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佛法中的科学系统㈩——第一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后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河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中的科学系统㈩
  ——第一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后感
  黄河清
  ㈣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在印度婆罗门教的数论学派,已经有一些模糊的粒子概念,当时大约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同时或稍早。真正完整的粒子物理学,则到部派佛教时期,才由诸大阿罗汉建立起来的。如《俱舍论》上说:“七极微为一微,七微为一金尘,七金尘为一水尘,七水尘为一兔毛尘,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其实这原是长度系统中的一部分,可是它是属于粒子物理的,在日常度量应用上,根本无法使用。
  在《阿昆达磨昆婆沙论》中,对这些名词并加以解释。以下先根据《昆婆沙论》解释的定义,和物理学的粒子特性作比较,列成下表:
  隙游尘,是指能在物体的空隙间游走的飞尘,通常光线强些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在空中浮动。它们虽然微小,可是用肉眼已经可以看到了,也就是属于最微细的“物质”了。
  牛毛尘、羊毛尘、和兔毛尘,是指这些毛最尖端的一个微点。换另一种说法,由这些微点逐渐积聚,即逐渐增粗,最后成为一根毛。而构成物质的次级粒子,便是分子,所以我将这三种并列为分子。当然,分子的大小不一,这三种尘,便是代表大、中、小不同的分子情形。
  水尘,指能够在水中游走的粒子,而我们知道水是一种分子组成的化合物,能够在分子空隙间游走的,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分子的次级粒子:原子了。
  金尘,是指能够在金属中游走的粒子,而金属都是元素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能够在原子之中游走的粒子,自然是原子的次级粒子。但是原子的次级粒子,有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结合成高密度的核子,占原子体积中的极小比例,这不是所要游走的地方:电子密度极低,占据了原子绝大部分的体积,这才是供游走之处。而质子和中子的个别体积,较电子的个别体积大得多,也不适合担任游走者。因此,我们将金尘对应为电子,因为唯有电子才能在电子与电子的空隙间穿梭自如。
  微尘,是实体分析所能做得到的最后一步,也就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它无形色体相,因此只能由证得阿罗汉以上的圣者之天眼才能见得到。物理学家对质子、中子、电子的次级粒子之发现,是最近十几年的事。他们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微中子构成的,另外还有一种和电子有关的微细粒子,称为“夸克”。微中子和夸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无形无色无相,只是一个极小的力场(我称之为力能粒子) ,所以无法观测到(连最精密的科学仪器也不能) ,只能由特殊的精密仪器感应到,由感应反应在仪表上,才能知道它们的存在,而永远无法直接观测到。物理学界绝大部分都同意认为它们是最小的基本粒子,因为若再往下分,它们可能就没有了。这些特性,能说是巧合吗?我是不相信巧合的,因为佛教的因果律中,没有巧合存在。那么,在两千多年前,是如何发现而记录在佛敦论典上的呢?我确信的确如论中所说“唯天眼得见”的话,除非是诸大阿罗汉以天眼亲见,如何能详尽记录出它们的特性呢?对于这些连现代高科技仪器都无法观测的隐形粒子。
  另外还有一件同样巧合的事,就是“夸克”这个名词,在德文中正是微尘的意思。 (发现它并为它命名的,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不知道是看过佛经,直接翻译自佛经,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至于极微尘,又称邻虚尘,它是由慧眼所分析的,也就是用智慧去分析的,在事实的物理现象上并不存在。如果再往下分析,连慧眼也没变法了,就完全空了。
  在研讨会中,陈国镇教授特别提到邻虚尘和基本粒子,我想应该是“微尘”才对,而不是邻虚尘。
