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报四重恩与和谐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易行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报四重恩与和谐社会建设
  易行广
  (韶关市第一中学)
  走进六祖故里广东新兴县国恩寺,一座八角形的七层宝塔,庄严肃穆地耸立在眼前。这是什么塔?人们走近都要向它顶礼膜拜。虽然大家最终知道了,这是六祖慧能(638~713)在太极元年(712),命门人在他故里国恩寺建的一座报恩塔,是一座宝塔。但是,为什么要建这座塔?它象征了什么?在《六祖坛经》中作了什么具体的阐述?这座宝塔有什么千古佳话?它绐人们一个什么启迪?以下分四方面为之解答。
  一、六祖毕生力行“报恩”佛旨
  首先要了解“报恩”的典故。佛藏中收有《报恩经》七卷,经中记叙佛在世时,曾向门人诉说他过去生为须阁提太子时,曾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此生成佛后,又先上仞利天为母说法等事,佛认为这是尽孝报恩理所当然的行为;因而《盂兰盆经》有为报恩思想而举行的宗教活动,是有佛教寺庵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进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列举佛弟子必须报答的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作出生动的阐述,“报四重恩”因而成了一道佛旨。
  六祖慧能毕生都在力行“报四重恩”这道佛旨,从《六祖坛经.行由品》,得知六祖的行踪以及身世的由来,他虽出身贫寒,因听《金刚经》有省,立下了“唯求作佛”为众生解疾苦的宏愿,北上黄梅拜五祖为师,踏碓八个月,作偈“见自本性”入门,而得承五祖衣钵。再看《六祖坛经》其他九品篇章,卢慧能得法后,念念不忘四恩,深深扎根于故土,“三宝”不断哺育、启迪他,“国土”容纳、滋润了他,“父母”、“众生”养育、扶持了他,他也终生给予忘我无私的回报,和众生平等相处、同甘共苦,时时处处为众生排忧解难、寻求解脱世间苦海之道。
  时值大唐盛世,六祖得以广弘佛陀心印。正如王维撰《六祖碑铭》所云:“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谈笑语言,曾无戏论: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螫之气销;跳殳弯弓,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鸩知非。多绝擅腥,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永惟浮图之法,实助皇土之化。”六祖所到之处,不仅促使佛法昌盛,且造就社会和谐,百姓安居,和气生财,百业兴隆,故尔,六祖开创的曹溪禅门,尽得朝廷的恩宠,地方的信赖,禅门内外的普遍拥戴,使曹溪一滴水,名闻于天下。
  二、《六祖坛经》的“报恩”理念
  在1997年1月于澳门—新兴举行的首届“六祖慧能思想”国际研讨会,我曾就“慧能一岭南的一位砍柴郎因何成了禅宗六祖?”的问题,写了《孕育六祖及曹溪禅的五大因素》论文,其中谈到“秉赋卢氏家族的遗传基因和慧根,因胎教、家教、社会教的揉合”,使六祖在青少年时代就建树了“报四重恩”的概念;因新兴地处“岭南热带海洋文化地理环境”,使慧能“较早受佛教文化的薰陶”;加上“唐代儒、释、道合流,岭南偏安,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岭南最易消融外来文化”和佛法南移方面的因素,造就他成了著名的禅宗六祖。形成《六祖坛经》中的“报恩”理念,是和孕育六祖成长的五大因素分不开的。
  欲说“诸法因缘生”的缘起论,是佛教思想的基石,那《六祖坛经》的基石,也出自缘起论。《中国宗教》2005年第7期发表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写的《刍议儒释道之“和”》,他指出:佛教“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主张和‘报恩尽分’的天职思想,主张营造理想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缘起论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佛教的平等理念,成为佛教和平思想的重要基石。”
