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组织与平安灯文化的建构:制度与网络的机制
寺庙组织与平安灯文化的建构:制度与网络的机制
[ 作者: 蔡常斌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 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寺庙组织与平安灯文化的建构:制度与网络的机制
【英文标题】Temple Organization and Ping An Deng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Mechanisms of Institution and Network.
【文章作者】蔡常斌
【指导教师】熊瑞梅
【文章页数】120页
--------------------------------------------------------------------------------
【中文关键词】寺庙组织|平安灯文化|社会资本|位置网络|资源网络
【英文关键词】temple organization, ping-an-deng culture, social capital, position generator, resource generator.
【中文摘要】平安灯是民间信仰中在寺庙常见的宗教仪式。本论文研究影响平安灯信仰的制度与网络机制,透过位置网络与资源网络的测量,主要的研究焦点为小区信徒个人网络与寺庙权力位置的关联,藉以了解在平安灯信仰中,经由信徒与寺庙委员的互动社会网络所潜在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透过信徒个人对安灯的认知,以及信徒自己与家人的安灯情况,了解平安灯的宗教意义以及家人安灯多寡对信徒的影响情况。
本论文发现平安灯的制度演变,因应信徒要求与其它寺庙等外在环境的压力,使各个寺庙平安灯的制度运作规则越来越趋于一致。在信徒安灯方面,从研究数据显示,信徒家人安灯的多寡,对信徒本身有正面且显著的影响,显示信徒安灯行为明显受到家庭化的影响,家人安灯的类型越多,个人的安灯类型也偏多。
本论文使用网络测量方法,探究在小区公庙中委员和信徒的社会资本,研究显示,位置网络和资源网络等网络机制,对于地方公庙信徒的安灯多寡(公庙主要收入来源)和活动的参与有着正面的影响。这个网络机制的显著影响和作用,说明了一般信徒与小区居民和小区公庙中权力位置的连结关系,有助于地方的权力菁英,借着在公庙的位置和信徒间的连结,取得资源动员(更多的安灯数量和更多的信徒参与寺庙活动)的能力,而透过这些权力位置与资源动员,进而使小区信徒与公庙权力位置的网络连结,成为小区公庙组织有利的社会资本。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研究动机
第二章 文献探讨与理论回顾
第一节 平安灯制度机制与转变
一、平安灯的信仰
二、平安灯的运作机制
三、平安灯运作机制的转变
四、平安灯的宗教意义
第二节 个人社会网络与寺庙组织参与
一、个人网络与宗教行为
二、个人网络与社会资本
三、个人网络与寺庙组织参与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资料
第一节 研究架构图
第二节 量化问卷设计
一、既有大型调查与平安灯相关问题的演变
二、自己与家人参与平安灯的安灯行动
三、安灯的意义与安灯的原因
四、寺庙相关活动参与与义工群
五、平安灯信徒与小区或寺庙组织成员的连结:位置网络
六、平安灯信徒与小区资源互动:资源网络
第三节 质化研究设计
第四节 资料搜集
第四章 平安灯及寺庙活动参与
第一节 平安灯问卷统计分析
一、协助安灯与安灯信息来源
二、自己与家人安灯的情况
三、安灯意义与到紫云岩安灯的原因
四、官方活动参与与私人祭解
第二节 位置网络分析
第三节 资源网络分析
第四节 安灯原因的因素分析
第五节 影响安灯类型与活动参与多寡的相关系数矩阵
第六节 影响“94安灯类型多寡”的回归分析
第七节 影响“94活动参与多寡”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安灯行为的功能
第一节 安灯的社会行动意义
第二节 安灯、寺庙组织与地方小区
一、信徒安奉平安灯与寺庙组织运作
二、地方政治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第六章 结 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的贡献与限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清水紫云岩善信参加94年度安灯资料登记表
附录二:平安灯问卷
--------------------------------------------------------------------------------
【参考文献】
王顺民 (1999) 宗教福利。台北:亚太图书。
王顺民 (2000) 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台北:洪叶文化。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4) “社会资本的建构与效应”研究问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西美尔(Georg Simmel)著、曹卫东译 (2003) 宗教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美尔(Georg Simmel)著、曹卫东等译 (1997) 现代人与宗教。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林 南着、张磊译 (2005)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本炫 (1999) 社会网络在个人宗教信仰变迁的作用。思与言37(2): 173-208。
林本炫、何明修编 (2004) 质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义: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
林美容 (1996)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见张炎宪等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页289-319。台北:玉山社。
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著、萧羡一译 (2003)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要素。台北:商周。
张茂桂、林本炫 (1993) 宗教的社会意像——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课题。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74: 95-123。
张 珣 (2003) 打破圈圈:从“祭祀圈”到“后祭祀圈”,见张珣、江灿腾合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页63-107。台北:南天。
张 珣、江灿腾合编 (2003) 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台北:南天。
清水镇志编辑委员会编,1995—2005清水紫云岩大事记。清水紫云岩自印。
齐美尔(Georg Simmel)著、曹卫东等译 (2005) 现代性、现代人与宗教。台北:商周。
涂尔干著,芮传明、赵学元译 (199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着、杨凤岗译 (2003)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卢蕙馨 (1997) 性别、家庭与佛教——以佛教慈济功德会为例。见李丰楙、朱荣贵编,性别、神格与台湾宗教论述,页97-12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郑志明 (1999) 台湾新兴宗教现象(传统信仰篇)。嘉义:南华管理学院。
董芳苑 (1996) 探讨台湾民间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黎志添 (2003) 宗教研究与诠释学:宗教学建立的思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谢宗荣 (2003) 台湾传统宗教文化。台中:晨星。