  ㈤质变物理学
  这个名词是我自己撰的,因为目前物理学中,并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唯一曾提起的,是爱因斯坦的一质能互换定律”。
  所谓质变,是说物质的本质和形态能相互变换,一质变物理学”即以物理方法来促进质变。不止是物质和能量的互换,物质也能和物质互换。
  在佛学中,只有密宗的理论上,有类似的讨论,但并不是讨论质变的方法或过程,只是谈到这种现象而已。但是对质变现象的事实,佛经中记载非常丰富。最明显的例子,是所谓的神通,能够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东没西涌,凌空而坐等等。物理学上讲物质三态,佛法中讲四大;地大即固态,水大即液态,风大即气态;另外还有火大,即是能量、幅射线等。人的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但仍以地大为主,所谓上身出火,即将固态物质转变成能量;而下身出水,即将固态的矿物质、胺基酸等,转变为液态的水:另讲东没西涌,即将固态的身体和气态的气体互相变换,或将物质和基本粒子直接变换:至于凌空,那是改变自己和地心引力之间的相互吸力,变成排斥力。另外像密宗所谓虹光身,则是将物质变成非物质。还有像放各种光相偏照十方,大地震动,乃至变秽上为净上,将诸天栘置他方国上等等,那是要高层次的质变。
  而佛法中质变的方法,是利用“心力”,因为从一个小物质,到宇宙一切世界,乃至个人的身体,都是由自己的心念所变现的,所以也唯有以心力才能转变。但是在物理学的范围,通常是不包括心力的研究在内的。不过听说苏联科学家在近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心念的传讯,也许将来物理学会渐渐重视到脑波(心念)的力量。
  至于质变的原理,其实是很简单的(虽然做起来极难),就是利用原子内的电子、质子、中子数目的改变,或者直接利用基本粒子的排列积聚。像在《密宗大神通传》中,提到龙树菩萨曾修“链金法”,先将一座上山变成铁山,再变成铜山,最后要将它变成金山时,被空行母阻止了,所以那座山就一直是铜山。这就是改变原子的原子价而达成其质变的。
  但是以目前的物理学来说,这些都是还无法做到的。我们只能在理论上如此理解而已。
  ㈥生命科学
  以佛法来说,其实是应该以生命科学为重,物理科学次之,因为佛法原本就是以圆满生命而为目的的。可是以科学来说,物理科学似乎比生命科学重要。同时,佛法中谈到物理科学,也比生命科学来得多。我们这里就把生命科学中的生命学、生物学、和生理学三目,合为一节来谈。
  首先谈到生命学,又可分为佛学专论的生命学和一般所论的生命学。若是佛学专论的生命学,即是所谓本体,那可以说全部的佛法都是在讲生命学;但是在阿含时,则只谈一般的生命学,就是所谓十二因缘法。这十二因缘,讲的是生命的现象,不讲生命本体,所以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生命现象学,即目前一般生命学的探讨目标。
  十二因缘法,是以无明为生命现象的根本,而生命现象的起源,则是由无明所引发的流动。过去大家都把“行”解释为“造业”,可是此时还没有“识一,怎么造业呢?所以我将它解释为“流动”,有点类似行苦的行,但也不完全相同,真正的意思是下守自性。由于不守自性,所以转变成阿赖耶识,这是生命现象的主体。有了主体,便产生客体,也就是生命现象的所依\或者说是工具,这可分两类:外所依是一切抽象思想的名法和具体物质的色法,内所依是指具有六入的身体。 (六入,在此指“内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另外有“外六人”,就是外境的六尘,合为十二入。)为何先讲外所依,后说内所依呢?其实六人是包含在色法中的,只是从其中特别抽出而已,所以先讲总,后讲别。以上都是生命现象的基本,以下则是生命现象的流程:有了身体和外境,便会有接触:有接触,便会有感受:有感受,便会有爱憎:有爱怆,便会有取舍:有取舍,便永远堕于三有之中。其中的爱,包括一切分别心,不止是喜欢,也不止是喜欢和讨厌,这都只是代表的字样而已:取,也包括一切分别的行为,因为一切行为都可以说是取,比如说:采取获得它的行动,采取舍弃它的行动……等等。至于有,可以如上面解释为三有二二界,即轮回) ,也可以如前人解释为业,因为采取行动后,必定有业:堕于三有,仍是由于业力所引的结果。最后两个,是生命现象的结果:由于业力,必定引生下一生的轮回:(或者说:由于堕入三有,故必定有下一生);由于有下一生、由于轮回,因此永远免不了老、死、忧、悲、苦、恼。
  以上是生命现象的流转,一般生命学所要探讨的,也只到此而止。但佛教则进一步讲生命现象的还灭,也就是要将生命还原。从最后的结果灭起,一重一重往前灭,最俊将根本的无明也灭了,则生命现象便灭尽了。生命现象灭尽,那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在“阿含时”说什么也没有,因为所追求的“解脱”已经得到了。所以,若真要说有什么的话,那就只有“生命的解脱”了。