  在《六祖坛经·疑问品》中,六祖提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中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这正是体现“报四重恩”的理念,显示了儒释道交融的“和谐相处”的精深内涵。这段话是六祖在韶州府城说法时,承韦琚刺史问“在家如何修行?”所作的开示,坛经开篇记“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琚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六祖坛经·第六品》末句云:“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今天,《六祖坛经》由中文版、英译本,扩印到多民族文版、多种外语版本,成为全球性的佛门内外各界人士普遍喜爱的文化精品;毫无疑问,《六祖坛经》开示的“报恩”理念,会广泛地推动禅门内外人士在各自的国家缔造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
  三、六祖当年的报恩感人事例
  六祖所作的“恩、义、让、忍”方面的开示,既是一道“报恩”的哲学理念,又是指导实践的一套行动纲领。试看,卢慧能得法后,欲谋夺祖师衣钵的东山寺僧,三五成群南下追赶,他在大庾岭上以“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话头,点化了追赶上来问法的师兄,使之得悟本性,对师父授他衣法心悦诚服;他在怀集、四会山区,苦口婆心以佛理规劝农夫、猎户,化解了彼此多年未解的“打冤家”械斗风波,连到处乱窜的山贼、劫匪,也被他感化弃恶从善;乃至在曹溪奠基说法后,六祖和寺周围方圆百里的人士相处如一家,扩建宝林寺时,无论怎么忙,六祖每月总会抽出一两天出去走一走,如果附近地区遇上旱涝灾害,六祖更是忧心如焚,马上带侍者前往探视,帮助地方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六祖出外游方到那里,便把好事做到那里,为病人及时施药疗伤,为人们排除纠纷抑恶扬善,引导山民别乱砍乱伐,要保护幼树,砍伐区要及时补种树,要爱山养山才能使山林为民造福;田头、大树下、矿井边、作坊旁、凉亭内、码头上,到处可见六祖随缘说法的场景,法海所撰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云:“师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花果院,隶籍寺门。”宝林寺一跃上升为韶州府主寺;印顺《中国禅宗史》说:“慧能的德化,不但百越(浙东、闽、粤、越南等)氏族,连印度、南洋群岛都远来礼敬请益的。”当时岭南包括两广、海南和越南北方,均有许多人皈依顿教,形成了顿门于岭南最扎实的群众基础。
  按五祖顿渐并举的布署,经禅宗第六世在各地的具体实践,明显形成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两大阵营,一般说来,东山门下开初大部分倾向于神秀一边,经五祖高徒慧安、玄赜、法如等人深入传达五祖特别嘱咐后,不再与慧能争夺祖师衣钵,慧安和神秀向武后、中宗举荐慧能,神秀再三告诫其门人不得歧视南宗,并自谦说慧能“得吾师亲传衣法,深悟上乘,吾不如也。”在《六祖坛经》中,六祖反复强调:“法本一宗,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告戒门人别去作无谓的南顿北渐之诤(古字,与争字同义。):“诤是胜负之心,与佛道违背。”作偈曰:“报请学道者,努力须用意。此教本无诤,若诤失道意。”故当时南顿北渐共荣,并未出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整个禅宗阵营都得到蓬勃的发展。这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佛教界乃至社会各界内部要搞好团结,对内对外都要“和为贵”,要以六祖为榜样,切实按六祖所作的“恩、义、让、忍”等方面的理念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在行动上真正落实“报四重恩”。
  四、报恩塔下千古留佳话
  嗣圣元年(684),唐中宗赐六祖龙山故居为六祖建寺,不久由武则天女皇执政;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女皇给六祖下达的圣旨,高度赞扬六祖“以宏扬之内,大济群生,舟楫以苦海之中,究沉溺于爱河之岸,”“师以道契无为,德光先圣,人大乘之顿教,表无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声誉四海,万机无恼,八识俱安,功超解脱之门,心证菩提之序。”中宗再度登基,神龙三年(707)御笔赐额“国恩寺”,以彰显六祖的功德。这是前所未有难得的殊荣,六祖慧能白是心领神会,延和元年(712)七月,命门人在国恩寺建一座报恩塔,以表“报四重恩”的心意,次年七月八日,六祖带门人归住国恩寺,为报恩塔揭幕开光,祭扫父母坟,在塔左侧手植一棵荔枝树,作为对父母恩德的永久怀念,因寺内缺水,六祖登龙山顶卓锡引泉,泉眼右侧曾挖一池,供六祖洗浴之用,卓锡泉至今清冽如镜。
