意识,还人性化地掌管人间一切吉凶祸福。“道德天”虽然也有意识,但不像“宗教天”那样具有无限的权威。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都意味著一个会对人类发出“命令”的天,而“天命”的范畴不离儒家兼善天下、施行王道的宗旨,所以儒家的天是“道德天”。但是,是否要接受“天”的使命还得由人自己决定,所以“道德天”的作用是“启发”,不像“宗教天”那样还具有奖惩甚至生杀的功能。
汉朝的大儒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把“天”神格化变成“宗教天”。他认为“天”不但是有意志的,还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另外,如果君主违背了天的意志,有过失而不知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他又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阴阳五行作比附,企图把儒家的道德规范说成是“体现天意”而使其更具说服性。
董仲舒对自汉以后儒家的兴盛的确有极大的贡献,但他想把儒家“宗教化”的企图掺杂了太多“迷信”的色彩而未被后世的儒家接受。所以,虽然说儒家承认鬼神的存在,认为“天”是有意识的,会对人发出命令;但不能据此而说儒家是一个宗教,因为后世儒家还缺少一套(像董仲舒所主张的)“属灵信仰”。
所以,我们只能说儒家具有模糊的宗教意识;其实只要是“人”,都至少会有某种程度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那只是生来俱有的宗教良知而已。
道家是自然主义者
道家是一群高度智慧的自然主义者,不谈任何宗教。道家的“生死观”认为“生”是从自然来,而“死”是回归自然,如同四季的变化一样。
道家说的“天”是“自然天”,也就是抬头看得见的“天空”。合“天地”则代表万物,但道家认为在天地之上还有“道”的存在。“道”是天地的主宰,才是至高无上的。
道家的道是“天道”,不是仁义道德的“人道”。“天道”其实就是“自然法则”,虽无意识却有无限权威;正是老子所谓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那个天网就是“天道”。你的行为顺从“天道”,就会得道多助,否则就会自取灭亡。俗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恰好说明了“天道”的权威性。
道家从来不谈鬼神,也不曾说在“天道”之上还存在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灵之类;所以道家只能说是一个哲学派别,不具任何宗教意识。
但是,道家的成员也都是“人”,难道就真的不具“宗教良知”了吗?我们可以说,“道家”是一群“智者”的组合;正因为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可以洗涤心性、纳理性于感性,所以能够完全超越非理性的宗教良知,而摆脱那种凡夫俗子才有的宗教意识。
道教不同于道家,是十足的传统宗教。道教虽然创立于汉朝末年,却只是把流行于中国的原始宗教正名和组织化而已;其教义也不过是殷周流传下来的巫祝祭祀和战国方士的求仙采药,并无原创性的宗教意涵。另外,道教的迷信色彩极为浓厚,一些如“安太岁”、“点光明灯”的消灾解厄仪式都有敛财之嫌。凡此种种,都说明不能把道教视为正信宗教。
因为道家的隐者常给人“神秘”的感觉,注重个人修行而不谈儒家的“兼善天下”,而且道家也提倡“养生”,这些都很适合道教的胃口;所以道教会把老子搬过来做他们的教主,又常常自称是道家,造成不少的混淆。但传统道教也只能蒙蔽凡夫俗子,稍具智慧的人一定分得清什么是道教,什么是道家。
佛教非宗教吗?
佛教是一个很特别的宗教,它是世人公认的具有完整宗教形式和内涵的正信宗教,但有一些佛教人士却不认为佛教是宗教。他们说:“佛教非宗教,乃是佛陀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笔者认为,佛教完全合乎宗教定义(例如列为属灵信仰的六道轮回),是不折不扣的宗教;这些人士只是强调佛教的教育功能,给佛教另外一个定义而已。
还有一些佛教人士认为佛教相信“无神论”,那真是不可思议?其实那只是一种误导。他们说的“无神论”并非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只是不相信如基督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唯一真神而已。
佛教还说他们的佛、菩萨都不是神,他们都本来是“人”,经过累世修行得成正果。但客观地来说,寺庙里的佛、菩萨都是给人膜拜的,也可以向祂门乞求庇护,那已经构成“神”的条件。如果说他们都不是神,除非现行佛教已经偏离当初佛陀的宗旨。
佛教有极高深的教义,通常称之为佛法。佛法之中,其实“哲学”的内涵远超过“属灵”的部分;而且佛法泰半出于义理,并非来自单纯的、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所以许多佛家语都是圆融人生的瑰宝。如果我们把佛陀说过的醒世名言收集起来,相信绝不亚于一部孔门论语。以佛法的内容来看,它哲学的份量远超过属灵部分,我们真的可以说佛教很不像一般的宗教。
我们常把儒、道、佛并称,就是针对他们哲学主张的部分。我们称佛家而不称佛教,也是有意把它宗教的部分分开。佛家对人性的研究远比儒家和道家更为透彻,所以佛家可以举出多种修行法门,那正是养成个人完美人格的道路。
佛家的“因果论”极合逻辑,除了提到“三世因果”之外,其他部分都和宗教信仰无关,而是极为科学的推理论证。佛家的“因果论”也和道家的“祸福相倚论”(祸福互为因果)不谋而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推理中使用了无瑕可击的“自然法则”。
佛家提出“中论”来申述“中道”的主张,恰好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相同的论点。可见佛家和儒家都反对“极端”,主张均衡、圆融的人生。
结语
每个人都有“宗教良知”,那是一种先验的、普遍存在的,属于“非理性”的天赋机能。
有了创始者和追随者,集体的宗教意识便形成了宗教;但原始宗教却没有创始者,是由习俗和禁忌自然形成。
宗教和哲学派别的不同在于除了哲学信仰之外,还必须有属灵的信仰以解释诸多有关灵魂和生死之类超自然的问题。
儒家有“天命”之说而且“天”是有意志的,所以说儒家具有模糊的宗教意识。道家是一群自然主义者,完全不具宗教意识。佛家和佛教同义,有许多属灵的信仰(例如六道轮回),所以是不折不扣的宗教。
儒、道、佛哲学有其相异和相通之处,合在一起展示了东方文明的宽宏和简朴,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激进和功利。西方文明造就了资本主义和现代物资文明,但眼看已趋强弩之末!在重视“环保”和“精神文明”的未来,东方文明一定会发扬光大,成为世界的思想主流。
康哲行 (cskang)
电子信箱:cskang@so-net.net.tw
个人网页:http://www.nspo.org.tw/~kang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