  但是从方等时起,便告诉你:生命现象灭尽,还是有个什么存在的,那就是生命本体。因为方等时以后,就不止于追求生命的解脱了,而是追求生命的圆满。所以它指示给你生命的本体。但是由于佛法中对生命本体探讨的层次极多,都是自成系统的,我们在这里也无法一一介绍。
  其次谈到生命科学的第二部分:生物学。
  在一般的生物学上,将一切物质分为生物和无生物,以会营造养分生存的为生物,反之则是无生物。但是在佛法上,不认为有所谓无生物的存在,一切都是生物,只是有些情识作用,自主行动较明显,有些则较不明显,前者称有情生,后者称无情生。
  佛法上,把岩石等类和植物归在一类,生物学上则将动、植物归在一类,而和岩石矿物等分开,因为生物学家认为它们没有生命。然而,事实上,它们只是生命太长、动作太缓慢,而使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蜉蝣”认为它们没生命而已。科学家已经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岩石切片的岩石细胞,有类似单细胞生物的营生作用。我想慢慢地,生物学界会同意岩石也有生命,乃至一切物质都是生物的看法。
  就动物或有情生中,生物学和佛法都替它们作了分类。生物学上,是依生物的外形来分类,而且分得很细:而在佛法上,则只分大类,而且有依体相、依繁殖法、依生活等多种不同的分法。像在《楞严经》中,提到“卵生、湿生、胎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九类众生,前四类是依繁殖方式分,后五类是依体性分,另外又有“天、仙、人、阿修罗、旁生、饿鬼、地狱”七道众生,则是依生活方式而分。在现代生物学中,只承认有色的人道和旁生道,其他四种体相、五道众生,都不承认,即使科学(物理科学)已能感应到鬼道众生的存在。在五种体相中有一 “无色”,色是指物质,而不是颜色,所以虽然海中有某些如水母之类没有颜色的动物,但它们都还有质体,所以仍是“有色”类。
  在四生之中,化生是无色等类及天等道的繁衍方式,生物学家也不承认;而在人和旁生(动物)之中,生物学上认为只有胎生和卵生两类,可是佛法上将鱼类判为湿生。事实上,鱼类的确下应该归入卵生。我们说胎生,是精于和卵子在体内结合,然后受精卵在体内直接成胎,再生产出来,卵生是精子和卵子在体内结合,然后受精卵的外膜角质化,再生产出来,胎则在卵内成形,最后破壳而出:而鱼类的繁殖方式却大不相同,它们是先将精于和卵子都排出水中,让它们在水中自己结合,也在水中直接成形,所以佛法中为它们取名为湿生,的确是贴切之至。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释迦牟尼佛是目前已知的,在我们这一期文明之中,第一位知道并提出微生物之存在的人。
  最后要谈的,是生命科学的第三部分:生理学。
  在“阿含时”,佛法所谈的生理学,是单纯的生理现象。像胎儿在母胎中各阶段的成长变化情形,体内骨骼、筋、肉组织,血球的运作,侄欲或瞠怒时腺体的变化作用等等。但在“方等时”的唯识学中,就讲到更高深的感知作用,探讨如何透过感知器官,而了解环境状况?如何将感知经验储藏、提调?……等等问题。我想,前者在现今社会上,是人人都知道的生理学常识,所以不再引用经文多做讨论;后者则超出了现今生理学的范围了,而且也不容易谈,因而在这里也就不多讨论了。
  四、佛法中科学的特性
  我们从对佛法的研习中,或者只从上一节的简介,都可以看出佛法中的科学记录,有一些共同的特性:第一、我们可以看出,佛法非常重视外境,对外境的了解也相当深,以现代科学的了解还深。第二、佛法中谈外境(包括环境和身体) ,都必须和心(或说本体) 一起谈,才能究竟,两者是无法分开的,这点是和科学相异之处,科学若是一味只在外境上打转,恐怕有些瓶颈是永远无法突破的。第三,佛法中谈科学现象,都是站在所谓“果”上看的,也就是只把现象说出来,并没有救你该如何做才能同样看到该现象。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明,也会有不同的方法,我们现在以科学为唯一的方法,在古代则以观测和推演为方法,在未来也必然有和我们目前完全不同的方法。而从佛法来说,一切外在的方法,外在的研究,都是缘木求鱼,除非能先改变你的心(精神层面的发展),否则永远无法见到究竟的真相。因此,科学再如何进步, (若是不从心做起)也只能获得有限度的认识;而且除非你自己有办法去见到它(现象,特别指佛法中所描述的现象) ,否则永远无法证实它,因为佛法只是把真相和真正了解真相的方法告诉你,而不是在上科学课程。第四,佛法谈科学,是有其选择性的,因为如果要把一切现象都谈到,那是永远也谈不完的,何况这些现象只是一个面向,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要谈,所以只能很有限地,选择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和众生关系较深的问题来谈。第五,佛法中谈科学,都是以譬喻来谈。因为当他没见过类似的东西,他的思想无法达到真实形状时,即使你告诉他原子中有哪些构造、星球如何悬在空中、幅射能如何在太空穿梭等等,他更无法接受。因此必须用譬喻,把身体内的腺体或细胞称为虫,把高密度的银河中心说成山,把基本力能粒子说成水或海,把能量说成火……等等,因此也造成我们对实相认知的困难,除非是已经证实的,否则实在很难根据佛经中的譬喻描述,去想像它们真实的情形,甚至被许多人视它们为神话。也因此,事实上科学仍无法从佛法中发展出来,它必须靠自己努力,佛法中的科学只能给目前的科学界一个方向,或者做为印证而已。