  关于六祖的龙山故居的传说,香港出版社2004年出版常明编的《话说六祖》的记载,和我的考证有些不同。六祖三岁时丧父,该葬在哪里?常明记为是“唐代风水大师罗忍,指引葬在龙山上叫‘万佛朝宗’穴位上,可享受‘万代香火’,六祖母亲去世后,村人把她与其夫墓穴内合葬。”正巧在2004年底,我在韶关大学参加岭南学术论坛“六祖慧能的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在所写论文《六祖坛经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中,提到六祖父母坟典故,是依据《卢氏族谱》叙说:“六祖的伯父卢行韫,早年出家,世称韫和尚、韫长老,善卜,精通风水,携徒游方至新兴龙山择洞隐居,其弟行韬为官因直言被上司诬陷,贬到新兴为百姓,六祖诞生时,韫长老到夏卢村登门道贺,兄弟已不相识,韫长老为侄起名曰:‘此子与佛有缘,天生有大智慧,能做佛事惠济众生,可取名为慧能。’甫三载,韬英年早逝,韫长老含悲前往吊唁,弟嫂嫌宅风水不好,助母子俩搬至龙山结茅织布为生;在茅居不远处选‘万佛朝宗’穴,迁葬六祖之父,对弟嫂云:‘小施主前途无量,比考状元做大官还备极荣耀,日后在你龙山住居两旁,还会专门为他建两座功德寺。贵夫君长卧万佛朝宗穴,可享万代香火哩。’于是,六祖跟母亲在龙山住了21年,才北上黄梅拜五祖为师。”今天,当年的六祖的龙山故居,为国恩寺、龙潭寺紧紧依傍着,香火十分旺盛,这是报恩塔下第一个千古佳话。
  第二个千古佳话,却与曹溪禅门第三代巨匠石头希迁(700-790)有关,他是广东高要人,为侍者跟六祖“叶落归根”时才满十三岁,我在1996年11月参加湖南学术研讨会,发表的人物评传《植根岭南而在南岳立业的石头希迁和尚》已披露过,这里再叙:“六祖回到国恩寺,常在报恩塔旁荔枝树下,或到国恩寺前藏佛坑有的一块大石上禅坐,末次,希迁禁不住发问:‘祖师爷,您每次禅定打坐,为什么多是要朝南盘坐?’六祖说:‘所坐是根,面对大海,朝南打坐,毋忘南海;西天佛法,渡海传来,抬头望远,不忘大海,念念不忘传佛心印。’还说小希迁也与大石有缘,长大了去一座名山,坐在大石台上为大众说法。迁问:‘我能传佛心印么?’六祖说:‘能。你的本事大得很呐。’又问:‘祖师爷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何人?’六祖缓声答:‘寻思去。’希迁长大后,果然去江西青原山,往拜六祖弟子行思(664-740)为师,得法后再到湖南于怀让(677-744)门下深造,进而毕生和南岳融为一体,创立于具有开拓性的能圆融一体的石头禅风,其后裔开创了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今天,六祖法乳遍天下,海内外的僧俗来瞻仰报恩塔,在佛荔浓荫下听听这段佳话,千万不要忘记六祖临寂归故里报恩的叮嘱:“所坐是根,面对大海,抬头望远,不忘大海,念念不忘传佛心印。”
  从香港出版社2004年出版常明编的《龙山禅缘》的书中,记叙了报恩塔下的第三个千古佳话。《六祖坛经·咐嘱品》记录了六祖的最后开示,六祖对弟子安置好所有善后事宜,在先天二年(713)八月初三的三更时分安然坐寂;新州、广州、韶州争迎六祖遗体回郡供奉,十一月,三州僧俗代表云集在龙山左侧的香灯岗,燃香视香烟飘向韶州方向,议决六祖真身归曹溪祖庭供奉;据传当时的国恩寺僧人因留不住六祖真身而嚎啕大哭,是晚他们梦见六祖坐在大殿蒲团上说:“我身在宝林心在这里,你们当我还在龙山一样。留一偈保佑你们: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忧。任从天下旱,此地一丰收。”这首托梦留下的偈语,“暗示新州大地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百姓殷实富足。由大唐至当今,新州大地的发展历史,完全契合验证了六祖的留世偈语。”常明在书中列举了新兴千百年来未受战祸,连侵华日军途经新兴也绕道而过,百数十年一遇的天灾,在新兴也有惊无险,如今新兴县享有全国文化、教育、体育、民政先进县和全国农业持续高效示范区等光荣称号的事实。所以,今天新兴人自豪地说:“六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新兴人个个学六祖报恩,新兴年年丰收保无忧。”
  因此,国恩寺的报恩塔成了新兴人永恒的象征,鼓舞前来瞻仰的全球僧俗人士,世世代代弘扬“报四重恩”的优良传统,共建人类美好的和谐世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