谢国雄 (2003) 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政体社会范畴。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章英华、傅仰止主编 (2000) 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四期第一次调查计划执行报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傅仰止 (2005) 社会资本的概念化与运作:论家人重迭网络中的“时间投资”机制,台湾社会学 9: 165-203。
卢克曼(Luckmann)著、覃方明译 (1995) 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瞿海源 (1997) 台湾宗教变迁的社会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Bekkers, Rene. (2004) Participation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relations with resources, personality, and political values. Political Psychology. (forthcoming.).
Bian, Yanjie. (2001) Guanxi Capital and Social Eating in Chinese Cit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Analyses. Pp.275-295 i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Sociology and Economic (Paper)), edited by Nan, Lin., & Cook, Karen S., & Burt, Ronald S. Aldine.
Gaag, Martin Van Der., Tom A. B. Snijders, and Henk D. Flap. (2004a) Position Generator meas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other Social Capital measures. Contribution to Lin, N. & Erickson, B. (eds.) Social capital: advances in research (forthcom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XXIII Sunbelt international Social Networks Conference; February 12-16, Cancún, Mexico.
Gaag, Martin Van Der, M.P.J. and Snijders, T.A.B. (2004b) The Resource Generator: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with concrete items. submitted to Social Network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XXII Sunbelt international Social Networks Conference; February 13-17, New Orleans, US.
Ikeda, Ken’ichi. and Tetsuro Kobayashi. (2004) Making democracy work via functioning of heterogeneous personal networks: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on Japanese election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apital: Communities, Classes,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Networks., December 13-14,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Krause, Neal., & Ellison, Christopher G., & Shaw, Benjamin A., & Marcum, John P., & Boardman, Jason D. (2001) Church-Based Social Support and Religious Coping.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0 (4): 637-656.
Lin, Nan. (1994) Action, Social resource, &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structure: A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dvanced in Group Process 11:67-85.
Lin, Nan. (2000)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467-487.
Lin, Na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 Nan., Yang-chih Fu, and Ray-May Hsung. (2001) The Position Generator: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Investigations of Social Capital. Pp.57-81 i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Nan Lin, Karen Cook, Ronald S. Burt edited.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McGuire, Meredith B. (2002) Religion, The Social Context. 5th ed. Wadsworth Group.
Hsung, Ray-May. and Ronald L. Breiger. (2004) Position Generators, Affiliations, and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of Social Capital: A Study of Taiwan Firms and Individua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apital: Communities, Classes,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Networks. December 13-14,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Hsung, Ray-May. and Lin Yih-Jr. (2005) Social Capital of Personnel Managers: the Cause and Return of Position-Generated Networks and the Participation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Social Capital: Advances in Research (forthcoming).Edited by Nan Lin and Bonnie Erickson.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Putnam, Robert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