  五、佛法中所未论之科学
  佛法中的科学系统,诚然是既深且广的。可是,以我目前对佛法的了解,似乎有一项(也是唯一的一项)是在佛法中未见提到过的,就是化学。这也是道教在中国科学上唯一的贡献,而且备受李约瑟博士推祟的。
  道教的炼丹术,的确是相当重要的化学研究,虽然他原意并不在于研究化学。不过我想有两点必须说明的:一是炼丹术并没有发展成化学科学:二是炼金术不同于炼丹术。在道教中有些成道的仙人,能“点石成金”,那也是以心念的力量,由物理方法的途径,促成其发生质变,并不是化学方法。在西方,则有许多修道院,想以化学方法炼金(不知道道教有没有) ,当然他们从未成功过,因为他们使用的方法错误了。
  至于佛法中为何未提过化学科学(或者是较少提到,只是我没见到或没注意)?真正的原因我不晓得,不过据我推测,可能是由于化学现象多半是由人造成的。我们看佛法中的科学系统,不管物理科学或生命科学,都是自然的现象,即使是“质变物理学”,也有些是自然质变,有些是由心力促其质变,但都没有一人造”的现象。我想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因为基本上,这些人造的科学,都是向外驰求的,这和佛法追求生命的圆满、追求真理的实相之目的,正好南辕北辙。
  六、佛法中科学之衰落
  我很不愿意用衰落来形容佛法中的科学系统,因为事实上,它们都还存在。可是若从另一方面看,向来的佛教或佛学,的确几乎没有人有兴趣谈它。
  我们已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向人弘法时,最先讲的是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其次讲心理学(包括感知生理学)和理则学,最后才讲本体。可是在后来的弘传中,佛法却一直以本体为主,心理学和理则学已经变成聊备一格的“冶门学科”,而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则成为最基本的常识。虽说是基本常识,可是却不受重视,原因即在于譬喻的特性,使有些人认为真的就是那些原是用以譬喻的东西存在著,有些人在地球上找须弥山,有些人则认为是无稽的神话。由于寻求实相的方向迷失了,这些追求实相的佛教徒自然就不再重视它们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徒也是人,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世界上绝少有像一行大师这样的大才,能同时照顾到许多面向。既然能力有限,当然要把能力用在最重要的部分,于是大家都选择研究心性、专注修持,而无暇注意较不重要的外境现象了。甚至连宇宙物理现象,也只拿来当哲学谈。当然,这其中佛教的基本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认识要心、境双明,修持则从心做起。”
  所以,李约瑟博上认为佛教本身对中国的科学没有贡献,我想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明确,则这句话是没错的,因为佛教根本不可能把现象和心性分开,更不可能单独研究现象。但是如果要说佛教压抑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指道教的炼丹化学) ,那未免有失公正,因为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在于中国人的民族性,喜欢谈哲学、谈修养之道,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有诸子百家学说了,佛教的心性之学,只是投其所好而已。至于炼丹术所以没能发展成化学科学,根本就是道教本身不愿往那条路走,他们只想吃了丹后变神仙,这和佛教根本扯不上关系。
  七、结语
  我并不是想把科学收进佛学中,因为从佛学中是发展不出现代科学的。我只是想把佛学中原本有的科学现象之记录,整理出来,给现代科学一个新的方向。
  《狮子吼》第30卷第11\1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